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国复兴有我,踔厉奋发前行

2023-03-03张琪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3年32期
关键词:一介敌机拉索

张琪

汤一介:儒学文化的守夜人

汤一介,1927年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是一代国学大师汤用彤。自小对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汤一介在立身行事方面始终关注社会、心忧天下。

从2004年起,作为《儒藏》工程的主持者,汤一介率领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牵头的团队,开始了繁重的《儒藏》编撰工作。十余载光阴,皇皇百余册,每天工作六七个小时,埋首于传承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儒藏》,期间汤一介身体患病,但他仍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是谁?在大地上书写时代答卷,吟唱奋斗故事?是儒学经典的守护者汤一介,是文明探源的使者高星,是“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是北部战区的空军飞行员张威,是守护生态文明的研究员们,是振兴乡村的新农人们……他们自觉担当,践行使命,唱响青春之歌,彰显人生芳华。岁月因英雄慨然以赴而美好,世间因楷模努力奔跑而瑰丽。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生于盛世,长于盛世,愿所有的青少年都能自觉承担责任与使命,做一个“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新青年。

“你不是沧海一粟,你是整个海洋的一部分。”青年们,必将奔腾入海。

《儒藏》编纂的难度之高、稿件情况之复杂远超想象,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要求稿件要反复修改、打磨,文献整理和文字校对要一丝不苟,进度必须无条件服从质量。在汤一介看来,《儒藏》的好坏,全在于质量,要细致到标点的使用上。“我们尽可能选择最好的版本做底本,同时,我们有很好的校勘记,校本也严格选择。我们的工作做得很慢,就是希望尽量减少错误。在差错率上,国家的要求是1/10000,我们的要求是0.8/10000。”

汤一介时常对身边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有经典存世。编纂《儒藏》,关系到中国人的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对国家、民族的担当与职责。”

汤一介从不以哲学家自居,而始终强调自己是一个“哲学工作者”:甘受清贫,在平凡的岗位上治学育人,做中国思想文化的传道者、“守夜人”。虽已八旬,汤一介仍坚持带学生。他担心《儒藏》编纂过程中会出现人才断层,因此决定编研并举,招收了一批研究生,培养精通古籍整理与研究的人才队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桑榆未晚,为霞满天。

素材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蕴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是数不尽的宝藏。而其中绵延繁茂两千余年的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汤一介先生用“梦想”一词描绘自己对《儒藏》的憧憬,一生秉承八个字——“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情怀、责任和担当,更是对当代文化建设乃至对于历史的情怀、责任和担当。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传承中华文明和智慧。

【适用文题】这一次,我全力以赴;工匠精神;幸福在晶莹的汗水里……

曹臻:高山上的捕天人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又名“拉索”,在四川省稻城县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是人类仰望星空的新平臺。“拉索”的背后,有一位关键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臻。

30多年来,曹臻长期在海拔4000米以上为宇宙线观测研究而奋斗,向宇宙线起源这一世纪之谜发起冲击。

“拉索计划”在2009年提出,2015年成功立项,2017年动工,2021年7月完成工程建设。曹臻一肩挑起了项目经理、首席科学家这两副重担。高原气候瞬息万变,低温、暴雪、大雨常有。为了早出成果,他们提出了“边建设,边局部阵列运行”的思路。在不影响工程竣工节点的情况下,项目团队利用冬季工程建设的间歇,安排部分阵列的科学运行。这背后,需要科学调度和严密配合。冒着严寒,克服枯水季缺水的困难,曹臻带领团队通宵达旦地投入工作,承受着心理压力和体能考验。五年里,他在北京、成都、稻城连轴转,好几次到了稻城,呼吸不畅,身体不适,吃不下饭就喝点粥,坚持和大家在建设现场并肩作战。

曹臻带领团队废寝忘食地工作,使得“拉索”在建设期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让过去20年缓慢前行的中国宇宙线研究上了一个台阶,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时代。放眼中国宇宙线研究历程,曹臻既是参与者、见证者,也逐渐成长为引领者。

素材解读

在“拉索”出成果之前,曹臻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却在现有的宇宙观中毫无发言权?”“拉索”名扬天下之后,曹臻体会到,“只要我们做出世界一流的科学成果,我们的思想就能自然而然地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拉索”,让宇宙观测领域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智慧和话语权。曹臻说那也是一种“考古”,20亿年前的宇宙射线被我们捕获,那是一种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里面装着宇宙的历史,我们从而更了解这茫茫而未知的宇宙。不由联想起“天眼之父”南仁东老先生,在宇宙探索这个领域,有太多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兢兢业业,上下求索。在中国“捕天人”眼中,“大网”没有边界,它不限于哪座山,不限于哪片天,不限于哪群人,而是向着宇宙暗夜的起点和人类文明的归处无限展开。

【适用文题】见证;踏出一条路;这不过是个开端……

廖红:大地上的论文撰写者

廖红的科研方向,就是聚焦地下的植物根系。她说,自己天天挖根,走到哪儿挖到哪儿,还一定要“刨根问底”。博士毕业后,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少施50%的肥料,让大豆增产20%—30%。”然而,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她的成果却遭到一位老教授的质疑。老教授问:“中国的大豆种植,有多少是按照你的方法做的?”

