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私家藏书楼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2023-03-10杨璐嘉

图书馆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私家藏书楼藏书家

杨璐嘉

0 引言

中国的藏书历史源远流长,藏书文化传统悠久。从金匮石室的典藏到私家书楼的庋藏,历代官私藏书楼收藏、整理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藏书楼的历史也是古代图书事业史的主体,尤以私家藏书楼为盛。私家藏书楼及其背后的历代藏书家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承担了典籍保护重任,在补益官藏、传承文化的同时,为辑佚补阙、版本校勘、刊布发行、学术研究等做出了重要贡献[1]。人类的文化活动产生、发展于一定地域(地理空间)并形成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所包含的文化是广义上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社会文化)[2]。因此,私家藏书是依托一定的社会环境产生的文化现象,并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私家藏书文化空间。在其文化空间中,作为典籍的保存地和文化传承的载体,私家藏书楼之兴衰反映了私家藏书文化之发展。然而,传统研究注重于对区域性藏书楼的个案研究,或对私家藏书楼史实之考述等,缺乏将私家藏书楼置于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整体研究。而以探索地表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文化地理学为私家藏书楼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正如所有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一样,所有现象也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3]在私家藏书史上,私人藏书虽是个体行为,但从宏观上将其转化为群体现象时,历代私家藏书楼在地理空间上所具有的特殊区域特征、演变规律以及其中的因果关系都值得探究。

目前在数字人文视域下,人文学科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而通过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功能对历史空间进行展示及诠释可支撑人文学科研究。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处理对象的集成型信息系统[4],其本质在于独特的空间分析和多维时空可视化表达能力,能分析和表达各种时空信息,探索历史现象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规律,有助于发现过去史料中不易观察到的地理要素间空间关系和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定性和定量分析历史现象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5]。在国外,GIS广泛应用于历史文化研究。Diamond等[6]对比人口变化和教堂的空间分布,研究种族因素对宗教文化的影响;Macdonld等[7]利用GIS分析城乡之间思想和知识的空间扩散等,诠释印刷文化多层面的空间历史过程。在国内,GIS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文学、文化遗产研究等。应申等[8]通过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出唐宋主要作家的足迹数据以重塑唐宋文化中心分布及其变化;何峰等[9]对佛教建筑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选址与自然、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上述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周少川认为一定的文化活动总要在一定的地域上展开,在考察私家藏书文化时,要注意到私家藏书分布的前后变化及其因果关系[10]。以往藏书历史文化研究大都基于推理的定性分析,而将数据化的思维、工具以及定量分析的方法运用到传统研究中可以弥补定性分析中量化的关照不足,有助于对其演化规律的发掘。孙岩[11]通过对明代福建官学藏书楼建设量、覆盖率、维护率、藏书量等统计量化分析,揭示官学藏书楼建设的地域特征。罗宝川[12]借助地方志数字研究工具LoGaRT生成清代官学藏书楼地理分布的可视化图景,探究影响其空间分布的成因。因此,将统计量化分析与地理空间分析模型相结合,能从多个方面对较为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进行评估研究。本研究即是通过运用GIS技术,分析私家藏书楼的地理空间数据,从宏观上对私家藏书楼进行整体研究,力图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私家藏书楼的地域分布特征,揭示私家藏书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并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之成因等。

