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引流管带管期间管口渗液集束化管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2023-02-16张丽霞余佳秀蒋芙蓉王海清唐小丽

全科护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管口渗液换药

张 甜,张丽霞,余佳秀,蒋芙蓉,邹 静,刘 丹,王海清,王 静,唐小丽

放置腹腔引流管是腹部外科一项常用的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一方面为了引流腹腔内积液、积血,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合,另一方面用来监测腹腔内情况,预防瘘的发生[1]。腹腔引流管常见的并发症是管口渗液,近年来,造口袋收集渗液的报告已多见[2-6],但在传统管理模式中,由于诸多细节处理不当,治疗人员对引流管口治疗过程中的再次损伤关注较少[7],导致渗液处理效果欠佳,这可能与医生或护士专业和工作内容特征的限制有关。我科已尝试运用造口袋收集管口渗液,并以医生为主导,护士协同的管理模式实施[8],但仍未有效解决渗液管理问题,依旧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痛点。集束化管理策略是汲取“集束干预策略”的理念,应用一组管理措施,其中每项措施都经临床证实能提高管理结局,通过多项措施共同实施来更好地提高管理效果。集束化管理策略在体液引流[9-10]、肝移植[11]、多重耐药治疗[12]、重症监护室(ICU)病人[13-14]的管理等领域临床应用广泛,效果显著,但在腹腔引流管带管期间管口渗液管理效果并未报告。通过循证分析和临床实践经验,我科于2019年7月—2020年1月实施引流管管口渗液集束化管理策略,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室2019年1月—2020年1月发生引流管管口渗液的病人127例,男89例,女38例;年龄19~88(62.0±4.5)岁;肝脏手术98例,胰十二指肠手术21例,胆道手术8例。其中2019年1月—2019年6月65例病人为改进前组,2019年7月—2020年1月62病人例为改进后组,均获得参与病人的知情同意。

1.2 管口渗液集束化管理技术方案

1.2.1 构建以护士为主导的渗液管理团队 包括护士长、伤口造口治疗师、伤口专科护士、责任护士、主管医生。护士长进行质量日管控,伤口造口治疗师为专业知识与技术顾问,伤口专科护士、责任护士具体实施,必要时主管医生协助。团队中各成员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1.2.2 渗液处理系统知识、技术实操培训及考核 选派2名伤口专科护士到伤口门诊跟岗,取得院级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资质,负责科室腹腔引流管渗液处理相关知识培训:包括置管目的、皮肤保护制剂应用、渗液处理材料的选择、渗液处理技术、拔管指征等;培训方式为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操演练。

1.2.3 管口渗液改进前后工作模式图(见图1) 管口渗液进行集束化管理后改变传统渗液发现及处理工作模式,详见图1。

图1 管口渗液改进前后工作模式图

1.2.4 改进渗液收集的关键技术

1.2.4.1 改进前 ①查房:医生、护士共同查房。②渗液原因分析:医护人员没有共同进行。③调整管道位置或缝合撮口:医生负责。④挤压引流法:一手拇指固定导管,另一手拇指、食指挤压。⑤少量渗液用无菌纱布换药,大量渗液使用棉垫或造口袋。⑥造口袋换药技术:管口皮肤消毒干燥后直接粘贴造口袋;大量渗液时彻底消毒管口皮肤及引流管;引流管放入造口袋内用底盘封闭管周皮肤;引流管经造口袋外剪口拉出接引流袋;剪口用胶布粘合;无引流管登记。

1.2.4.2 改进后 ①查房:护士集体交班前提前巡查交班后医护人员再共同查房。②渗液原因分析:医护人员共同进行。③调整管道位置或缝合撮口:医护人员共同配合。④挤压引流法:每班挤压1次,挤压时两手前后相接,前面(靠近腹腔)的手用力压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并固定,后面(远离腹腔)的手示指、中指及大拇指用力向远端滑行,挤出引流管内的液体和气体,使引流管内充满负压,先松开前面的手,再松开后面的手,利用负压作用使腹腔内积液自引流管排出,反复操作[4]。⑤少量渗液用泡沫敷料换药,大量渗液使用造口袋换药。⑥造口袋换药技术:消毒皮肤干燥后涂皮肤保护膜,再粘贴造口袋;大量渗液时先在引流管穿出造口袋外粘贴一小块水胶体敷贴,再在其上做一小剪口,小于引流管直径2~3 mm。消毒管口皮肤待干,涂上皮肤保护膜。引流管消毒后置入袋内,再用底盘封闭管周皮肤,用手由内向外抚平并反复按摩底板。然后将引流管末端从造口袋外水胶体剪口处拉出接引流袋。引流管班班交接,及时巡视。

