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春“逛街里”,老城新味道

2023-02-16中国报道王哲

中国报道 2023年2期
关键词:老城区老城三江

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今年春节,位于青岛老城区核心地带的三江里城市复兴街区正式开街。三江里这个代表了青岛历史上曾经的繁荣昌盛的名字,如今正成为旧城复兴的地标,也是年轻人扎堆的网红打卡地。

“70多年前,我就出生在三江会馆的公寓里,我和姐姐就是在这三江小学上的学。前些年这里已经破败得不像样子,今年春节来一看,这里恢复了原先的面貌,处处都是记忆中的样子。”青岛市民王敬斌特意来探访三江里,不到200米的街巷,他转悠了好半天。“这里有我太多的童年记忆,回忆那些美好真的很幸福。”这位感慨万千的老人,正是记者的父亲。

三江里的开街是今年春节青岛2023首届逛街里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批市民和游客纷纷前来曾经被“遗忘”的青岛老城区探寻里院文化,赶赶民俗市集,享受音乐盛宴……一步一景一回忆,一砖一瓦一故事,这里充满了老青岛的味道,承载着不可磨灭的城市烙印。三江里给青岛市民带来一个有记忆、有温度、有情怀的街里老城春节体验。

百年“里院”焕发青春

“上次春节期间在这里见有这么多人,还是我小时候,可以说是近20年来最热闹的时候。”记者偶遇的“70后”老街坊潘锋感叹。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上街里·新春灯会以“十二时辰”“繁花似锦”等主题,点亮青岛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一排排温暖的黄色灯笼阵写满诗句悬挂在半空,远远看去,格外浪漫。 摄影/王哲

三江里里院区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地处青岛老城区的最核心区域,与青岛城市地标栈桥、青岛火车站、商业街中山路都步行可达,青岛老城区浓郁的烟火气息和文化味道,在这里融汇交织。里院,是青岛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形式,既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也不同于上海的弄堂,是西式洋楼与中式四合院巧妙结合。

100多年前,来自天南海北的华商蜂拥而至,使青岛迅速兴盛起来。三江会馆曾是青岛三大会馆中最为兴盛的一座,名为“三江”,实由来自江苏、浙江、江西和安徽四省在青岛投资兴业的商人共建,不仅具有同乡人互帮互助的商业纽带性质,更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青岛早期的大舞台、戏楼、国术馆、公寓、小学、西医诊所都在三江会馆中诞生,孙中山、老舍、洪深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曾到访。

春节期间,青岛圣弥爱尔教堂门前的海誓山盟广场人潮涌动,浓浓的年味与浪漫温馨的气息交融,人间烟火气与国际范儿汇聚。 摄影/王哲

“人生更有戏,就来三江里”。这是如今三江里的宣传口号。去年正在改造中的三江里因举办爱尔市集、京剧《贵妃醉酒》、实景话剧《里院》等几次活动多次出圈,已经让市民和游客兴奋不已。为迎接本次春节期间正式开街,三江里也装点一新,门口的巨大兔子灯,铺满鲜花的外墙,挂满街道的彩灯,还有最近网上很火的大艺术家IP展中的达利先生《永恒的时间》装置也特意安装在这个院里。

三江里外面看上去并不惊艳,但是一进入院落就别有洞天,色彩鲜艳的花瀑从高墙倾泻而下、汇聚潮流单品和新奇小物的创意市集潮人出没……一边是藏在市井中的开阔空间,大舞台上可以演出怀旧的话剧、京剧,转眼又能变成民谣、爵士、摇滚的秀场,转角又是一条环境幽静的小巷。人们踏着青石板路,从咖啡店、书店、摄影店、杂货铺门前擦身而过,仿佛穿梭于时间长廊。

在100年前,这里就形成了楼下底商和楼上公寓的布局。记者注意到,如今也依然延续了这一规矩。一层有烘培、小吃、手作、书房、咖啡馆不一而足,楼上重新整修的青年人才公寓即将开放。记者了解到,三江里和青岛的另一个网红街巷银鱼巷是同一个运营团队,主要成员都是“90后”,项目充分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最大限度保留了老城区里院风貌,更为这一带周边区域增添了一抹浓烈的青春气息。

“慢品人间烟火色”

“非常开心能来参加三江里的开街仪式,从前的好多街坊邻居都来了,看到了舞狮子等精彩中国风的演出,也逛了下三江里新开的店,都非常有特色,小时候的记忆和现在的时尚相碰撞,感觉很奇妙。”“80后”市民唐璐说,三江里是她10多年前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年久失修的“蜗居”让她印象深刻,没想到修缮后能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岛市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的相关负责人在开街现场介绍说:“按照修旧如初和一楼一策的工作原则,我们前期对街区每个里院都进行了价值要素保护梳理,编制成册,并进行了建筑方案的评审,确保每一处里院都能原汁原味保留老城味道。”

