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人工智能视角下的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2023-02-28孙菲徐青

中国新通信 2023年20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人工智能创新

孙菲 徐青

摘要:人工智能不但使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对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工智能技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合和创新,既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又是提高教学智能化、实现人文素养渗透和立德育人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培养中要找到重点,并从“精准滴灌”入手,使其在思政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人工智能;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一、引言

智能理想信念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智能化教学模型,它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意识形态的深度嵌合和互相赋能的教学方式。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手段,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政教学,持续推进思政课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同时推进大学思政课的教学机制、教学载体和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变革。智慧思政不仅是教育方法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它对思政教学机制、体系乃至思政教育生态环境的整体革新和变革。

二、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意义

在民族振兴的过程中,思想具有引导和鼓舞的功能。只有传承党的理想信念,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学习和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每位公民才能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教育工作者更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是一个国家的后备力量,但也是容易受到各种影响的群体[1]。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坚守自己的思想立场。历史上一些事件如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等,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改变了许多人的思想。随着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转变,思想交流越来越方便,思想斗争也越来越剧烈。

三、发展智能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一)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提升教育智能化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信息技术也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这不仅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程逐渐发展成为严谨、富有亲和力、求实而又富有创意和针对性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地。

(二)激发教育资源适用性,夯实思政专业建设

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手段与教育的融合不仅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教学的单一手段。思想属于“意识”的范畴,很难将其具体化和形象化,这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课堂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就能够将教育流程进行智能化和视觉化,可以实时地记录教务信息在系统中的输入和转换情况,从而精确地制定和分析教育策略,提高对教学资源的适应性。此外,利用实时的数据传输与反馈,可以密切追踪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和意识行为,并修正和优化思政教育的目标和施教策略,从而保证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因而,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思政教学已经突破了以往依赖于口头沟通的传统思维方法,使思政教学脱离了重复、单向的沟通模式。通过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和应用程序处理,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三)全面渗透人文素养,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思维与人的成长环境、内在需求等因素有着紧密联系,但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是通过输入整体的知识系统来进行教学,没有将不同的学习对象纳入其中,很难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智能思政”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教师可以准确地了解被教育者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模式,并对具有同样属性的群体进行分类归纳,为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基础。与此同时,通过AI的思考方式,还可以绘制学生的“心理画像”,以精确掌握学生的需求和性格特点,并对其进行合理地归类,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精确定位的目的[2]。在人工智能思政教学中,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媒介载体、手段方式等方面的多样化转化,以全方位和立体式的方式,抓住学生的特点,提供针对性的人文关怀,夯实学生的思想政治基础和人文素质。此外,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思政教育更加有效,同时也促进了主流意识的传播。

四、高校智能思政教育发展困境

(一)教学理念创新不足,教学对象模糊

智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科”教育观念的支持和引导。思政课应当是一种浸入性教育,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和概念体系。然而,目前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开设相对较少。在此背景下,与高速发展、覆盖广泛的信息化流量相比,思政教育信息的推出與产出存在延迟。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的参与和交流机会较少,学生在思政教学中获得的经验有限,思想的内在影响也很难得到保障。因此,教师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青年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根基。在了解青年学生整体特点的基础上,高校应准确定位进行教育教学,并以个体差异为核心进行教育。然而,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比较僵化且单调,忽视了人的思维空间的多样性,缺少对人的精准认知和量化描述,因此难以深入理解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波动。如今,大学生的思想活跃程度越来越高,受到各种思想影响也越来越多。如果在学科知识缺乏的情况下进行思政教育,其效果将大大降低,思政教育也就成为一种以教为先的工作。

(二)资源整合程度不高,教学反馈延迟

从实质上来说,智慧思政课是以数据为基础的信息资源,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中是一种高效率的流通方式。要实现教育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就需要对高校甚至校际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思政工作中,各个行政部门或院系以不同形式和渠道进行思政工作,但所涉及的资源、渠道、数据信息等缺乏共享与统筹,存在内容重复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另外,受高校自身的经营方式和运作效能等因素的制约,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流量与其所需信息量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高校的大数据资源平台建设速度较慢,即使已启动数据处理平台建设的高校,也可能出现学院之间相互独立、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需要高效整合高校智慧思政所需的数据信息和渠道资源支持。