1.2.5 造口袋护理 常规每周一、周四更换造口袋,每班查看引流管口情况,当出现渗漏及时更换(30 min内),观察管口皮肤刺激情况,并给予相关处理;如渗液24 h少于20 mL或无渗液,停用造口袋。

1.2.6 做好引流管相关健康宣教 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交流。

1.3 相关指标界定标准 ①大量渗液:指敷料完全浸透;②小量渗液:指敷料部分浸透;③及时处理:指发现渗液到处理时间≤30 min;④有效性:指处理后渗液不渗透敷料或漏出管道以及造口袋外。

1.4 观察指标 根据研究方案对科室护士进行统一培训。

1.4.1 培训考核指标 培训考核指标是由科室外派学习伤口造口门诊的2名护士,对科室护士进行统一的理论和操作培训,同时负责理论和操作考核。28名护士通过统一培训后,理论考核80分、操作技术考核90分视为合格。

1.4.2 刺激性皮炎发生率 评定刺激性皮炎判断标准:病人引流管周皮肤发生红肿、痒感、疼痛或破溃。严重程度评估标准:皮肤无变化为0度;皮肤出现轻度红斑为Ⅰ度;病人红斑明显,并出现斑状的湿性皮炎为Ⅱ度;病人皮肤出现凹陷性水肿,发生融合性皮炎为Ⅲ度;病人皮肤出现溃疡并伴随出血为Ⅳ度[2]。由责任护士对改进前、改进后两组病人术后24 h内管口周围皮肤情况、置管期间、每日和拔管前观察和统计发生率。为避免测量偏倚和减少测量误差,护士长、伤口造口治疗师、伤口专科护士、主管医生进行质量控制。

1.4.3 换药频率、换药费用 由外派学习的2名护士通过调取医嘱系统的记录、询问责任护士和主管医生换药次数进行复核。统计病人置管期间换药次数,计算两组置管期间引流管口换药间隔时间、换药费用。

1.4.4 病人满意度 主要包括渗液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护理操作水平、健康教育、舒适度共5个条目,每个问题的回答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别赋分为20分、15分、10分、5分,满分为100分,总分≥75分为病人满意,<75分为病人不满意。调查表由病人或家属出院时现场填写,并由发放问卷者进行当面核查问卷的有效性,以保证问卷的质量。本研究共发放127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2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改进前后我科护士理论和操作考核、两组病人的引流管口渗液管理效果、刺激性皮炎及严重程度、满意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n=127)

表2 项目改进后我科护士的理论考核通过人数和操作考核分数比较(n=28) 单位:分

表3 两组病人引流管口渗液处理效果比较

表4 两组病人刺激性皮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 单位:例(%)

表5 两组病人满意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集束化管理在管口渗液技术管理中的必要性和优势

3.1.1 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集束化渗液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改进前,以医生为主导、护士协同、造口师会诊指导的管口渗液管理模式,由于外科医生时间和精力有限;造口师门诊工作量大,专业人力资源配置不够;低年资护士未能有效掌握管口渗液处理技术,能否及时处理已成问题。本研究发现,改进前主要缺陷为管口渗液处理不及时8例(12.3%)、处理效果欠佳有22例(达33.8%)。频繁换药不仅加大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病人医疗费用,还可能对病人管口创面造成反复牵拉、撕裂,降低局部组织免疫及再生能力,增加局部皮肤炎性反应,病人满意度下降,因此转变渗液管理模式,改进渗液处理技术尤为必要。

