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的变化与应对策略探究

2023-02-14陈创荣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融媒体环境新闻采编媒体融合

摘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给新闻采编与传播提供了更多选择,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新闻采编的内容与方式,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新闻采编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竞争力。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论述,探讨新闻采编在媒体深度融合时期的变化。同时,针对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对应的优化意见与策略。文章认为,新闻采编应积极寻求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提升新闻采编能力、拓宽新闻线索渠道、高效整合内容资源,以受众为中心、以新兴媒体为助力,打造个性化的新闻栏目,让受众自发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有力推进新闻采编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广播电视新闻的融媒体化,全面提升新闻采编工作水平。

关键词:融媒体环境;媒体融合;新闻采编;变化;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1-0151-04

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多元化的新兴媒体,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移动电视、数字杂志、触摸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载体与形式上充分融合,使信息的传播渠道多样、传播速度提高、传播覆盖面扩大、传播影响力剧增。在载体多元、媒体融合的现实背景下,资源得以集中、内容得以整合、利益得以共享,给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全新挑战[1]。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主要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形式为载体,媒介传播渠道与传播手段独立性较高,媒体之间缺少信息共享机制,各媒体的受众群体也相对固定,具有较强的用户黏性与较大的用户规模,其中尤以电视的传播力度最大,其集音频、视频、图片等表达形式于一体,通过现场采访、远程连线等方式将新闻带到受众身边,在传统媒体中占据重要地位[2]。

融媒体时代,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信息表达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广播电视再也不是唯一可以形神具备地表达与传播新闻信息的渠道与媒介。与此同时,依托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而是嵌入更加多样化的互动元素以及更加引人入胜的新闻内容,进一步凸显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价值。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信息的采编主体,作为关联与融合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内生动力,应不断革新新闻采编理念、创新新闻采编方法、丰富新闻采编内容,以匹配融媒体传播环境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推进新闻采编事业高质量发展,也提升个人在融媒体时代新闻领域的工作价值[3]。

因此,在融媒体环境下,探讨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剖析融媒体时代技术、渠道、方式变化给新闻采编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研究如何革新新闻采编工作方式方法,对于提高新闻工作在融媒体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载体的多元融合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载体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为主,新闻记者需要依托上述媒介平台对新闻内容进行采集、编辑,并在各自媒介载体上以视觉、听觉等感官形式呈现出来。传统媒体在新闻表达方式、新闻传播速度、新闻呈现质量等方面相较于新兴媒体而言存在一定不足。

例如,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的表达方式更加动态且多样,传播渠道的丰富使新闻传播速度与传播面成为传统媒体所难以企及的,新闻线索的收集也转变为从海量舆情信息中攫取有价值的新闻进行跟踪与信息采集。新闻记者可以充分利用移动式新闻采编工具如笔记本、摄像机等随时随地开展采访活动、记录所见所闻、整合新闻线索,合成新闻内容,并依托融媒体传播渠道将新闻发布出去。

因此,融媒体时代,信息載体的多元融合极大地提升了新闻采编的效率,拓展了新闻采编的渠道。

(二)信息资源的海量呈现

融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呈爆发式增长,多元信息渠道下传输的海量信息资源会使新闻记者应接不暇,甚至容易受困其中。例如,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习惯于从社交网络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渠道收集新闻线索,但是海量的信息资源真假难辨,不少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新闻记者需要仔细筛选、认真过滤,综合研判,并结合传统媒体的固有采编流程与采编方式对信息资源加以重新整合与编辑,方能呈现出符合新闻发布需求的新闻内容。

(一)新闻采编面临的机遇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深化了电视、广播电台、网络媒体、数字杂志等的相互合作与有机联动,极大地扩大了新闻传播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新闻记者的人员身份大多隶属电视、广播电台等单位,同时需要与新兴媒体从业人员建立良好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互机制,在良好合作关系的加持下,新闻信息采集渠道更加丰富多元,新闻记者可以更好地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让有价值、弘扬正确价值观的真实事件得以在融媒体全渠道全面报道与快速传播,提高高价值新闻的发布效率与传播影响力。

