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信息科技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学习项目的尝试

2023-03-07林春才李艳红劳燕媚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信息科技项目学习劳动教育

林春才 李艳红 劳燕媚

【摘要】本文基于新版课标的教学建议,以及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理念、劳动教育理念和项目式学习的相关理论,尝试在信息科技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学习项目,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

【关键词】信息科技 劳动教育 项目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4-0020-03

现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虽然通过项目式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业界关于在信息科技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学习项目尚未有深入研究。项目式学习通过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发现问题,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运用技能、体验情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培育和发展信息科技素养和劳动素养。

一、梳理信息科技课程渗透劳动教育学习项目的背景,明确开展该项教学的操作要点

(一)背景呈现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与团队注意到《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信息技术”升级为“信息科技”,且多处体现项目式学习的关键要素,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张劳动课程内容以“任务群”形式设置,强调任务群需由数个劳动项目组成。这两个学科的新版课标均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的学习提倡方式,结合学科特点,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学习中习得必要技能并学会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强调任务驱动,与上述课标提出的“任务群”理念相契合。

具体实践中,笔者与团队依据课程方案和课标要求,对现有教材进行项目化统整,依据地域特点挖掘劳动教育与信息科技教育资源,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学习项目,尝试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强化项目式学习的阶段性、过程性、真实性特征。

劳动生产或劳动服务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信息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均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实践前,设计规划;实践中,参与阶段性或长期性的劳动实践;实践后,交流反思、团队合作。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也需经历如下阶段:项目设计—动手实践—交流评价—团队合作。这样看来,劳动教育理念与信息科技课程项目式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操作要点

在信息科技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与团队依据课题研究方向,以劳动教育理念为指导,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设计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项目,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1.指导建议。针对劳动教育“有新课标无新教材”“劳动教师紧缺”“劳动资源不足”等现象,笔者与团队在指导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加强新课标学习,将劳动教育内容渗透到信息科技课程教师培训、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角色,倡导教师以“学习者”“助学者”的角色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积累阶段性成果;以研究促教学,通过跨学科教研与培训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学习项目当中;及时梳理总结,将在项目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整理成册,在课程实施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保障项目时间,灵活安排课时,采用集中课时与分散课时、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将不同学科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确保项目式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

2.学习评价。真实性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特征,與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过程性相契合。信息科技的项目式学习成果与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可通过阶段性、长期性的实践活动来体现,但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的培养则更多地隐藏在实践过程中。因此,项目式学习评价应是多样性的,不应过于看重物化成果,而应注重过程,可按照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一是注重学生基础劳动能力、基本劳动态度的自然生成;二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生活中是可以迁移、运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的;三是不以劳动成果进行最终评价,而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等;四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

3.学习途径。以“用教材”思维对现有教材中的学习项目进行整体设计,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以课程为载体,运用项目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多学科知识。因此,结合劳动教育理念使用现有教材创设学习项目,在阶段性的项目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要求落在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

二、在信息科技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学习项目的尝试

笔者与团队基于“无情境不教学”的理念,结合日常生活劳动需求,设计了图形化编程课程、“机器人集结”课程、创客课程等一系列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学习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结合日常生活劳动的学习项目设计

劳动教育理念下的信息科技课程项目学习,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及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传统的任务驱动学习。项目教学在关注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融入计算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简单的问题,通过分析、联想加以解决。任务驱动只为完成某个任务,而项目式学习是一个阶段性的实践过程,其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家长)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例如,在烹调与营养任务群学习项目中,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任务群,其中包含了分解、抽象、算法、调试、迭代、泛化六要素,体现了在劳动教育理念下的计算思维应用,促进达成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目标。

实践性的信息化劳动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应契合日常生活,结合科技热点,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体验美好生活的热情。又如,针对“小小程序员”课程之“接绣球——制作中草药绣球(融合美术、劳动课程)”这一学习项目,笔者与团队进行了如下设计。

