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艺术在中国画的现代演绎中的创新应用

2023-03-06

大众文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观者国画中国画

华 雪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 333000)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是交叉的新学科,以其广泛的表现形式、高效的传播能力、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为艺术与设计带来了新生机、新风貌、新力量。历史滚滚浪潮中,挟裹着不仅是国家与人民的命运,艺术与文化的生命也被注入了新血液。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1],中国画运用到数字媒体艺术中,其视觉表现形式与方法也必将得到新的诠释,耐人寻味的国画艺术充满了科学美、人文美、理性美与古雅美,成为现代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一股清泉。

一、“笔墨当随时代”——国画艺术中蕴含的时代观念

国画艺术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记录着一个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生活史、艺术史。清初画家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毫无疑问,这是对艺术应当不断创新的强有力宣言。春秋战国时期,来世观念大行其道,旌幡帛画寄托了人们对灵魂再生的期望;魏晋时期,饮酒清谈、纵情于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寄情于自然为山水画独立成科奠定了基础,但整体“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带有明显的稚拙痕迹,不得不说,魏晋是山水画的觉醒年代;宋朝时期,宋徽宗赵佶是皇家专门的画院即宣和画院的支持者和倡导者,使得宫廷绘画在北宋后期被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峰,富丽繁复、细腻严谨的院体风格反映出最高统治者的审美标准,也成为宋朝代表性的笔墨印象;而到了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媒体艺术逐渐融入国画的视觉表达中,用更加多维的角度促进国画的现代演绎发展,同时面临着表现方法及美学观念上的改变。

二、与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后,中国画的现代演绎在表现方法上的趋向

(一)意境可视化

中国画有别于西方绘画。西方绘画重光与色,通过细腻的塑造与巧妙的光源进行写实描绘,从而具有记录功能。中国画追求虚实、雅致的审美表达,以意境表现为首要任务,“笔墨”为其服务。清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存妙境”。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一门以图像处理、视觉艺术、计算机编程、造型艺术和媒体技术相互融合的学科。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使中国画的意境美超越现实与时空,达到可视化的效果。《只此青绿》是以宋代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创作的舞蹈诗剧,舞、乐、剧情、表演、舞美、灯光、服装等融成一个整体,多种元素整合交融构成一幅青绿山水图卷。表演者抑或是观看者穿梭于“山河旖旎,青绿斑斓”的宋代山水中,真真切切进入静谧恣意的意境中。音乐渲染、舞姿设计、舞台氛围设计、服装设计等留白处着意经营,克制而肆意,收放自如处尽显虚实美学观念。《只此青绿》打破了人们赏画的传统惯例,创造了新的感受方式。中国画传神之处在于画外之音,画外之音的表达对于冷漠的数字编程是一种挑战,却使那些烙上时代印记的意境美更具真实感和生命力。

(二)笔墨技术化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谢赫六法中谈道“骨法用笔”,强调以骨入气的笔墨语言。中国画运笔主张笔锋要藏而不露,落笔横行要“无往不复”,竖行要“无垂不缩”。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宜,浓淡的把握表达了光与色。中国画略去光线,独终水墨。笔墨的相辅相成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及深远的美学价值。当“天人合一”下的笔墨受到数字媒体技术的强烈冲击,其技法、韵味及意趣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改变。无论是电脑端使用的PS、AI、AE、C4D等,还是iPad端使用的Procreate、sketchbook,都可以通过运算模拟出运笔后产生的水墨肌理、墨线的回旋曲折、纵横交错、顺逆顿挫等效果。创作一幅中国画,省去了一定的人力及物力,可反复更改造型、线条、水墨、颜色,却不浪费任何纸张、墨水、毛锥及色料。南开大学副教授张旺主张以数字化水墨引领插画界的新风尚,他专注研究数字化中国画,用电子设备的模拟压感去代替手运笔的笔力,用数码笔刷虚拟出国画的皴擦点染,他的作品体现了娴熟的线描设色技法和韵味十足的意境,干湿、浓淡、虚实、皴染均掌握得恰到好处。笔墨的技术化使中国画易于保存、修改和携带,也不会担心因时间、地点、储存、复制等的原因而发生画面质量变坏或遭到破坏[2]同时,实现了批量化生产,中国画朝向实体与虚拟并存的方向发展。总之,数字化中国画为画家提供了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无限的创作源泉,为艺术理论和设计实践建立了新的门类。