1 私家藏书楼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私家藏书始于春秋战国,之后虽有发展,但主要局限于达官贵人和少数士大夫、学者之间,并未形成较为普遍的现象。私家藏书楼出现是私家藏书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当藏书家拥有相对数量的藏书后,便会设有专门庋藏和保管图书的场所。史料中最早记载私人构筑藏书处的是东晋时期的王嘉,在《拾遗记》卷六中记有东汉曹曾的藏书处:“天下名书,上古以来,文篆讹落者,曾皆刊正,垂万余卷……及世乱,家家焚庐,曾虑先文湮没,乃积石为仓以藏书,故谓曹氏为‘书仓’”[13]。因此,在雕版印刷术尚未流行的写本时代就已有藏书量丰富的藏书家以及构建藏书处的先例,但写本时代手写抄录费时费力,收藏的图书数量有限,因而需要为藏书专门构建正式藏书处的情况仍是少数,且由于年代较早其空间信息较难考证。随着唐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私人藏书数量和质量都进入了新的阶段,藏书家对藏书处的使用价值也有了更广泛的认识,此时具有正式藏书建筑的私家藏书处多有构筑,藏书处也多有专门的命名。《新唐书》记有田弘正“于府舍起书楼,聚书万余卷”,记载李蹊“家有书万卷,世号李氏书楼”,王应麟在《困学记闻》中记载李泌“构筑书楼,积至三万余卷”,白居易在《池上篇》中序言“乃作池北书库”[14]24。因此,唐代应是私家藏书楼兴起的标志性时期,故本文将唐朝作为研究的起始阶段。

自唐起,私家藏书进一步发展,私家藏书楼记述也在文献中相继出现。史料记载的私家藏书楼有“虚构”“实拟”两种情况。“虚构”是指虽有藏书楼号,但未建有专门的楼堂以庋藏书籍。比如,有藏书于其书斋,或藏于其居室,亦或是设置藏书楼号仅为一种风尚等。“实拟”即是辟地建楼,构筑具有防火、防潮、防虫、防盗等功能和藏书管理机制的实体楼阁建筑[15]。而史料中记载的私家藏书处,除以藏书楼命名外,还有阁、轩、堂、山房、精舍等多种称号。藏书家对其藏书楼号使用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一楼一号,有的一楼多号,如张绍仁的绿筠庐,又称执经堂;有的一楼之内各室又有专号,如丁丙筑嘉惠堂分为八千卷楼和后八千卷楼;还有的藏书家有多处不同名称的藏书楼[16]。因此,本研究选取以能体现藏书为核心的私家藏书处为标准,包含“虚构”“实拟”两种情况。为方便研究对藏书处皆统一命名为“藏书楼”,如有一楼多号、一楼多室多号以及多楼多号的皆选取其中较为著名的一楼一号为代表。

1.1 私家藏书楼时空信息提取与处理

本研究数据来源主要以《中国藏书楼》《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中国藏书通史》《中国藏书家辞典》[17-20]《中国私家藏书史》[14]为基础,综合参考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等著述[21-22],以及相关期刊论文、硕博论文进行考证、对比和补充。《中国藏书楼》是由任继愈、肖东发等学界大师联手编著的一部藏书文化通典,其中列有藏书楼1,184处,重点介绍的私家藏书楼有489处。而范凤书所著的《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介绍了有专门藏书楼号和相当数量重要藏书的著名藏书楼772处。以上两部著作中大都为历史上著名的实体藏书楼,但也存在“虚构”藏书楼号且藏书丰富的藏书家情况,为尽可能全面反映出私家藏书发展,本文从藏书家角度考证选取其藏书处。通过参考由傅璇琮、谢灼华等专家编著的《中国藏书通史》和范凤书所著的《中国私家藏书史》,统计出其中有文献明确记载藏书上万卷的藏书家共有1,267人,选取这部分著名藏书家及其藏书楼号予以补充。通过甄别、筛选和整理,去掉所选书目中重复的藏书家及其藏书楼,按照“一人一楼一号”的标准,对于藏书活动中有父子、夫妇、兄弟、世家等情况的,则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藏书家及藏书楼,比如钱谦益与柳如是夫妇,曾有绛云楼、红豆山庄等藏书处,在本研究中选择钱谦益和绛云楼作为代表。在充分研读相关书籍文献的基础上,最终整理出有文献记载的藏书上万卷的私家藏书楼信息共798条。

