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名茶的美丽传奇(上)

2023-03-15丹若

百科知识 2023年6期
关键词:瓜片名茶六安

丹若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名茶更是百花争艳。茶客有品鉴之心,茶商有竞销之需,自然也就有了评议之乐,于是便有了“中国名茶”之选。

“吓煞人香”碧螺春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因此又被称为“洞庭碧螺春”,唐代时便被列为贡品。

碧螺春条索紧结,卷曲如螺,浓郁甘醇,清香文雅,回味绵长。即便用温开水冲泡,茶叶仍能沉至杯底,入香展叶。

关于碧螺春,清代王应奎所著的《柳南随笔》中记有如下典故。洞庭山的碧螺峰上生有几株野茶,有一年茶叶长得特别茂盛,少女采茶时因茶筐已满,就把茶叶放进了怀中。没想到,茶叶受了体温的热气,散发出奇异香气,采茶女惊呼“吓煞人香”。后来,康熙皇帝南巡至太湖时,巡抚进献“吓煞人香”茶。康熙皇帝饮后甚是喜爱,只是觉得茶名不雅,于是观其形色,赐名“碧螺春”。

不过,比起皇帝赐名的典故,老百姓更喜欢“碧螺姑娘”的传说。相传1000多年前,江苏吴县太湖西山住着一位美丽善良的碧螺姑娘。一天,碧螺正在湖边唱歌,被湖里的一条恶龙听到了,它见碧螺貌若天仙,便要娶她为妻。碧螺早与住在太湖东山的渔民阿祥相爱了。阿祥听说恶龙要抢走碧螺,不禁怒火中烧,来到湖边向恶龙宣战。阿祥与恶龙大战了七天七夜,太湖一带的狂风骤雨也持续了七天七夜。到了第八天,风平浪静了,大家跑到湖边一看,水中漂着恶龙的尸体,阿祥也伤重而亡。

乡亲们把阿祥葬在东山脚下。痛不欲生的碧螺在阿祥的坟前种下一株茶树,一边流泪,一边唱歌,一连唱了七天七夜,终因悲伤过度,追随阿祥而去。第二年春天,碧螺栽下的茶树长出了碧绿的茶叶,用这种茶叶沏出的茶水明洁碧绿,香气扑鼻,清爽怡人。为了纪念他们,乡亲们就将这种茶命名为“碧螺春”。

最著名的中国绿茶—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是最著名的绿茶品种,也是我国的第一名茶,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山区的龙井村而得名。北宋时,龙井茶区已初具规模,清末时则扩大到西湖山区的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故有“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后将“云、虎”合并为“梅”,即梅家坞,故又称为“狮、龙、梅”,其中以狮峰龙井为最佳,统称为“西湖龙井”,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之“四绝”著称于世。如今,杭州所属各县及浙江省内其他县区也出产龙井茶,为与“西湖龙井”区别而称之为“浙江龙井”。

传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村的狮峰山下,见几个乡女正在采茶,一时兴起也學着采了起来。手里刚采满一把,侍从来报“太后突病”,请皇上回去探望。其实,太后也没什么大病,不过是肝火上升,双目红肿,胃肠不适。乾隆皇帝问安后,便坐在母亲面前,一股清香从袖中飘出,这才想起那把茶叶,便让宫女将茶泡好后端给母亲。太后喝了一口,顿感双眼舒适多了,一碗茶入肚,胃不胀了,肿也消了,太后连连赞叹龙井茶“真乃灵丹妙药”。于是乾隆皇帝传旨,将杭州狮峰山下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树,每年进贡新茶。

