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扬文化一绝——扬派盆景

2023-03-15江华

百科知识 2023年6期
关键词:云片盆景扬州

江华

盆景是独具东方意韵的传统工艺,它将植物栽培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汇聚了生态美与艺术美,被人们誉为“无韵之诗”“活的文物”。中国盆景艺术源远流长,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五叶纹陶块和三叶纹陶块,陶块上面就镌刻有盆栽植物图像。作为世界园林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盆景艺术拥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各地因取材和造型手法迥异,形成了诸多盆景艺术流派,如京派、苏派、扬派、川派、岭南派等。

扬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融“诗、书、画、技”于一体,以飘逸、清秀、古雅、写意而著称,堪称中国盆景艺术的代表作。尤其是“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的造景风格与“一寸三弯”的剪扎技艺,至今仍是扬派盆景的鲜明特征。

扬派盆景的源流与发展

扬派盆景始于唐代。作为首屈一指的东南大港,唐代的扬州不仅是富甲一方的“淮左名都”,而且是海上絲绸之路的起锚地,素有“扬一益二”之称。唐代的扬派盆景,以小见大,以景抒怀,将大自然的美景浓缩于方寸之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诗人杜甫赞誉扬州盆景:“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扬派盆景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要得益于苏轼的大力推广。据记载,苏轼于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担任扬州知州,尽管在任只有不到半年时间,却为扬州城的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当时,苏轼偶得两枚奇石,喜极而赋《双石》诗。苏轼在诗中对扬派盆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白描:“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苏轼不仅亲作盆景,还吟诗咏景,使更多的人知晓扬派盆景之精妙:“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试观烟云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如今在扬派盆景博物馆内,陈列有宋代遗存的钟乳石水旱盆景,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宋代扬派盆景实物。元代以后,扬派盆景一度沉寂。入明以后,扬派盆景渐趋复苏,尤以树木盆景最具特色。扬州古刹天宁寺内遗存有明末桧柏盆景实物,干高二尺,屈如虬龙,枝繁叶茂,青翠欲滴。

清代是扬派盆景的高光时期。据清代文士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当时扬州城内已现“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的盛况。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谈及,某日,一位扬州商贾见有客商来自虞山(今江苏常熟西北),就随手馈送黄杨和翠柏各一盆。由此观之,清代扬派盆景不仅是家居必备之品,也常被人们作为礼物赠送给亲友。

清代,扬州还出现了许多家族式盆景作坊,多采用专业化方式运作,将扬派盆景制作技艺推向极致,形成了“花树点景”“山水点景”等盆景样式。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就在题画中生动展现了扬派梅花盆景艺术。清光绪年间,扬州万氏盆景作坊闻名遐迩,万氏盆景传承人万阳春多次进宫为慈禧太后制作盆景,因其技艺超群而被赐予“红顶”。晚清之际,特别是太平天国战争以后,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日渐凋敝,扬派盆景也一度走向没落。

巧夺天工的扬派盆景艺术

扬派盆景历经几代艺人的锤炼,不仅造型精巧、意境深邃,富于装饰性;而且端庄大气、清丽古雅,不失灵动飘逸,是技艺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盆景的树木选材。扬派盆景的植物选材是造景的灵魂。在扬派盆景中,常见的植物有松、柏、榆、杨四种。松有黑松、五针松、罗汉松等,柏有桧柏、刺柏等,榆有榔榆、白榆、常绿榆、垂枝榆、春榆等,杨则指的是黄杨。黄杨是扬派盆景中的常用树种之一,明代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就记载了一则关于黄杨盆景枯干复活的逸闻。

传统的扬派盆景以幼树为主,谓之“自幼栽培”,但成型缓慢。现今的扬派盆景大多取自自然树桩,藉此缩短成型年限。当然,一些别致的小盆景,仍以幼树进行剪扎造型。树本选材时,首先观其根,挑选主根短、分根健、须根密之本。然后看其本,树本千姿百态,选本时一按创作立意选本,二按形态立意选本。不论哪种方式,一定要选理想之材,否则容易前功尽弃。之后再审视其枝条,特别是分枝和分布要有韵律,分枝是“云片”出片的基础,虽可“因枝而宜”,但分布不理想,也将有碍“云片”的层次与姿态。

