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建萍 用苏绣讲好中国故事

2023-03-05黄伶伶

中华儿女 2023年3期
关键词:苏绣刺绣艺术

黄伶伶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刺绣,起源于周朝,是一项有着千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技艺,而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堪称刺绣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氤氲姑苏,烟雨江南;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在位于太湖之滨的镇湖姚艺术创作馆内,身着精美真丝绣服的著名苏绣艺术家姚建萍,正在指导工作室成员的创作。

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姚建萍集以上诸多身份于一身。就在前不久,她又增加了一个极具分量的荣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今年1月19日,江苏省十四届大人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144名江苏省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姚建萍光荣当选。“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又赋予了我新的荣誉和使命。我必将认真履职,积极传递民情民声,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姚建萍从容且笃定。

2500多年前,苏绣起源于苏州。姑苏女子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因此,苏绣在江南一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苏州西部的镇湖等地,堪称“户户有棚架,家家会刺绣”。虽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时至今日,苏绣艺术依然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67年,姚建萍出生于苏州镇湖镇新盛村的一个苏绣世家。“我们这边家家户户都做苏绣,我奶奶、我妈妈几代人都以苏绣为生。我们小时候种桑养蚕,早晨还有露水的时候,就跟着妈妈去采桑叶。”儿时陪伴母亲绣花,帮忙穿针引线的时光,是姚建萍对刺绣最初的美好记忆。母亲做出来的绣品极美,令她爱不释手,受此耳濡目染,七八岁时,姚建萍便跟随母亲尝试学习刺绣。这枚细小的绣针,她至今再未放下。

小学三年级,利用暑假,姚建萍便能独立绣完一条领带,待到17岁时,她已成为当地绣花的一把好手。1985年,姚建萍阴差阳错放弃了高考,将刺绣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这是我很重的痛。当年误以为会考不上,结果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考上了。后来才明白,就是因为没有目标而轻易放弃。因此,后来在刺绣的过程中,我就全力以赴。”

两年后,姚建萍独自前往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刺绣。彼时,以她针尖上的功夫,养活自己已不成问题。然而,一次在苏州刺绣研究所欣赏前辈大师杰作的经历,改變了她的人生轨迹。

姚建萍震惊于原来刺绣可以绣得这般传神,她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前辈大师绣得那么‘活’,我们是绣个囫囵吞枣,停留在纯粹的‘工’,没有上升到艺术精品的高度。想达到这个高度,必须要有其他知识的补充,也就是名家指点。”她想学人物绣,把苏绣中的雅致及韵味学到手。由此,姚建萍走上了拜师学艺之路。她拜托亲戚友人,四处苦寻名师。直至三年后,她才得遇恩师——苏州刺绣研究所的专家徐志慧。

“建萍,我退休了,可以在家教你,你还学吗?”接到这个梦寐以求的电话时,姚建萍的大女儿姚兰刚8个月大。望着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她左右为难。良师难遇,机会难得,最终,渴求提高自身的决心,令她选择做个“狠心的妈妈”。

此后,在老师家的日子里,姚建萍争分夺秒,埋头苦学——从各种针法系统的运用到最难的人物肖像绣、双面绣,她沉浸其中,如痴如醉。“老师讲的,我进行记录、整理、实践。从以前只会绣粗糙的花卉、金鱼、小猫等,后来上升到逼真的山水、人物等题材。”她不知疲倦地学习,每天练习超过12个小时,每个月仅回家一次。冬日里,为了节省时间,她3天做一次饭,7天做一次菜,到点饭菜简单热一下就是一顿。学艺四年,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因为热爱,姚建萍从未言累。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后,她的技艺完成从“像”到“活”的飞跃。

经过恩师的口传心授及潜心练习,姚建萍熟练地掌握了顶尖技法——双面三异绣,以及人物肖像中的结构关系,如光影明暗及透视,虚实关系,立体感以及对蚕丝线光泽特性、刺绣丝理方向、取线的粗细、针脚长短的应用。在对各种题材均有涉猎之后,对于“技”与“艺”,勤于思考的姚建萍有着自己的想法,“技术要根据画面调整,用不同的针法对应不同的物体,这个过程非常难,还要了解相关的知识,如造型、色彩等”。她不拘泥于传统的刺绣方式,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在刺绣作品中融入了不少新兴的艺术。

1996年,学成归来后的姚建萍历时8个月,完成第一幅伟人肖像双面绣作品《沉思——周恩来肖像》。该作的底稿取自于意大利摄影师焦尔乔·洛迪的摄影照片,姚建萍将其转换成苏绣的针线艺术,在绣制眉宇间、眼角、嘴角等具体细节处,尤其在脸部很小的肌肉块面中,使用针线之间细微的变化起伏和节奏韵律,进行肌肉块面转化,包括侧脸处,非常注重边缘线的虚实变化关系,整个面部在细节的处理和整体的把控上追求形神兼备。

两年后,她的苏绣作品《沉思——周恩来肖像》与《吹箫引凤》参加中国(国际)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斩获两枚金奖。初试啼声即一鸣惊人,从此,姚建萍的苏绣创作开始大放异彩。

