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利安·巴恩斯碎片化书写中的文化认同与危机

2023-03-22王雪琳蔺湘珺黄佳慧

雨露风 2023年2期
关键词:巴恩斯亚瑟英格兰

王雪琳?蔺湘珺?黄佳慧

朱利安·巴恩斯被誉为当代英国文坛的“三剑客”之一,于2011年凭借《终结的感觉》一书荣获布克奖。在他创作生涯的主要代表作品中,碎片化的叙事手法和“英国性”这一主题均是重要的特征,而“英国性”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源自国家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的文化认同。对于巴恩斯的研究,国内学界多从他不同作品中的叙事策略、作品主题、历史观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其中,《英格兰,英格兰》及《亚瑟与乔治》是较少被研究的对象,但其中存在的两份具有代表性的清单对于研究巴恩斯碎片化书写的特征和分析作品的英国性主题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因此,本文选取《英格兰,英格兰》及《亚瑟与乔治》两部作品,从其中的两份清单入手,分析这两份清单在描绘英国性的过程中体现的文化认同及其对于反映英国性这一主题的作用,并联系作品相关部分对其中体现的英国性危机进行进一步阐述和思考。

一、巴恩斯的碎片化书写特征及作品中的英国性主题

碎片化理论在现代主义时期大量产生。狭义上,文学领域的碎片化书写一般指现代主义时期的碎片化写作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对叙事连贯性的打破与对叙事内容的重组。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碎片化逐渐走向诸多学术和生活领域。在巴恩斯的作品中,碎片化的书写特征表现为通过拼贴、清单等手法实现对历史观、英国性主题等宏大叙事的解构。清单是指详细登記有关项目的单子,根据意大利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的初步分类,即“实用清单”“诗性清单”,实用清单在日常生活十分常见,而文学创作中对各种清单的运用也由来已久。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清单的罗列则有意打破了有序的逻辑,呈现出无序混乱的状态,艾柯称之为“混乱的枚举”。[1]这类清单的出现符合现代、后现代主义时期各类打破常规、打乱“形式”的思想的涌现与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及思想态度的一种具体体现。在这类清单中,有时混沌本身即是清单的主题。综上所述,清单的运用是提示作品内容和风格特征的重要工具。

在主题方面,巴恩斯的许多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对英国性的思考。英国性,即“英国的民族身份,是人们对于自己身份的确认和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归属感,一种不管何种身份地位,都共同享有的精神”。[2]具体来讲,基于英国国民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英国性体现在英国人这一主体的各个方面。《英格兰,英格兰》中,“英国性的50个特征”这一清单的提出,在“英国性”这一主题统领之下展现了英国性不同方面的特征,实现了对“英国性”这一概念的解构和重构;而在《亚瑟与乔治》中,亚瑟列出关于乔治案件的线索清单,内容清晰明确,反映了英式的实用理性精神。两份清单在作品的情节发展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分析巴恩斯的碎片化叙事特征及理解作品中的英国性主题也有着重大意义。

二、《英格兰,英格兰》及《亚瑟与乔治》中的两份清单

(一)《英格兰,英格兰》中关于“英国性的50个特征”的清单

在《英格兰,英格兰》中,为建设“英格兰”主题公园并将其向全世界推广,杰克爵士及其团队对来自二十五个国家的所谓“潜在客户”进行调查,最终得出一份“英国性的50个特征”清单,它既是这部作品的关键性清单,也是小说中民众选出的英国性特征的表现,更是作者本人对于英国性的描绘。这份清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英国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几乎是面面俱到,基本展现了“英格兰国族特征的全貌”。[3]77

清单通过不连续地罗列各个条目,具象化地展现了人们对于英国性这一主题的文化认同。极具代表性的条目例如“罗宾汉和他的快乐伙伴们”,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著名的英雄人物,长久以来,不少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了重塑与传播,而“这种英雄神话的重塑与再造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民族形象,彰显民族个性,扩大民族认同”,[4]罗宾汉也由此成为英国民族精神的一个标志。清单包罗万象,提到其中的任一词语,读者都可以联想到英国,诚如英国人类学家福克斯在其代表作《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中所言,“这是一种特质,或一种行为方式,极为普遍,极为显著,以至于惹人注目不可或缺”。[5]清单中条目之间的分散与联系共同构成了英国性特征这一总体。

书中清单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杰克爵士建设主题公园的设想,作为对真正的英格兰的一个小型复制,主题公园的成功是具有讽刺性的,但它也证明了清单中人们对于英国文化形成的共同认识是具有代表性的。清单中的五十个条目共同构成了巴恩斯笔下完整的英国性,由于对它的再现而取得的成功则展现了巴恩斯对于英国性更为深入的思考。

(二)《亚瑟与乔治》中乔治案件的线索清单

与《英格兰,英格兰》中出现的清单不同,《亚瑟与乔治》中的清单是以经典侦探小说的按图索骥式的破案流程作为展示,体现了英国式理性的运行机制。小说中多次提到理性:理性的建议、理性的证言、理性请求……亚瑟的侦查全程也基本遵循了理性。亚瑟·柯南·道尔写过许多侦探小说,并因此名声大噪,而为一半血统是帕西人的乔治·埃德尔吉洗脱冤情,却是他第一次真正侦查案件。在初步调查之后,他列下了这份清单:(1)关于追踪:重要人物、律师的特性、线索和可疑人物、信件、乔治的特点和可以借鉴的格林案;(2)关于案犯:信件、受害者、作案工具、平静的七年、重要人物和案件过去以及后来。事实上,亚瑟的清单并不严谨,他在初次与乔治见面时就定下了乔治无罪的判断——这是清单的前提,这些线索指向也有千百种可能——他只指向了为了证明乔治无罪这一种可能,这些都只是亚瑟的主观臆测,具有很大的漏洞和局限性,但瑕不掩瑜,因为清单所体现的“见微知著式的演绎推理”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理性的推崇,更体现了“对人类可以通过认知掌控世界的信心”。