“这些历史风貌建筑,历经岁月洗礼和各个历史阶段的拆建改造,有的早已面目全非。团队通过多渠道查阅历史资料,研读原始图纸,并对上海、杭州、重庆、西安等城市的同时代类似建筑进行考察,将其他城市历史建筑的风貌与青岛市独有的红瓦绿树的历史风貌特点相结合,才最终制定了修缮改造方案。”深度参与三江里项目的青年城市文化学者付中良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说。

“100年前的墙面工艺、水洗石工艺、砖墙勾缝工艺等技法,现代建筑行业基本上早就不再使用了。为了更好地实现修旧如初的效果,项目修缮保护的施工方专门从南方高薪聘请来老师傅对建筑进行修缮。”付中良表示,施工团队保留房屋原有主体结构、原有平面布局、原有主要外立面、原有屋面结构体系,修缮或更换腐化的木廊架、木花格,屋面按原建筑风貌维修更换木梁和红瓦,对墙体按照原水洗砂墙面的旧施工工艺进行材料配比调色,保证了修缮墙面的原有风格。“‘旧里院+新经济’‘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是这次改造的基本原则。”

青岛曾流行一句童谣:“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街里”指的就是包括三江里在内的中山路周边老青岛最核心最繁华的地段,能跟着父母周末到街里逛买逛吃,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岛孩童最高兴的童年回忆。但随着城市向东向北向西拓展,过去的20多年,当市民再提到“街里”,似乎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那些已经愈发破败不堪、老旧阴仄的老建筑,萧条无人的街巷。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这个春节期间,“街里”再次人流涌动,再现了几十年前的繁荣景象,首届逛街里节让青岛人记忆中的“街里”强势回归,以源源不断的热度和持续增长的讨论度,展现出历史城区巨大的存量优势,也显现出青岛市在推进历史文化存量更新、重聚老城“烟火气”方面的努力与决心。

到了夜晚,华灯初上,光影秀登场了,再次重启的海誓山盟广场灯光秀,与3D大屏、中山路城市记忆馆投影秀、青岛的城市象征——栈桥在今年春节迎来首个沉浸式激光秀以及新春灯会一起,持续扮亮青岛老城夜空。

在春节里升腾起的“人间烟火”

春节期间,记者遇到的不少市民以及在这里投资创业的商户以及主理人、年轻老板,都表达了回归老城的强烈愿望以及老城区复兴的信心。

岛城小有名气的nova奶茶主理人李腾,是一名机车爱好者,他在原三江会馆议事厅旁租下了一个40多平方米的小门头,准备开设新店“超级配方”。三江里开街当天,他给到访的“老街坊”们准备了自己设计的“伴手礼”,忙得不可开交。

李腾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青岛“90后”,祖辈就住在老城区的他对三江里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早已经搬到了别处居住,听说老城区在赋能改造,第一时间加入到三江里项目中来。“我的发小们听说了也都跟过来了,有的做复古照相机店,有的做手工改造手表,都是当下最新型的业态,我也摒弃了连锁奶茶店的传统模式,打造不一样的年轻人自己的饮品。”目前,李腾的奶茶店正在紧锣密鼓的装修中,“去年因为疫情耽误了小半年时间,预计今年旅游旺季到来前就能开业。”

“三江里打造的是一个城市核心历史城区里的青年社区,非常独特,特别适合外地年轻人来这里创业。“亖季咖啡”主理人陈志玉是一个旅游达人,之前来青岛旅游时爱上了青岛老城区,而选择来到这里生活并创业,在他看来,这里有着中国各地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融合,更贴近于年轻人的思想,“感觉比南锣鼓巷和宽窄巷子更有味道,空间感也更大,可玩性也更强”。

“每天一大早就过来了,街里是老青岛人的情怀,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振兴老城喊了很多次,看来这次是动真格的了。”60岁的“老青岛”王征从大年初四开始天天都来逛,在感受浓浓新年氛围的同时,寻找着小时候的情怀与记忆的同时也在考察市场,他20年前在这附近经营过一家小卖部,正琢磨着和儿子一起再开个时尚小店。

青岛籍作家、城市文化研究者李明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每一个城市都至少有一处直击市民记忆深处的地方,像一座灯塔,成为市民“家园寄托”的集体认同。对于青岛而言,百年“街里”就是一座活着的青岛城市史纪念碑,一座开放的城市变迁博物馆,一座由建筑遗存、文化形态、商业传统、文献档案和许许多多人的记忆共同组成的城市文明仓库。

“近30年来,中国很多城市大力建设新区,城市空间拓展迅速,但‘千城一面’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回归文化积淀雄厚的老城就成为潮流,现在在很多社交软件上搜索与历史城区相关的话题,热度往往居高不下,体现出市民对于城市记忆的呼唤与对传统文化的守望,更彰显出历史城区经历风雨仍然生生不息的人气与烟火气。”李明说。

猜你喜欢

老城区老城三江
三江之水天上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三江并流
老城区科技企业上市的促进政策探讨
调蓄池在新老城区雨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