(三)构图空间化

中国画善于经营位置,在空间布局上留白,经空白有机穿插组成的画面,给人以鲜明的韵律感。北宋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的取景构图法则——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在空间上,三远形成了山水画的三维空间,使画面整体变得宏伟雄健。因此,北宋山水画多数是重峦叠嶂的构图方式,技法遵循自然法则,布置严明有序,创造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空间布局模式。传统中国画在构图上讲究虚实阴阳对比及多层次感,与数媒技术结合后,绘画元素为立体空间的布局服务,构图需考虑三维层面上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交互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利用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诗、画、音、舞、剧、曲等艺术形态的融合,辅以电影级别的拍摄与制作,让经典诗画“活起来”。传达出“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的创新理念。表演者、诗画作品与舞台立体空间中的绘画元素并不独立存在、各自演绎,灯光的亮度及角度也是“经营位置”中的关键部分。构图设计不再关注中国画本身的微观布局,而着眼于整个舞台的宏观把控。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视觉设计与表演者的演绎交相呼应,名画佳诗的视觉布局也随之表现出空间性与互动性,使中国画蕴含的移步换景、景随人动的美学思想变成了现实,调节观者的感知方向。

同时,数字媒体技术成为中国画现代演绎的双刃剑,使用方式与使用频率都影响着整体构图的系统性。需要我们设计师不断加以中国画现代演绎训练,产生质变,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平衡点。

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后,中国画的现代演绎在美学观念上的趋向

(一)交互美学思想

传统中国画展示一般采用原作悬挂方式,难以展现全貌和细节,也无法使观众真正理解国画艺术内涵,走近作者内心世界;同时,传播过程是静态的和单向的,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且深受时空限制,影响面受限。现代媒介的转变促使国画艺术的美学观念发生改变,交互理念试图与传统美学思想相融合,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提升了设计师和艺术家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数字化中国画实现了创作与接受之间、作者与观者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角色换位,实现了互动沟通、共同参与、共同参与的艺术模式。

著名艺术史家巫鸿曾系统研究中国绘画中的媒材——屏风。人们可以把一扇屏风当作一件实物,一种绘画媒材,一个绘画图像,或者三者兼具。[3]无论哪种存在形式,都赋予了画作其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概念。内部个人生活空间隐喻画者内心精神世界,外部社会空间隐喻外部物质世界。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由四个场景单元组成,屏风一方面加强了对空间单元的划分,一方面将其连成连续的视觉叙事。构造出空间与时间程序,调整画中的感知方式。作为新交互技术—全息投影、VR技术,代替了屏风的功能,缩短了观者与图像的距离,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交融,产生互动的效果,进行作者与观者的角色互换,提升了观者的体验感,激发了观者探索作品内涵和创作过程的欲望。

201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巨大纸轴徐徐打开,这个巨幅画卷特效是传统国画元素融合了大型机械设备与计算机编程、特殊LED现实设备制作及LED视频播放的精湛结合,既可反复开合,又可南北方向移动。画卷起着划分内部空间(中国历史文化)与外部空间(开幕式现场)的功能,观者视线穿过LED画卷,进入中华历史进程情境中,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发生时空交融。数字媒体技术既隔开内外空间,丰富中国画空间美学思想,又缩短观者与画中空间的距离,模糊现实与图像的界限,将人与图卷融为一体,带给了观众对绘画的视觉全新体验,完成了观众由游览到沉浸的多维度视角演绎。

