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浑沌而苍茫的生命歌吟

2023-03-22桂千尧

雨露风 2023年2期
关键词:秦岭贾平凹生命

桂千尧

未有记载之前,秦岭便自在着,屹立在那里,历经亿年春秋寒暑,看惯兴衰荣辱、起落成败。但秦岭无言,是神的存在,中国的象征?是星位,是分野?“秦岭最好的形容词就是秦岭”。故《秦岭记》的行文,贾平凹可谓任性从容,“如水一样,依斗之型可圆可方,但背后所敞开的博大境界,确实不拘方圆,一片浑沌。章法便如泰山出云,虽无规矩,却有自然成文之趣。也正是这曲生命歌吟的不拘于时,依物赋形,才有了《秦岭记》五十七篇,各有其貌,各显其形,浑沌而苍茫,一同展现着秦岭的神秘、古奥。

他似乎理解了这个世界永远在变化着,人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似乎理解了流动中必有定的东西,大河流过,逝者如斯,而孔子在岸……似乎理解了与神的沟通联系方式就是自己的风格……似乎理解了秦岭的庞大,雍容,过去是秦岭,现在是秦岭,将来还是秦岭……

——《秦岭记·五十五》

《秦岭记》以秦岭神话源起入笔,一老僧只身前往秦岭深处,后动念修筑庙宇,以仓颉造字旧地后生立水之奇思结笔,只留下大片浑沌的空白,如一曲浑然天成、苍茫阔丽的生命歌吟,引无限遐思。行文看似随心所欲,大义乃存诸字里行间。

传说未见神话之前,秦岭自在着、浑沌着,弥弥大雾,世人称其“封山”,远近了无区别,万物似遁入云雾间,虚实相生如梦境,茫茫然不得相见。古有言“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或许秦岭之“浑沌”即为“世界”最为原始的形态,一如天地人神与物象浑然并陈的源初之境。文字初创,拨云见日,可谓——“开山”。世间万物轮廓渐清,形态可晰,便有了天地古今的分别。

中国多山,昆仑为山祖,寄居着天上之神。玉皇,王母,太上,祝融,风姨雷伯,以及百兽精怪,万花仙子,诸神充满了,每到春夏秋冬的初日,都要到海里去沐浴。时海动七天。经过的路为大地之脊,那就是秦岭。

——《秦岭记·一》

中国千里浩渺书卷中不乏名山大川,而秦岭独占一篇。贾平凹“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秦岭,也赋予了其文学创作以独树一帜之美。贾平凹从陕南的山村步步走向秦岭之境,创作五十余年,文学自然观可谓一以贯之,从《浮躁》《商州》《怀念狼》到《古炉》《山本》《秦腔》,自然都是他笔下不可或缺的部分。新世纪到来,贾平凹的小说更多围绕着秦岭,写生态、记民俗、描乡野,秦岭自然而然成为许多故事的缘起地,由此便形成现如今人与自然交融共生的“秦岭志”系列。几十年光阴,贾平凹的眼睛一直凝望着秦岭深处的偏僻山村,他执着地书写着秦岭千百年的光亮与苦难,叙述着现实的兴衰与忧患。可以说,贾平凹以秦岭为对象的系列作品,堪称一部记录秦岭山脉沧海桑田的百科全书。而《秦岭记》,是贾平凹对自然更深入的一次探索,是对秦岭浑沌苍茫之境的沉浸思索。书中呈现出的秦岭的真实与想象、历史与现代,无一不向读者展现秦岭的浩瀚广博,描摹出古老乡村的迷韵回响。

《秦岭记》不同于贾平凹以往的长篇,其更趋于志人志怪、记叙世间奇谈的笔记体小说,五十六章各有风情,却均在山石草木、世事纷扰间透露出秦岭的千万种可能。有田园诗般隐藏于山川间的万物生灵,有河流里静静倾泻着的生命轻吟,还有沟坎褶皱中藏匿着的种种奇人异事,在现代文明的叩问中一次次震荡着,永恒地立于深邃浑沌、苍茫辽阔的秦岭大地。

贾平凹于行云流水间,既道出秦岭的天文地理、山村众民,也写出花草树木、人生体悟。书中不难寻觅《山海经》的神秘身影,也不难发掘《聊斋志异》的传统基因,更蕴藏着贾平凹文学人生的密码,其境界浑沌而苍茫,笔法摇曳而多姿。

