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广西广播电视台中国-东盟译制中心的技术流程与发展

2023-03-10钟玉龙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期
关键词:译制片译制监听

钟玉龙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台)

中国同东南亚国家依山傍水,历来往来密切,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合作愈加深化。“一带一路”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上引领新一轮开放合作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倡议,而发展文化产业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切入点之一[1],中国文化“走出去”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广西广播电视台中国-东盟译制中心(原东南亚多媒体译制传播中心)应运而生。

广西广播电视台中国-东盟译制中心(以下简称“译制中心”)旨在把中国优秀的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以最符合东南亚观众审美需求的形式呈现出来。自2014年投入使用以来,译制中心以严格的技术标准和工艺流程,根据对象国家实际情况,持续产出高质量的译制片和节目。

1 严格标准,规范流程

译制中心的译制片生产工艺流程分为前期准备、译配录音、制作合成三个部分,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

1.1 前期准备

在前期片源对接阶段,明确片源要包含独立的国际声音轨、音效音轨和背景音乐音轨,高清剧集要满足1080P 60帧、码流不低于20 Mbps的要求。技术人员会根据以上指标对片源进行检验,确认符合标准之后统一进行转码,对清晰度较低的标清片源进行上变换处理,然后建立译制项目所需的录音工程和视频后期工程,为译配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1.2 译配录音

在配音环节,技术人员会根据剧中情景选择合适的话筒型号,做相应的话筒摆位工作和调整话筒配置工作;根据剧中角色的性格、形象来调整配音演员的表演情绪、声音状态、与话筒的距离、口型等细节,确保演员的配音是恰当、贴切的,全方位保证译配录音的质量。

1.3 制作合成

制作环节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技术人员会根据每个演员的声音特点,量身定制一系列演员专属的模板设置,优先保证每集之间同一角色声音质感的统一,再根据剧中的具体场景、人物情绪、角色形象的变化,作进一步的细节调整;第二,加上符合画面所呈现空间的混响,参考画面中角色所处位置具体调整声像,保证声画统一,进一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第三,统一做好响度平衡,防止音量过载,同时确保电平(不超过-10 dBFS)和平均响度(平均-24 LUFS)达到指标,保证整部剧集响度的一致性,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听觉体验;第四,将制作好的配音合成到高码率的视频中,并制作对象国语种的字幕、片头、片尾、标题[2]等动画,最终导出,完成译制片的制作。

此外,工作人员在译制片的整个生产流程中要严格把关、层层落实,确保技术参数方面精确到位,译配表演准确表达,精准还原剧集角色性格、剧情主旨,从而让对象国观众完整感受中国影视剧和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2 量身定制,精准对接

由于东南亚各国的播出系统、技术指标和工作流程存在差异,工作人员会根据每个栏目落地国家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播出版本的译制片成品。例如,2015年与老挝国家电视台开始合作时,其设备达不到高清的播出标准,译制中心就对制作好的16∶9全高清译制片成品进行处理,变换成4∶3的标清规格。老挝国家电视台当时只能通过DVCAM录像带进行播出,译制中心就1∶1录制录像带以满足具体的播出需求。缅甸广播电视台在合作之初,需要标清的视频规格,但要达到高清的码流,译制中心就为其量身定制符合其播出系统标准的译制片产品。

这样的量身定制确保了译制片交接过程中的畅通无阻,使得译制片成品在播出环节能够无缝对接,获得各对象国的一致好评。在与各对象国播出平台的长期合作中,通过彼此不断磨合,如今老挝国家电视台已经可以接收并使用高清的视频文件,不再依赖DVCAM录像带;缅甸广播电视台也可以全部使用全高清的译制片成品。多年来,《中国剧场》《中国动漫》栏目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东南亚各对象国技术的不断进步。

3 聚焦前沿,提高效率

3.1 紧追前沿,革新技术

译制中心始终致力于提升媒体制播能力,改革节目形态,提升制播水平,不断把新技术带入节目制播中。如今已建成的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译制棚,能够将前沿制播技术与广播电视节目制播流程相结合,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创新,进一步推进了译制片、译制节目呈现形式的发展。

