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癸卯新春遇见古今敦煌

2023-02-16中国报道王哲

中国报道 2023年2期
关键词:洞窟大展莫高窟

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在“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中,一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莫高窟第158窟(4/5比例复制),视觉体验令人震撼。摄影/滕妍妍

下午3点,冬日暖阳透过彩虹颜色的玻璃窗投射进大厅,五彩的光线温柔地映照在面容安详的莫高窟第158窟的涅槃佛像身上,前来观展的人们络绎不绝,面带着节日的喜庆,在洞窟和展品间捕捉着光影。这是从去年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在春节期间展出的盛况。

“春节宅在家,不如去逛展”,作为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有着全国最雄厚的美术资源,过年期间不少北京市民和来京游客都将“逛展”作为春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今年春节格外寒冷,但是在北京的各大艺术展馆中,却能强烈感受到火热的节日气氛。

彩虹光影中的网红大展

走进净高约5米的美术馆大厅,最引人注目的是梦幻般的彩虹玻璃幕墙。光线在不同的时间段折射到不同的位置,彩虹光影晕染着厅内的艺术展品,呈现出别样的质感。特别是在大寒时节的午后,阳光倾洒下来让人感到明亮而温暖。

与北京著名的现代艺术集聚区798仅一街之隔,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前身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松下彩色显像管厂,后成为中国民生银行捐赠运营的公益机构——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公共平台。

正在这里展出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以“经典敦煌艺术”历史性叙述敦煌艺术成就,以“藏经洞专题”展示敦煌学的宏阔博大,以“1940年以来的敦煌艺术与精神”展现敦煌的现实活力,包括文物、临本、现当代名家之作,复制洞窟8座,文物级壁画临本、彩塑临品等总计约202组件,还第一次系统呈现常书鸿、董希文、孙宗慰等37位现当代艺术家的70余件作品,使其成为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敦煌主题展。

“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开幕以来,虽然受到了多番疫情的影响,但仍然受到了观众的热捧,接待观众已经超过10万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凤凰卫视等媒体的多个重点栏目主动前来“打卡”并进行深入报道。

“来之前还以为和以往其他的敦煌展差不多,没想到真是意外的惊喜,比上次去莫高窟可看得过瘾多了。”“我这次是来北京旅游,网上刷到了临时慕名而来,比去敦煌看省了大几千块,细节看得还更多更细致。”“我这已经是第5次来了,陪着不同的亲友来,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现场许多观众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记者还注意到,春节期间,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这场展览成了“大热”,网友们的评论更是丝毫不吝啬各种赞美之词:“空前的震撼”“可以逛一天”“值得二刷三刷”“魂穿莫高窟”“一眼万年”“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穿越时空探寻“梦里敦煌”

“这次的展品很多去了敦煌也见不到,更营造出去了现场也不会感受到的如梦似幻的沉浸感体验。”带领《中国报道》记者观展的是这次展览的总策划、民生银行总行分管社会公益工作的办公室副主任刘震子,他介绍说,洞窟艺术可以说是3D立体的综合艺术体,是雕塑、壁画、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聚合形态。本次展览的8座极具代表性的石窟时间跨度从北朝开始,历经隋唐,到五代、元时期。

“以佛教为主体的万神殿”第285窟、“最美传奇洞窟”第220窟、代表大唐极致艺术的第45窟、“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钥匙”的藏经洞第17窟,以及莫高窟最大壁画《五台山全图》第61窟……8个不同时期的洞窟复制品,令这些作品得以跨越时空阻隔,与当代观众面对面。

8座复制洞窟除了莫高窟第17窟是正常开放洞窟之外,莫高窟第220窟、第45窟、第158窟、榆林窟第25窟都是特级保护洞窟,莫高窟第285窟、第320窟、第3窟都是永久封闭不开放洞窟,可见这次展览的分量之重。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作品《九色鹿》在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的童年记忆中印象深刻。这部1981年出品的动画片便改编自敦煌壁画中的鹿王本生故事,这是北魏时期壁画的代表之作,这次展览中的临摹之作出自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之手,非常宝贵。

位于莫高窟第130窟甬道的《都督夫人礼佛图》,绘于隋唐时期,由于被后世重修时剐花破坏,已经完全看不出原貌。1955年段文杰先生在参考了大量图像、翻阅了大量资料后抢救性复原临摹了这幅壁画,这件作品也因此成为所有临摹品中唯一一件能与壁画原件等量齐观的作品。

通壁巨制《观无量寿经变》详细描绘了净土的美。创作于五代时期的《五台山图》摹本更为宏大,占据了整幅墙面,画作长13.45米、高3.42米,位于莫高窟第61窟内,也是莫高窟最大的一幅壁画。它以鸟瞰的角度描绘了10世纪后期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人文及地理风貌。当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就是根据此图中提供的线索,在五台山地区找到了这座唐代的木构建筑佛光寺,还找到了和壁画中形象基本一致的佛光寺宝塔。

莫高窟第158窟的涅槃佛像及整个中唐时期的洞窟内容,按一定比例复制在展厅入口处。佛像全长15.8米,头部约长3米,卧姿中显庄严大度,神情安详宁和,如睡去般平静,佛像身后的壁画则描绘出世间众人对于佛陀涅槃不同反应的千姿百态:有弟子啼哭不已,痛不欲生,也有人以沉静、平和的姿态展现其超然心态……

记者依次穿过8个洞窟,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隧道”,一位位身处不同年代、衣着发饰各异的画师端着颜料盘,拿着画笔,全神贯注地一笔笔描绘着眼前的佛像;数十年前,像常书鸿、段文杰这样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们也像观众此时此刻一样端详着画像,为之所震撼不已,再将它一丝不苟地临摹下来……千百年来的人物和故事、生活和习俗在敦煌艺术中立体封存,汇聚成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灿烂文明。