就在同年,镇湖修建“绣品街”,成为全国刺绣的开放市场,很多从业者纷纷“下海”开店。而在作品大获成功,具有一定知名度后,姚建萍却并未盲目跟随这股商业热潮,她对何去何从有着清醒的认知。“苏绣是名家大师代代传承下来的艺术,不能把它看做是简单的商品。学无止境,我学苏绣十年,仅仅是开了一个头。我想深耕这个领域,就要与时代接轨。”

姚建萍坚持拓展传统刺绣新的审美路径,以“平针绣”“仿真绣”“乱针绣”丝理、画理的互用,在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姚派“融针绣”,并提出“绣随时代”的创作理念。

“融针绣”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时代性。这种绣法将“画面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相融合,将“写意和写实”相融合,将“江南之美的含蓄婉约和创新文化中的激情奔放”相融合。

不忘传承、弘扬苏绣艺术的初心,姚建萍再一次作出人生重要的抉择。她开始筹备镇湖刺绣研究所,引进及培养苏绣原创人才。

姚建萍立志于当代,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开启“绣随时代”的道路,将家乡日新月异的巨变,用精湛的苏绣技艺描绘出来,“为苏绣在当代焕发出新的面貌,我们需要去做这个事情”。正逢变革的困难时期,她得到了刺绣专家朱龙泉等老师的支持和加盟,研究所组建了一支绣画兼备的创作团队。

此后,姚建萍带领团队,致力于探索原创设计的苏绣作品,实现了传统苏绣从内容、题材到形式上的创新性突破。在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的苏绣作品《江山如此多娇》中,姚建萍以平针夹乱针铺陈大面积的远景;中景以仿真绣结合乱针绣梳理山脉走向,融丝理于石理、树理、云理;近景以乱针绣表现出山石的厚重与坚实。层层递进,在诸绣法的交错运用中表现出墨彩交融、酣畅淋漓、云蒸霞蔚的壮阔景象,又不失江南小景的精致婉约。

2001年到2009年间,她四次荣获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创造新的记录。

在姚建萍的带领下,设计师和上百位绣娘能够一起绣制宏伟巨作,改变了以往单个绣绷单人绣制的方式,突破性地完成了一系列时代主旋律巨型苏绣作品,让苏绣从“精巧园林式”的小件收藏,跻身世界艺术之林,走进国内外公共文化大空间——她的苏绣作品《春早江南》陈列展示于人民大会堂,《玉兰飘香》陈列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迎宾大厅,《初心盛放》陈列展示于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新辉煌》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丝绸之路》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13年—2015年,姚建萍领衔创作了由著名油画家刘华龙主设计,李文博设计团队协助的苏绣《丝绸之路》系列作品。主要人物张骞的绣像不仅是表现的重点,而且还要解决人与马、人与人之间众多关系的协调。人物整体结构及面部的骨骼肌肉乃至瞬间的表情都要作深入刻画,对于只能通过丝线的色阶和绣针的穿引表现的苏绣来说,需要下一番苦功。姚建萍充分发挥了“针融百家”的优势特点,着力在整体与细节的协调性上,通过人物的传神塑造,展现出民族精神。

2015年,姚建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刺绣艺术大展,开创了国内刺绣艺术家走进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举办展览的先河。此后,她还多次创作主题性作品走进北京奥运会、世博会、进博会、青奥会等国际盛事,用苏绣讲述中国故事,用匠心传播中国声音。

同年,承载着姚建萍艺术梦的苏绣作品《岁月如歌》远赴重洋。这件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为题材的苏绣珍品,成为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时的国礼。此后,她的作品数次作为国礼走向世界。这亦是新时代苏绣重现夺目光彩的重要历史时刻。

近年来,姚建萍带领团队前往井冈山、中共一大会址等革命圣地,走红路,学党史,并通过绣党史,绣党的辉煌奋斗历程与成就,领悟党的初心和使命。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姚建萍开始带领团队构思创作一幅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主题作品《初心盛放》。此作品由青年设计师李文博担纲主创设计,姚悦华、姚兰、姚卓协助,从构思到完成设计历时1年。姚建萍领衔百名绣娘,耗时半载,丝情缕意,行走14億针,呕心沥血完成。

相较于以往作品,《初心盛放》还取得了针法技巧上的重大突破。在花朵的绣法上综合运用了丝缕、韵光、行针、粗细、平针、乱针、打籽等丰富多样的针法;在绣法多样性的同时,选用难度更大、更富挑战性的立体刺绣——即在刺绣的三维空间展现上作出大胆创新。在技法方面,更是融入了垫绣的技法:在粤绣垫绣的基础上,与刺绣本体玉兰的形象质感做了更为贴切的融合,还加入了悬空立体绣,创造了可单独翻瓣的花瓣,这充分体现了当代苏绣艺术的包容性以及姚派艺术融针绣风格的特色。

《初心盛放》在思想文化以及针法融合上,打破常规,突出立体效果,用兼容并蓄的理念,把各种优秀针法融合到一起。作品中改变了以往一贯用的套色(固有色),每一朵花大致需要用到至少五套颜色。通过不同颜色针线的层层叠加,在还原自然效果的基础上,增强艺术效果,体现出融针绣风格在色彩方面的匠心独运。

