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健康素养研究领域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023-03-16孟娣娟

全科护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图谱聚类领域

陆 恬,孟娣娟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1],是健康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群体健康状况一项较强的预测指标[2]。我国把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工作内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了到2030年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至30%的目标[3]。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健康素养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有必要对该领域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以把握研究现状,获取该领域研究动态。本研究拟采用CiteSpaceV5.7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近10年收录的健康素养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文献作者、机构、高频关键词及突变词等方面对该领域研究的现状、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进行解析,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数据来源及筛选 选择CNKI作为文献数据来源,以“健康素养”为检索词,具体检索策略为“主题词=健康素养OR篇名=健康素养OR关键词=健康素养”,时间限制为2011年1月—2020年12月。纳入涉及健康素养相关内容的中文期刊论文4 370篇文献,剔除书评、会议论文、报纸、通知、工作要点等类型文献。

1.2 文献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分析,利用CiteSpaceV5.7软件作为可视化分析工具,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论文题录,绘制成多个图谱,全面描绘出我国健康素养研究领域的现状、研究热点、前沿以及未来研究趋势。

2 结果

在检索出的4 370篇文献中,通过阅读文献题目、摘要及全文,排除重复或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1 070篇,最终获得3 300篇有效文献。

2.1 健康素养研究领域文献发表时间分布分析 本研究对3 300篇有效文献进行了发表时间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出健康素养研究论文发表年度趋势。从总体趋势看,健康素养文献发表量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2020年该研究领域文献发表量稍有回落。详见图1。

图1 2011年—2020年健康素养研究论文发表年度趋势

2.2 健康素养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共现分析 研究者的发文量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素养研究领域中李英华发文总量最多,达37篇。此外,李莉、郭海健、聂雪琼、李小宁、常春等研究者的发文量也较多(>25篇)。设置 Node Types 为Author,时间切片为1年,本文利用CiteSpaceV5.7对健康素养领域文献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制作作者共现图谱(见图2),得到599个圆形节点,为发文量≥2篇的文献作者;有1 273条连线,图谱网络密度为0.007 1,提示作者间合作相对紧密,不仅有以李英华、李莉、聂雪琼、黄相刚等高贡献作者为中心的合作,还有高贡献作者网络间的合作,且近年来学者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图2 2011年—2020年健康素养文献作者共现分析图谱

2.3 健康素养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机构共现分析 本文对文献作者机构进行分析,得到作者机构共现图谱(见图3)。图中节点大小代表频次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本研究共纳入432个节点,500条连线,图谱密度为0.005 4。由图3可见,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发文量较多,并形成了各自范围的合作网络。

图3 2011年—2020年健康素养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机构共现图谱

2.4 健康素养研究领域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V5.7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设置Node Types 为Keyword,时间切片为1年,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高频关键词分布情况见表1。本图谱中共形成632个圆形节点,2 522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2 6。一般我们认为利用CiteSpaceV5.7软件分析得到的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在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影响相关研究的构成以及演变[4]。本文共得到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5个,除了“健康素养”外分别为“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健康素养水平”“大学生”。此外,频次≥50次的高频关键词24个,频次排名前5位的除了“健康素养”外,分别为“影响因素”“健康教育”“居民”“大学生”。

表1 健康素养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分布情况

2.5 健康素养研究领域文献关键词聚类分析 本研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图谱(见图4),结果显示,关键词出现聚类的模块Q值为0.402 3,大于0.3,说明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S值为0.753 7大于0.5,提示该聚类是合理的[4]。聚类标签序号与聚类大小成反比,最大聚类以#0标记[4]。由图4可见,本研究共得到11个具有代表性的标签,聚类排名前5位的标签分别为“慢性病”“居民”“健康教育”“健康中国”“健康行为”,另外脑卒中在健康素养研究中也占有较大比重。图中缺少聚类10、聚类11,是由于聚类标签的显示与否和该聚类下的关键词频次多少有关,未达到频次要求则不显示该聚类标签[4]。

图4 2011年—2020年健康素养研究领域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

2.6 健康素养研究领域突现词分析 利用CiteSpaceV5.7软件的突现词探测功能共探测到健康素养研究领域的10个突现词(见图5)。其中突现强度最大的是“知晓率”(13.04);其次是“农村居民”(8.24);排在第3位的是“我国居民”(5.96)。图谱还显示近几年突现强度较大的关键词有“养老机构”“孕产妇”以及“健康文化”。