关于西湖龙井,还有另外一个传奇故事。传说,龙井村住着一位无依无靠的老大娘,她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祖上种下的十八棵老茶树。老大娘体力差,肥料又少,茶叶质量差,卖不出去,眼看就揭不开锅了。一天,一位老者敲开院门,要以五两银子买下放在院墙角落处的破石臼。老大娘正为生计发愁,自然求之不得。老者告诉老大娘,千万别让人动石臼,自己一会儿派人来抬。老头走后,老大娘忙将落在石臼上的尘土、腐叶等扫掉,堆了好大一堆垃圾,没处放,就把垃圾埋在了十八棵老茶树下。这时,老头带着几位小伙子来抬石臼,一看石臼变干净了,忙问石臼上的杂物哪儿去了。老大娘如实相告,老头一听懊恼地直跺脚:“我花五两银子,买的就是你那堆破烂垃圾呀!”说完扬长而走。到手的银子飞了,老大娘越想越别扭。没想到,几天后,那十八棵老茶树竟生出了新枝嫩芽,新生的茶叶细嫩清新,沏出的茶水芳香怡人,老大娘再也不用为生活犯愁了。十八棵老茶树“返老还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西子湖畔,许多乡亲前来买茶籽。渐渐地,龙井茶香遍了西子湖畔。

这两个故事均为传说,未必真实发生过,却都提到了十八棵茶树。如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留着十八棵茶树,很多到杭州旅游的人会专程到此拍照留念。

西湖龙井还曾多次作为“国礼”出现在中外交往中。1949年12月,中共中央祝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70岁寿辰的礼品中就有西湖龙井茶。1957年,苏联代表团访问中国,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品尝了西湖龙井后,提出希望中国派技术人员到苏联的远东地区帮助当地居民种茶,但后来因为土壤、气候等原因,栽种未能成功。

单片纯素的极品—六安瓜片

相传,在安徽省六安洲白云寺中,有一位老和尚得了重病,众僧急得手足无措。一个小和尚从附近的山崖峭壁上采摘了一把茶叶,用炭火烘干,再冲入烧沸的山泉水,然后端给老和尚。老和尚喝了几杯茶,感觉周身通畅,病已好了九分。于是,众僧开始采摘焙制茶叶,这就是后来闻名华夏的“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一众名茶中唯一无芽无梗、以单片嫩叶炒制而成的产品,堪称一绝。正因为是单片叶制成,故其外形直顺完整,状如瓜子,所以称作“六安瓜片”。它色泽翠绿、香气清雅、味道甘鲜,不仅能消暑解渴,还有清心明目、提神消乏、通窍散风之功效。2008年,六安瓜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六安瓜片的前身是六安茶叶,唐代的《茶经》中已载有“庐州(今合肥)六安”,明代即为贡茶,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赞其“为茶之极品”。清代,六安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内销茶产地,以六安瓜片为代表的系列名茶相继问世并远销京城。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提及六安瓜片的地方就有80多处。六安瓜片产于安徽西部,以六安、金寨、霍山所产最为有名,其中又以齐云山所产瓜片茶品质最佳,故又名“齐云瓜片”,沏茶时雾气蒸腾,清香四溢,所以又有“齐山云雾瓜片”之称。在齐云瓜片中,以齐云山蝙蝠洞所产瓜片为名品中的最佳,因为蝙蝠洞周围有成千上万的蝙蝠云集于此,其粪便富含磷质,极利茶树生长,所以这里的瓜片最为甘美。

“画眉”衔来的宝树—信阳毛尖

河南省信阳市大别山地区群峦叠翠、水源丰盛,为制作优质茶叶提供了天然条件。

传说,很久以前大别山并没有茶,百姓生活贫苦、瘟病流行,到处是悲泣之声。一位名叫春姑的女子不忍乡亲们受苦,决定外出寻找高人为大家治病。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她,向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河,便能找到一种可以消除疾病的宝树。春姑按照老人指引的方向爬山越河,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直到精疲力竭倒在一条小溪边。这时,水中漂来一片树叶,春姑顺势含在嘴里,立刻觉得心清目爽,精神振奋。她顺着水流一路寻找,终于找到了宝树,摘下了一颗金灿灿的种子。

看管宝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春姑,摘下的种子必须在十天之内种进泥土。可十天的时间,春姑是无论如何回不到家乡的。姑娘无助地失声痛哭。神农氏见她如此赤诚,便拿出神鞭甩了两下,春姑立刻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画眉鸟。

画眉鸟很快飞回了家乡,将金种子嵌入泥土,画眉鸟在种子上空飞旋、鸣叫,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钻了出来。一路的艰辛耗尽了春姑的心血,她倒在茶树苗旁,幻化成一块似鸟非鸟的大石头。随着茶树渐渐长高长大,山上也飞出了一群群画眉鸟,它们啄下茶叶,飞到患病的乡亲面前。随着一片片茶叶入口,病人渐渐恢复健康。后来,种植茶树的人越来越多,大别山区从此有了茶园。

