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2023-02-18张奋杰唐艳娟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桥梁工程考核

张奋杰,袁 康,唐艳娟

(石河子大学,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高校教师提出殷切希望:“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2]。大学阶段作为学生由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准备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教育阶段,也是学生在精神、道德、人格方面逐步定型,进而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3]。高校教师作为大学阶段育人工作的主体,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主力军[4]。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做好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进步[5]。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重要的必修课程,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以“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课程包含的思政元素为建设点,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典型工程视频播放、个人奋斗事迹宣讲等手段,结合学生互动,使学生由被动输入式学习思政向主动发掘并分享成果给他人的主动学习方式转变。由此,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为高校其他课程的思政改革提供借鉴。

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一)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正确的“三观”,塑造高尚人格

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更重要的是塑造灵魂、塑造品行、塑造人格。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引航者,对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每个教学环节,以引导加纠正的思路主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时机,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6]。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课程中,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土木工程先辈个人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在“卡脖子”技术和工程难题面前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精神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奋斗终身的高尚品格。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针对青年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应加强正面引导,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与教学方式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升华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和社会责任感。首先,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在教授“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课程时,教师应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以目标驱动的方式规划自己的人生,培养专业性强的土木工程技术工作者。其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授课时,教师以詹天佑、茅以升、李国豪等著名道路桥梁工程领域杰出工作者为案例,通过讲述他们年轻时的奋斗经历和国外学成归来后报效祖国的事迹,以情感感染的方式培养学生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国家的发展对土木工程建设和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工匠精神不仅要掌握传统匠人高超娴熟的专业技能技巧,更应具备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卓越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同时还应兼备不断攀登高峰、挑战自我的创新勇气,以及真诚合作的团队精神[7]。在教学中,教师以我国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的优秀工程为背景,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分析其中的工匠精神,以互动汇报的形式在课堂上分享,启发学生理解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内涵。

二、课程思政建设措施和内容

课程教学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课程的专业教育中挖掘思政元素,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创造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地融入“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课程的全过程,从修订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计、设计教学内容、改变考核形式等方面,积极探索与“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课程相对应的引导式和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一)将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

1.“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穿插式课程思政融入模式

教师将课程思政中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根据与专业知识体系的相关性进行分类,找出强相关与弱相关知识点,再将课堂重难点与强弱相关性相对应,以此建立思政元素与重难点知识相对应的知识脉络。在课堂中,教师以强相关性的若干重点知识为基点,以强相关性的难点知识为线,以强相关性的非重点知识作为辅助,以此构成课程思政的主线脉络知识体系。在强相关性课程思政主线脉络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引出弱相关性重点知识和弱相关性难点知识为复线脉络知识体系,其中以弱相关非重点知识作为辅助,由此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点与专业知识点相结合的知识脉络体系(图1)。

图1 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相关性脉络图

图2 以“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课程中混凝土工程施工作为案例展示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关性和专业知识难易程度层次的逻辑关系和授课方式。

图2 思政元素与混凝土工程知识融合授课案例

2.“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中的思政点

教师将专业知识中的某一工艺或技术的产生、发展和现状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解,并融入国家建设杰出案例,以此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职业发展信心。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授课教师层面,由授课教师“由远及近”地讲述专业知识,并将知识重难点穿插其中,辅以具体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发现具体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从而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知识;第二层面为学生层面,通过课前布置预习、课堂教师授课和课堂学生自我分享,使学生将课程思政的学习从外界知识输入的“表”转化为引起思想共鸣的“里”,让学生以“由表及里”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内容转化为对自己内心的触动,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和职业发展的自信心。

(二)在专业知识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开发思政知识点

1.剖析优秀工程案例,展现大国风范

教师收集与“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课程相关的工程案例,把案例中的大国风范、奋斗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到具体的课程当中,将单调的课程知识和有趣的案例相融合,达到课程思政与课堂知识的深度融合;以令人震撼、规模宏大的大型工程施工场面感染学生,使其深刻感受国家土木行业发展的高速度和高质量,加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2.借助杰出工程工作者事迹,树立学生职业自信心和服务社会意识

在中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过程中,优秀工作者的事迹是学生作为新一代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者学习的榜样,为其在职业发展道路中指明了方向。因此,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结合某一技术发展背后的工程工作者的优秀事迹,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思政中学习专业知识,不但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职业自信心和服务社会意识。

三、课程考核机制的优化

任务驱动可以帮助学生将课程思政融入到“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课程的学习中,同时还能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和高效学习的技能[8]。有效改革“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增强学生掌握思政元素的必要途径。传统考核方式中的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3 部分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可以量化学生对“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无法量化课程思政的学习成果。但任务驱动可以优化学生的考核方式,有效考查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

考核机制的优化是将过程性思政考核融入考核体系,降低传统考核机制中期末考试分值的比重,增加过程性考核和平时成绩的比重,改革方式如表1 所示。首先,考核方式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全过程的考核,采用雨课堂的形式将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的考核分布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检查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及时掌握和消化,充分体现出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不能单纯以写“观后感”的方式作为平时成绩中思政内容考核的方式,教师应丰富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如课前两分钟演讲、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等方式。最后,在课程考核中,教师应在整个考核体系中加入课程思政内容的考核,使学生充分掌握课程思政内容。

表1 课程考核机制优化方式

将课程思政全方位、多渠道地融入专业知识教育是每位高校教育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必备技能。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在课堂中探索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穿插式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并在专业知识思政元素的基础上“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进一步拓展和开发思政知识点,发挥案例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知识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桥梁工程考核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基于MicroStation的桥梁工程三维设计技术应用
家庭年终考核
桥梁工程中钻孔桩施工工艺探讨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