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理念在就业创业课程中的研究

2023-02-28张子微

中国新通信 2023年20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高校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各种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样也运用到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等创业课程的教学中,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并取得了就業创业教育的进展。在“互联网+”时代,育人新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不能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融入就业创业课程中,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基于此,笔者全面梳理了创业课程中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发展以及实践平台的现状,以便更好地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创业课程;思政理念;高校;大学生

大学作为我国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都面临着就业创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这是大学生在这一阶段面临的最大困惑。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就业创业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以“课程思政”理念为价值引领,将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1]。通过对如何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论述,提出了“全程全员全方位成长进阶式”创新创业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互联网+”背景下思政理念与就业创业课程的融合现状

近年来,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部文件和制度,鼓励高等院校加强就业创业课程教育。全国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开展的有声有色,基本上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有些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创业教育学院。通过这些方式,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取得积极进展,在深化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到来,带动了专业水平建设发展,并让互联网思维在思政背景下与创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一)互联网与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思政的有机融合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件精神,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目前,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是,“互联网+”给课程思政下的就业创业课程带来的挑战是毋庸置疑的。高校教师既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又需根据创新创业课程的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特点,结合新时代大学生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利用信息和互联网平台,使得互联网与就业创业课程形成有机整体,科学合理地设计本门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和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和《创业基础》课程属于高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力,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实施这些课程,教师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互联网+”理念始终贯穿于课程中。高校应该优化和改进现有的创业课程内容,将更多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另外,教师也应该在加深学生对网络认知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就业创业课程中“课程思政”理念的推进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理念进行充分融合成了高校教育工作者正在思考且亟须解决的问题。互联网与就创业课程思政教育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目的都是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就像助推器,在其中体现着关键而又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对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下,唤醒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强化个人行为对社会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影响,纠正自我行为,提升道德修养与思想政治觉悟,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就创业指导课程,提出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就创业指导课程的创新改革策略,以促使高校就创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获得高效提升[2]。在“互联网+”时代,面向高校提供的线上开放课程以及线上即可参加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为学生提供了取得相应文凭和技能证书的便利。互联网发展的结果将使未来的教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在实践中找到前进方向,发挥自我价值,以个体与集体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市场发展,了解经济动态,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就创业实践的现实意义,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保障。大学生就创业课程通过提供实用性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方向指导,为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与就业提供了系统支持。

二、“互联网+”时代就创业课程中融入思政理念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在高校大学生教育广受关注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不仅要承担起专业课程教学的任务,更要承担培养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竞争力和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发现在创业课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迷茫和困惑,亟待探讨解决。

(一)思政理念停留于口头形式,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规划

“课程思政”是为了弥补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不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提出的创新教育理念。但在目前的创业课程中,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视不足,没有完全将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教育中。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专业课程的教学结果,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主要停留在说教或行为层面的约束上,使得“课程思政”元素难以有效融入教学工作,导致无法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课堂思政教育规划,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课堂学习当中。另外,要将完善思政教育内容提上日程。课程体系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评价之父”泰勒认为,在课程设计应给学生提供重复练习和提高所学技能的机会。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政策理论把握不够,没有完全实现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教育内容流于形式,仅停留在提高毕业就业率上,具有相对功利性价值取向。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形式与内容过于单一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就业创业课程中,欲达到思政目标,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深入结合课程思政与教学工作。这可以通过在课程教学中体现思政元素、融入思政理念以及体现思政评价等方式来实现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因为教学设计的局限性,导致思政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较为单一,且忽视了对思政教育内涵与价值的深刻提炼。因此,在就业创业课程中传达思政教育的体现往往只是表面现象,很难进行深入拓展和延伸。

中华五千年的厚重历史沉淀了许多文化精粹,在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历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例如,在案例教学中导入成功企业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展开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个伟大而成功的“创业史”、中国历代成功的商帮和现代成功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等,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此外,利用互联网挖掘社会各个领域和岗位中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案例及大国工匠精神,以此引发大学生的内在认同,引导他们转化为行动的自觉追求。在课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理想信念的传播融入案例和实践,以启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有效发挥育人功能。为拓宽课程途径,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可录制微课程及应用开放式网络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授课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的上课兴趣。

(三)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就创业课程思政中的创新性与执行力有待加强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很多高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业轻德行的现实情况。高校对就创业课程与思政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教育手段落后,内容单一枯燥,互联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效果难以落地,严重缺乏创新性与执行力,制约了互联网在就创业课程中作用的发挥[3]。当今,很多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的过程中存在着眼高手低、害怕吃苦、频繁跳槽等问题,在工作岗位上逃避责任、得过且过。实质上反映了大学生责任感缺失、职业素养不强的情况。这也进一步映射出高校盲目追求就业率所反映出的现实情况。

三、“互联网+”背景下就业创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

(一)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合在教学设计中

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学设计应体现就业创业课程教学的目标、理念、要求和方法,决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传统的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主要注重提供实用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自主就业和创新创业。但这种课程设计在思政教育上存在严重的缺失,导致学生在进入实际创业或就业过程中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这对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落差,影响了他们顺利融入社会的能力[4]。在互联网背景下,就业创业课程思政改革需要科学、合理地融入“互联网+”新元素。这可以更好地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正确的价值观、学科思想与行为素养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以“课程思政”为方向的教学改革。针对近年来大学生在自主创新创业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应从本质上挖掘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各种原因,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上存在的不足,而后将这些问题代入教学设计当中,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责任感的提升、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执行力的提升等融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当中,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摆正自己的定位,端正心态,增强抗压能力,以健全、独立的人格迎接挑战,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在教学内容中凸显课程思政功能

在“互联网+”理念提出之前,就业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作为辅助教学,对大学生职业素养、责任意识,独立人格、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培养的作用有限。如果教师能够将“互联网+”教育与就创业课程有机结合,有效提炼、加工和升华,将会提升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业创业课程的改革需要注重不断提炼课程内容,拓展教学边界,运用专题教学、项目实习、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整合碎片化时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彰显思政教育的作用,使传统教育焕发新的活力。开展大学生就创业课程要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进一步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

为了更好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教师应当在课堂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并能够有效地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此外,要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现实的引导,带动并促使自身在职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5]。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也应注重结合学生周围的校园故事或社会热点事件,向学生传递一些优秀的就业案例,让学生明白就业道路上需要不断学习并武装自己,要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树立必要的忧患意识,提前做好打算并做好随时应对风险的准备。此外,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坚守法律红线,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在教学评估机制上体现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强调通过各门课程和课堂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为了实现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对接,并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应确保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就创业课程教学建立在科学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上。具体而言,需要在考察学业的同时强化对大学生的态度、思想政治觉悟、职业素养、科研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评,并更加关注高校学生在比赛中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高校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还可以通过新方法和新形势来实现思政理念在就创业课程教育中的有效渗透。

四、结束语

“互联网+”的潜力是巨大的,它让计算、数据和知识得以相互汇聚,推动了创新的普及和数字向智能的演进,同时也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在就业创业课程思政中,教师应该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发挥互联网在引领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具体而言,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功能优势,让信息技术与创新、与大学生就创业课程课堂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例如,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让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想法、分享经验,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思想引导。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和指导,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和帮助。总的来说,利用“互联网+”能够让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融合,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作者单位:张子微 山西工商学院

参  考  文  獻

[1]周海清.浅析“互联网+”时代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途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5):41-42.

[2]陈萌.“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9(14):412+414.

[3]白云涛,黄剑.“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探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8):237.

[4]高亦鲲.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二等奖摘要集[C].2015年.

[5]王鹏,赵志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策略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7):11.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高校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