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的有效落实

2023-03-21徐冰燕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病号陆游班长

徐冰燕

语文课堂是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因素,体现教材内容的含金量,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找到健康成长的阶梯拾级而上。

一、将德育因素渗透在背景介绍中

在统编教材中,不少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学生在理解时产生隔膜。消除这种距离感的有效方法,就是适当介绍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时代背景或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与情感,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如《示儿》是诗人陆游表达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绝笔诗,诗中所写的事与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学习时难以通过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也就难以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为了解决这样的教学难题,教师就要探究诗人生活的时代和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首先,教师要了解陆游生活在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特殊历史时期,陆游尽管自幼聪慧过人,但民族的矛盾和国家的不幸加上朝廷的腐败,使他空有报国之志,因而他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愿望不仅一直未能实现,而且他还受到打击与排挤。其次,教师要了解他创作的爱国主义诗篇。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时,陆游常常在诗词创作中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如《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写的是痛击金兵的壮志豪情,《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表达的是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教师给学生介绍了这些背景资料,学生学习《示儿》就能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那种千回百转的意念:陆游自己是个明白人,知道人死了就一了百了,但还是有放不下的事情——不见九州同;思来想去,他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人死之后,儿孙每年总要在特定的时节祭祀祖宗,于是他写下这唯一的遗愿让他们记住——把“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大事告诉自己!诗人如此至死不渝的爱国真情能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学习之后就会认真思考在新时代要怎样去爱国。

二、将德育因素渗透在字词学习中

生字词学习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有些教师认为生字、词语都是很简单的内容,客观性理解比较多,难以进行德育渗透。实际上,汉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源远流长的特点,而且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必然含有独特的思想内蕴。因此,在生字词教学中,教师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与特点,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汉字的构字部件与组合方式,发现汉字构字与做人做事之间的联系,找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因素的契合点,就能把德育渗透在识字写字教学中。

如教学“人”字,这是一年级刚入学时在第一篇识字课《天地人》中学习的一个只有两个笔画的生字,但就在这个简单的生字中,同样包含着丰富的道理。教师可以先用课件呈现“人”的古文字,让学生明白那就是一个人站立在那里,再用汉字“人”进行比较,学生从中看出,那一撇起笔的地方,正是人的头部位置,处在正中间,就像每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或者排队的时候,如果有人把头歪一边,就显得不好看或者不整齐。因此,我们在写“人”时,就要从中间合适的位置起笔,不能偏离了中线。而一撇一捺的落点正是人的两只脚站立的地方。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站在地上,两只脚如果一高一低,能不能站得稳?学生齐声回答站不稳。由此可见,我们在写“人”时,那一撇一捺就需要写在平行的位置上,不能一高一低。最后,教师再进行引申——写“人”字要稳,我们做人也要稳,不能随随便便。这样一来,教师教学“人”这个简单的生字,其实就渗透了做人的道理。

三、将德育因素渗透在形象分析中

统编教材中有大量写人记事的课文,即使在诗歌中,也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出现,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个性特点,或天真活泼,或机智勇敢,或无私无畏,或舍己为人,或诚实守信等,也都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必然要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揭示隐藏在背后的思想感情,对人物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确定人物是值得学习的对象还是需要批判的对象。尤其是学习描写先进人物或英雄人物的作品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受到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熏陶,让先进人物或英雄人物走进学生的心中。

如教学《金色的鱼钩》,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老班长,在长征途中,他接受上级的委托,带领三个病号跟在队伍后面慢慢地过草地;当他把三个病号带到草地边缘时,自己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读这样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班长的形象,先从外在形象看:背“有点驼”,颧骨突起,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这样的形象看上去远远地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实际上,老班长还不到40岁。再看他接受任务后的言行举止:由于是跟在大部队后面过草地,他们带的粮食吃完后,找野菜都很困难,食物就成了大问题;老班长用缝衣针自制鱼钩在宿营地附近找水塘钓鱼给病号滋补身体,自己背着病号嚼草根,由于长时间得不到营养,老班长瘦得眼睛都深陷下去了,只剩下皮包骨头了;就这样,他还不让知道实情的病号小梁帮忙找野菜,在小梁实在吃不下老班长千辛万苦搞来的“鱼汤”时,他要求大家吃下去,鼓励大家走出草地。老班长就是这样把食物和希望让给别人而把饥饿、死亡留给自己的共产党员。由此,学生感受到老班长具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学生在心中树立这样崇高的形象,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这个形象就会发出光辉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和方向,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四、将德育因素渗透在合作探究中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教学方式转型的重要体现,不仅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课堂充满了灵动、活力与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所思所想的内容也具有一定的深刻性。这样,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与探究时,需要重视将适宜的德育因素渗透其中,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甚至碰撞,积极探索问题的真相。

如教学《乡下人家》,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先分组学习乡下人家的不同画面,合作探究:这一幅画你想用什么来命名?如果让你把它画出来,你会怎么安排画面的内容?说出你这样安排的理由。学生通过认真研读合作学习的语段内容,从中找出作者突出描写的对象,确定具有画面感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命名;之后学生进入合作学习阶段,即小组内每个人都谈谈自己所理解的画面重点是什么,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命名的,这样的命名包含着什么用意。实际上,这样的交流,体现的正是课文承载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只不过是从画面这一特殊的角度来进行的。接下来,各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把本组推荐的画面及命名情况向全班同学汇报。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感受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触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要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猜你喜欢

病号陆游班长
认识钟表两病号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班长的烦恼
加法减法五病号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YY英语救助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