由于私家藏书楼的时空信息主要体现在藏书故实或藏书家相关记载。因此,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考证,对收集到的798处私家藏书楼中的地理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进行挖掘提取。通过参考韦力的《书楼寻踪》《书楼觅踪》《书楼探踪》[23-25]以及范凤书的《私家藏书风景》[26]等知名学者对古代藏书楼遗址遗迹寻访的文献资料,与本研究中私家藏书楼进行比对后,提取出有确切空间信息的藏书楼210处。此外,私家藏书楼的空间信息与藏书家个人空间信息、藏书活动紧密相关,能体现出其藏书处(藏书楼)空间信息的分为3类:藏书家籍贯地(故里)、藏书家的主要居住地、现存藏书楼遗址。比如,全祖望《二老阁藏书记》中记“郑氏自平子以来,家藏亦及其半。南溪乃以所居之傍,筑二老阁以贮之”[16]358。二老阁为郑性的藏书楼,构筑于其故里居处,据考证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半浦村,实地考证发现,目前仅有其藏书楼阁的墙体遗址。再如苏轼撰《李氏山房记》曰:“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17]161李氏山房为李常的读书、藏书处,后将藏书公之于众,其中“白石庵之僧舍”位于江西省庐山市五老峰景区内的白石寺内。基于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藏书家及藏书楼的空间信息,通过网络爬虫和人工标注方式,结合爱如生中国方志库、读秀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中国知网数据库等的广泛搜罗,在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考证出116处私家藏书楼的时空信息。同时,通过实地调研考证,寻访了诸如楼钥之东楼、蒋汝藻之密韵楼、范大澈之卧云山房等早已“书去楼无”的藏书楼旧址,最终确定目前已知的私家藏书楼故址334处。依照古今地名对照表[27],将历史时期古代地名对应为现今行政单位,精确到省市级,确定地名的古今名称和位置信息,借助百度地图API坐标拾取系统得到相应的地理坐标。

私家藏书楼的时间信息主要是指藏书楼所属时代。按照《中国藏书楼》《中国私家藏书史》《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等记载的藏书家所属时代对其藏书楼进行判断。特殊情况按照3种方式划分:(1)对经过多次重修的藏书楼,以始建时期为准;(2)历经几代藏书家的藏书楼,以首位使用该藏书楼的藏书家所属时期为准;(3)对藏书家及藏书楼所属时代处于朝代交替过渡时期的,以藏书楼主要使用时期为准。比如,贲园书库由清末严遨修建,但实际使用时期在民国。一般认为古代私家藏书楼的历史终结于民国,彼时西学东渐,近代意义图书馆相继建立,甚至有些藏书家将藏书楼更名为“图书馆”,但从本质看依然属于私有藏书楼,因而这类“图书馆”在本研究中仍归为私家藏书楼。由此,本文将私家藏书楼按其所属的历史时期划分为唐、宋、元、明、清、民国6个历史断面。总体上,通过GIS可视化展现了私家藏书楼的空间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私家藏书楼空间分布图

1.2 分析方法

本研究通过Arc GIS10.2的平台工具,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中的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分析对私家藏书楼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化研究和可视化呈现。最邻近指数是从宏观尺度上,将每一处的私家藏书楼作为一个点状要素,其在空间结构中表现出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聚集或离散模式,可以有效地分析出私家藏书楼的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中利用Clark和Evans[28]提出的平均最邻近指数法。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abs为平均实际最近距离,rexp为理论最近距离,n表示私家藏书楼的数目,di为每处藏书楼与其最近邻的距离,A表示包含所有私家藏书楼的最小外接矩形面积。本研究中最邻近指数法的地理含义用于反映私家藏书楼空间分布类型。当R=1时,趋于随机型分布;R>1时,趋于离散型分布;R<1时,趋于聚集型分布。

核密度分析可用于计算点状要素在周围邻域的密度,判断其在不同空间分布密度的大小[29]。本研究利用Rosenblatt[30]提出的核密度估计法对私家藏书楼的空间分布范围和聚集程度进行研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4中的f(x)表示私家藏书楼的核密度值,x-xi表示私家藏书楼估计点x到样本点xi的距离,h为搜索半径(带宽),为核函数,n为落入搜索半径内的私家藏书楼数目。本研究中核密度分析法的地理含义用于反映私家藏书楼空间分布的密度,f(x)值越大,表示空间分布越密集,发生的概率越高。

