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社恐』与『社交恐惧症』

2023-02-27闵妍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科

人人健康 2023年34期
关键词:社恐恐惧症恐惧

■闵妍(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科)

近年来,信息高速发展,网络媒体盛行,似乎让沟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但现实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在微信、QQ、INS 等社交平台沟通工作、生活,面对面的社交愈发减少和困难。尤其是年轻一代,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社交媒体的个人标签常常出现“社恐”字样。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讨论社交媒体里的“社恐”与“社交恐惧症”的差异。

“社恐”与“社交恐惧症”的差异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两者的概念。

所谓社交恐惧症是指以在社交场合持续紧张或恐惧,回避社交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焦虑恐惧障碍。患者作为个体,意识到在公共场合成为公众的焦点或监视,让其感觉恐惧,这里面常常涉及一种自我预言的效应。社交媒体上所说的“社恐”是指个体担心到社交场合和社交情景,面对公众的关注,且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出羞怯、不安的社交焦虑或害羞的情绪反应,这种现象在普通人群很常见。

其次,区别主要是在程度上和社会功能影响上。社交媒体上所说的“社恐”人,如果现实情况需要,他们能够完成自己的社会功能,虽然伴有一定的焦虑情绪,但能够坚持完成全程或绝大部分活动。而在某些发展阶段,如青春期,或在经历婚姻、职业改变等生活转变后,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加突出。

社交恐惧症则是一种焦虑障碍,患者到社交场合会引起强烈的恐惧情绪,显著而持续地担忧在公众面前可能出现丢丑或有尴尬的表现,担心别人会嘲笑、负性评价自己,在别人有意或无意注视下,患者就更加拘束、紧张不安。因此,常常有反复和持续的回避行为,个体具有明显的痛苦感,担心、恐惧、害怕、紧张,有的伴有生理的不适,比如会出汗、手抖、脸红、心悸,甚至有人会有胃肠道反应。

社交恐惧症的发病因素

第一,遗传因素。本人的父母双亲中往往具有一定的个性基础,比如:内向、敏感、自卑等。

第二,家庭因素。主要存在家庭教育中过分关注和在意别人的评价等问题,这是导致该障碍的基本认知因素。比如,父母过度保护或抛弃儿童,亦或是儿童期缺乏与成人的亲近关系、儿童期频繁搬迁更换人际环境等。

第三,个性因素。患者病前性格往往具有胆小、羞怯、被动、依赖、高度内向、容易焦虑、恐惧等特点。

第四,社会因素。缺乏亲社会的动机,即巴特森指出缺乏4 种为公共利益贡献的动机,即利他主义、利己中心、集体主义、规则主义。

“社恐”与“社交恐惧症”的咨询

首先,社交媒体上的“社恐”在线上咨询的重点是改变认知。而“社交恐惧症”作为一种疾病,治疗初期可以采用线上咨询,增加治疗的依从性,通过设计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阶梯来逐步过渡到线下咨询,在整个过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行为变化,药物的稳定治疗是很关键。

其次,“社交恐惧症”线下治疗的关键在于治疗室里患者和治疗师之间的社交情景。通过现实的局部试验,让个体带着治疗时获得的积极感受到更大的社交场合实践、扩展、深化,并反馈给治疗师。如此反复多次,推动个体的社会化程度发展,增强自信。

在此,我们尝试分享具体的案例来阐述上述过程。但这并非真实存在的案例,已经隐去或修改了很多关键信息。案例具体如下:

一般情况:来访者多多,女,13 岁,从小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相聚,一般最长不超过两个月。平素村里只有一些年迈的老人,同龄人很少,多多从小性格内向、乖巧、胆小,只有上学才能遇到同龄人。11 岁时,多多被父母带到城市生活。她今年读初一,上寄宿学校,人生第一次离家,表现出紧张、害怕,到人多的地方脸红、心慌、手心出汗、低头不语,不管周围人如何安慰都无法缓解上述情况。为此,家属带其到我科门诊就诊。

初次相遇:身体单薄,后背略蜷缩,低头不语,交流时缺乏目光交流,偶尔提醒能够抬头,但很快低头,不停地抠手指头。说话时声音低微,双颊绯红,怀抱一个脏兮兮的芭比娃娃,需要奶奶陪诊。

经过多次的心理动力治疗结合系统脱敏疗法,多多的情况变化如下:15 岁,多多衣着得体,面对我的提问能够回答自如,面部表情较前自然,目光较前坚定,整个人比之前放松,双手放在身侧,能分享自己的开心经历,偶尔还有肢体动作。她希望未来能够当一名摄影师。

后续随访:多多一直坚持服药,并能够按时上学,与同学交流比之前更自如,喜欢自己独处,学习摄影相关的内容,偶尔上视频网站看视频。很显然,该案主是一名社交恐惧症患者,上述完整展示了这个心理治疗的过程。

如何预防社交恐惧症

大家可能还十分关注日常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社交恐惧症。建议: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合理释放压力;增加人际交流;培养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始终拥有好奇心;保持工作、生活和健康三者的平衡;探索和尝试未知的领域;遇到问题积极寻求帮助;留给自身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当您或身边的人遇到上述问题需要寻求帮助时,可以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分级处理。具体如下:

当遇到不顺心的事、面对职场压力等一般问题时,可以找朋友、家人交流,宣泄情绪;或者通过跑步、读书、散步、听音乐、画画、练瑜伽、冥想、放松训练、自我正念疗法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暂时搁置负面情绪,通过时间逐步消化负面情绪。

当遇到考学失利、晋升失败、夫妻矛盾、亲人患重病等相对严重问题,可以尝试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如效果不佳或变得严重,必要时可转诊到心理科。

当遭遇亲人意外身亡、自身罹患恶性疾病、遭受地震或洪涝灾害、离婚、投资失败负债累累等重大问题,建议到综合医院的心理科就诊,寻求专业帮助,帮助您及身边的人渡过难关。

综上,我们对社交媒体上的“社恐”和“社交恐惧症”的概念、具体表现、干预以及预防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体成长。

猜你喜欢

社恐恐惧症恐惧
你也“社恐”吗?
瘦 身
校园社恐人的real one day
“社恐”:再想想,你真的要躺平吗
错失恐惧症
密集恐惧症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