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如何“送瘟神”

2023-03-20齐夫

检察风云 2023年4期
关键词:瘟神建安瘟疫

文/齐夫

《大傩图》局部,描写民间驱除厉疫习俗的风俗画

把抗击疫情比作“送瘟神”,古人其实早有此说。古时缺医少药,又不知如何避免传染,一次瘟疫来袭,往往就会尸横遍野。加之古人对疫情认识有限,认为它是“疫鬼”或“瘟神”在人间作恶,就要想方设法“送瘟神”。

以东汉为例,东汉末年尚有5000万人口,到了魏晋时期就剩下1000万了,曹操有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对当时惨状的写照。这其中固然有战乱频发的原因,但几次大规模疫情才是导致人口锐减的主因。

建安二十二年,一场大瘟疫来袭,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中有五个都死于这场瘟疫。《王粲传》记:“干、琳、瑒、桢二十二年卒。”即陈琳、王粲、徐干、应瑒、刘桢都死在这一年。如果以此类推,这个数字就很可怕了。建安二十五年,又暴发了一场大瘟疫,染疫去世的名人有东吴名将吕蒙、甘宁,刘备的谋士法正,大将黄忠,曹操及手下大将程昱等人。普通百姓就无可计数了。

其他朝代也大同小异,一遇瘟疫,就会“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古人绞尽脑汁,想了很多招数来对付瘟疫,有务实的也有务虚的,有灵的也有不灵的。韩愈就在《谴疟鬼》里进行总结道:“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叙述了当时几种驱除疫病的主要方法:中草药、针灸和艾灸、巫师作法、道家画符。

中医治疗,对症施救,这肯定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办法。“凌晨随分备樽罍,辟疫屠苏饮一杯”,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名医叶天士等都曾自制“屠苏酒”来治疗瘟疫,颇为有效。更有不计其数的无名医者用中草药救死扶伤,妙手回春,救人众多,是抗疫的主力军。

政府组织,官员牵头,出钱施药,定点医疗。历朝历代,遇到瘟疫,政府有关部门都会参与。早在周朝,就设有专事祛除瘟疫的官职叫“方相氏”。武则天时期,朝廷则设专使管理疫情变化,还在佛教寺院辟出“病坊”隔离病人,由懂医术的僧人专门救治。

此外,口诛笔伐,诗文上阵,可出一口恶气,也可告知天地。单是唐朝,自贞观十年起的255年间,共发生了21次大规模瘟疫。医生们忙得焦头烂额,文人们也没闲着,走笔挥毫,仅《全唐诗》中的抗疫诗就有300多首。韩愈、杜甫、白居易、戴叔伦、王维、李贺等数十位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关于瘟疫的描述。

实在是无计可施了,那就只能听天由命,自求多福,靠自身免疫力来自保。每一次疫情过后,一些身体衰弱的不幸中招送命了,身强力壮者则可能会幸免于难,这多少告诉我们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瘟疫对人类一直“不离不弃”,过些时间就会来光顾一回,也没啥好怕的。顽强的古人们曾一次次送走“瘟神”,今天,医疗技术先进,治病手段发达,送走“瘟神”也就是个时间问题。只要我们保持足够的决心、信心、耐心、细心,还有不可或缺的万众一心,就一定能迎来抗疫的胜利。

猜你喜欢

瘟神建安瘟疫
绘画中的瘟疫 下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
绘画中的瘟疫(上)
建安区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战瘟神
瘟疫算个啥
大疫
林散之《毛主席<送瘟神>诗联》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谫识——从不合时宜楔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