除了盆景植物外,叠石也将盆景艺术推向高峰。《扬州画舫录》中就盛赞“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可以说叠石将盆景的秀美完美衬托出来。

盆景的剪扎技艺。扬派盆景的剪扎技艺功力深厚,如无多年的刻苦研习,很难掌握其精髓要领。“剪”,指的是剪去不需要的部分;“扎”,指的是通过棕法将留下部分组织到需要的部位。一旦掌握扬派盆景剪扎技艺,则一通百通,制作任何盆景都能根据立意随心所欲,剪扎成理想的盆景。

扬派盆景形成了扬棕、底棕、平棕、撇棕、连棕、靠棕、挥棕、吊棕、套棕、拌棕、缝棕等棕法。所谓棕法,指的是将棕榈树叶撕成网状纤维,梳理出粗硬的单棕—棕丝,或是采用人工方法,将细软棕丝捻成粗细不等的棕线,根据造型和扎片的需要,将不同部位的枝条剪扎成型时所采用的技法。用棕法剪扎盆景,优势是棕丝强度高、易弯曲,经日晒雨淋而不易腐烂,且颜色与树木相近、和谐。盆景定型后,拆棕也十分方便。

在剪扎过程中,扬派盆景强调依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的画理,组合运用不同的棕法,使不同部位寸长之枝能有三弯,将枝叶剪扎成“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形成鲜明的层次感,极富工笔细描之美。

扬派盆景的个性在于“云片”,“云片”的布局在于立意,立意的显现在于树本。缘于此,在创作扬派盆景时,主要是剪扎出形态各异的“云片”。那么,如何制作“云片”呢?首先,应在剪扎树木的基础上制作圆形顶片,即根据“枝”的原有形态不同,组合使用不同的棕法,形成主枝或小枝,然后将枝叶剪平。其次,从上至下剪扎成中下“云片”,即将中下层的侧枝剪扎成掌状形态,并剪去余枝,然后剪扎成型。可以说,扬派盆景的美感在于“云片”,“云片”的美感在于挺拔,要实现挺拔,其关键在于功底,而这功底指的就是能否娴熟掌握各类棕法的剪扎技巧。

盆景的造型艺术。扬派盆景的造型并无固定程式,因“本”制宜,特别是残桩,经盆景艺人施艺“改造”,定能“变废为宝”。盆景的扎片形式多为“云片”,其传统造型有游龙弯式、挂口式、提根式、垂枝式、三弯五臂式、直干式、卧干式、合栽式、过桥式等。

游龙弯式。扬派盆景传统造型多为游龙弯式,采用“S”曲线矮化树本高度,同时通过上下、左右不同走向变化展现曲线美,如龙舞之韵。

过桥式。过桥式有上过桥、下过桥之别。所谓下过桥,就是自幼培育时,将一枝条压入土中,犹如压条繁殖。当这一枝条生根发育成型后,即行放胚、扎片。经若干年,将生根部分再行提根,从外形看极似两株,但仔细观察,两株间又相连合,称为下过桥。此外,也有合栽两株,然后将两株枝条嫁接相连,称为上过桥。

扬派盆景是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再现大自然神貌的艺术品。要制作好一盆扬派盆景,除了掌握剪扎技艺之外,还需精心养护管理,使其保持优美形态和健壮长势。

发扬光大的扬派盆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州的园林机构广泛从民间收集古老盆景及古盆,寻访民间盆景艺人,并招募扬派盆景传人对这项古老艺术进行复兴与创新,使扬派盆景重获新的生机。1983年10月,中国花卉盆景协会在扬州召开首次全国盆景老艺人座谈会,畅谈我国盆景艺术的成就与发展,扬派盆景万氏传承人万觐棠还亲自展示了剪扎制作技艺。同年7月,扬州市政府为了发展扬派盆景,决定在清乾隆年间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西园曲水”“卷石洞天”等遗址基础上,筹建扬州盆景园,并建有主展厅“濯清堂”、水榭“浣香榭”及曲廊等,由万氏传承人负责盆景的日常护理。

扬派盆景还多次走出国门,在历届国际花卉博览会中斩获奖项。2008年,扬派盆景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的万花园内,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扬派盆景博物馆,成为扬州盆景的重要展示窗口。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云片盆景扬州
扬州的秋日
微型盆景欣赏(二)
微型盆景欣赏(一)
微型盆景欣赏(一)
下扬州
胡桃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