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山下的桃源

2023-03-06侯乃铭

大众文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世外桃源梵净山铜仁

侯乃铭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

在许多人眼里铜仁不过是一块蛮荒之地。

首先这里几乎没有过圣人的足迹,其次这里也似乎不曾留下过文豪的笔墨,再次这片土地也很少能够得到王侯的眷顾,这里似乎只有山和水,人与自然。

现在一说道铜仁就会想起一句话“梵天净土,桃源铜仁。”这是一句很富有文化气息的标语,这片许多人心目中的蛮荒之地为何能得到如此美誉,真是会让人感到有些疑惑和不解。

说铜仁没有留下过多少文化的烙印是很不准确的,这块土地被延绵巍峨的梵净山脉由北向南分割成了东西两块,东边古时乃是武陵郡的旧地,虽说不上有多少昌隆的文脉,但却是受了不少湖湘文化的熏染,西面则是古思州的故地,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考证,铜仁乃至贵州的古发祥地都是曾经在黔东大地上存在了八百多年的古思州政权,至于梵净山更是被视为佛教圣地,更有一些文人墨客将其称为“灵山”。

古代的思州政权虽历史悠久,现在却鲜为人知,据隋朝史料记载,大约在开皇二年,也就是隋文帝取代北周的第二年。金头和尚在关中作乱,当时的隋朝正忙于与南方陈朝的军事对峙,无暇处理这次乱局。正当隋文帝苦恼的时候,宰相苏威给他举荐了一个名叫田宗显的人,田宗显很快就带领家军平息了平乱,并得到了隋文帝的赏识,不久后田宗显又奉命南下平定黔中,当时的目的是想让田宗显在西南一带牵制陈朝的军事力量。很快田宗显就在今天铜仁市下辖的沿河、思南一带站住了脚,几年后还参加了隋灭陈统一中国的战争,由于功劳的缘故这块地方就成了田宗显家族的封地,并被命名为“思州”,思州田氏政权就此建立。

到了南宋初年田氏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田佑恭,这个人可说是贵州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英雄,当时金军南下,他就率领思州军北上四川协助名将吴玠守蜀。经过数十年抵御外敌的战争田佑恭和思州军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因其战功卓著思州军被南宋皇帝赐名“忠胜军”,田佑恭则受封少师思国公。我想田佑恭为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是值得每一个铜仁人骄傲的,更应让更多的人了解。

晚年的田佑恭还为贵州做了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就是在今天的铜仁市的沿河县修建了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所书院——銮塘书院,该书院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直到清朝中期都还在使用,数百年间它为黔东大地培养的多少人才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銮塘书院拉开了贵州书院文化的序幕,之后数百年间在贵州土地上建立的格式大大小小书院的源流毫无疑问都是銮塘书院。而正是因为贵州在宋元以后书院文化的繁盛才会有后来贵州历史上“六千举子,七百进士”的超凡成就。所以在我心中銮塘书院就是贵州文化的起点之一。

后来贵州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田景贤、田秋等,我认为他们不仅仅是田宗显、田佑恭血脉上的继承者,更是他们精神品质的传承人。而张之洞、严寅亮则是思州田氏所发起的贵州书院文化所培养出的杰出人才,由此可见思州田氏的功绩,以及梵净山以西的铜仁的历史底蕴之深。

作为一个铜仁人我也是去过梵净山的,在很多人眼里梵净山只不过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或许我是一个学文学的人吧!对于这个地方我所关注的并不是那些雄伟的山和那些茂密的树,而是潜藏在这山和树之中的与人密切相关的东西。

铜仁的标志梵净山是有名的佛教圣地,我是一个对佛教并不是很了解的人,当我走到金顶之下,仰望金顶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句极富有禅意的标语“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目光继续向上望去就是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显得很有生气,继续仰视便是梵净山巍峨的金顶,一座如擎天立柱般巨大的山峰伫立在人与天之间,无数的游客与佛教信徒,连绵不绝地向着这群山之巅不断攀爬。在这之前我是从不相信这人世间会有神佛的,但当我看到此情此景,我才明白佛是存在的,而梵净山就是那传说中的“灵山”。

在这高耸的金顶之下便是被这座山所孕育的数不尽的芸芸众生,而所谓的佛就在那每一颗向着山巅攀爬的虔诚之心中。我认为若一座山能够给人的心灵带来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佛的向往,那这座山就应当被称作“灵山”。

梵净山下的铜仁是一个山水相依美丽富饶的地方,而我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铜仁城既是一座山城,同时也可以说是一座水城,因为这是一个被山与水所环绕的地方。

