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浅析

2023-03-22刘利娜

经济师 2023年2期
关键词:概论党史马克思主义

●刘利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走上了一条民族复兴,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100年,是共产党员坚守初心和使命的100年,是栉风沐雨开拓基业的一百年,是缔造国家辉煌开拓民族前途的10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也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为进一步推进党史教育“三进”工作,把党史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同时也为了提高“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这是高校思政课落实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课题。

一、党史教育融入“概论”课的可能性

(一)内容相通

百年大党的历史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有关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历史;是通过其各级组织、各级干部,团结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运用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历史;是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营养和力量。高校的“概论”课是高校思政课中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结合最密切的一门思政课,从课程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本课程两部分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理论成果,全面阐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必然性、历史地位及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目的相向

开设“概论”课的课程目的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重点讲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让学生了解把握整个历史过程,提高理论素养,加强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致力于把中国革命实际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学习党史知识、了解党的光荣历史就是了解党如何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同各个时期的国情相结合的伟大历程。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掌握原理不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让学生通过历史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达到我们学习党史的目的。所以要讲好学好“概论”课,不可避免地要融入中国共产党党史,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三)功能互补

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3]。党的历史有很强的知识性。而“概论”课的学术性和实践性很突出,讲述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理论问题,是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原因和进一步发展方向的理论探讨,这属于现实国情教育,今天改革发展事业面临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回溯历史,深化对这个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重大问题的研究,否则就有可能影响我们事业的顺利发展。要坚持知识性和学术性相统一,把学术性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所以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概论”课是功能互补的。

二、党史融入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概论”课是高校四门思政课里理论性最强、所需知识最多的一门课,而党的历史上取得的成就、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红色遗迹等,为讲授“概论”课提供了珍贵的教学资料,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避免了教学实践中理论和实际脱节,解决了“概论”课学理性与现实性教学脱节。另一方面,党史学习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单纯的知识记忆上也就达不到学习目的,所以有必要进行理论性的概括总结,“概论”课正好可以填补党史学习的这一缺失。

“概论”课的一个重要情感目标就是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党的情感,使他们自觉拥护党的领导,以坚定的决心和信念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但是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党史中的历史人物,使当代大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今天的一切都是一代一代共产党员付出千辛万苦换来的,增强他们作共产主义接班人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创新精神,感受挫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他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能力和水平,

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步曲,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奋斗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史。把中国共产党党史融入到“概论”课的教学当中去,我们能更好地达到“概论”课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能够把党史教育及其它三史学习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实际当中,既可以更好地执行“概论”课课程标准,又可以达到党史教育“三进”的目标 。

党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我们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是了解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发展规律的关键,是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课程,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重要的塑形工具。通过党史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也是“概论”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同时也可以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形成的消极影响。

“概论”课的价值是塑造青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概论”课的课程内容很少直接涉及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和引导。历史材料是价值的载体,党的成长壮大一路挫折困苦、筚路蓝缕,经历了炮火枪林也经受住了糖衣炮弹。了解党的历史知识有着深层的价值意义,有利于当代青年从思想和行动上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从中认真汲取经验总结教训。二者结合,有力地回答了思政课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

三、党史融入“概论”课的具体做法

(一)根据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来选取具有现实意义的党史内容

1.党史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党的百年历史当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历史人物,有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对创建中国共产党作出独到贡献的革命先驱;有担任党的重要领导工作,有带领人民群众在黑暗中抗争、在艰难中前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前辈;有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慷慨赴难、生死度外、浴血战场的优秀指挥员、战斗英雄和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有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攻坚克难,作出突出贡献的各方面的模范人物;还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涌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概论”课中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员历经艰苦卓绝付出种种代价,开拓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歪曲历史的丑恶现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心。

2.党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党史中的大事件有党领导的工人大罢工、爱国学生运动;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重大会议;有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役;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有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学生能从历史维度上把握党一路走来的成长壮大、各个历史时期政策的演变和发展;在复杂的历史事件中要把握结果更要了解其中原因;认识到党的历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过程;明白指导我们实践的思想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并且在实践中我们不断使它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化;自觉与历史虚无主义划清界限,进而更好地理解把握新时代党的执政理念,更真切地体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质。

