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常规稻全基本苗成穗高产高效栽培试验

2023-03-14王忠强张文金温柱刘华荣钟警陈忠伟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12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

王忠强 张文金 温柱 刘华荣 钟警 陈忠伟

摘 要 我国南方地区的稻区耕地因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正逐渐向耕田大户集中,而大户们迫切需要获得切实有效的种植技术指导。为了探讨总结提高优质常规水稻抗倒抗逆能力、改善穗粒结构、提高收益的有效途径,设计优质常规稻全基本苗成穗高产高效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种植优质常规水稻,每667 m2用种量提高为5.5~6.0 kg,通過增加用种量、大孔育秧盘培育高素质壮秧、健身栽培、均衡施肥、提前搁水晒田控制分蘖等配套措施即可获得足够有效穗,大穗率大幅提高,抗倒抗病力增强,667 m2增产92.47~105.03 kg,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试验摸索了优质常规稻全基本苗成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途径,为种植户提供了一种新的优质常规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关键词 优质常规稻;全基本苗成穗;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4.005

随着我国农村种粮农民老龄化越来越明显,耕地正逐渐向种粮大户集中,而种粮大户为了便于商品粮销售及获取较大收益,倾向于种植常规优质水稻。但常规优质水稻有分蘖力弱、分蘖穗穗短粒少、主穗穗大粒多的特点,不利于夺取高产。为了探索常规优质稻高产途径,特设计常规稻全基本苗成穗高产攻关试验。经过2年4季连续试验,全基本苗成穗高产攻关试验获得连续4季增产增收的理想结果,比对照增产12.91%~25.51%,具较高的推广价值。本试验验证了优质常规稻全基本苗成穗高产高效载培技术模式在华南双季稻区的适应性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用优质常规稻品种五山丝苗作为试验品种。该品种为多穗型细粒常规稻品种,目标为主穗平均实粒数120~130粒[1]。

1.2 试验设计

分别在广西陆川县乌石镇月垌村坝子村民小组、米场镇乐宁村石板垌村民小组,选择肥力中上、排灌方便的面积667 m2以上的水稻田块作试验田。试验时间:2022年3月至2023年11月。

试验用地面积667 m2以上,设1 m以上边缘保护行,均匀划分为6个小区,设处理6个,处理A~E每667 m2用种量分别为4.5 kg、5.0 kg、5.5 kg、6.0 kg和6.5 kg,处理F为对照组,每667 m2用种量3.0 kg。处理F与其他处理垒田埂间隔开,试验为简比试验,不设重复。各处理每667 m2大田用353穴秧盘50个,按各处理667 m2用种量均匀播种[2]。抛秧时按各处理小区面积数计算抛栽秧盘量。

1.3 植株性状及产量测定

移栽立苗后各处理选择10蔸连续非直排禾苗设立观察区,不定时根据需要观察记录田间基本苗、分蘖进度、高峰苗数、成穗苗数等基础数据。水稻成熟后,将观察区10蔸禾苗全部进行样品取样考查植株性状后回田,各处理全区实收测产,取样考种,取得田间考查数据及产量构成数据。

1.4 施肥及田间管理

1.4.1 肥料运筹

肥料运筹原则:根据试验特点合理施肥,重底早追,后期适量。加重前期用肥量使水稻生育前期早生稳长,稻株生长健壮,积累较大的营养生长量,为形成大穗粒多打好基础。

按目标产量500 kg/667 m2设计,早稻每667 m2施纯N 12 kg、P2O5 7.2 kg、K2O 15.6 kg。晚稻每667 m2

施纯N 14 kg、P2O5 8.4 kg、K2O 16.8 kg[3]。

具体施肥方法如下。1)早稻种植中,A、B、C、D、E5个处理基肥占45%,抛秧后7 d追肥占40%,攻胎肥占15%。始穗后视苗情施叶面肥。处理F施肥按照一般常规稻管理,用肥总量与其他处理相同。P2O5在施基肥时一次性施完。2)晚稻种植中A、B、C、D、E这5个处理基肥占40%,抛秧后7 d追肥占30%,幼穗分化前7 d(约抛秧后28 d)平衡肥占10%,攻胎肥占20%。始穗后视苗情施叶面肥。处理F施肥按照一般常规稻管理,用肥总量与其他处理相同。P2O5也是在施基肥时一次性施完。

1.4.2 水分管理

A、B、C、D、E5组处理抛秧后6~7 d在追肥后不再灌水,等待田内水层自然落干后即开始由轻到重晒田,控制分蘖,确保主苗成穗或极少量一次低位分蘖苗成穗,杜绝二次分蘖苗成穗。通过提供晒田缩短植株第一、第二节间距,增加稻秆纤维量,提高抗倒伏能力。处理F按照一般常规稻管理,促分蘖,使主苗和部分分蘖苗成穗。

1.4.3 田间管理

培育壮秧,在秧龄2叶1心时追施一次壮秧剂,用量每50个秧盘0.25 kg。3.5~4.0叶抛秧,注意浅栽、均匀抛栽。

加强栽后管理,采用健身栽培技术措施做好病虫草害防治[4]。比常规栽培适量增施磷钾肥,必要时还要补施锌、硼等中微量元素,建立高产稳产群体。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加大播种用量,增加落田基本苗,控制分蘖苗的萌发,主要依靠落田基本苗成穗,获取足够数量的有效穗及较大的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要素的理想数据,探索实现理想目标产量的有效途径[5]。

