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研究

2023-03-22严文静

雨露风 2023年2期
关键词:斯坦纳阐释学许渊冲

阐释学的词根是“hermes”,其意为“神之消息”。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提到概念的划分和概念间的从属关系,语言含义的共同性和客观性,并分析了语言的一些基本性质。从圣经注释学角度来看,它最早来源于人类远古文明时期,主要是用来理解卜卦、寓言意义的问题。

施莱尔马赫是现代阐释学的奠基人,认为阐释学是基于个人内在情感与理解,而非绝对真理的浪漫主义阐释方法。[1]230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是现代阐释学的第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形态。现代阐释学摒弃之前追求的某种“绝对”的口号,将意义相对化。他明确提出理解是一切形式的解释或译释的基础,认为阐释学就是“避免误解的艺术”。[2]67要想正确理解作者的原意,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以便读者能通过“心理移情”的方法,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来解读文本。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阐释学是“解释的实行”,也就是进行解释。

一、斯坦纳及其阐释学翻译观

英国翻译理论家斯坦纳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研究中,著有《通天塔之后》一书,这本书对翻译的阐释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被视为自18世纪以来首部系统地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过程的著作。斯坦纳指出“语言处在永远变化的过程中”。斯坦纳在书中明确指出:“理解便是阐释,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要做到“透彻的理解”,再现原文不是轻而易举的。斯坦纳详细地论述了阐释学的翻译步骤: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1]233

二、译者主体性的介绍

从阐释学翻译路径理解译者主体性,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原文文本进行解释的过程。在翻译行为中,对原文的阐释过程极具主观性。[3]阐释学翻译观代表人物斯坦纳提出的四步翻译步骤,将翻译过程从语言层面的角度转为文化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联系阐释学,并融入文化因素,指出在宏观文化层面来描述翻译过程。这种翻译过程更加强调译者主体作用与过程模式。

三、许渊冲及其《水调歌头》英译本

当今世界文化交融,诗歌翻译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影响很大。詩歌具有特有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它本身具有的美学特色显得尤为重要。许渊冲作为杰出的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过译作六十余本。他提出的“三美理论”对之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4]

《水调歌头》是苏轼中秋望月怀人之作。当时苏轼被贬政治十分失意,与其弟苏辙分隔两地。中秋之夜,苏轼 “欢饮达旦”,望着一轮满月,其思想情感从政治失意的愤懑到与亲人分隔的惆怅到用乐观豁达的思想情感,表现出对人间的热爱。全词意境豪放而阔达,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许渊冲的译本从意美出发,再从音美和形美上完善它,最终得出好的翻译作品。在这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发挥尤其重要。译者用另一种语言体系去表达完整的原诗传达的艺术效果。

四、许渊冲《水调歌头》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阐释是翻译的必要条件。本部分从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的理论视角去分析《水调歌头》许渊冲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5]

(一)信任

信任是翻译的起始阶段,信任原文中的某些东西是可以理解的。这是译者对原文本的主观性选择,译者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兴趣爱好来判断,相信自己选择的文本是有意义的。这可以从原文、原文作者以及译者三个方面来分析。[6]

《水调歌头》是苏轼代表作之一。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望月,下阕怀人,词句脍炙人口。从艺术表现来看,上阕因见月而问天“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在天上与人间徘徊不定,也就是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犹豫不决。下阕用月来怀人,化景为情。这首词艺术构想奇妙,用虚无缥缈的幻想世界来表达自身复杂的感情。所表达的感情能和各个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词作者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各个方面都有成就。一生大起大落,但依旧恣意人生。许渊冲认为,北宋中期词坛的高峰就是苏轼。他融汇了儒道两家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二)侵入

侵入是指译者对原文本的提取和理解,译者根据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语言文化去获取原文本的意义。斯坦纳的“侵入”引用了圣·哲罗姆的一个比喻,“译者把意思俘虏过来,满载而归”。[2]69译者的侵入理解是基于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以及历史背景下的,这源于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冲突与碰撞,侵入理解便具有了主动性、侵略性,存在出现偏差或错误的可能性。

例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The moon goes round the mansions red

Through gauze-draped window soft to shed

Her light upon the sleepless bed.

在这里,“绮户”是指中国传统的雕花的窗户,在这里译为“gauze-draped window”。“gauze”是窗纱的意思,[7]“gauze-draped”便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北宋时期的房屋构造,借当代的窗纱来理解传统的雕花窗户。

例2:明月几时有?