3.1.2 以护士为主导的集束化渗液管理模式的优势 护士主导服务是指护士依据病人病情轻重、行为、自理能力和病人实际护理需求制订护理级别和护理计划,落实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护士全程、全面、连续地参与护理活动[15]。近年来,随着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与实践,多家医院开设伤口护理专科门诊及伤口中心,推动了伤口护理专科化建设与发展[16]。在临床工作中,病人关注的不是渗液处理的实施者,而是渗液处理效果。护士是与病人接触最密切的群体,能最先发现渗液并积极有效处理,从而在渗液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借鉴其他学者集束化渗液管理模式的研究方法和理念[17-19],有助于加强护士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渗液管理的操作技能,制定腹腔引流管管口渗液的处理规范,建立相关概念的界定标准,并将此护理技术作为临床常规护理技术推广。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进后病人腹腔引流管口渗液问题得到及时发现,进行了有效处理(均P<0.05);换药间隔天数明显延长(P<0.000 1),换药费用显著下降(P<0.000 1),降低了医疗成本和换药的工作量,可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提升了病人对管理的及时性、有效性、技术水平、健康教育和舒适度5个方面的评价,满意度明显提升(均P<0.01)。通过医护共同查房,相互学习,极大提高了护士对伤口、渗液管理的参与度,积累了更多的渗液处理经验,提升了护士的职业成就感。

3.2 集束化管理提升了护士的主动性和专业技能 集束化管理在护士培训中均有应用[20-21],以提高护士的专业护理知识、技能、自身职业素质。本研究结果显示,集束化管理应用于护士培训中,28名护士在项目改进前未将操作技术进行详细分类考核,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分数较低;项目改进后我科护士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明显上升(均P<0.01),提高了培训和管理效果。

3.3 渗液处理的关键技术注重细节管理 ①建立引流管专项管理登记本,护士针对性提前巡视,发现问题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医护人员再共同查房,对渗液原因共同分析,需要医生参与管道位置调节及疑难有风险的管道渗液,查房后立即由主管医生指导,护士协同完成。②改进导管的挤压法,参照陆云等[4]的管道挤压法,每班挤压1次,保持管道通畅,减少引流管管口渗液。③敷料选择:对少量渗液,使用康惠尔泡沫敷料,因为普通敷料不能充分吸收渗液,且胶布与皮肤贴合不紧密,易脱落,需经常换药,而泡沫敷料能充分吸收腹腔引流管管口周围渗液,且吸收渗液后向其伤口侧膨胀,符合伤口湿性愈合理论,本身有粘胶,使其与皮肤贴合紧密,不需每日更换,在泡沫敷料完全膨胀时才需要更换[22-23]。④粘贴造口袋前皮肤充分待干,使用皮肤保护膜,有研究证实皮肤保护膜能够限制表皮的水分流失,通过形成的脂质保护膜对风险皮肤进行保护,阻隔渗出液对皮肤的浸渍[24],Voegeli[25]认为因皮肤长时间暴露于渗液环境下引起的一系列的“湿性皮肤损伤”。本研究病人渗液不断从引流管口流出,增加病人皮肤损伤(如皮炎)等问题,通过团队管理方案改进,发现病人刺激性皮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明显改善(均P<0.05)。使用皮肤保护膜,增加了造口袋底盘的黏度和使用时间,延长换药时间(P<0.000 1)。⑤使用造口袋,底盘由内向外抚平,反复按摩以增加与皮肤的粘合性,并需在引流管穿出造口袋处粘贴水胶体敷贴,再在其上做一微小剪口,主要利用水胶体的黏性和弹性,使引流管穿出时有利于剪切口的严密封闭,避免渗液沿引流管渗出[26],使渗液尽收袋内,提高了渗液处理的有效性及病人的满意度(均P<0.01)。

综上所述,以护士为主导的引流管集束化渗液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案,解决以往医生对伤口渗液治疗成就感低、一线伤口治疗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护士群体参与度低的问题,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士处理伤口、渗液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学习和循证,从查房模式、引流管的挤压法、敷料的选择、管口皮肤的保护、造口袋的使用细节上对渗液的管理技术进行了改进,效果满意。当然,在临床工作中,要分析渗液原因,综合评估渗液量、管道、管口皮肤及病人病情,针对性处理,特别是一些高危管道、疑难创口等需要医护人员合作,共同解决,不断总结改进。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单中心的缺点,致使研究结果或存有偏倚,未来可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对照试验,观察病人管口伤口渗液的管理效果。

猜你喜欢

管口渗液换药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ANSYS的压力容器管口载荷施加方式的研究
腹腔引流管管口渗液应对方法的研究进展
自制式弹力绷带在重度水肿患者股静脉拔管后渗出中的应用
煤化工变换设备在改扩建项目中利旧的可行性分析
门诊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的研究
汽轮机高压内缸的制造工艺研究
PICC穿刺点渗液的护理体会
防漏膏在PICC置管术渗液中的应用
换药处置架在行负压引流术糖尿病足换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