在武陵山脉群山环绕下的铜仁城应该说是云贵高原上最另类的山城,云贵的山城我去过很多,但从未见过任何一个像铜仁这样,一座城市躺在延绵的山脉之中,三条河流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汇聚于此,将城分割成三个部分,同时十三座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大桥又把城市的三个区域密切的连接在了一起,而那三江交汇之处便是这城的中心——铜岩。

铜岩是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巨石浮在三江交汇处的水中心,巨岩四周花草丛生,中间是一座三层高的古楼,古楼已有很多年的历史,虽历经风雨,但至今仍是雕栏玉砌古朴典雅。楼虽不高但若站在这古楼之上便可将清澈的江水、高耸的文笔峰、喧嚣的街市以及不远处东山古寺中悠扬的钟声一览无余。

关于铜岩还有一个传说,上古时期锦江附近的六龙山上有六条恶龙经常出来作祟,弄得锦江两岸民不聊生,后来百姓便将几位少年献祭给了天神,天神把这几位少年化作了几尊铜人,然后用这几尊铜人把那六条恶龙压在了三江交汇之处,这就是后来的铜岩,由于没有了恶龙的侵扰这片土地上的人变得越来越多,渐渐地形成了一座城市,为了纪念那几位少年人们就把这座城市称作“铜仁”。

对于生活在这座城中的人而言铜岩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传说,也不仅仅是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如果说高大雄伟的梵净山是铜仁的象征,那么相对于梵净山要渺小千万倍的铜岩所承载的就应该是常年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普通人对于这片土地的一份眷念与寄托。因为梵净山虽然天下闻名但却屹立于云雾缭绕的武陵群山之巅,相比之下铜岩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铜仁这座城市的人来说就显得更加的真实与亲近。

现今学术界对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原型所在地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一种说法说“世外桃源”就是铜仁。是与不是我不敢妄下断言,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直接性的证据证明《桃花源记》是存在原型的,我以为有关“世外桃源”原型的争论其实就如同对《红楼梦》结局的争论一样几乎无法盖棺定论。尽管如此,但是自小生长在黔东大地上的我也不得不承认这块土地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着太多太多的相符之处。

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时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在铜仁城边缘的河道上有一处方圆数百米的半岛名为“水晶阁”,小时候我叔叔就住在那里,所以我经常去。那时候在水晶阁外的河道两岸种满了茂密的桃树,每到春夏之际便会在这里看到“落英缤纷”之景,与《桃花源记》中的描绘几乎是如出一辙。可是后来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那河道两岸的桃林现已被砍伐殆尽,如今想来真是有些惋惜,但据我所知铜仁地区的松桃、印江等地至今仍保留有酷似“世外桃源”的这种生长在河流两岸的桃林。

每到闲暇之余我都会邀上一些朋友或同学去郊外游玩,除了游山玩水看一些城外的“奇山异景”之外,我们见得最多的就当属“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了,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铜仁郊外的乡间更是再平常不过的图景。当我和朋友们悠闲地行走在那蜿蜒曲折的田间小道时,我时常会隐约体会到身处“世外桃源”的那种与世无争的平静与安详。

若要我说铜仁的那个方面最像“世外桃源”,我会回答“怡然自乐”。我去过中国的许多城市,大一点儿的比如北京、上海等地,在这些地方我所看到的人大多都是满面风尘忙忙碌碌,因为他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为生活和事业而无节制地忙碌着,在像我这样在铜仁这种地方住惯了的人看来这样快节奏的生活真算得上是一种不幸。能比铜仁更小的地方大多都是些交通闭塞经济萧条之地,在这些地方所能看到的几乎只有对当下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盼,平心而论在当今的中国像铜仁这样能够兼清新幽静与美丽富饶于一身的城市实在不多,只要天气晴好过了午后,无论是在这里的街头巷尾还是田间地头几乎处处可见“怡然自乐”的景象,而在这时能做到“怡然自乐”的也并不单只是“黄发垂髫”而已,更多的则是辛勤工作了一整天的普通人。

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被逐步漠视的时代,无论是对于中华文明而言,还是对身处这个时代的每一个炎黄子孙而言这都算得上是一种不幸,我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对于这种不幸我的感受尤为真切。但在感到不幸的同时我也感到了一份庆幸,我庆幸自己能够生长在黔东这片土地上!因为养育我这块土地是一个有山,有水,有历史,有文化,有人有,佛的地方……

猜你喜欢

世外桃源梵净山铜仁
我想寻一个世外桃源
木板上的世外桃源
寻味贵州——铜仁
梵净山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我与梵净山茶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看雪——铜仁梵净山
归纳演绎,寻觅文化的“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七号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