例如,新闻记者以灵敏的嗅觉从新兴媒体中攫取发生在社会中、引起普通老百姓关注的真实事件与现象,充分调研此事件衍生出的社会公众看法、观点、态度、意见、情绪等后续反应,将其采编为高价值的社会性新闻,再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触摸媒体、数字杂志等传播载体共同报道,提高新闻的曝光度[4]。同时,融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收集渠道进一步拓展,一般来说新闻信息兼具不同尺度的特质,既事关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又与民众的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以真实的事件或现象反映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现实处境。

在新兴媒体的助力下,新闻记者的新闻线索收集工作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其可以依托微博、微信、视频通话、远程连接等方式开展线上调研与直播式采访,新闻采编内容也更加接地气,更好地迎合公众的新闻观看需求,以精准的受众画像增强新闻的用户黏性。此外,融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具有丰富性与多元性、互动性和及时性、自由性与可控性的特征,促使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方式更加趣味化、形象化与立体化,使原本枯燥、单一、严肃的新闻表达方式变得生动形象,激发人们对广播电视新闻的观看积极性与兴趣,满足人们对新闻阅读的视听审美体验[5]。

(二)新闻采编面临的挑战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融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载体、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这种跨媒介的资源集成与内容整合涉及多种不同信息技术的融合式应用,这对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较高。例如,在新闻线索收集方面,新闻采编人员应具备大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筛选的能力,通过关键词设置与议题引导提高新闻线索收集的准确度,有效过筛海量信息并提取出高价值新闻线索。在新闻内容编排与表达方面,须主动变革传统新闻播报方式,借助抖音、快手、微博等短视频平台或社交网络平台呈现丰富与层次鲜明的新闻内容[6]。同时,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意识也是融媒体环境下亟待增强的重要内容。

在新媒体的挤压下,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进一步萎缩,作为主流媒体,其官方的、权威的宣传角色与宣传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此类问题新闻记者已亲身体验且感同身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是新闻记者以个人利益为核心,散布谣言、传播虚假消息,将不利于舆情引导与社会稳定。

其二是对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社交网络平台成为公众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必需品,人们热衷于在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传播新闻、浏览新闻、发表评论,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在新闻信息层出不穷、公众目不暇接的现实情况下,新闻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责任人,应以较高的新闻敏感度优选高价值新闻内容,维护舆论环境的健康性与稳定性。

其三是对新闻记者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面临海量信息资源与新闻线索,如果仅仅依赖于线上信息收集渠道来采集与获取新闻线索,忽视传统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的本质要求,未能对线上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实地考察与校验,则可能会导致发布的新闻内容偏离实际情况。因此,新闻记者在应对融媒体环境下海量信息资源纷至沓来时,应以更加专业的采编能力提高新闻内容的采编质量与采编效率。

例如,在现场实地考察与采访时,应根据新闻线索的事发环境选择适宜的采访语言、设计妥善的采访内容,并能够使用新型视频编辑软件对采访内容、新闻素材等进行快剪,提高新闻发布的时效性。

(一)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化采编能力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从业人员应当深刻认知到新媒体信息发布自由度高、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涉及内容繁杂、衍生性强且容易产生传播偏差等特性,积极提升对海量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对热点新闻的挖掘与策划能力以及对专题新闻的编辑制作能力。