图5 2011年—2020年健康素养研究领域突现词图谱

3 讨论

3.1 健康素养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2011年—2013年年均发文量还处于较低水平,提示当时健康素养的研究尚未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2013年之后健康素养相关研究的年均发文量呈显著增长,分析可能与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健康促进、提高群众健康素养水平的政策有关[5],如《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方案(2013—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的发布,催生了健康素养相关领域的实践与研究[6]。特别是2018年—2019年年度发文量近600篇,提示健康素养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卫生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之一,已引起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尽管在2019年—2020年健康素养相关研究的文献量有所下降,分析可能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流行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有关。

3.2 健康素养研究作者及机构合作情况 健康素养研究作者共线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且学者间的合作相对密切,事实上全民健康素养促进也需要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整合各种优势资源,从而促进人们履行各自对自身健康的责任,提升人群健康素养。健康素养研究作者机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与高校的公共卫生、医学、护理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在健康素养相关研究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政府职能部门与高校双向发力,从不同角度进行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的探索。

3.3 健康素养研究热点

3.3.1 慢性病防治素养研究 当前我国慢性病防控的形势非常严峻,慢性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达88%,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水平74%[7],其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8]。有学者系统梳理了我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体系中存在问题后发现,公众健康素养与保健意识较弱为关键问题之一[9]。研究发现,与慢性病防治相关的健康素养水平在6类健康问题素养中排名最后[10]。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11]中明确提出要将提高居民慢性病防治素养作为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因此,大量研究探讨了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影响因素及其与健康结局的关系。

3.3.2 面向全民的健康素养促进研究 健康素养被国际公认为是维持全民健康的最经济、有效的策略,个体健康素养水平对个体乃至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2]。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美国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因有限的健康素养导致了不良的健康结果[13]。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自2008年在全国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并在掌握基线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提升我国居民基本健康素养水平的规划目标,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到资源整合等方面为实施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提供保障。2012年开展的全国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基本健康素养水平为8.80%,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面向全民的我国及各地区的居民健康素养促进仍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3.3.3 健康促进模式与实践研究 除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每年还按规划持续建设健康促进县(区)、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促进家庭,以落实基本健康教育服务,带动当地的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众多研究者以创建健康促进区等为契机,开展了优化健康促进模式,健全健康教育体系的实践与研究,以期助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实践方面可以借助数字工具通过多种传媒如视频、语音、印刷材料等来增加民众的健康素养,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自我护理[14]。

3.4 健康素养研究前沿与趋势

3.4.1 健康素养领域研究对象的演变 健康素养领域研究从研究初期重点关注健康素养较低的“农村居民”逐渐演化为关注 “全体居民”“老年人群”及“孕产妇”。这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提出的理念相契合,《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健康中国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在惠及全人群的同时,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保障。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并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15]。专家学者呼吁,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基本国策[16]。事实上,在世界人口普遍老龄化的今天,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一个紧迫问题,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17-19]。联合国营养执行委员会指出,从胎儿到出生2岁(生命早期1 000 d)这个阶段非常重要,是预防成年慢性疾病一个关键的窗口期,而关注家庭生命周期中扩展阶段的女性将带来更多裨益,在我国女性大多数更多承担家庭的责任,提升女性健康素养,将对建立一个家庭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更大贡献[20]。

3.4.2 健康素养领域研究主题的演变 从突现词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健康素养领域研究主题已由对“知晓率”的极大关注演变为聚焦“健康文化”的打造,提示健康素养研究已经逐渐从居民健康素养的微观研究进入从健康文化入手的宏观对策研究。研究表明,个体健康素养很大程度上受文化、语言和环境的影响,健康知识的获取相对容易,但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21-22]。因此,要实现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目标,不仅需要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构建健康支持性环境,营造良好的崇尚健康、追求健康的健康文化氛围[23]。国外的研究也显示,健康素养的评估和干预应考虑当地健康相关文化的影响[24-25]。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健康文化作为健康产业的核心将受到越来越多健康素养研究学者的关注。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所纳文献仅来自于CNKI,文献来源较为局限,可能并不代表健康素养研究领域的全部现状。此外,本研究采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V5.7软件,仅对相关文献的特定内容进行分析,并未对相关文献全文进行全面细致入微地分析,因此所得数据在细节上可能有所遗漏。

猜你喜欢

图谱聚类领域
绘一张成长图谱
2020 IT领域大事记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领域·对峙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