(二)动态美学思想

传统国画展示体验主要在于静态画面的传递,而数字媒体艺术调动视听等感官,使观者全身心进入意境中,深入考虑色彩、构图、时空等元素的安排,并不会局限于某一点位,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移动位置,且运动的速度不定,以此展现出动态美感和互动性。动态思想丰富中国画的“画外之音”的表达,含蓄唯美的意境通过力学、生物工程学、人体工学、仿声学等多种学科的支持下,成为可听可看可游的动态画面,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绘画。数字媒体艺术的动态美学观念为数字化中国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语汇与创新手法。

上海世博展览馆中展示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采用了数字科技加上动画制作,再结合声光电技术融合创作而成。将原画放大了30倍,用12台高清投影机投射在长128米、高6.5米的曲线形屏幕上。外部空间中“人走景移”式互动模式与内部空间中画面的“移步换景”式透视思想,互相渗透,相互穿插。大幅动态的中国画展示方式,给观者创造了“人随景动”的可能性。图像存在着复杂多元的透视原理和动态技术,这微妙的视觉游戏在这种层叠的平面与空间和透视与动态之间展开了。将传统国画作品转变为联合调动人的五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数字化作品,成为多维的、立体的和重体验的综合艺术形式。动态模式塑造出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而玩味不尽,也拉近了观众欣赏作品的距离,使观者打开了视野,切身感受国画世界和自然山水。交相辉映的角度去表现全新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审美,动态美学观念拓宽了中国画探究新思想、新技法的道路,从而促进中国画在数字媒体时代的百花齐放。

四、与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后,中国画的现代演绎所遵循的创作原则

(一)坚守学术精神的原则

基于中国画的现代演绎发展来说,数字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用辩证统一的思想考虑其使用方式、时间、场合及频率等。所展示的图像、书法及影像要具有真实性,必须有严谨的学术依据,不能凭空臆造抑或无端添加。创作前要充分调研和收集相关资料,积极挖掘作品创作背景和深层内涵,用学术研究者的角度探索国画艺术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技法。

设计过程中,梳理逻辑思维和设计理念,坚持知行合一的准则。展示内容与形式可以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但要坚持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不能抛弃客观事实和学术依据。处于百花齐放的社会下,我们不仅是视觉设计者,也是文化传承者,坚守学术精神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吮吸营养,丰富且完善创作形式和设计原理,真正地实现文化自信。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中国画数字化是传承优秀文化和培养观众良好的审美情操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现代设计。在中国画的现代化创作中,必须确立主体为国画作品本身,数字媒体技术是设计过程中使用的辅助手段。作为创作者,既要有熟练的技巧和深厚的文艺修养,又要刻苦钻研新技术和新思想。无论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还是大幅动态《清明上河图》,都妥善控制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范围和频率。我们要准确快速地传递主体信息,集中观者注意力,保证整个过程具有高效高质高强的特点。同时,需要适当运用哲学思维,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在合理适度的法则下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形成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既实现观者主动了解作品形象和探寻国画艺术魅力,也保证观者充分体验新科技的发展,国画现代演绎才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根据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多媒体展示项占据观众的参观时间大约控制在总时间的30%左右可以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4]

(三)尊重文化内涵的原则

中国绘画有着完整的创作体系和系统的思维方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语言。而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型学科,具有新事物本身不可控的矛盾,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两者相结合的过程中,既要让国画元素符号所折射出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深入融合到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又要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撑最大限度地促进国画文化的发展。一切为国画艺术的成长服务,尊重其文化内涵,深入探索其内在的思想和风韵,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而不能全盘抛弃中国的传统艺术的表现技法和美学观念。

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与国画艺术的结合,是应对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弘扬民族精神,走特色民族艺术道路和践行文化自信的需求。中国画的可持续发展需借助新技术、新理念,同样数字媒体艺术也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深厚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创作出更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及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同时,两者结合要遵循一定规律和创作原则,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深究新时代美学观念,使之成为具有中华文化印记的国际化的视觉语言。在国画艺术现代演绎发展中,与数字媒体艺术结合之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奋斗,持之以恒地探索,必能使传统文化成为永不干涸的活泉。

猜你喜欢

观者国画中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中国画
端午节观龙舟赛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国画欣赏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