2 私家藏书楼的时空分布特征

2.1 时空分布类型

采用最邻近指数法分析私家藏书楼的时空分布类型,结果见表1。唐朝最邻近指数R为1.6661,大于1,表明此时私家藏书楼总体为分散型分布;从宋到民国的最邻近指数R分别为0.8267、0.7720、0.4768、0.4216和0.5024,均小于1,表明这5个时期的私家藏书楼总体均为聚集型分布。以上5个时期最邻近指数R数值逐渐减小的特征显示,私家藏书楼的空间分布聚集程度自宋到清有逐渐增强趋势,到民国时期聚集程度有所分散,表明私家藏书楼自宋朝至清朝始终在一个地区聚集性发展。

表1 私家藏书楼时空分布最邻近指数

2.2 时空分布密度

利用Arc GIS10.2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对私家藏书楼的空间密度进行研究:通过多次试验,选择合适的搜素半径进行分析,最终呈现出6个时期私家藏书楼的空间分布核密度图。从唐朝到民国,时间跨度大,而历代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变化频繁。为便于参考对照,避免古今行政区划的差异造成地理区域上的偏差,本研究是基于当前中国行政区划地图绘制的,所采用的底图为自然资源部监制、审图号为GS(2020)4619号中国地图。为便于展示,按照唐宋、元明、清民国组合图的方式呈现,分别如图2-4所示。

由图2(a)可知,唐代私家藏书楼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等地,湖南、四川、辽宁、湖北等地也散见分布,总体上私家藏书楼分布分散,中原地区较多。由图2(b)可知,宋朝私家藏书中心相较于唐朝有明显南移,聚集中心位于浙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和江苏以南的部分区域内,而在江西、福建、河南、四川等地也有一定的分布。

图2 唐宋时期私家藏书楼空间分布核密度图

由图3(a)可知,元朝私家藏书楼聚集中心在江苏与浙江之间逐渐深入融合,但整体上较宋代时空间分布形势偏弱。由图3(b)可知,明朝私家藏书楼的聚集中心向周边扩大延伸,形成浙江地区聚集区域性发展,而山东、广东、北京等地初现聚集,江西、四川、河南、福建聚集分布显著。

图3 元明时期私家藏书楼空间分布核密度图

由图4(a)可知,清朝私家藏书楼聚集中心在明代基础上向南北纵向深入扩展,形成以“江苏-上海-浙江”为主的江南聚集区域,并以辐射状扩散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北京、广东、福建、山东等地聚集分布明显。由图4(b)可知,民国私家藏书楼的聚集区域形势较清代有所减弱,但仍以江南地区为中心,且在“北京-天津-山东”初步形成了北方聚集区域,总体上构成了北至北京、南至广东的环东南滨海弧形密集分布格局。

图4 清朝和民国时期私家藏书楼空间分布核密度图

3 私家藏书楼的时空演变规律与分布成因

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中专门研究人类文化在空间上的起源、分布、传播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其在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空间关系表达以及综合研究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体系[2]2。因此,本研究以文化地理学为视角,研究私家藏书楼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强调整体上的宏观变化,并对其时空演变历程中的影响因素予以探讨。

3.1 时空演变规律

在文化地理学启示下,私家藏书楼文化空间可分为自然环境空间、人造景观空间、精神文化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人造景观空间主要是指私家藏书楼本体,精神文化空间要素主要包含藏书思想、风俗、精神等。私家藏书楼文化空间的明确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各代私家藏书楼空间分布核密度图直观地还原私家藏书楼随时间变化的空间聚集特征和演变趋势,结合文化地理学理论能对其进行逻辑推绎分析。因此,本研究认为私家藏书楼的时空演变规律主要体现在空间格局、时序发展和文化空间传播3方面。