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

这里的“明月”译为“full moon”,这让英文读者更能体会其中的隐含意义。明月是诗歌中重要的意象,月亮阴晴圆缺,象征意义丰富。古代诗人常借月喻人,这里的“明月”译为“full moon”,更能体会到作者以共赏明月作为心灵的慰藉。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自己的知识创造性地增加了“full”,更加有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

例1和例2分别从译者自身接触的语言文化和自身的知识建构角度,来对原文进行一种独特的侵入理解。

(三)吸收

吸收是斯坦纳阐释学翻译步骤的第三步,是指译者把原文融入译文的方式。这里的吸收主要是意义的吸收和形式的吸收。[2]315形式上的吸收是指把原文的形式在译文中再现出来,译者将原文的风格转化成译文,意义上的吸收是指把原文的本来意义通过译文再现出来。

许渊冲英译本很大程度上展现并且还原了原诗的韵律和节奏。原诗中“天”“年”“寒”“间”“眠”等词押尾韵,都使用韵母相同的字,极富音韵美。在许译文中,全诗的上阕用“appear和year”、“sky、high和fly”以及“play和gay”这些单词押尾韵,下阕由“red、shed和bed”、 “again和wane”和“day和display”等词押尾韵,译者发挥主体性使译文在音美上也能再现原文的风格,充满节奏感。

许渊冲在对原文意义的转化上,独具匠心,尽全力在译文中感受到原文的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

例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The moon goes round the mansions red

Through gauze-draped window soft to shed

Her light upon the sleepless bed.

原文中的三个动词“转”“低”“照”描写出月亮的移动,转过朱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窗户,再照在屋里的作者,动作描写,生动形象。译文中“round”“Through”“upon”三个介词也呈现了原文的描写,言简意赅。

例4:我欲乘风归去,

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

“乘风”一词用典。[4]78苏轼此处借用“乘风”一词,表达自己想要逃离世俗的愿望。原文并未指明特定的地点,所以在许的译本中选用“there”一词,表现出苏轼本人的想法,但并未译出具体的地点,采用模糊的翻译方法,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许的译本选用“fly”一词,更符合典故,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原文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译文在音调和韵脚上都极大地吸收了原文的特点。意义上,译者发挥主体性,选择合适的词句将原文的文化意象吸收到目标语中,[8]在译文中也能感受到月亮的徘徊,诗人的困惑。

(四)补偿

补偿是阐释学翻译步骤的最后一步,[9]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认为补偿必不可少,缺少补偿的翻译是不完美的。在前三个步骤中,都有可能产生一些信息的缺失。 补偿应该在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下,从认识论和诠释学的视角证明“翻译过程应该寻求平衡”。[10]但是不同的译本,翻译失去平衡的情况也不同,这就要求译者相应地改变翻译的第四个步骤。比如,当译文不如原文时,译者有的时候可以利用注释的方式来对译文进行补偿。

五、结语

本文运用斯坦纳阐释学的四个步骤对许渊冲《水调歌头》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了分析,认识到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四个步骤构成了基本的翻译过程,也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会受到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一种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贯穿整个翻译过程。译者首先分析原文中所要表达的字面意义及隐含意义,并根据自身的理解再进一步分析和解释,进而生成自己的译文。

作者简介:严文静(2000—),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注释:

〔1〕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2〕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夏天.斯坦納阐释运作理论的应用:问题与方法[J].外语研究.2009(3):81-87.

〔4〕张臻.诠释学翻译观视域下诗歌翻译探析——以《水调歌头》英译本为例[J].译苑新谭.2017(10):74-79.

〔5〕刘畅.阐释学理论视野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J].上海翻译.2016(4):15-20.

〔6〕吴倩.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苔丝》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20-123.

〔7〕高宁.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7(1):7-10.

〔8〕雷宇.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下的译者主体性——《雾都孤儿》四个中译本对比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3):85-87.

〔9〕刘琼.从阐释学视角探讨《嘻哈帝国》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青年文学家.2017(20):120-121.

〔10〕孙洪山.文学翻译的阐释学运作模式解读[J].广西社会科学.2012(11):150-154.

猜你喜欢

斯坦纳阐释学许渊冲
元 日
实际生命的阐释学处境
——关于海德格尔的“那托普报告”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欧拉线的逆斯坦纳点性质初探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斯坦纳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Faster Approximation for Rectilinear Bottleneck Steiner Tree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