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赢椿,做一本有“生命感”的书

2023-02-23陈娟

环球人物 2023年4期
关键词:肥肉虫子豆腐

陈娟

朱赢椿

朱赢椿创作的“食物主题系列书籍”第一部《肥肉》。

2023年2月11日,朱赢椿和小朋友们在“这里虫子美术馆”前。

书籍设计师朱赢椿刚刚从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活动上抽身而出,回到南京。在佛山南海西樵山下,桑基鱼塘边,他搭建了一座“这里虫子美术馆”,里面展演着虫子们的影像和艺术作品,有虫子的“绘画”“书法”“诗歌”等。

这次展览,是朱赢椿平日里观察虫子的行为,搜集虫子爬行和啮咬的痕迹,再进行布置、设计的成果。匾额上“这里虫子美术馆”7个大字便是虫子用自己的痕迹“书写”,再由他“编辑”而成。“为了让大家重新看待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却无处不在的小小生灵,发现它们所创造的奇迹,感受自然的生命力。”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朱赢椿习惯于观察生活日常和细节,并从中汲取养分,用于创作。他提取细小蚂蚁在雪白书页上爬过的痕迹,做成“无字书”《蚁呓》;用相机记录同一个地点一天之中时辰、光线、景观的细微变化,做成“足够空”的《空度》;集结鸟的粪便的图形,再创作成“无厘头”的《便形鸟》……凭借这些匪夷所思的书,他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最美书籍的“习惯性获得者”。

他最新的书是《豆腐》,也取自生活日常,就是那块方正洁白、普普通通的中国豆腐。

《豆腐》的创作,与上一部作品《肥肉》有关。

8年前,朱赢椿开始策划做“食物主题系列书籍”,第一部的主题是肥肉。灵感源于他有次逛夜市,看到有人在卖仿真肥肉吊坠,觉得好玩,心生一念:把它设计成书摆在书店里会是什么样子?这一想法引发了不少人共鸣。不久,他发出邀约,请人写与肥肉有关的文章,叶兆言、麦家、张嘉佳等作家纷纷加入。设计书时,他当真做出了“一块肥肉”,书封上还被盖了一个猪肉检疫合格章。这样一本反常规的、看起来“油腻腻”的书被摆在书店里,引来读者纷纷围观。后来不断加印、再版、增补内容,成了畅销书。

“做《肥肉》纯粹是为了好玩兒。”朱赢椿说。他本人口味偏素,喜欢吃五谷杂粮和豆腐。豆腐便成了食物系列第二部的主题。

豆腐之于朱赢椿,有着许多独特的记忆。少时,他生活在苏北农村,当时乡下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己做豆腐,泡黄豆—磨豆子—分离豆渣和豆浆—点豆腐—压制豆腐,“看着一颗颗黄豆变成洁白的豆腐,整个过程充满了神奇和喜悦”。他有时也帮忙磨豆子,整个屋子弥漫着豆腐的香气。

“豆腐虽小,却大有文章。在中国人眼中,豆腐已经不只是一种简单的食物,更像是一个代表了历史、饮食、文化的精神符号,承载着浓浓乡愁、童年记忆和人生百味。”朱赢椿说。带着这种记忆和情愫,他开始做《豆腐》,一做就是8年。

他邀请身边的作家、诗歌爱好者以及音乐、建筑等非文学专业的人来撰稿。此外,他还发征文启事,鼓励更多普通人参与到豆腐的书写中。“约稿的过程,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位命题作文的阅卷老师,看看他们怎么去答题。这种心态非常有趣。”朱赢椿说。

他跟编剧鹦鹉史航约稿,对方很快发来一首《豆腐》诗:“你可以炸我卤我炖我煎我酱我炒我熬我拌我熏我烧我/甚至切我剁我/但绝对不可以爱我/因为/我还没有/准备好。”作家刘亮程正在写小说,无暇应约,仅回了一句话:“不是每一粒豆子都想成为豆腐。”

