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动农业、城乡建设数字化转型

2023-03-20张苗

检察风云 2023年4期
关键词:上海市转型数字化

文/张苗

农业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上海市在数字化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完善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不仅是国内农业信息化的领跑者,在建筑产业零能耗、零碳排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学知不足,业精于勤”。在近日的提案中,上海市十三届政协委员、新鸿基建筑负责人梁洁芹表示,上海在农业、建筑业方面的科技创新水平对比国际部分先进城市仍有不足。

根据《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为36%,上海市发展水平为51%,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对比日本、韩国等,上海在农业大数据应用、数字化销售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面还存在短板。比如,上海市农业数据归集、处理和共享等暂未形成有效循环,全市农产品销售模式和渠道单一,农业从业人员面临年龄老化、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等挑战。

同时,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倡导“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转型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目前,上海市建筑产业的设计、建造运营标准和评价体系仍不健全,ESG(即Environment,Social and Governance,指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与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推广还处于初期阶段。在建筑工人老龄化现象严重的背景下,上海市建筑行业仍然较依赖人工管理和作业,落后的施工手段及方式,分布式的行业标准,制约了行业整体效率及建筑质量的提升,不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对此,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住房建设管理委于日前展开讨论,并给出公开答复。

“科技+农业”,助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目前,上海市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和相关要求,结合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实际,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驱动农业向精准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一是支持智慧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制定《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将农业农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建设列入农业新业态培育项目范围。依托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加大农业生产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力度,覆盖蔬菜、畜牧、水产、行业管理等多个方面,为今后农业数字化的规模化应用奠定技术基础。目前,上海已探索建成松江“多吉利德”、浦东“清美”、崇明“由由”等多个数字智能化蔬菜生产基地。

二是夯实农业农村数字底座基础。通过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实行一地块一编码,上海市形成一张“数字基础底图”。同时,上海市通过对数据的归集、治理、编目,也形成了一个“农业综合数据资源库”。目前,上海已建成农业主题库8个、各类专题库9个,归集了3.85亿条数据,共享库表近1700张,数据产品485个,为依托信息化提升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夯实了基础。

三是加快编织农业“一张网”。上海市全面推广神农口袋、畜牧管理两大农业生产作业直报系统,覆盖粮食、蔬菜、畜牧、水产等农业全部产业,将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主体的生产全程纳入信息直报体系。目前,上海市已有7000多家经营主体入网,入网面积占比超过80%。这两个直报系统打破了上海市条线分割的数据孤岛,打通了生产和补贴、监管、绿色认证、品牌等多个环节数据,编织了农业生产管理“一张网”,增效都市农业。

四是推进大数据综合应用。立足数据挖掘与赋能,加快开发多个综合应用场景。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应用场景,为筑牢食品安全底线,开发“沪农安”App,实现对主体信息、日常巡查、监督抽查的痕迹化管理,做到监管人员实时在线化、地块检查标准化、监管流程透明化,扎实护卫“舌尖上的安全”。

总之,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通过在农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先行先试,将对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产生重要的标杆示范效应。

“科技+建筑”,助推建筑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上海市相继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成功带动了5G、人工智能和ESG等新理念和新技术融入上海城乡产业发展,令上海市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成效初显。

一、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智能建造不仅是一种用机器代替人工的技术提升与创新,也是全方位赋能建筑工业化的抓手,更是解决建筑行业低效率、高污染、高能耗的有效途径之一,可推动建筑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目前,上海市已经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促进智能建造与装配式建筑协同发展”写入《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十四五”规划》。

上海市正在通过研究课题及试点项目,探索智能建造在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场景。结构已封顶的上海嘉定新城菊园社区项目,是住建部首批7个全国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之一;上海市推动的智能建造部分举措已经入选全国《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后续,上海市将拟配合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动智能建造示范项目落地,进一步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二、科技创新推动城乡建设数字化转型升级。

上海市在以下四方面做了努力:一是在BIM模型(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形容那些以三维图形为主、物件导向、与建筑学有关的电脑辅助设计)应用、数字化测绘、平台化管理以及智慧运维等领域做了大量先行探索,在国内率先启动基于BIM和AI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研发;二是将数字建造技术与复杂工程施工融合,为上海市城市更新进程中的老建筑功能升级提供范例;三是将数字化建造技术与现代测绘技术融合,成功解决复杂建筑建模、高精度管线定位复核等难题;四是将数字化建造技术与实时监控技术融合,在动态高风险项目施工中提供实时的安全保障。

三、加快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和绿色建筑设计、运营标准体系。

根据《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和《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上海市近年来持续通过标准化建设来提高工程建设领域的数字化水平。目前《建筑工程数字化建造标准技术标准》和《既有建筑实景三维建模技术标准》等工程建设领域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已在编制之中。

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将绿色建筑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形成全过程闭合监管。并全面衔接新国标,以性能评价为导向,修订升级上海地方标准,《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标准规范目前均已发布。同时,为引导绿色运行,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办法》,将获得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民用建筑列为支持对象,通过财政扶持激励开发运行主体自觉自愿开展绿色运行。

四、大力支持高科技设备在建筑行业的普及和使用。

鼓励建筑行业的重点企业加大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的研发力度,支持相关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在现有龙头企业研发成果基础上,大力推动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投入工程项目建设,加快试点推广,提升工程施工智能化水平。比如,鼓励建筑企业在全市范围内使用设有紧急救援、体温监测、身份识别、人员轨迹等多功能的“5G 智能安全帽”佩戴“便携式外骨骼装置”,使用智能辅助机器人和设备,引入无人机绘制地图拍摄等,全面提升行业的智能化水平。

猜你喜欢

上海市转型数字化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