首先,做好规划。要求提前规划所要制作的绣球种类,并在家种植任意几种中草药,可选择容易养活的,如艾草、薄荷、金银花等,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了解各种草药的种法及注意事项。

其次,个人操作。需个人完成的部分包括:(1)画出绣球样式;(2)缝制绣球,购买布料,搜索视频,学习缝制绣球;(3)准备原材料,采摘家里种植的中草药并晒干;(4)完善绣球的缝制,将晒干的草药捣碎,装进绣球内。

最后,合作提升。需合作完成的部分包括:(1)每人拿出自己制作的绣球进行展示,并进行拍照、剪辑,作为制作游戏使用的素材之一,体现原创性;(2)尝试图形化编程游戏“接绣球——制作中草药绣球”的制作,根据壮族风俗,小组合作设计别具风格的“接绣球”游戏。

上述项目设计体现劳动教育与信息科技教学的融合,让学生从中培养劳动素养和信息科技素养,提高动手能力。

(二)“机器人集结”与劳动教育融合学习项目设计

机器人课程要求运用编程软件与实物结合完成创作。实物既可以是自己搭建的机器人,也可以是内嵌的程序自动化的硬件设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搭建能力、逻辑思维、工程思想等。例如,在环卫机器人学习项目设计中,笔者与团队加入了劳动教育的元素,引导学生理解环卫工人的日常劳动,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增强社会责任感。该学习项目涉及环卫机器人、洒水机器人和扫地机器人,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智能风扇、智能洗碗机和智能吸尘器,还有生产领域的智能农场、智能种植园和智能花园等(如下页表1)。

这一学习项目重在引导学生参与信息科技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主题活动,通过传统劳动与现代劳动的对比,感受现代科技的力量,产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创客课程与劳动教育融合学习项目设计

劳动教育的过程性、实践性使得项目式学习有了更多的趣味性,让创客课程不再是枯燥的代码编写,而是可以在学习中获得真实的感受,提高参与度,使学生能展现出独特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正确的劳动认知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劳动素养和科技素养。

创客课程学习项目,可将图形化编程、机器人课程和创客课程与劳动教育理念深度融合,让学生设计出的作品更加人性化、智能化。与传统劳动课程相比,信息科技课程设计渗透劳动教育理念不仅可以简化部分手工劳动过程,还可以实现易操作、可迁移、可创新等目标。按照“学习者中心”的理念,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真实体验“做中学、创中学、玩中学”,自主设计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作品。例如,笔者与团队设计了“3D迷你世界”学习项目,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身兴趣发现问题,通过项目式学习,经历思维火花的碰撞,借助智能硬件如3D打印笔完成创意作品。为了更好地渗透劳动教育元素,学生还可根据自身实际选取相关主题进行实践探索,如智能掃把、智能吹风机、智能吸尘器等。

总之,在信息科技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现实生活经验与创作想法变为可体验、可操作的程序,包括游戏、动画、机器人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和劳动素养。当前,许多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项目式学习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在实践中,笔者与团队尝试在信息科技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项目,基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探索课程实施的有效方法,积极挖掘本土劳动资源、信息科技教育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项目式学习,有效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林春才.基于“以学定教”创设高中信息技术学习项目例谈[J].广西教育,2020(46):100-102.

[2]张纯然,彭辉,马倩.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编程教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师版),2019(4):71-74.

[3]万诗强.计算思维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Scratch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8):47-49.

[4]陈兆新.浅谈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scratch编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9):62.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指导信息技术》:专家解读、实践指导[J].教育传播与技术,2020(5):81.

注: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以家校共育为抓手的劳动教育策略研究”(2021ZJY13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春才(1978— ),广西浦北人,本科,正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李艳红(1985— ),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劳燕媚(1991— ),广西北海人,本科,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科技课程教学。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信息科技项目学习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成熟的教与学
大学英语教学中项目学习的应用探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关于新时期博物馆的陈列思考
信息科技中的“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