一方面,新闻记者应当切实提高新闻线索敏感度,善于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攫取有价值的新闻。新闻记者應当充分学习新媒体网络技术,并将其作为新闻采集的重要工具,从新媒体、网络渠道获取新闻线索,了解社会现象,根据信息的传播价值与新闻采编需要将其转变为详细且精确的新闻报道,以小见大、抛砖引玉,引发受众对此社会现象或事件进行深入思考。新闻记者应在扎根基层的基础上掌握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动态,了解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受众的所思所想,并结合社会现象或事件嵌入个人独特的专业性观点进行新闻采编,切实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发布自由度高,新闻采编人员应当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心态,以敏锐的洞察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对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甄别、分类、汇总、处理、分析,梳理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形成机理,挖掘出碎片化信息之间的关联,并研判其发展态势,提炼、整合成兼具真实性、逻辑性、价值性的独家热点新闻[7]。如新闻记者可以建立个人微信公众号,或者注册个人微博账号,利用社交网络平台的号召力拓展新闻线索收集渠道,汇集高价值新闻,再通过现场采访、远程连线等方式夯实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此外,真实、客观的新闻呈现是新闻记者采编的核心与目标,新闻记者在信息收集、实地调研、新闻编排时都应秉持较强社会责任感,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例如,从采编源头遏制虚假新闻甚至有害新闻,在新闻信息内容编排时,将新闻的表达方式置于制度与规范约束下,文字朴实简练,视频清晰干净,配音符合内容基调,情感真切动人,由此提高新闻的真实性、服务性、艺术性、观赏性,杜绝“吸引眼球”和猎奇等不良现象,向受众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重视与群众的关联,丰富采编内容

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是获得观众情感信任、提升观众对广播电视平台黏度的关键。在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下,夺人眼球的议题以及兼具哲理与趣味性的内容可以拥有更多的关注与流量,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效应引发人们的广泛讨论,从而推动舆论发酵、聚合、扩散、传播。

新闻采编人员应充分认知到新闻标题与内容的引导性作用,一方面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民意诉求为出发点,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深入社会基层、贴近民意民心,与普通百姓密切接触、深度接触,用诚实、透明、公开、真诚的工作姿态全面、详细、及时地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避免站在宏观视角高谈阔论、置身事外、远离民情,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地讲述小事、宣扬大情,真实、高效、全面地反映民意,激活新闻引领舆情民意的灯塔作用[8]。

另一方面,在对新闻线索进行综合研判的基础上,保留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特征,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与前瞻的态势预测能力对线索中的论点加以解剖,从客观、精准、专业的新闻内容以及犀利、深度的新闻评论中提炼主流价值观、策划正向选题、聚焦新闻主题,并通过优质内容持续推进新闻发酵,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把握舆论引导话语权,正确引领社会舆论,攫取公众视线,化解舆论压力。

此外,融媒体时代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电视、广播、报纸不再是主流的新闻信息获取媒介。面对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新闻传播环境,新闻记者应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紧扣民众所思所想、紧贴民众衣食住行,对新闻内容中蕴藏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即对事件或现象本身进行客观还原式报道之外,应当精准剖析新闻所要传达的关键词、主旨思想等,通过要点梳理与提炼,为民众在新闻事件中自发式开展更深层次的思考并获得更充实的阅读认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9]。这种以事实为基础,深挖新闻深层次价值的新闻采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新闻的深度竞争力,以深度报道攫取受众更多关注与认可。

(三)重构融媒体采编模式,重视采编细节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空闲时间,民众对于在社交网络平台中描绘生活场景、抒发个人情绪抱持浓厚的兴趣,社会个体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生产者、发布者、传播者。因此,融媒体时代,受众与新闻媒体之间几乎是“零距离”状态,可以在多个APP或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直播,与观众实时讨论[10]。

新闻采编人员应当转换工作思路,遵循受众中心的原则,一方面在新闻描述视角选择上,应侧重于亲民化与朴实性,以真实的事件、完整的描述、客观的画面、犀利的点评、真挚的情感让新闻掷地有声。例如,在新闻画面拍摄时,应当对方法与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与重构优化,对于典型的社会现象或事件,可通过抓拍技术对事件发生瞬间的典型画面快速、精准记录,以凸显社会现象或事件的重点内容;可利用摄像机对动态画面进行延时拍摄,精选目标对象或目标环境的动态过程,以动感十足的视频营造更加强烈的感染力,避免受众长时间观看静态新闻画面而感到枯燥。