清单的列举体现了亚瑟身上典型的“英格兰人”特质,小说中也多次强调“英格兰人”这一主体。在介绍亚瑟的身世时,文中提到,尽管“亚瑟的祖先是爱尔兰人,他在苏格兰出生,由荷兰教士教导过罗马信仰,但他更像是一个英格兰人”。[6]他的英格兰精神体现在他对英国历史、自由的崇尚中,也体现在他自小信奉和践行的骑士精神中。作为绅士阶层的代表,他的言谈举止始终保持着英式理性,彰显着英格兰人特质。

清单中展现的无论是英式理性还是英格兰人特质,都是英国性的表现之一,是朱利安·巴恩斯在两部作品中通过清单构造的以中产阶级白人文化为核心的英国性。可以说,英国性的构造离不开清单的书写,清单的书写使英国性得以更加清晰,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完成了小说总体性特征的构架。

三、两部作品中体现的英国性及对英国性危机的思考

巴恩斯在其作品中结合清单的写作不仅使碎片化的信息以一种更有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有序地推动了作品情节的发展以及主题的阐释,清单也成了巴恩斯作品中碎片化信息与宏大主题连接的桥梁。《亚瑟与乔治》中清单式线索是主人公亚瑟在逻辑与经验指导下作出的演绎推理,再加上亚瑟破案的时代正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时期,在逻辑式的清单与科学技术的帮助下,案件得以侦破,体现了英国式的理性精神。而《英格兰,英格兰》中的清单写作则不同于前者的探案线索清单,可以说,“如此种种清单中对英国性特征的罗列唤起了英国人的文化记忆,向他们灌输统一的民族特征信念加深了他们对英格兰民族这一集体的归属感”,[3]72从而體现了作品中对英国性和英国性危机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各个国家的文化也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彼此交流互鉴。面对文化交流传播中外来文化的冲击,身份认同等人为建构的国家特性不断改变,而由此衍生出的关于文化认同的混乱乃至危机却与文化自信的巩固和增强相伴相生。

《英格兰,英格兰》的故事发生处于世纪相交,英国性受到冲击,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下降,发展停滞。复杂的历史文化遗产问题、全球化带来的外部冲击等,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英国性危机。面对危机,英国主流社会采取回溯历史、结合后现代市场特征重塑英国的方式,巩固了人们对民族身份及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英国社会主流群体指向了中产阶级,社会造就了中产阶级这一主体身份,中产阶级也对社会起到相应的影响作用。英国性与社会主流群体密不可分,巴恩斯依托这一特性进行写作,将英国性融入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及其所在的典型环境中,而非单调地为突出宏大主题而写作,更好地突出了英国性的核心。

英国性面临的危机不是个例,在世纪之交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如今,“人们之间的交往跨越了民族国家的局限性,人们交往的多样性、时空压缩性、人口的全球性迁移、多种矛盾的交织性及风险性,由此必然导致人们的多元认同及人们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变化”。[7]因此,现代民族国家大都面临着民族特性受到冲击的挑战。巴恩斯在作品中对英国性的描绘和对民族性危机的反思,是一种值得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共性思考,如何把握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之间的平衡,顺应历史潮流,在全球化发展浪潮中不失民族特性,值得我们深思。

四、结语

通过分析《亚瑟与乔治》及《英格兰,英格兰》两部作品中的两份清单,我们可以看出巴恩斯的碎片化书写手法与其对英国性的阐释和反思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两份清单虽然在作品中所占篇幅不大,但对于读者分析和理解作品中的英国性主题却起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亚瑟与乔治》中案件的进程、与他者(法国)的对照中体现了巴恩斯对英国性的关照,《英格兰,英格兰》中仿制英国的主题公园的出现与成功更是直接反映了他对英国性危机的深入思考。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深入,在文化方面各有千秋,百花齐放的同时又相互影响,因此,民族国家特性的发展与内部文化认同的持续建立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的话题。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朱利安·巴恩斯作品的碎片化书写研究》;项目编号:202110673111

作者简介:王雪琳(2001—),女,汉族,河南偃师人,本科在读,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英语;蔺湘珺(200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在读,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英语;黄佳慧(1999—),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本科在读,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英语。

注释:

〔1〕翁贝托·艾柯.无限的清单[M].彭淮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谢丽琴.对英国性的重新构想——主题解读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英格兰,英格兰》[J].才智,2012 (1):177.

〔3〕陈博.解构与伦理——朱利安·巴恩斯作品的碎片化书写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7.

〔4〕许志强.19世纪英国民族形象的历史建构——以形塑亚瑟王与罗宾汉为例[J].东方论坛,2011(3):97-102.

〔5〕凯特·福克斯.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M].姚芸竹,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6〕朱利安·巴恩斯.亚瑟与乔治[M].赵安琪,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20.

〔7〕解志苹,吴开松.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的重塑——基于地域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J].青海民族研究,2009,20(4):21-25.

猜你喜欢

巴恩斯亚瑟英格兰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亚瑟·贾法的非线性叙事述略
亚瑟,收拾房间
亚瑟,收拾房间
ARTHUR'S HICCUPS
江湖留名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聪明的布莱恩
无理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