五十六个充满隐喻的故事,或长或短,启蒙与忧患贯穿始终。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历史遗留问题繁杂,秦岭地区农民思想落后保守,难以接受新事物,现代改革进度缓慢;而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秦岭的自然生态逐渐萎缩,古老的文化遭到侵蚀破坏,平静间暗藏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忧患,人们的精神虚无也日益凸显……这都是《秦岭记》或虚或实的故事背后意欲所指的现实问题。

对秦岭大地上独特而神秘的宗教书写,对中国古代传统历史的浑沌感受,则与贾平凹本人受佛、道影响颇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体现在文字的笔触上,是魔幻的,是诡丽的,是浑沌而苍茫的。猪会笑,天炸裂,猫叫奶奶,人死复得生;洞中獾有着人脸、长眼、宽鼻、咧嘴;而鱼的嘴尖尖如鼠狼,在地上不住地蹦着,死后尚可断人手指……贾平凹正是通过神秘甚至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陌生化书写,以跨越时空的想象摆脱了主流意识的束缚与影响,以奇异的故事形式将未见的历史娓娓道来,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浑沌便都在不知不觉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与万物都沉浮于生长之门,岩羊的肉鲜美,狐狸有好皮毛,羚羊和麝有牛黄和麝香,人就可以去杀害吗?”佛家的“众生平等”一览无余。佛家主张万物皆有佛性,以此传达出佛道中人慈悲为怀、天下苍生的道义信念。“任何生命死后都有灵魂,如气团一样在空中漂浮……每一次生命如果都能圆满,死后的气团自然就小。”显然与佛门“轮回转世说”有着紧密关联,暗示佛家不修今生只愿求来世的思想。

《秦岭记》分主体故事、外编一及外编二。外编一中均为贾平凹《浮躁》后、《废都》前这段时间发表的一组类似古人笔记的短篇;外编二中则为贾平凹多年间写就的有关秦岭的若干散文、小说。他坦言曾想过把外编一再写一遍,以及改变外编二的叙述角度,但这些念头最后都被打消了,“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吧,年轻时脸上长痘,或许难看,却能看到我的青春和我一步步是怎么老的。”

《秦岭记》中的确未曾见到雄伟宏大的气势描绘,没有令人潸然泪下的煽情片段,但仅用朴素的语言、奇幻的异事所描绘出的秦岭,也是世人不曾见过,更不曾思考过的一番独特风貌。贾平凹文字间隐藏着他要传达的思想,却不直白剖析,更似授人以渔,让读者在风轻云淡间去领悟其中韵味与暗藏的玄机。他坦言“写时浑然不觉,只意识到这如水一樣,水分离不了,水终究是水,把水写出来,别人用斗去盛可以是方的,用盆去盛也可以是圆的。”秦岭对于贾平凹而言,更像是他写作的使命。几十年来,从秦岭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到沧桑巨变,从山水草木到飞禽走兽,从秦岭里的商州到整个秦岭,贾平凹的创作自始至终围绕着对秦岭的眷恋及敬畏——敬畏自然、社会、文字。《秦岭记》无疑是在敬畏中孕育的,不是用一则离奇的故事、一些精巧的字句去取悦献媚,而只为把自己所体悟的一切化作音符,完成一曲浑沌而苍茫的生命歌吟。

正如他所说,写作其实是在写自己,写自己的能量、视野,写对天地、生命的理解,以此决定作品的深度。《太白山记》以“实”写“虚”,贾平凹“固执地把意念的心理的东西用很实的情节写出来”。所以文中如天女散花般意象纷呈,初读或觉茫然,细思则感叹其处处用心。每一个故事,即便表象看来荒诞不经,读来浑沌离奇,但在内核处,全为实在的物事、史事、人事,说是写实作品,也未尝不可。太白山亦属秦岭,《太白山记》所记,自然属秦岭万千风景之一。如《老生》《山海经》一般,一山一河一人一物从容落笔,秦岭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的概略图便由这山水人事一点点汇聚而成。然而,即便依故事所述次第将图形样貌绘出,所见所得也仅仅是书中大千世界十之一二。

