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探讨*

2023-02-22王旭东姚荣菊

智库时代 2023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形式思政

王旭东 姚荣菊

(潍坊科技学院)

所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其核心要点为:在非思政课程中深入探索思政元素,优化传统教学形式,最终达成立德树人与专业课程培养之间的互相协调。在授课形式方面,采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齐头并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念,为其未来的实践、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在近些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创新型人才短缺的问题,这也无形中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需加大改革力度,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以满足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求。

一、课程思政教学内涵、意义

现阶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核心任务。这其中不仅包括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更要通过积极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获得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从客观角度来说,课程思政相较于传统意义的思政课程教学有所不同,其包含特色化的内涵和要求。首先,课程思政教学本质上是隐形教学,这一特性也要求学生要在无形中塑造价值观。其次,课程思政教学具备较为广泛的目标范围,这其中包括进取、科学、法治精神等,是一种系统化的育人要求。因此课程思政教学的新颖性、独特性给高校教师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专业教师要求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应具备较强的思政课程建设能力和思政素养,其在实践行动中表现为:

首先,教师要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同时运用上述理论进行问题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在运用成果的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教学,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

其次,教师要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爱国情怀,同时精确划分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糟粕,合理对比历史与现实、中国和外国,并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再次,塑造积极思维、精神。教师自身逻辑思维、科学精神的强弱,将会影响到教学形式、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

最后,具备专业化行业实践经验。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精湛务实的工匠精神,则是能力培养结构中无法缺少的部分。教师如果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则很难在传授工匠精神时产生共鸣,授课效果也会大幅度降低。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同样是我国的教育方针[1]。在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工具理性方面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价值理性的积极作用。在思政教育、专业课教育融合过程中,并未塑造出有机整体,这也导致学生在爱国情怀、人文素养培育方面流于表面。

针对课程思政建设来说,其本质上是我国社会变革带给课堂教学的全新需求。这也意味着,在应用型本科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已经是未来我国教育领域的必然发展趋势[2]。与社会科学类课程相比较来说,大部分实践应用类课程具备较强的数学性、逻辑性,不论是围绕科学问题做出的探讨,还是求解相关工程问题,其势必绕不开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工作,这也使得思政元素的融入过程具备较强挑战性。除此之外,现阶段我国专业课教学大多实行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在教学中教师占据知识教学的主动权,而学生则只能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虽然教师也会视情况制定一些互动式环节,帮助学生引发思考,但由于受到空间、时间带来的局限性,特别是在现阶段专业课教学学时不断缩减的情况下,导致师生之间互动缺失,在长期教学下可能会导致学生创新、探究能力发展受到消极影响,无法实现学生多元化成长的目的。对于本科培养方案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理工类学科,应如何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需求[3]。同时能够在无形中将德育元素、大国工匠精神融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最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尽可能展现出育人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核心渠道功能,将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突破口。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途径

(一)优化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高校应遵循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丰富教师的综合素养,使教师肩负起引导学生成长、发展的责任[6]。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推动,重点在于教育。教师应主动转变传统教育价值理念,根植德育积极意识,从根本上强化德育能力。

首先,课程教学团队,可以选择实践“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周期性的与思政专业教师围绕思政教学心得体会做出交流、研讨,直接性地强化团队教师职业素养[7]。构建课程协同机制,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过程中,邀请专业思政教师进行指导,塑造出思政课+专业课教师的融合式育人主体,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间的紧密互动、融合。其次,创设常态化课程思政研讨制度,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挑选一些包含课程思政的元素,并在教学中遵循:“多用问号、省略号”的原则,引导学生清晰成效加法与内容减法之间存在的辩证性关系。利用职业素养引导、榜样故事激励等形式,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地感受到工匠精神、中华美德的传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个人追求融合在国家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二)开展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规划