试验连续实施了2年4季,将四季试验田间观察记录数据、田间考查数据及测产考种数据平均整理为表1、表2和表3,通过对试验数据和试验方法的分析,形成当地优质常规稻全基本苗成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步报告。

2.1 成穗情况分析

从表1成穗情况表看,虽未能实现百分之百全基本苗成穗,但已最大限度实现以基本苗成穗为主、少量低位分蘖苗成穗为辅,建立强壮、大穗、抗倒抗逆性强的优良高产群体并最终达到理想目标产量的目的。

由于试验各处理用种量增加,从A~E处理落田基本苗在15.8万~22.8万苗,比对照的10.5万苗大幅度增加。除A处理外,其余处理落田基本苗如能全部成穗,已完全可以满足500 kg/667 m2产量的理想有效穗数。通过前移施肥及提早晒田控制分蘖,至分蘖高峰每667 m2仅分蘖0.95万~2.32万苗,这些分蘖苗基本上是低位一次分蘖。由于提前晒田控蘖,无效分蘖每667 m2在0.86万~1.15万苗,消耗在无效分蘖苗上的肥料养分较少,前期施用的肥料利用率很高[6]。另一方面,由于晒田到位,田间植株健壮整齐,土壤透气性好,根系发达,成功建立了理想的优势群体,有效防止早衰,有利于后期青枝蜡秆夺取高产。

而对照处理虽有36.75万的高峰苗数,最后成穗也有19.63万穗,但无效分蘖达17.12万苗,成穗率只有53.4%,明显大幅度低于各试验处理。

2.2 田间考查数据分析

由表2田间观察及考查数据可知,试验区植株的穗长、茎秆直径及绿叶数均大于对照区,株高、第一伸长节、第二伸长节均小于对照区,这些数据对比说明试验区比对照区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提高了抗倒伏及抗病虫害的能力,便于通过强秆大穗夺取高产。

2.3 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与分析

从表3测产数据表现来看,A处理667 m2有效穗只有17万穗左右,这个数据对于五山丝苗这种中小穗型的常规稻来说有所不足;而B处理的有效穗有近

19万穗,C~E处理在20万穗以上,都是可以取得较高产量的理想数据。由此可知,有效穗随用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在试验设定用种量范围内呈正相关。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等随用种量增加而减少,呈负相关。结实率出现小的波动,但也是大体上呈负相关。理论产量高峰出现在D处理,而测产产量高峰同样出现在D处理,比对照增产25.51%。总体来说,A处理有效穗数不足,但種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数据表现突出,比对照增产12.91%;随着用种量增加,实测产量、理论产量高峰双双出现在D处理;用种量增加到6.5 kg/667 m2时则出现实测产量和理论产量双下降,甚至低于667 m2用种量5.5 kg/667 m2的C处理。因此,C、D处理为试验最佳用种量。

3 结论与讨论

连续2年4季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在光温条件优良的传统双季稻区种植优质常规稻,可以通过增加播种量(根据种子粒重每667 m2选用5.0~6.5 kg),每667 m2大田使用353穴拋秧育苗盘50个,确保种子出芽率在85%以上,抛栽落田基本苗在18万~22万苗;通过施肥前移、提早晒田控制分蘖、后期追施叶面肥等措施,提高抗倒抗逆性,建立优势明显的高产稳产群体,仅依靠落田基本苗及少量低位一次分蘖苗成穗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有效穗数及较大的穗粒数、较高的结实率、较大的粒重,从而收获理想产量,提高收益。与文献[7]研究结果一致。

增大用种量虽然增加了成本投入,但常规稻种子大多数是种植户自留的,成本增加不大。C、D处理比对照F每667 m2增加用种量2.5 kg、3.0 kg,自留的种子按4元·kg-1计,每667 m2生产成本分别增加10元、12元,但667 m2产量分别增加92.47 kg、105.03 kg;优质谷按3.6元·kg-1计,667 m2产值分别增加332.89元、378.11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叶华,张志群,肖文强,等.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五山丝苗”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2013(9):45-46.

[2] 管恩相,刘立新,曾跃华,等.不同栽培技本措施对农香24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7(10):70-74.

[3] 罗宝平,徐德明,吴莉,等.水稻高产保优栽接肥料运筹[J].安微农学通报,2006,12(8):95.

[4] 陈忠伟.桂东南双季稻区超级稻高产高效健身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3,28(3):39-41.

[5] 徐家宽,潘围璋,王长大,等.略论提高水稻成穗率的意义和途径[J].中国稻米,1996(4):8-11.

[6] 张薇,司徒淞.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水分管理技术[J].农田水利和小水电,1995(5):9-12.

[7] 郎有忠,王美娥,吕川根,等.水稻叶片形态、群体结构和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1):7-11.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
试论绿豆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北方玉米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有机食葵高产栽培技术
猕猴桃高产栽培
水稻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