刘震子介绍说,真实洞窟里的光线是非常昏暗的,基本上只能靠讲解员的手电照明,照哪儿看哪儿,很多都只能看个大概,受到现场的局限,一个洞窟最多也只能待10分钟。而展览上有相对明亮的灯光可以保证观众每幅画都看得清楚,同时这次展览的设计方给每件展品“量身定制”了无影灯,让每件展品的所有细节都能纤毫尽见,也说明了此次大展的用心。展览方也非常贴心地为观众准备了手电筒辅助观展。

当记者的手电微光轻抚过每一个洞窟四壁和穹顶,恍若本人真的穿越到了梦中河西走廊最西部的黄沙扑面的大漠戈壁,仰望着那些千百年来的敦煌艺术创作者们带着各自的最虔诚的信仰、最蓬勃的想象与最坚定的信念,终其毕生留给后世灿若繁星的伟大作品。

文化自信自强的选择与担当

在敦煌研究院的140多次外展中,“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已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数十年来,有关敦煌的展览大大小小无可计数,2021年故宫博物馆刚刚做过一次大型敦煌艺术展览,也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这次的展览如何才能突破创新乃至超越所有前作?

北京民生美术馆馆长李峰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敦煌拥有的最大特质是全球其他所有文物古迹所无法比拟的敦煌学,这次展览成功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充分展现了敦煌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信念与信心。

2022年8月30日,“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展。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莫高窟时曾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在此次大展开幕式上,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敦煌自古就是不同民族、多种文化的交汇、交流、交融之地,是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结晶,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则认为,敦煌“在文化上向世界讲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和开放的中国文化”。

“我们力求在让公众于美术馆近距离欣赏宏壮瑰丽的敦煌艺术之美的同时,还带来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元感知于一体的丰富体验,更为敦煌学研究、传承和弘扬打开新的空间,为当代文化艺术创作者提供创作灵感。”李峰介绍说。

这次展览为了更加多维度地、立体地呈现敦煌文化的精髓,以及对现当代文化艺术产生的深刻影响,创造性地将敦煌石窟早中晚历时1700年的古典艺术和1940年代以来敦煌题材、敦煌手法和敦煌精神的现当代艺术一同呈现,实现敦煌大展结构的多元,极为直观地呈现敦煌艺术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做到有古有今,使其成为展览结构最为完备的敦煌艺术大展。展出的许多现当代作品不同于敦煌艺术千年以来的主题,但同敦煌艺术的精神紧密相关,而在表现的方式和手法上又有发展,它们的参展让整个展览焕发出现实的光彩。

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一层展厅,面向标志性的“彩虹墙”,《五台山全图》摹本进行了首次高清、全比例展示。摄影/滕妍妍

“在空间设计上,大展给作品创造了实地绝无可能有的开敞的观看距离。在灯光上,除保留彩虹玻璃区域梦幻般的色彩,灯光设计师将大堂顶光封闭,几乎完全使用人造光源,并根据不同展厅调节明暗度。坐西朝东的敦煌莫高窟仅有早上短暂的明媚光线,其余只能靠讲解员短短几分钟的手电筒照射,而在大展上却可以安心在柔和的灯光下从容观看。不仅如此,大展还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切片灯。”李峰表示,这场大展创造性地以当代艺术的展陈方式来呈现传统艺术。

美术馆先后邀请不同领域的最为专业、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专业人士加入展览策划工作。在敦煌展平面设计上,设计师以6张海报交代了展览结构:古代敦煌石窟艺术分别用“红+九色鹿”“黄+夜半逾城”“青绿+菩萨”表示早、中、晚三期,用“黑白+文献”代表藏经洞,蓝色调代表现当代艺术、黄色调代表面向未来的元宇宙艺术。

当代艺术一定少不了数字艺术的内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主题为“元宇宙序曲”的以敦煌为链接的元宇宙数字艺术展。古老洞窟里的飞天“神话”向元宇宙世界的未来“神话”递进穿梭,数字艺术单元以元宇宙数字艺术作品打开不同艺术体验的钥匙,试图通过“敦煌”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链接在一起,从而让观众获得艺术超时空的多维度共鸣。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还以敦煌文化为主题和切入点,举办了多场主题论坛、学术讲座及儿童美育活动等公共项目,春节假期之后还将举行敦煌色彩周、敦煌舞蹈周等活动。在工作组的协同努力下,这场展览最终拉开与通常美术馆展览、与寻常敦煌题材展览的距离,共同打造了具有震撼性视觉呈现和沉浸式体验的感知效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接近下午6点闭馆时间了,记者注意到,身边穿行的观众依然络绎不绝,流连忘返的他们不断发出会心的微笑和由衷的惊叹,他们与远隔千年的文化能够产生持续互动、交流甚至是认同,恰恰就是这场敦煌展最宝贵的存在与传播价值。

“当观众们徜徉于这次大展中能由衷地感慨:敦煌文化遗产、中华文明印迹依然还在,既象征着我们文化的骄傲,也传递着我们民族的自信。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李峰表示,“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所遵循的学术逻辑是如何以时代的言语来讲述中国艺术、中国文明、传承中华文化,而其商业逻辑是民生银行如何在遵照市场规律进行差异化竞争服务社会公众的同时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与美誉度,充分展现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在新时代对国家文化战略的理解与践行、面向未来的坚定信念与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

猜你喜欢

洞窟大展莫高窟
战“疫”白河畔 人大展担当
“首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 入会作品选登
第九届CIT大展已圆满落幕 热切期待明年第十届CIT大展
洞窟惊魂
洞窟惊魂
莫高窟,走过千年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
2017年值得期待的海外艺术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