在围绕“应用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做出建设规划时,相关教学团队应充分结合课程特征,以教学目标为指引,遵循课程设计大纲内的育人规定,围绕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内容作出重构[8]。并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规划,深度融合课程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核心任务。与此同时,围绕教学资源做出梳理、整合,并由此创设出多元化课程教材体系,积极引入创新性的思政素材以及专业领域前沿内容,构建完善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教学方法创新,实现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与此同时,教师应充分结合教学难疑点、热点事实等,以SPOC平台为前提,进行开放式讨论话题的发布,帮助学生达成主动式自主探索、系统性知识体系构建以及辩证思维的延伸,最终实现课程育人能力的提升。

(三)融合思政元素设计

挖掘存在于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教师课程思政展开的必要前提。因此教学团队应立足于不同知识单元的基础教学内容、目标,依据集中探讨的形式[9]。深入探索专业课程内容中存在的思政元素,以此来优化思政元素的设计融合,最终构建起与之相对应的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其中主要包含知识模块、单元以及授课形式和方法。受限于篇幅带来的局限性,本文仅选择“艺术设计课程”中一部分内容展开课程思政设计,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设计具体内容

(四)拓展课程思政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应立足于育人的高度对待课程,通过新媒体的利用创新教学形式,融合多元化教学手法,深入融合思政教学元素[10]。在艺术设计组织课程当中,通过SPOC+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形式,坚持以问题驱动作为课堂导向,最终创设出具备多样化、交互化特征的教学形式,以此保障在学生获取专业教学知识的前提下,塑造积极的价值观念。

首先,在线下教学时,重点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教师通过列举出具备典型意义的建设项目案例,依据知识问答、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演讲、讨论。立足于学生团队协作、自我展示的前提下,调动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最终实现学生的知识内化。

其次,以学生线上学习中存在问题作为基础,针对性地展开专题性教学讲座,例如,火神山医院施工组织形式等,通过这一举措加深学生知识理解,促进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种兼顾理论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形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责任感、积极探索精神,最终达成具备实践意义的课程思政教育[11]。

(五)建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指挥棒,积极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起到调动、强化学生积极性的教学。为了在实践中,贯彻在教学全过程融合思想政治元素的理念,系统性掌控学生的课程掌控情况。因此艺术设计组织课程,选择立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意义上“考试决定一切”的评价形式,以及以考试分数为唯一参考元素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落实融合过程性、总结性评价的考核形式,同时增设了围绕SPOC平台学习效果进行的考核,具体评价视角以学生人文、政治素养等思政考核思维为核心,最终构建起全方位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际包含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该考核评价体系始终贯穿在该教学过程始末,其主要采用师评、他评、自评互相融合的形式,同时在教学管理、评价方面也选择以数据作为评估依据,其中包含单元作业、线上讨论参与度、教学平台中包含的单元测试等,全面分析学生线上线下基本学习效果,这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合作精神、同伴学习能力,并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一定促进、推动作用。

五、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基于上述课程思政实现途径,某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小组已共计开展四轮校内教学实践,为了实时掌控课程思政改革效果,选择艺术专业班级学生(30人),通过利用慕课堂教学平台中包含的调查问卷功能,分别选择在学期初、末两个时段展开问卷调查。实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思政的基本含义、主要目标等方面。通过最终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一学期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明显提升了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接受程度,同时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原有的课程思政教学态度,从基本的无所谓转变为了非常支持。有接近98%的学生,表示讨论室、案例式教学形式,为课程思政教学带来了相对积极的影响,而由89.5%的学生,则认为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的进行,除了调动起专业课学习的内在推动力意外,同时帮助学生拓宽了知识来源渠道。以总体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当中,融合的思政育人元素较为满意,同时课程学习感受也相对出色。

六、结束语

依据现状来看,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必然发展趋势。而立足于这样一种“大思政”教育新时代,在专业类课程当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符合未来时代变革的主要选择。因此本次研究过程,立足于应用类高校专业课程这一建设出发点,通过利用课程当中包含的思政元素、优势特征等,围绕获取课程思政目标的主要教学路径进行探讨,最终构建和设计出具备交互特征的多元化教学环节,以此来在课堂教学中深化学生自主探究、参与程度,这能够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为后续思政、专业课程的协同学习带来了具象化的教学形式。

猜你喜欢

应用型形式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小议过去进行时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