3.1.1 空间格局演变

在空间格局上,私家藏书楼总体分布不均衡,分布重心主要位于江南,空间格局的演变历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唐朝至宋朝,私家藏书楼的分布重心具有明显的由中原地区向东南迁移至江南地区的趋势,经历了由黄河流域为主导向长江流域为主导的演变;第二阶段是自元朝至民国,私家藏书楼的分布以江南地区为中心聚集发展,并沿着京杭大运河向南北扩展,最终构成以“江苏-浙江-上海”为高密度核心区,北至北京南达广东的环东南滨海弧形空间分布格局。

隋唐前,中华文化中心主要处于黄河流域的中原,中原文化的繁荣带动地区私人藏书发展,当时藏书家聚集在中原一带。唐代建都长安,以洛阳为陪都,在如今的“陕西西安-河南洛阳”之间形成都城圈,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图2(a)中可直观看到唐朝私家藏书楼主要分布在该都城圈中,体现了当时都市圈的中心地位和黄河流域的主导地位。而后宋朝历时三百多年,历经北宋和南宋,北宋定都开封,而南宋定都杭州。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导致大量人口随宋室南迁,是当时政治文化中心南北移位的重要转折。从图2(b)中可直观看到宋朝的私家藏书楼聚集中心已处于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经历了从中原向江南迁移的演变,由此初步奠定了以江南地区为聚集中心的私家藏书楼空间分布格局。

从图3-4可知,元朝至民国近七百多年间,私家藏书楼分布重心始终在“江苏-浙江-上海”的江南地区聚集发展,形成私家藏书楼空间分布的高密度核心区,聚集区域总体呈现辐射扩大趋势。沿着京杭大运河,从浙北向苏南扩张,到清代时在浙江东北地区、江苏西南地区和上海大部分区域形成较大辐射面,形似反“S”状。在各地区私家藏书楼的分布占比中,元朝75%、明朝70%、清朝63%和民国49%的私家藏书楼均分布在江南地区,总体上江南地区私家藏书楼占比57%,达到全国半数以上,体现了江南地区作为私家藏书楼高密度核心区的特征。由图3(b)和图4可知,从明朝始以“北京-天津-山东”为主要区域的北方私家藏书楼分布呈现聚集发展趋势,到民国时形成了北方私家藏书楼空间分布的密集区,是仅次于江南地区的次级高密度区。通过对比“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天津-山东”两区域的空间演变发展可知,元朝时开通的直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的京杭大运河不仅是沟通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南北连线,也成为了私家藏书文化发展传播的重要通道。因此,从元朝至民国,私家藏书楼沿着京杭大运河向南北扩展。此外,在图3和图4中也可直观地看到,“福建-广东”地区得益于东南沿海的发展,其私家藏书楼在明、清、民国3个时期增长明显,具有后发优势。因此,历经6个时期、两个阶段,私家藏书楼的空间分布最终形成了以“江苏-浙江-上海”为主,北至北京、南达广东的环东南滨海的弧形空间分布格局。

3.1.2 时序发展演变

在时序发展上,私家藏书楼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特征,总体演变趋势是:唐代为基础时期、宋代为兴盛时期、元代为低迷时期、明代为繁荣时期、清代为鼎盛时期和民国为收缩时期。私家藏书楼时序发展演变趋势如图5所示。

图5 私家藏书楼时序发展演变趋势图

唐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促进了私家藏书的发展,特别是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为私家藏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这一时期不仅藏书家数量增多,藏书质量和藏书管理水平都有大幅提升。在藏书保管方面,主要体现在筑楼藏书和对藏书楼的命名上。例如,唐代田弘正“起楼聚书万余卷”[31];张建章“好经史,聚书至万卷,所居有书楼,但以披阅清净为事”[32];《新唐书》中记载李磎:“磎好学,家有书至万卷,世号‘李书楼’”[14]52。藏书楼的专门构筑、藏书楼名的设立意味着私家藏书的发展在唐代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此时的私家藏书楼数量较少,文化空间初具基本形态,因此,唐朝是私家藏书楼发展的基础时期。宋代是私家藏书楼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雕版印刷业的成熟,典籍刊印数量激增,文治政策的实施,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文化学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助推了私人藏书风气的广泛传播,私家藏书事业蓬勃兴盛。尽管两宋交替之际社会动乱,但在南宋时期,私家藏书事业在具有相对稳定环境的江南地区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据本文考证,宋代私家藏书楼的分布涵盖了11个地区,特别在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发展兴盛,私家藏书文化得到迅速传播发展,表明私家藏书文化已通过人员的迁移出现了文化扩散,整体的私家藏书楼文化空间已然构建。因此,宋代是私家藏书楼发展的兴盛时期。而元代国祚短促,征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私人藏书发展形势不及宋代,除了江浙一带有所增长外,宋朝时期发展兴盛的江西、四川、福建、河南等地都有所减弱,整体上私家藏书楼发展缓慢。因此,元朝应当是私家藏书楼发展的低迷时期。

