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例析

2023-03-07谭巨婵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培养学生语文课堂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语文教学应坚持知识学习与道德教育融合,结合课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攻坚克难精神、责任担当精神、诚实守信美德和热爱劳动的品德,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品德高尚的人。

【关键词】语文课堂 培养学生 品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4-0115-03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听党话,跟党走,热爱国家,奉献社会。因此,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反映先进人物爱国情怀的文章。《邓稼先》安排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在教学这一课时,根据新课标要求,首先要夯实学生的听读基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在听读的过程中做好旁批和圈点,根据提示做好相关的批注。方法如下:①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②关注文中的小标题;③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④关注段落中心句。学生根据方法指导和自己的旁批圈点关键词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邓稼先的爱国情怀之后,教师布置发展型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深入了解和感受邓稼先无私奉献、爱国爱民的情怀。这也是新课标要求落实的发展型学习任务。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提出了下面三个问题。问题一: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教师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部分内容,然后合作讨论问题,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问题二,邓稼先在研究原子弹的过程中遇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不利的政治环境,他是怎样应对的?问题三: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样做?这样一个接着一个设置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学习邓稼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再如,执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时,播放了《火烧圆明》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触目惊心地感受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以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一个富有人道主义精神、正直、有良知的作家雨果,撰文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斥责英法政府如强盗一般毁坏人类文明成果的行为。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在课堂拓展环节,教师可布置拓展型学习任务,让学生谈谈读了本文后的感受。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让学生联系当年日本的侵华史谈感想,利用720云平台展播当年日军侵华的照片,让历史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感受到责任重大,使其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攻坚克难精神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关乎国家兴旺、民族发展。在语文课程中,教师通过教学革命题材的课文,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斗志。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老山届》是陆定一的作品。本文记叙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教授《老山界》时,教师可采用目标教学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设置下面的发展型学习任务: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展开讨论,通过在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子,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红军长征所面临的四种困难,即走路难、睡觉难、处境难、吃饭难。然后让学生勾画出具体的句子,读一读,感受红军之难。之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学习成果。

学生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红军是如何应对这些困难的?你看到了怎样的红军?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概括出红军是意志坚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英雄。最后教师再设置一个问题: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像老山界那样的很多未知的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呢?谈谈你的看法。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红军的精神,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莫怀戚的《散步》排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文章通过写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事件,反映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的浓浓亲情,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责任担当精神。

教授《散步》一课时,教师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再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问题一:为什么我感到责任重大?问题二: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解决问题一,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教师进行了下面的引导:“我”是一家之主,“我”对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有怎樣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讨论解决问题一:因为“我”肩负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和抚养儿子的义务,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所以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接着讨论问题二,老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世界”这个词:在作者眼里,“世界”指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答案:“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则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也是这样,整个世界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我”和“妻子”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通过质疑解疑,学生感受到了“我”是一个对家庭负责对家庭有担当的人。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比照自身,立志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当代中学生。

《岳阳楼记》排在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文章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与忧虑。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博大胸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在文中表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追求,是中学生应该学习和传承的高尚品德。

本课以任务驱动展开教学。在学生初步了解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之后,教师布置基础型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借助工具书和课文脚注翻译课文,疏通文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布置发展型学习任务。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师问:“古仁人”指谁?生答: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师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的是谁?生答:古仁人。师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指的又是谁?生答:古仁人;师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具有的情怀?体现作者政治理想的又是那一句?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学生在答疑解疑的过程中,不难把握范仲淹追随“古仁人”的高尚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与担当。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被贬谪“处江湖之远”,都为老百姓担忧,吃苦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博大的胸怀、正确的人生观值得我们学习。古人是这样,今人亦是如此吗?顺着这个问题,教师布置了拓展型学习任务:寻找现今社会有责任有担当精神的人。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最终师生一道总结展示典型人物责任担当精神。

如:黄旭华,他三十年隐姓埋名研发核潜艇,有家不能回,三十年初衷不改,三十年舍家为国,“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称号他当之无愧。又如:黄令仪是我们广西人的骄傲,她出生在南宁。她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为了小小的芯片,奋斗60年,帮助中国摆脱西方芯片垄断,她在82岁时研制出“龙芯3号”,打破美国人的芯片垄断,每年为国家节省1.4万亿元。黄旭华、黄令仪等中国科学家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责任担当。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感受到古人有责任担当,今人亦是如此。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学习和践行范仲淹的责任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做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当代中学生。

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美德

教师应把诚信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诚实守信的品质。

《陈太丘与友期行》排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在讲授这一课之前,教师可在学生预习时安排基础型学习任务,让学生思考:你觉得友人过期不至是怎样的行为?可取吗?学生通过诵读有了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生说:到了约定好的时间友人没有到,这是友人没有时间观念、不遵守朋友之间约定的表现。师问:是什么行为?生答:不守信用的行为。师问:这种行为可取吗?生:当然不可取。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懂得了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诚实守信的重要,可设置拓展型学习任务,讲一个守信的故事和一个失信的故事。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故事,然后让一名学生讲述守信的故事:“立木为信”。故事讲述的是秦国的商鞅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城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开始没有人去尝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人将木头搬到了指定的地方。商鞅信守承诺兑现了奖励,最终实现了令行禁止、顺利实施改革的目的。另一名学生讲述失信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讲述的是四百年前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曾发生过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点起烽火。五年后,外敌大举攻周,周幽王再燃烽火,但谁也不再相信他,结果周迅速亡国。

商鞅“立木取信,一诺千金”赢得了变法的成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则导致身死国亡。守信、失信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在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守信对个人、对国家都至关重要。

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

热爱劳动是一种优秀品德,也是生存的重要条件。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植树的牧羊人》安排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着一己之力,以数十年时间在荒漠中种出大片树林,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地,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忍顽强的意志将荒漠变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他是一个热爱劳动、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植树人。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拓展环节布置拓展型学习任务,让学生品悟人物形象,畅谈感受,挖掘现实中与之相关的人物,学习人物的品格,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的目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師:植树的牧羊人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吗?

生1:有,义务植树人——张志忠,16年如一日为荒山披上绿装。

生2:植树造林模范——杨善洲,他一生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主动放弃进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植树造林。

生3:还有我们防控疫情的英雄钟南山院士和各地医护人员,以及各行各业的志愿者、逆行者……

生4:科学家、航天英雄、消防员、戍边战士……

师:同学们,大家发言都很踊跃,你们所提到的都是我们中国伟大的、无私奉献的“植树人”。在我们的身边,同样也有无私奉献的“植树人”,他们是我们的农村教师,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农村,坚守在教育第一线,为振兴乡村教育,默默奉献毕生的力量。那么,我们该怎样做?

生5:做一个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的“植树人”。

师:是的,我们以后也要做一个无私奉献的“植树人”,为振兴家乡、振兴中华、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努力!

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感受,学生被“植树人”的伟大无私所感动。这样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不但丰富、深化了语文课堂的内涵,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当然,学生优秀品德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地认真教育与引导、言传身教,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本文系玉林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教研引领”专项课题“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教学研究”(2022B273)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谭巨婵(1976— ),广西玉林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责编 卢 安)

猜你喜欢

培养学生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浅谈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时如何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