也有不少人讲豆腐的故事。作家鲁敏写《尊贵的豆腐》,追溯儿时的记忆:每当家中来客人或是过重要节日,她总会被安排去“拾”(买)几块豆腐。如果碰到做豆腐的人家正在压制千张,主人还会把边上刮下的千张皮子,赏她几口吃。建筑师野城则写《豆腐建筑学》,讲述留学时用美工刀切出4×4×2厘米均匀块体豆腐做菜的经历。

做整本书的设计时,朱赢椿特意买回一块豆腐,拍照、观察、对比。然后找来制作豆腐时用的纱布,将纱布的纹理扫描在电脑里,用作书的封面底纹。为了还原豆腐表面细微的凹凸不平的颗粒感,他多次试验,最终选择了浮雕版。内页则选用又薄又透的50克字典纸,翻阅起来“像豆腐被切开后的那种丝滑”。一本豆腐模样的书诞生了,2022年底出版,不久获得了中国“2022年最美的书”奖。

“其实就是想让大家在读内容之前,能够去享受一下形式感。这种形式,或许可以吸引更多人阅读这本书,走近我们共有的传统文化,唤起内心深处关于豆腐的特殊情感。”朱赢椿说。

朱赢椿创作的“食物主题系列书籍”第二部《豆腐》。

通过观察虫子的生活轨迹,朱赢椿设计出的《虫子书》。

朱赢椿设计的《便形鸟》。

形式感,是朱赢椿设计书籍的特色之一。在他看来,“形式感也是一本书的附加值”。

为此,他在做书时常常充满了奇思妙想。比如最早让他荣膺“世界最美的书”大奖的《不裁》,灵感就来自毛边本,书中附赠一把用纸做的小刀,读者想要阅读,必须自己一路裁开书页。很多爱书之人拿到书后都不忍 “伤害”。

朱赢椿最具代表性的还是那些以“虫言虫语”写就的虫子书。

一直以来,他就对虫子很有感情。童年时在乡下,没有玩具,大多数时间他都在田野里,与虫子为伴,观察虫子。长大后,离开家乡到城市读书、工作,整天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关于虫子的各种记忆也慢慢被封存起来。

2010年,朱赢椿把工作室搬到南京师范大学校内一个废弃的旧厂房里,并拾掇出一个小园子,有树、有天井。工作室外,他辟出一片菜园,菜叶上面全是窟窿,都是虫子咬的,但他不打农药,“因为舍不得那些虫子”。

也是从那一年起,朱赢椿开始观察周边,将目光对准生活中的日常和细节,比如虫子。他观察、拍摄、记录它们的一举一动:路边石板缝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尸横遍野的厮杀;胖胖的甲虫,度过了一个安逸的午后;两只西瓜虫紧紧相拥,演绎了一场感人的爱情故事……经过3年多的观察,他把照片集结起来,配上文字,这便有了他的首部图文作品《虫字旁》。

“当我趴在地上看虫的时候,在我的头顶上,是否还有另一个更高级的生命,就像我看虫一样,在悲悯地看着我。”朱赢椿常常这样想。后来,观察虫子便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搜集虫子们生活的轨迹:爬行留下的痕迹,在土中蠕动和钻洞的印子,在叶脉上啮咬出的形状……虫子们不经意“描画”的图案,在他眼中都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看得多了,心中便有了将这些轨迹加以艺术化并编辑成书的念头。

“虫子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片菜叶子,而我搜集了一万多片菜叶子,我就像排字工人一样去排这些字。”朱赢椿回忆说。整个创作的过程并不简单:菜青虫们的书法作品,先要把叶子剪下来,清洗干净,压平,使之变色,颜色变深后逐个扫描,然后把图形提取出来。有时,虫子们还需要自行“创作”。朱赢椿会安排它们先爬过颜料碟子,浑身沾满颜料后,再爬过事先铺就的白纸,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意识流小说”。

2015年,他对这些轨迹进行布置、设计,出了一本无字的《虫子书》。这本书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银奖,被大英图书馆永久收藏。

