APP下载

肝癌的检测、预防及治疗

2023-03-23黄帅李慧李夏陆丽华通讯作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外四科

人人健康 2023年35期
关键词:乙肝疫苗影像学肝硬化

■黄帅 李慧 李夏 陆丽华通讯作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外四科)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六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和第二位的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目前世界上超过一半的肝癌病例和死亡人数发生在东亚。其中,我国新发病例数占全球病例的45.3%、死亡人数占47.1%。大多数肝癌患者在发现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了,病情复杂,治疗效果非常差。大量研究显示,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可有效降低肝癌患者的5 年总病死率。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肝癌呢?

肝癌的检测手段

目前,肝癌的检测手段主要包括症状体征、抽血化验、影像学检查等。

症状体征

早期肝癌缺乏典型的症状体征,但随着肿瘤的长大,可出现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这主要是由于肝肿瘤增大,造成肝包膜受到牵拉,压迫周围脏器或顶到腹壁、膈肌造成的。肝脏肿瘤迅速长大,会造成机体消耗,患者会出现出现食欲减退、消瘦、恶心等症状。到了中晚期,肝脏代偿功能丧失,还会出现黄疸、腹水、脾大、出血等严重症状,甚至在腹部可触摸到肿大的包块。因此,定期体检、早诊断对肝癌的及时发现有重要的意义。

抽血化验

目前,诊断肝癌,临床上最常用的指标为甲胎蛋白(AFP)。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等情况,AFP>200 微克/升,应加强肝癌筛查流程;AFP≥400 微克/升,即可考虑为肝癌。

影像学检查

◆常规腹部超声(B 超)是检测肝癌最主要的手段,具有无创伤、方便、快捷等优势,可发现肝脏内直径>2 厘米的肿瘤及结节;肝脏CT 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发现肝脏内直径>1 厘米的结节并作出鉴别诊断,是早期发现肝癌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核磁共振(MRI)是诊断肝癌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可发现肝脏内直径≤1 厘米的肿瘤,对早期肝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诊断价值与CT 相仿,对血管瘤的鉴别优于CT。

◆肝穿刺活检,有助于提高阳性率。

肝癌的治疗

未发生肝细胞癌变的治疗

◆抗病因治疗。针对乙肝及丙肝患者,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从阳性转为阴性,或控制病毒增殖复制。有其他肝病患者,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治标先治本,及时处理原发病。

◆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对于肝硬化患者,应进行抗纤维化的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我国是乙肝大国,肝硬化约占肝癌患者的86%,慢性HBV 相关肝硬化患者肝癌年发生率为3%—6%,是我国肝癌的首要病因。因此乙肝肝硬化患者是主要筛查对象;另外,丙肝感染,酗酒所致的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长期食用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等,也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发生肝细胞癌变的治疗

◆对于已经查出患有肝癌的患者,一定要根据个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积极地进行个体化治疗,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于早期能根治性切除的患者,一般首选手术切除,建议无明显禁忌症、肝功能Child-PughA/B级,单个肿瘤、直径≤5 厘米,无血管侵犯和肝外转移的肝癌患者均应考虑手术切除作为其治疗选择,术后要定期密切随访复查,预防肝癌的复发。

◆对于中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的治疗方法也有多种,包括肝移植、消融治疗、介入、放射治疗、免疫治疗、化疗、中医药等,主要以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并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为目的。

◆随着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癌治疗中不断取得突破,肝癌的治疗模式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增加了患者的生存率。

肝癌的预防

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已成为预防肝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从20 世纪开始,新生儿出生后都需要注射乙肝疫苗,所有新生儿应按出生后24 小时内、出生后1个月、出生后6 个月接种3 次乙肝疫苗,而成年人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无乙肝抗体的,也可以注射乙肝疫苗。

饮食方面

◆黄曲霉素作为已知的肝癌致癌物质,霉变粮食内含大量的黄曲霉素,不要食用发霉的谷物、坚果,主要包括花生、玉米等,注意粮油食品的干燥和通风储存,尽量减少储存时间。避免厨房竹木制厨餐具的霉变,特别是竹木制菜板、筷子、筷笼、饭勺等厨餐具的清洗和干燥储存。

◆烤焦的食物、肉类含有亚硝胺类等致癌物质,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提倡健康、均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适量补充芹菜、蘑菇类、葱属类蔬菜、豆类及豆制品等富含膳食纤维、矿物质及维生素的食物,对预防肝癌有利。

健康生活

改变不良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经常锻炼身体、保持户外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戒烟、戒酒,酒精主要经过肝脏代谢,酒精会降低肝脏的免疫功能及代谢功能,长时间酗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引起肝癌;糖尿病患者应通过合理服药、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等方式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健康体重,超重、肥胖者应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运动等措施减轻体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长时间的情绪低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增加肿瘤的生长机会。

筛查与监测

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低危人群:年龄<30 岁,肝病早期无明显肝硬化,如非活动期乙肝病毒携带者等,应每年检查肝脏一次,可选择影像学检查、血清标志物等进行肝脏检查。

◆中危人群:年龄>30 岁的慢性乙肝、慢性丙肝、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患者,应每6 个月检查肝脏1 次。

◆高危人群:目前,尽管抗HBV 和抗HCV 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但是仍然无法完全避免肝癌的发生。借助于肝脏超声显像和血清甲胎蛋白可以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 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 岁的男性。建议至少每隔6 个月进行1 次检查。做到应筛尽筛、应治早治。

◆极高危人群:甲胎蛋白(AFP)阳性但B 超未发现占位或AFP 阴性肝实质占位无法确定性质、肝癌术后的患者,应每2—3 个月检查肝脏1 次。

肝癌虽然可怕,但可防可治。在肝癌病因明确的情况下,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地预防,大大降低肝癌的发生率;对于肝癌高危人群,定期筛查监测,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期肝癌也有望实现根治治疗,获得长期生存期。所以,积极预防、积极治疗,可有效降低肝癌危害,大家也不必“谈癌色变”。

猜你喜欢

乙肝疫苗影像学肝硬化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性分析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已经打过乙肝疫苗的儿童为什么还会感染乙肝病毒?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