另一方面,应学习与借鉴新媒体的用户画像与精准营销理念与技术,对受众进行动态、精准画像,通过受众的准确定位优化新闻采编模式,打造个性化的新闻栏目,让受众自发式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如面向中老年群体开设金融诈骗、健康保健等新闻专栏,通过关联社会群体切身利益的社会民生和时事热点,快速引发民众关注,形成舆情热点话题并快速发酵爆炸。在新闻内容的细节性考证方面,新闻记者在采编时需要充分观察被采访人的言行举止,通过问题引导、前后反问、周边调研等方式对采访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考证,确保新闻内容的质量。

此外,新闻记者应高度重视新闻采编细节,如在新闻标题与导语部分,可以适当、适宜地引用网络热词,在标题与导语的表达时可以根据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适当运用不同句式,如疑问句、感叹句等,通过对标题与导语的形式、内容、结构等的创新,恰到好处地形成新闻采编成果的点睛之笔,提升新闻采编成果的趣味性与阅读价值。

(四)整合利用媒体资源,放大裂变效应

随着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迭代,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媒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新闻传播和舆论生成的渠道之多、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给新闻采编内容更新、热点把握、态势追踪、动态呈现等带来了严峻挑战。

新媒体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与深厚的粉丝黏性,新闻采编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各类新兴媒体渠道,构建新闻采编的协同合作体,进一步放大新闻的裂变效应。如与新媒体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形成集新闻节目、数字报、手机报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與阅读通道,更好地填补不同传播媒介的短板,为热点新闻宣传提供多方位、全覆盖式的媒体渠道,形成覆盖性与影响力更强的融媒体矩阵,为新闻发布与传播提供更完善的渠道与平台。

同时,本地社群是新闻采编人员采集一手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大量的媒体平台、媒体网络公众号、网络大V等社交媒体账号均聚集了大量的粉丝,具有较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也因为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而对社会现实、群众困难等有着更深入的掌握。新闻采编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本地社群在社会民众心中的重要性及其在新闻宣传与传播中的优越性,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本地社群的联系,让他们充当发现新闻线索的眼睛、新闻内容传播的牵引,一方面及时、切实地反映社会动态与民情民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正面价值观宣传与导向作用。

此外,新闻采编工作应当在统筹指挥下有序实施,尤其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应当紧密围绕全媒体指挥系统,在统一的策划、采编、发布流程与模式下开展新闻采编工作,并依托全媒体指挥系统的融媒体联动效应,实现新闻采编成果的报、网、端、微联动式传播,以便采编的新闻得以在最短时间内传播给更多的群众。

融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理念,具有高时效、碎片化、互动性、深入性、短暂性、颠覆性等鲜明特征,符合大众媒体环境、响应大众传播诉求。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多、范围广、涉及内容丰富、衍生性强,新闻采编内容多元化、采编方式多样化。新闻采编人员应遵循亲民化、多样化、本质化、精细化的工作要求,精选新闻话题、夯实内容调性、融合新兴媒体、放大裂变效应,切实推动新闻采编工作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思.媒体融合视域下新闻采编工作创新途径研究[J].采写编,2022(7):68-70.

[2] 蒋孟娇.媒体融合背景下提升新闻采编人员职业素养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3):153-155.

[3] 亚东仙.媒体融合视域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分析[C]// 2022社会发展论坛(贵阳论坛)论文集(二). 2022:194-195.

[4] 盛炳辉,陈念.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的角色转型研究[J].采写编,2022(5):52-53.

[5] 杨燕霞.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方法[J].新闻文化建设,2022(8):145-147.

[6] 侯晓杰.媒体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地市报人,2022(4):142-143.

[7] 鲍爽.试论媒体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传媒研究,2022(2):63.

[8] 黄建伟,李学钦.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编工作面临的挑战及改善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18):167-169.

[9] 郭莹莹.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工作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记者摇篮,2022(3):36-38.

[10] 夏春阳.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职业能力的提升[J].记者摇篮,2022(10):114-116.

作者简介 陈创荣,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与媒体融合。

猜你喜欢

融媒体环境新闻采编媒体融合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文化节目的传播创新
融媒体环境下有关电视安全播出的思考初探
基于融媒体环境下高职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索
“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编的机遇和挑战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新路径探索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