这些偶然间得到的赋形,不断地激发着朱赢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2014年的一天, 正准备出门,结果“啪”的一下,一摊白色的鸟粪砸在他的手臂上,在黑色的衣袖上留下一个“完美”的图形:一只鸟儿瞪着大眼珠、张大嘴巴叫嚣,“比八大山人那著名的翻着白眼的鸟儿更加诙谐,充满表现主义色彩”。他赶紧回工作室,把鸟粪的形状描了下来。

此后,朱赢椿又成了一名“鸟粪爱好者”。他四处搜索、收集有意思的鸟粪,之后加以再创作,编辑成书《便形鸟》出版。“究竟什么是美?蝴蝶和鲜花是美的。杂草丛生、虫子鸟粪,又何尝不是美?这样观念一转,美的范畴就变得更广。”

接受记者采访时,朱赢椿正坐在自己的工作室“随园书坊”里。取名“随园”,是因为这里是清代文人袁枚的随园故址。这个小园子,几乎就是朱赢椿生活方式的载体。

在这里,朱赢椿四季与桃花相伴,与梨树称朋,很多植物没时间打理,就任由其自由生长。他观察蜗牛过冬,看胡蜂和蜘蛛在房檐里打招呼,等着枇杷、枫树、海棠和桂花等植物,完成对四季时令的承诺,工作室的外墙上则都是他记录下的虫子趣闻。

他喜欢自然、亲近大地,这都与他的童年有关。他家住在苏北农村的河边,家中并不富裕,“但那时候的童年最接地气,整日与大自然、小动物为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朱赢椿回忆说。他认为童年奠定了自己的创作和思维方式,到今天还在滋养着他。

从南京师范大学国画专业毕业后,朱赢椿留在学校出版社做书籍设计和美编。大概有10年的时间,他在一本又一本教辅书中度过,接活、加班,像一台永动机。2003年,他成立了书衣坊工作室,开始为有感觉的书、有缘之书“量体裁衣”。慢慢地,因为设计独特,在出版界崭露头角。

虽然有“最美的书”的认可,但质疑声和批评声也一直跟随着朱赢椿。在一些人眼中,他像是一个破坏者——做的那些书打破了很多人对书籍设计的敬畏与坚持。

有人说他“形式大于内容”,也有人说他“大量留白是内容贫乏”。他对此有清醒的认知,给自己定了两个方向:一种是实验性图书,另一种是内容至上的名家作品。前者是非常规的设计,“都是我自己的东西,我拿自己扎针,做实验”。对于后者,他会把自己藏起来,“为作者的文字设计,让读者能够认认真真地看书,不被设计形式所干扰”。

比如《平如美棠》,是90多岁的饶平如手绘的与爱人美棠相恋、相守一生的故事。朱赢椿尊重老人的意见,将书面设计为红色,封面的篆刻、海棠花,都由老人亲手绘制,还原书籍本身对爱人纪念与回忆的初衷与底色。

“最好的设计应该是看不到设计,但能把读者帶进一种氛围,要造氛围,就必须在每一页上下功夫。”朱赢椿说。他承认如今的电子阅读对纸质书有冲击,由此也带来了书的意义和价值的改变,“但书不只拿来读,还能赏、能藏、能玩。纸质书是有生命的,要让读者感受到书的生命感”。

最近,他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袁枚在随园创作了经典的文学作品,我现在站在同一片土地上,该如何表达自己?该如何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那些与自然、与昆虫有关的项目还在进行着,一些经典作品、优秀作者的书正在到来的途中。我愿意投入精力去设计和创作,做美的、有生命感的书。”朱赢椿说。春天来了,他院子里各种花的花苞都慢慢鼓了起来,“很快就会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样子”。

1970年生,现居南京,艺术家、书籍设计师。设计或策划的图书多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代表作品有《蚁呓》《设计诗》《空度》《虫子旁》《肥肉》《豆腐》等。

猜你喜欢

肥肉虫子豆腐
住在砖底下的虫子
学做豆腐
虫子的信
幸福的虫子
二十五,打豆腐
拌豆腐三春不忘
吃肥肉
要肥肉还是瘦肉
请不要随意捉虫子!
大数字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