3.红色文化遗址、博物馆、故居、遗物等重要物证。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红色文化革命基地等重要的物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青年学生要感受它们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的深刻意蕴。如一大召开的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一条普通的小船承载着巨能,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它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信念、百折不屈的奋斗精神,立党为民、忠诚为公的奉献精神要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让学生夯实信仰之基、充满精神之钙、走稳思想之路、传承好红色基因,信心满满,汲取精神力量更好地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4.党的重大节日、纪念日。党的生日,建军节、青年节、香港澳门回归日,长征胜利纪念、革命伟人诞辰纪念、抗战胜利纪念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活动,要把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在融入中“讲准”,运用自主学习、课堂讲授、宣讲辅导、实践参与等形式在融入中讲活,认真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在融入中“讲实”,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永葆对党赤诚之心,争做主动求变、科学探索、增强本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奋创造出有利于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时代的新成就,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5.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包括经典理论作品、经典红色歌曲等,系统深入学习经典著作,对经典文献逐字逐句逐段研读,在经典理论中深切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提升理论水平。红色歌曲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紧跟时代的脚步,生动艺术地记录和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征程。许多红歌出于心、诉于情,具有永不衰退的魅力和激情,重温和传唱经典红歌,其实是一种追忆、一种传承、一种昭示,而感受和感悟红歌的过程,就是向思想深处不断开掘、理性之光不断升华、感情之火不断燃烧的过程,灵魂因此更加净化,精神因此愈发振奋,可以说红歌唱出的是一种豪情,催生的是一股精神,体现出一种气节,激发出一种动力,是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力量的强大载体,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就会历历在目。运用这些优美的歌曲可以把党史内容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寓教于乐,使学生受到生动的、多层次的教育、感染和熏陶。从经典中感悟一代代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百姓安康九死一生的崇高品格;严格律己慎独约束的人格魅力;追求无愧历史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在新时代要求我们对党忠诚的品德,继承弘扬优良作风和高尚情操。

(二)党史教育融入“概论”课的实现模式

谋求多样教学形式,善于利用信息化工具。“概论”课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要指引学生、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让他们听党话跟党走,仅仅用理论灌输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教育形式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恰当的教学形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概论”课教师需谋求多样教学方式,如充分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课前在线上发布与课程有关党史学习教育的材料让学生提前预习,课中用技术手段随机选人让学生来回答问题,考察他们对党史知识的掌握,课后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拍摄涉及党史人物、红色家书、著名战役等方面的小视频上传到指定网站。另外,学校应设立多媒体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通过全景屏幕,线上参观纪念馆,观看纪录片等方式,体验党经历艰辛的革命环境、伟人的光辉足迹,感受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三)党史教育融入“概论”课的实现方法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点上,站在党的百年历史的重大节点,开展党史教育意义非凡。党史融入“概论”课,通过讲述党史故事,利用党史教育的本地资源,有助于青年学生增长智慧和全面发展。

1.讲好党史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讲述党的革命烈士、优秀儿女的故事。这些故事彰显了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救国真理的渴求,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党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安排学生讲党史,筹办党史故事会,举行主题读书会等,也可以安排学生以实践教学的形式入村、进企业针对不同的听众去讲党史故事,用生动的党史故事、鲜活的党史人物,阐释党的百年历史,从中汲取奋斗力量,激励青年学生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达到学史力行的目的。

2.以实地探访为学习素材。论从史来,史论相证。党史教育融入的过程中不能使历史和实践相脱节,要深入挖掘,灵活运用地方上丰富的红色资源,如革命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革命遗址烈士遗物等,聚焦乡村振新战略,结合“概论”课程内容和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去凭吊烈士、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瞻仰革命遗址,观看新农村建设,体验新型现代化企业等活动,开发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丰富党史学习的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明白党的初心和使命,更好地了解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收到的成效,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四)党史融入的实现路径

党史教育是重要政治任务,某种意义上也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概论”课必须把党史知识夯实,以具体党史案例来加深影响,学习党史和“概论”课明白道理,增加知识,增强信心。

1.以知识补充夯实基础。“概论”课当中会涉及到一部分党史知识,但是并不系统。高校“概论”课应把党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整体设计,凸显党史的地位。党的每一个重大理论,应讲清楚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

2.以案例为理论支撑。高校“概论”课理论性非常强,如“概论”课中一共有五次总路线的提出,但是只讲理论内容显得单薄,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感悟,做不到“学史明理”。以“农村包围城市”为案例,从刚开始的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都是以夺取城市为目的,但遭到了严重挫折,毛泽东同志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及时改向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寻求立足点,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一段党史案例使学生不再厌烦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论证,而认识到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领导,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性地解决了为坚持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而且从理论上逐步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说明[4]。以党史案例为支撑,不再拘泥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论证,通过案例学习引导学生明白革命道路不能照搬照抄,是根据实际情况经过不断探索的,使他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实事求是坚持创新达到学史明理的目标。

猜你喜欢

概论党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党史上的今天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