多年来佳作频出的背后,是姚建萍在“绣意与绣真”“情调、意境、气势”“针融百家、艺开新境”等方面下足功夫。她深刻明白,针承历史,绣随时代,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与伟大时代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姚建萍的艺术创作始终与时代和人民相结合。她用小小的银针谱写着时代宏篇,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融入到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中去,牢记文艺为时代和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2009年6月,姚建萍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培养非遗苏绣传承人和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成为她念念不忘的责任与使命。“我一路以来的追求、拼搏,就是要把苏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传下去。”

姚建萍无私传授苏绣技艺,先后培养近千名学生,为全国刺绣行业输送人才。与此同时,她还作为兼职教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京大学、苏州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以开班、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苏绣的传承和传播工作。

2014年2月16日,“首届姚建萍中国刺绣高研班”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式开班,努力培养“能绣懂画”“能画懂绣”的中国刺绣新一代复合型人才。10月20日,首届高研班学员携带毕业作品赴浙江东阳参加“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并获“2014年中国原创集体特别荣誉奖”。高研班的开设,为探索中国刺绣产学研的发展平台、培养新一代刺绣人才、推动就业、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中国刺绣产业的繁荣发展作出努力。

当前,在科技进步和互联网数字化背景下,传统工艺在新时代面临新的挑战。受姚建萍多年为苏绣不懈奋斗的精神感召,她的两个女儿也加入到传承创新的队伍中,还吸引了一批热爱苏绣的年轻人。有着清华美院和纽约苏富比艺术学院双硕士学位的大女儿姚兰,以及就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二女儿姚卓,参与创建了“姚绣”品牌。姚绣的青年团队,通过文化传播、产品研发、线上线下、跨界融合等方式,推动苏绣非遗的时代性传承与弘扬。他们在新媒体平台进行非遗文化传播,收获了超过60万粉丝的关注,还与多个知名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对于苏绣和“姚绣”未来的发展,姚建萍希望“姚绣”的年轻团队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本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把姚绣建设成国际一线品牌,吸引、感染更多的年轻人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传统手工艺,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姚建萍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希望能用手里的绣花针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带领更多从业者走向创新创作之路。由此,她多次走进贵州、宁夏、内蒙、新疆、广西等地,考察当地的刺绣文化产业现状,将刺绣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用手中的绣花针助力当地妇女就业,培养新时代妇女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积极助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在江苏省妇联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妇联的组织下,2011年11月30日,姚建萍带领学生赶赴几千公里外的新疆伊犁,为伊犁妇女开办了第一期苏绣技能培训班,受到热烈欢迎。随后,姚建萍工作室无偿帮助多名伊犁绣娘前往苏州,学习提升刺绣技能。

2016年,姚建萍作为任课老师,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在“全国刺绣艺术杰出传承人培训班”讲授刺绣课程,并对当地的刺绣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考察,与当地政府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做深入交流,进行艺术指导。

2017年初,姚建萍跟随中国文联、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远赴宁夏彭阳县,考察当地的刺绣产业。姚建萍结合苏绣等中国刺绣产业的发展情况,对当地的刺绣产业给出了相关的意见建议。

2019年9月,姚建萍率领工作团队到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进行了全面的蒙绣考察。11月10日,“草原新时代,丝路苏绣情——姚建萍刺绣艺术展”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成功举办。在开幕式现场,康巴什区区委书记杨云和姚建萍共同为“丝路绣院”揭牌,绣院成立后将致力于边疆教育和蒙绣培训、文化传承创新、美育鉴赏教育、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同年,姚建萍作为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参加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 “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在活动期间,姚建萍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民间绣娘进行交流,手把手指导她们学会双手刺绣,让古老侗绣真正实现了“时代飞越”,侗绣在提升效率后开始走向“飞针走线”。

姚建萍的“绣随时代”创作理念与“融针绣”方法深深影响了全国的刺绣从业者,她的探索实践经验也照亮了全国各地绣种前进的道路。

除了积极助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姚建萍始终心系社会,尽心尽责参政议政。2018年—2022年,她当选江苏省政协委员、常委。任职期间,姚建萍认真履职,积极献言献策。经深入调研,她先后提交《关于扶持我省民办职业教育,解决非遗传承难题的建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与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合作》《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的建议》《关于推动江苏非遗数字化发展的建议》等多个提案。

如今,姚建萍依然忙碌在创作一线,不知不觉已四十余年。她从一个普通从业者成长为苏绣传承创新探索实践的旗帜人物,江苏省工艺美术领域的杰出代表,当代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守正创新的领军者之一。从艺以来,姚建萍始终不遗余力奋斗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發展的道路上,带领团队以及“姚建萍刺绣艺术”、“姚绣”原创品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当代苏绣艺术家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姚建萍表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她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生动实践,凝练创作成艺术作品,唤起、引领和吸引每一位建设者、创造者和参与者,汇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奋进的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 张惠清

猜你喜欢

苏绣刺绣艺术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苏绣,“秀”出奇迹
清新唯美的刺绣
纸的艺术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