《老生》之后,贾平凹多次论及《山海经》的文化传统,用心即在此处。“《山海经》是打开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关键”,想了解本真的中国人是何种模样,需返归《山海经》。《山海经》是一个民族梦,梦中洋溢着民族的秘密,蕴藏着民族的魂魄。但时间已过千年,观念层级,历史文化早已不同,想洞悉《山海经》蕴藏的民族之魂,需返本开新。“若说一个人的生命修炼在于回到婴儿状态,那么一个民族在文化精神上的进化,则在于如何回到神话里所描述的本真。文明总是以其直线上升的方式发展,然而它的生长却是以回归的形式呈现。”所以,“一个民族是否能够保持健康,在于能否时而回到原初的神话形象里”。《秦岭记》每一章没有题目,但所写的秦岭山川风物和奇人异事,贾平凹都不敢懈怠、敷衍、轻佻、油滑,正如贾平凹在《秦岭记》卷首所言 “努力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它昭示着一种观念——浑沌意象之下的“返归”精神,既是作家写作理念的自我突破,也需要语言文字的雕琢调适,而最重要的,乃返归。至鸿蒙初开,至天通地绝之前,返归至万物融通的苍茫之境。此境就像秦岭“封山”,近看则清晰明了,远观则虚空茫然,浑沌着,不可知,亦不可解。有无相生,虚实结合,自然之运化、道家之观念,万象包罗其间。

以更辽阔的视野观《秦岭记》,秦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意象”,在于其蕴含着神秘而复杂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是重要的龙脉,横亘于斯,提携黄河长江,统领北山南水。然而《秦岭记》主体五十七篇,外编一、二约三十篇,乃至贾平凹迄今全部“秦岭志”所呈之象,也不过是茫茫“秦岭”之一种。未有记载之前,秦岭便自在着,屹立在那里,历经亿年春秋寒暑,看惯兴衰荣辱、起落成败。但秦岭无言,是神的存在,中国的象征?是星位,是分野?“它太顶天立地,势立四方,浑沌、磅礴,伟大丰富了,不可理解,没人能够把握。秦岭最好的形容词就是秦岭”。故《秦岭记》的行文,贾平凹可谓任性从容,不拘泥于章法,甚至文体的归属也不甚在意,“小说”未必适用,“散文”还觉不宜。如水一样,依斗之型可圆可方,但背后所敞开的博大境界,确实不拘方圆,一片浑沌。章法便如泰山出云,虽无规矩,却有自然成文之趣。也正是这曲生命歌吟的不拘于时,依物赋形,才有了《秦岭记》五十七篇,各有其貌,各显其形,浑沌而苍茫,一同展现着秦岭的神秘浩渺。

《秦岭记》独特的“浑沌”,不失为中华传统精神返归古典的一条崭新道路,亦是对民族文化的表现力和可能性的一次成功探索。“思”与“言”二者缺一不可,合则相成,分之两伤。在思识、章法、语言中切近广阔博大之境,以“有涯”随“无涯”。

故书中“秦岭”所展现的景象,恰映衬着世界万千可能的状态,“凡成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秦岭实在是难识的,面对秦岭所谓识得者,都沦为笑柄。有好多朋友总要疑惑我怎么还在寫,还能写,是有才华和勤奋,其实道家认为‘神满不思睡,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淫。我的写作欲亢盛,正是自己对于秦岭仍在云里雾里,把可说的东西还没弄清楚,把不可说的东西也没表达出来”。如此,《秦岭记》的确只是叙说秦岭的一种形式,后来者仍有无限发挥的空间。但它文字里所展现的浑沌而苍茫的多元之境,它对于中国文化、民族传统重要根脉的创造性转化,是在更广博的视野层面进行更具时代意义和现实内涵的生命阐发。文字背后的意义浮出时,亦是文学观念脱胎换骨之时。于浑沌苍茫的生命歌吟间返本开新,此为《秦岭记》之紧要。

“《秦岭记》以山川为经,以人事为纬,缀玉连珠,妙笔生花,厚积薄发。有的故事看懂了,有的没看懂,有的不知理解得对不对……”英伽登所说的“不定点”是再现客体的重要特点。恰恰说明,留白是最好的结局。贾平凹以独特的留白笔调作为这曲生命歌吟的终止,以笔记小说的形式一展博大文化的飘逸想象,窥探浩瀚纷繁、浑沌苍茫的民族历史一隅。或许有人会说,《秦岭记》所记是正史外的“野史”;有人说,《秦岭记》不仅记秦岭,它熔铸着家国之痛史。依我而言,贾平凹的《秦岭记》是一本中国志,一部文化史。

猜你喜欢

秦岭贾平凹生命
落叶
暑期秦岭游
捉鱼摸鳖的人
洞穿秦岭
好忙好忙的秦岭
西安这座城
月迹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在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