思政教育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其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把握时代的变化与需求;另一方面,要把握年轻学子的思维活动,才能将他们不健康的想法遏制在萌发状态。在信息时代,新的技术与创意层出不穷,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应用好各类信息技术及新媒体资源来优化思政教育课程。此外,大学没有对年轻人的思考和判断进行科学地预判,存在“经验主义”,导致在问题的求解中出现较大的滞后性,部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答[3]。在传统的思政课模式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学生对思政的主动参与程度很低,以考试和测试为主,很难保证其反馈的频度和有效性,也很难对思政进行深入评价和反思。

(三)教师智能素养不强,推广融合阻滞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学科为主,虽然教师们有着深厚的理论知识修养,但是大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新技术手段、新媒体工具的运用还不太熟悉。许多高校缺少对教师的职业培养,尤其是具备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的“双料”教师更是凤毛麟角。缺少高质量、复合型、专业性强的师资,不仅造成了智慧思政的需求和现实保证条件之间的矛盾,还大大减少了人工智能方法与高校思政教学的适配性。

五、人工智能视角下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一)加强理论教育,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近几年,我国高校形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全校坚持共下“一盘棋”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对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立德树人是高校的基本准则,而“四史”的学习对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强化责任、履行初心、实现理想和目标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将“四史”和其结合起来,能够让理想和信念更加具体。高校可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喜爱的教育方式,探讨“网文网语”,紧跟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以“精准滴灌”的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等“浸润”学生的心灵。

(二)优化教学管理理念,协同一体推进统筹共建

教学管理的学科化是保证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智慧思政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当前时代,随着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方法。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思政教育不再是独立的系统,而是不断与外部信息交换和数据流通,并保持着动态发展状态。因此,高校在实施数字化思维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教育管理的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思维模式。一方面,应从流程与微观层面进行管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入挖掘和整理过去的数字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外界的信息交换机制,尤其是重要的教育方法更新等信息要素,促进信息的流动和整合,逐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一个系统、长期、复杂的工作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需要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各高校要尽其主责,大胆运用智能思维和智能技术,积极与科技企业合作,推广智能教育的产物和服务。

(三)深挖思政元素,充分运用智慧技术手段

智慧思维的发展是对智慧科技的革新,其目标是让服务更贴近需求[4]。在人工智能视角下,对大数据、云计算、模型编程等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智能分析为代表的新科技技术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仿真和分析,能够制定科学的教学政策。同时,通过应用虚拟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优质资源的有效集成。通过虚拟模拟技术,能够实现图像、图像、文字等各种信息的有效结合。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提高了思政的感染性和师生的感知能力。

在智慧思政教育中,高校要从“培养怎样的青年”“为谁培养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等根本问题出发,切实解决培养大学生的问题。同时,应当深入发掘相关学科和专业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思政资源和题材,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道德修养为手段,以法治意识和文化素养为核心,引导高校学生立德成才,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信念和信仰。同时,要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服从党的领导,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将思政要素和思想资源进行智能化融合。使思政元素真正活跃起来[5]。

六、结束语

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是必然趋势,運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不仅是增强资源适用性、提升教育智能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高校应当抓住这次机会,紧跟时代潮流,深入地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学工作中的运用与创新,不断提高思政学科的生命力和实效,进一步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网络思政教学中,以“精准滴灌”为载体,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仰教育,从而找到正确的立足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适用性。

作者单位:孙菲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徐青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  考  文  献

[1]安少波,董龙云.智能思政:人工智能视域下思政教育的创新探索[J].教育评论,2022(03):101-105.

[2]李瑞欣.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探析[J].公关世界,2022(18):130-131.

[3]祁靖一.教育专业媒体与创新教育实践——责任与使命:面向未来 重构教育生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01):1.

[4]迟亮.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人工智能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J].时代人物,2022(3):0158-0160.

[5]黄同愿,陈江霞.“人工智能概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24):74-76.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育人工智能创新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