译制中心始终致力于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早在2020年就制作了环绕声制式的老挝语译制片《大汉贤后卫子夫》,并受到广泛肯定,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制作优秀作品奖”译制片类一等奖。但受到环绕声音频制式的限制,最终能完整体验其视听效果的受众相对有限。直到全景声的逐步普及,才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图1为译制中心全景声混录棚实景:

图1 全景声混录棚

译制中心全景声混录棚,搭建了整套杜比全景声制作套件(Dolby Atmos Production Suite,DAPS)系统,数字音频工作站(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DAW)[3]采用原生支持全景声混录的Protools Ultimate,搭配Avid配套的音频接口MTRX,使用全套真力(Genelec)音箱组成7.1.4全景声监听系统,能够实现完整的全景声混录与回放的制作工作流程。

全景声的制播技术比传统的立体声、环绕声等声音制式更为先进,能够营造出真实的三维声场,带给听众沉浸式的听觉体验。全景声的推广普及让绝大多数受众能够近乎完整地得到三维声的视听体验,回放设备的门槛也从电视扬声器、Soundbar(一种音箱)降低到耳机,并进一步下沉到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外放扬声器上。目前,电视、电影甚至音乐的交付标准也开始逐渐转向全景声。在国内译制片领域,全景声制式的应用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全景声技术的应用,为译制片生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形态,为译制剧的融媒体、多平台传播提供了前沿技术手段,为即将到来的“4K+三维声”视听浪潮奠定了技术基础。译制中心2022年刚落成的全景声译制混录棚则为译制片的高品质生产、高质量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自主设计,创新定制

广西广播电视台先后与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签订了《中国剧场》《中国动漫》栏目合作项目。随着合作的日益深化,译制中心的部分配音录制工作需要前移至栏目输出的对象国,以便更高效、迅速地完成配音录制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广西广播电视台在栏目合作国家的电台、电视台建立了工作站。译制中心组织技术力量,对国外工作情况进行分析,优化国外译配工作流程,并自行设计、搭建了一套多声道移动配音录制系统。

移动配音录制系统的设计初衷是解决录音、回放、后期合成等方面的问题。根据配音录制的工作流程,系统分为前端采集、核心处理、实时监听回放、后期合成几个模块,如图2所示。

图2 移动配音系统示意图

3.2.1 前端采集

在前端采集部分,系统选用支持多声道数字传输方式的话筒放大器作为音频采集环节的核心,在实现便携化、小型化的同时,保证输入声道数尽量多,尽量满足更复杂的录音需求。例如:在老挝工作站,系统选用了支持Avid DigiLink连接方式的话筒放大器,支持64通道同时录音,延迟低至0.7 ms;在缅甸国家广播电视台工作站投入使用的移动配音录制系统则选用了支持adat连接的Forcusrite OctoPre作为话筒放大器,其不仅可以同时进行8通道的实时录音,还可以通过串联的方式进一步增加输入通道数。

此外,系统可以兼容电容、动圈、履带等各式话筒,根据配音录制的环境和译制片画面中的场景为系统灵活配备。比如,在复杂的录音环境中常选择超心型指向的森海塞尔MKH-416和Rode的NTG-5;在录音棚等良好的录音环境中常选择Neumann u87、AKG C414等大振膜电容话筒。

3.2.2 核心处理

移动配音录制系统的核心采用DAW与音频接口的组合搭配,系统针对性地选择采用自带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芯片的音频接口,一方面可以分担DAW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运算负担,保证系统工作的稳定性,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原生音频处理插件,满足录音与后期合成过程中的动态插件处理需求。

3.2.3 监听回放

监听回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配音演员的录音棚实时监听;二是录音师进行录音和后期合成工作需要的混录棚回放。