这句话触动了廖红,也让她意识到,研究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示范基地,她开始更多地与农民打交道。一次在田间,她看到一位80岁左右的老爷爷,大清早一棵一棵地为大豆施肥,所用的肥料为碳铵。然而,这种肥料可能导致大豆铵中毒,施得越多,产量反而越低,“之后我就一直在想,怎样让农民用到这些知识。”

2016年,她来到福建,加入了科技特派员团队,帮茶农解决在种植中遇到的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解锁了科技到田野的“最后一公里”。廖红与团队成员走遍了福建省大大小小的茶叶产区,收集并分析了上万份的茶叶样品和土壤样品,并用专业知识帮茶农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她培养出的茶树,根系发达,品质也得到提高。“茶农们纷纷告诉我,廖老师,用了你的技术以后,我们的水更清,山更绿,茶叶的品质提高了,也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这些经历让廖红感叹,要经常去田间地头跟农民交朋友,他们的经验会帮助科研人员发现新的问题,“‘科特派打通了科学技术与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老百姓也把我们的理论水平提升了‘一公里,这是相辅相成的。”

素材解读

一种种植方式的成功,背后往往是科研工作者多年的坚守。面对成百上千次的调研和试验,这既是时间的考验,也是对毅力的磨炼。廖红的坚守,更多源于她“学有所用,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的朴素心愿。正是有千千万万如廖红一般的科技特派员躬耕乡野,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显身手;正是有千千万万愿意深入基层的青年人调查研究,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正是有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埋首于桌边案头,挺立于碣石浪头,扎根于戈壁荒滩,锤炼独有之能,志在科技强国,才能奏出强农兴农的铿锵足音。

我们应当秉持前辈“计利当计天下利”的高尚情怀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搏精神,仰首真理的天空,星辰璀璨;俯身实干的脚印,深沉厚重。

【适用文题】实践出真知;我的新发现;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

陶伟:空中拼刺刀第一人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时,不满17岁的陶伟积极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空军学员。1953年4月17日,陶伟第一次参加飞行战斗。然而起飞后,陶伟意外掉队了。落单的陶伟很快就被美军当时最先进的F-86战斗机发现。第一次实战,陶伟瞅准时机,在敌机距离自己四五百米时,猛地压操纵杆,向敌机转向。这个突然的战术动作,让陶伟变被动为主动,他在距离敌机600米的时候开炮,击中其中一架敌机。

一个月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陶伟第二次升空参战。这一次,他和战友们驾驶8架战机与美军20架敌机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掩护长机返航过程中,陶伟遭到两架敌机的跟踪追击,长机被敌机击落,只剩陶伟孤军奋战。他正要为长机报仇时,敌机突然来了个“空中急刹车”,企图让陶伟的飞机冲到前面去,成为靶机。千钧一发之际,陶伟本能地把飞机向上拉起来,在飞机翻转了大约180度、人还是头朝下时,就立即开火,敌机当即被击落。

当时与敌机作战,通常是在数百米外开火。此前空军英雄刘玉堤在距离150米时击落敌机,已属难能可贵。而陶伟击中敌机时,与敌机的距离仅为120米。在开火的瞬间,飞机上的相机自动拍下了那一刻的画面。“之后我跟副师长汇报,副师长是位老红军,一看胶卷画面就说:‘这不是空中拼刺刀吗?”

在抗美援朝胜利前夕,陶伟的飞机被美机击中21发炮弹,飞机座舱盖被打爆,形成的碎片在他的脖子、手臂、大腿等近40处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陶伟的战斗二等功喜报也寄回了家。母亲专门用玻璃相框把喜报装裱后,挂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陶伟说,这是自己给母亲最好的礼物,也是给祖国母亲最好的回答。

素材解读

敢于斗争是每位革命先輩鲜明的品格,正是他们始终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才能将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才能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闯关夺隘。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涵养“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意志,练就“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斗争本领,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定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愈走愈远。

【适用文题】我心中的英雄;温暖我的瞬间;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一介敌机拉索
冲着敌机,开炮!——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手缓解拉索优化设计
汤一介:自由的思想最重要
斜拉桥断索分析中破断拉索位置的参数分析
汤一介、乐黛云夫妇的藏书
新中国建国后击落入侵敌机大盘点
VOF法在斜拉索风雨激振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先生之风
采用向量式有限元的斜拉索振动控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