信阳毛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把信阳毛尖(时称“光州茶”)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轼则评价“淮南茶信阳第一”。清代,制茶工艺越来越讲究,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不过,直到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了品质上乘的毛尖茶,“信阳毛尖”才得以正式命名。

1915年2月,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信阳毛尖获得“茶叶金质奖状与奖章”。

清高如莲的黄山毛峰

花语是花朵气质的凝结,白莲花的花语是清正、无邪,如果把这一花语与茶相对应,首选一定是清高如莲的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市,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及半山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时间短,茶树尽得云雾滋润。

传说,明代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知县熊开元游黄山时迷路了,偶遇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老和尚泡茶敬客,熊开元见这茶叶色泽微黄,身披白毫,状似雀舌,开水冲下时,热气在碗边绕一圈,随即转到茶碗中心,升腾至约一尺高,在空中化成了一朵美丽的白莲花。白莲花又慢慢升腾成一团云雾,继而幻化成缕缕热气溢散,香飘满屋。次日,熊开元辞别时,老和尚赠送了一包黄山毛峰和一葫芦黄山泉水,并嘱咐他,只有用此泉水冲泡才能见到白莲奇景。熊开元回到县衙后,恰逢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便禀奏天子,想以此邀功请赏。皇帝传旨令其进宫表演,却不见白莲花开放。皇帝大怒,太平知县忙改口称茶乃熊开元所献。熊开元向皇帝说明缘由,到黄山寺院求得泉水,再为皇帝表演冲泡黄山毛峰,果然出现白莲奇观。皇帝非常高兴,遂升熊开元为江南巡抚。熊开元感慨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前往黄山云谷寺皈依佛门,法名正志。如今在云谷寺旁还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那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黄山毛峰又称徽茶,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创制,因采自黄山高峰,又白毫披身,遂得名。1875年,黄山毛峰入沪销售,并名扬天下。

茶禅相通的佳作—庐山云雾

传说孙悟空驾祥云路过九州南国,见脚下茶园碧绿可人,便想采些茶籽带回花果山,却不知如何采种。热心肠的多情鸟便衔了茶籽往花果山飞去,谁知飞至庐山上空时被庐山美景吸引,竟情不自禁唱起歌来,茶籽落入庐山群峰的岩隙之中,从此云雾缭绕的庐山便长出一棵棵茶树。

庐山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山间云雾蒸蔚,变幻莫测,不仅为庐山平添了神奇景色,茶叶也以“云雾”冠名,还成就了庐山云雾的“六绝”美名—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气持久、醇厚味甘。由于云重雾厚和日光直射时间短的气候条件,使得庐山云雾富含单宁、芳香油类和多种维生素,不仅茶汤浓郁清香,还有怡神解泻、帮助消化、杀菌解毒等功能。

据明代《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已传入我国,佛教徒便结舍于庐山。到东晋时,庐山已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中心,高僧慧远率领众徒将野生茶改造为家生茶。唐代时,庐山茶已远近闻名。当时,文人雅士云集庐山,诗人白居易曾在庐山香炉峰下结庐而居,开辟园圃,种茶植花,还写下了“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的诗句。庐山云雾古称“闻林茶”,从明代起改称“庐山云雾”,其名称出现在《庐山志》中。

进入20世纪,人们开始大规模种植庐山云雾。1934年,庐山植物园建成后,便自庐山山麓五乳寺引种茶苗,购进茶籽,开辟茶园十余亩。此前,庐山云雾的栽培与制作也多赖于庐山寺庙的僧人。正如近代著名诗人陈三立在《云雾茶吟》中所云:“山僧往采踝胫穿,猩 啼号虎豹前。”可见,庐山云雾是茶禅相通的佳品。

1971年,庐山云雾被列入中国绿茶类的特种名茶,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被定为中国名茶。(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张小萌

猜你喜欢

瓜片名茶六安
解析几何试题精选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特香早”鲜叶制作瓜片初探
北京春茶节安徽名茶推介会暨中信太平观止杯斗茶大赛评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