明清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尤其是雕版印刷事业的繁盛私人藏书及藏书楼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特别是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积淀后,到清代时已积累了丰富的藏书经验,并直接继承了明朝时就已十分繁荣的私家藏书遗产。因而,明清两代藏书家辈出,藏书楼密布,交相辉映,由此形成了社会中浓厚的藏书风气。不论是以藏书楼建筑、藏书楼的聚集空间形态为主的物质空间,还是以藏书思想、内涵为主的精神文化,明清时期的藏书文化空间已然发展至繁荣鼎盛。民国时期,社会再一次陷入了战争和动乱的环境中,原有的封建经济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经济浸透过程中出现了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产阶级[14]473。国内初开、西学东渐,给传统的思想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私家藏书楼发展有所减弱,并在新的变革和转型中继续发展。因此,民国是私家藏书楼发展的收缩时期。

3.1.3 文化空间传播

在物理空间视角下,私家藏书楼作为点状文化空间,在其时空演变中表现为历史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地理空间上的文化扩散,体现了藏书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反映其文化特质不断丰富、多元的发展规律。扩散是文化现象的空间移动与时间发展的特征,主要强调了文化发展与传播的动态过程,也是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方式[33]。因此,本研究认为在私家藏书楼的时空演变过程中,体现了私家藏书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文化扩散现象,包含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两种形式。

点状文化空间是以文化空间的构建发展为核心,向外传播辐射其影响力的一种空间结构[34]。私家藏书楼作为点状文化空间,在其时空演变过程中,反映了藏书文化的扩散。迁移扩散主要体现在私家藏书楼时空演变的第一个阶段中,即自唐朝至宋朝时期。唐代末年的“安史之乱”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等战乱,导致了大量人口的南移,作为文化承载者的人的迁移,使得文化能够从源地到新的地区而发生空间传播。因此,在唐代兴起发展的私家藏书文化,通过在社会动乱和战争后发生的人口迁移,从中原地区传播到了江南地区,表现为地理空间上的文化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在文化初始承载者没有发生迁徙情况下,文化事象发生的空间转移[35]。扩展扩散主要体现在私家藏书楼时空演变的第二个阶段中,即自元朝至民国时期。私家藏书文化空间始终在以江南地区为中心进行扩大发展,体现了扩展扩散中的传染扩散,通过文化的承载者将其传播到准备接受该文化事象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私家藏书楼文化空间从最初的文化源地浙北地区通过异向环绕型的扩散路径以及邻近文化区传递扩散等方式,逐步向外传播发展,最终形成了以“浙江-上海-江苏”为中心的较大聚集区域的文化空间。同时,由于私家藏书及其藏书楼作为一种私有资产,具有保守、封闭的思想,其传承主要以血缘为关系,以家族为单位,造成了私家藏书楼文化空间长期聚集发展于江南地区。但从整体上,私家藏书文化空间也通过一定的迁移扩散,得以在全国大部分地方传播发展。私家藏书楼的时空演变反映出私家藏书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始终是不断运动、不断发展,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融合进行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正是这样的动态过程,促进了私家藏书楼的广泛发展和私家藏书文化多元丰富的特点。