演员监听部分,系统采用独立的耳机放大器,将音频接口的监听信号通过耳机放大器拓展到多个可以独立调整的耳机输出接口中,使得棚内多演员的实时监听、独立调整成为可能。

由于在译制片配音录制中中外语言并不相通,外国配音演员需要在配音的同时实时听中文影视剧的原声,把握角色原声的声音表情和情绪,这就会影响配音演员的表演及其对声音质量的判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系统需要为两种监听需求提供不同的监听通道。由于设计本系统的初衷是要实现配音录制的流程简化和设备的小型化,提升配音录制的便携程度,系统设计上选用了软路由设置的方式来满足演员、录音师、译者、导演的不同监听需求。具体方式是从不同的总线上取用监听信号。以缅甸广播电视台应用方案为例,录音师、译者、导演的监听信号(混录监听)从音频接口的主输出监听总线上连接至监听音箱,演员的监听信号则通过专用的演员耳返总线,由系统将其需要的音频信号统一发送至耳返总线,再连接到演员使用的耳机放大器,供演员表演监听。在录音工程中,静音中文原声音频通道能够保证中文原声不会在混录监听取用的监听总线中出现,同时在原声通道的发送轨道中选择推子前(Post Fader),实现导演、译者、录音师和演员能够各自听到需要的监听音频信号,且不相互干扰。

该系统能够将录音棚里常规的录制设备进行整合,做到集成化和小型化,将全部设备安装在一个飞行箱里,大小接近于常规旅行箱,便于携带和运输。通过优化设计和系统集成,由软件对原来录音棚设备里的各项功能进行控制,虽然设备减少了,但可以实现常规录音棚里全部的前期录音、后期剪辑,是一个可以移动的录音工作站,只要提供一个合适的场所,就可以进行多声道音视频同步录音。录音存储完毕,可以及时通过网络将数据分发并进行后期合成。

译制中心自主研发的移动配音录制系统为广西广播电视台与东南亚国家签订的《中国剧场》《中国动漫》栏目提供了一种新的业务形态,在保证声音高品质的同时,使配音录制工作前移到栏目输出的对象国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移动配音系统投入使用至2022年已经完成译制片录制1 482集,累计1 136小时,如今依然在为东南亚多国《中国剧场》《中国动漫》栏目保驾护航。

图3 移动配音录制系统录制场景

3.3 媒体融合,打造智能平台

广西广播电视台聚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云平台抓取技术,打造了具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自动语音互译功能的中国-东盟通用融合传播平台。

中国-东盟国际化通用融合传播平台(一期)是根据东盟国家媒体发展现状构建的轻量化、可定制的媒体融合生产模式,是一个新型国际化的采编播发技术体系,旨在提升东盟当地媒体融合和信息化水平,建立“社交媒体首发、全媒体跟进、融媒体传播”的传播格局,推动东盟新闻生产模式转型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具体来说,中国东盟国际化通用融合传播平台(一期)项目全面聚合东盟国家的信息资源,开展融合传播,为东盟国家开创“中央厨房”式的内容生产流程,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全面共享融通。同时,该平台是广西广播电视台和东盟国家媒体内容产品生产和发布的全媒体采编中心和信息枢纽。依托这个平台,还将在东盟国家建立移动端内容快速推送模式,创新移动端外宣新闻产品,构建移动传播矩阵,实现“多国采集、多元传播、覆盖东盟、全天滚动”的目标。此外,该平台能够实现中文与对象国语言之间的语音抓取、翻译文本生成、目标语种的语音生成,并且可以通过丰富语料库的方式实现自主学习,自动提升翻译准确度,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解决小语种人才紧缺的问题。

另外,中国-东盟国际化通用融合传播平台(一期)还利用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专线技术构建了一套完备的文件交换系统,有效解决了远程译制和配音录制、合成的技术痛点,高效整合了国内外译制片配音的优质资源,成功建立起译制片跨国制作的新业态、新合作模式。

2020年,中国-东盟国际化通用融合传播平台(一期)项目入选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成长项目。

4 结语

经过多年深耕,广西广播电视台全方位与东盟各国媒体开展合作,建立新型的合作传播机制,有效地打造了更多面向东盟各国的文化宣传品牌。广西广播电视台中国-东盟译制中心作为重要支点,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合作日益深化,历久弥新,往后也将持续发力,深化中国-东盟区域内文化的交流,把《中国动漫》《中国剧场》栏目和外宣节目越办越好。

猜你喜欢

译制片译制监听
译制片录音师的艺术修养及艺术素质
译制片剧本编辑的特殊性
英国风真无线监听耳机新贵 Cambridge Audio(剑桥)Melomania Touch
千元监听风格Hi-Fi箱新选择 Summer audio A-401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藏语电视译制工作发展现状及思路分析
藏语译制的数字化改造
浅析青海安多藏语影视译制网系统
网络监听的防范措施
译制片的录音师具备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