3.2 时空分布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私家藏书楼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私家藏书文化形成与传播的过程,经历朝历代的演变发展,形成了私家藏书楼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分布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时期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对私家藏书楼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3.2.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通常包含有地形、气候、河流、海洋等,是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产生、特征形成影响以及交互的过程,表现为文化放到一定区域的整体环境中的对其生长规律的探究[36]。通过私家藏书楼的历史空间演变轨迹可知,私家藏书楼的分布中心集中在江南,江南之地位于低海拔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网密布,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活,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私家藏书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古代作为主要交通要道的河流水系,对私家藏书楼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各历史时期私家藏书楼空间分布格局的比照发现,在河流的周边以及水系交汇的地区,私家藏书楼的分布也最为密集。据统计,有35%的私家藏书楼分布在距离河流2.5km的区域内,表现出私家藏书楼的“亲水性”。从对私家藏书楼时空变迁的影响来看,中国版图中的四大河流——黄河、长江、京杭大运河和珠江,三横一纵,连通东西南北,在不同的时空中对私家藏书楼的时空变迁产生着引导作用。因此,河流水系为私家藏书楼的历史空间分布奠定了基本轴线,并对私家藏书楼地域空间的移动起到了主导和助推的作用及影响。

3.2.2 人文因素

私家藏书楼发展亦受到人文因素影响。在社会政治上,作为思想文化产品,意识形态政策环境对藏书事业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作用,特别在封建时期受帝王藏书好恶而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37]。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政府的“禁书令”“文字狱”对藏书事业和私家藏书楼带来了巨大的消极作用。而文治政策、广泛的征书政策等一系列文教政策又对私家藏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经济文化上,书籍既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一种精神财富,购藏图书既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古代,藏书通常建立在具备富足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之上。纵观私家藏书楼的空间分布特征,其分布重心也多位于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并对经济文化中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科技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每一个进步都推动着藏书事业的发展,从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科技的兴起和发展使书籍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图书的数量得到了增长,进而促进私家藏书楼的发展。而战争动乱,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样会给私家藏书带来灾难性毁灭。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藏书楼皆因战争动乱而被损毁。从私家藏书楼的时序发展中可见,元代和民国由于社会动乱不断,私家藏书楼的发展呈现出了负增长的趋势,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各个历史时期中,私家藏书的时空演变往往在多种交织的人文因素影响下发展。

4 总结

本文在文化地理学视角下,对私家藏书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做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对私家藏书楼时空分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尽管所搜集到的数据未能统计到历朝历代疆域内所有私家藏书楼的真实数据,但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已能大致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私家藏书楼的发展趋势。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私家藏书楼的空间分布在唐朝时呈分散型,而自宋朝至民国时期均为聚集型,总体上私家藏书楼分布格局并不均衡,聚集中心经历了由中原地区东南迁移至江南地区的发展,最终构成以“江苏-浙江-上海”为高密度核心区的环东南滨海弧形空间分布格局。在时序发展上,经历了“基础-兴盛-低迷-繁荣-鼎盛-收缩”的历史轨迹。(2)私家藏书楼的时空演变体现了私家藏书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文化扩散现象,涉及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等多种形式融合的动态发展。(3)私家藏书楼的时空分布受河流水系等自然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战争动乱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纵观私家藏书楼的发展历程,以江南地区为聚集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三朝的不断演变发展,终于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私家藏书楼分布密集的环东南滨海“黄金海岸线”,塑造了私家藏书楼时空版图的独特景观。然而,历史上作用于私家藏书楼时空版图演变的影响因素复杂而多样,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中更具显著性的影响因子,还有待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细化分析。同时,地理空间上的变迁从来不是一种无序的偶然现象,往往具有极为丰富的现实与象征意义。因此,对于私家藏书楼时空版图演变发展所产生的后续效应和深远意义,仍然值得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私家藏书楼藏书家
试论清代济南府藏书家的图书出版活动
地下二层的专属影音室,兼顾影院/影K双重需求 济南麓府私家影院
定制私家影院系统中的传输损耗(上)
私家地理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浅谈藏书楼——天一阁的保护与管理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藏书楼开出一朵花
城南袁氏及其藏书楼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