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赛事后体育场馆的利用与经营发展对策研究

2023-02-07王婷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场馆经营

王婷

(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6)

引言

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是当地政府经济协同发展的产物。举办大型赛事能够有效带动地方体育产业、经济等多当面发展。但是,由于大型场馆兴建存在周期长、投资大、资金回笼慢、后期维修费用高、设施老化以及服务功能与人民需求不符等等问题,会造成场馆经营困难,导致资金流失。因此,各地区、各政府应重视大型体育场馆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避免因兴修场馆承受过重的经济负担;也为满足群众文化娱乐以及全民健身的需求,摆脱场馆经营困境,使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1、当前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不足

1.1、设计上不完善,后续运营欠缺

由于大型运动赛事的赛事要求、组织要求和比赛标准都较为严格,所以大部分的场馆设计者都会注重赛事需要,满足场地硬件设施建设,举办好本届赛事。但是在体育设施的长期使用规划上,忽略了赛后经营使用的多种需求,并且在赛后对相关场馆疏于管理,对体育设施资源而言会产生较大的浪费。

比如,北京体育中心,占地面积约为20万m2,其中建筑面积约占22.5%,而用于体育运动的面积仅有2800m2。此外,大多数时候体育馆都处于关闭状态,小规模的公共健身场地条件相对较差,缺少配套配套的配套设施,功能单一,导致其整体的生存能力更加严峻。

1.2、运作机制不健全,制约体育场馆后续发展

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顺利举行对体育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大型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作。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大型体育设施在市场化运作中仍存在诸多障碍,不利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其缺陷表现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营自主权受限、运营政策不合理等多个方面。

表1 制约场馆市场化运营的主要体制性障碍

1.3、缺乏专业人才,经营方式落后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大型体育场馆经营方式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制约,导致体育经营方式单一,并且在综合经营、以商养馆等领域,尚停留在设立门面房、出租场地阶段,并没有注重体育赛事与市场经济运行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此外,新型体育活动内容不完善,缺乏特色与活力,无法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目前,我国体育行业的市场营销方式和渠道还没有全面普及,一些体育场所虽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了会员制度,但是场馆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挖掘,无法充分发挥其优点和精华之处,部分体育场所的运营方式较为被动,企业管理方式也比较单一。

另外,由于我国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存在滞后现象,缺乏综合管理能力。在开展工作人员的职业训练和培训时,往往采取的是“讲授”的教学方式,缺乏规范的教学材料和训练计划,这就会极大地制约着体育管理的提高。

2、科学统筹,拓宽融资渠道

大型体育场馆对周边地区综合效益以及赛后运营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正确的场地布局和布局不仅能促进大规模运动赛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使其在赛后的使用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科学选址

设计人员在进行场馆选址之初,就要系统考核该城市的交通系统,使得场馆与交通系统能够巧妙融合,采用相对集中、合理分散的原则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宏观调控,合理规划,保证场馆多功能的使用率,提高场馆运营的综合效益。同时,选址要与区域经济相匹配,同时还要系统考量周围人群的收入水平、文化层次等诸多因素,进而保证场馆与地区人群的融合。此外,场地应该提供明确的、有活力的活动空间,与城市建设规划相契合,尽量靠近居民生活区,保证居民对于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以北京为例,北京在兴建大型体育场馆时,将近20%的场馆都放置在大学内,这样在大型赛事之后体育场馆可用于大学体育教学场所,也可同时向市民开放,进一步解决场馆利用问题。

2.2、强化功能

设计人员在制定体育场馆建设方案时,要综合考量体育场馆的属性与功能,这决定了其在大型赛事结束之后可承担的体育活动类型以及规模。因此,设计人员在前期设计的过程中,要弹性设计场馆规模,既能够达到竞技体育大赛的要求,又可以满足日常人民群众的锻炼需要。设计人员首先要树立整体设计的观念,针对性考量体育场馆的功能,结合赛后的利用情况对区位发展进行深入调查,考量看台设计和台下空间功能,为赛后的综合利用提供更多选择。要合理管理体育建筑,按照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发展方向,合理运用国外的PPP模式,运营者可以在项目的初期就开始参与项目的建设和规划工作。考虑到赛后场馆的利用与经营问题,能够做到赛时使用与赛后经营的统一,运营者可以建设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运动日益与娱乐、健身、餐饮和休闲活动融合。以上海体育馆为例,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巧妙利用活动看台以及台下的空间,尽量消除无效空间,有效利用固定看台下的三角空间提高座位高度,并将二层以上的看台设为楼座,既能够满足观众观看比赛的需求,台下的空间也能得以更优利用。

2.3、多元融资

在去年出台的 《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当中提到,要在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供给丰富、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新举措,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据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大型体育场馆超过5000个,其建筑经费主要是由政府拨款。单一的投资模式,不仅会提升政府投资风险,导致资金回收变难,此外也会使得场馆设计、建设以及赛后的利用与经济发展脱节,进而造成大型场馆进入负债经营的恶性循环。目前我国大型场馆设计和赛后运营趋势采用PPP模式,通过企业与政府的协作支持来降低政府财政风险,有力提高大型场馆的经济效益以及运营水平。以北京奥运场馆为例,体育馆、游泳中心等配套设施大致采用项目法人招标方式,应用PPP模式,使得更多的企业资金投入到场馆建设当中。

此外,地方政府还可通过体育产业证券化融资,将资金产生的现金流量转变为资本市场销售和流通证券的模式引入到体育产业融资模式当中,从而促使投资者直接从资本市场筹备资金,进一步减少贷款流程,从而增加我国的体育行业的资金整体使用效率。

3、多角度构建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3.1、推行租赁制,不断发展承包责任制

从当前的大运动场经营状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体育场馆都属于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其内部运作的井然有序和明确的经营目的,运营者强化内部经营管理。但是,承包责任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在核算经营收入、确定承包指标、核定指标时往往不够科学、准确,与场馆拥有资金不成比例,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租赁经营则采用合同的方式,明确业主与经营者之间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开。承租方根据租赁协议提供的款项,维修设备,具有较大的经营空间,可以自主安排场所的财务、人力,不受行政干预,充分体现了经营的灵活性以及适应性。

3.2、实现企业化经营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场馆更加趋向于以市场为主导,推行民营化改革,逐步分离经营性资产,以现代化的经营方式进行系统化的经营。非经营资产则可以依照公益事业属性进行运作,但是需对资产进行不断的优化重组,使得国有资产能够保值增值。民营化是体育场馆发展的一大趋势,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场馆运营的综合效益。通过民营主管、政府主导的方式将体育场馆建设成为体育企业,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剥离剂,可以减轻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充分发挥民营的自主性。

3.3、引入体育管理公司

体育管理公司本身就具有系统性的经营手段和方法,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固定的经营模式,能够根据场馆的资金状况明确其市场定位,对其经营进行科学分析,合理引进切实所需的健身项目,扩大场馆经营范围,展开规范性的运作。由于管理公司在场馆定期维护、人员管理等方面采用了更加科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场馆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延长场馆使用期限。因此,引入体育管理公司切实可行,能够帮助体育场馆所有者对于项目进行合理的监督与管理,进而形成科学性的经营管理流水线。

3.4、集团化经营管理

战略联盟通过协同整合各场馆资源,展开连锁经营,逐步提地区场馆的效益。战略联盟由西方传入我国,该发展模式是将同品类的企业从竞争关系转为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双方的核心竞争优势,降低场地的资源消耗,增加工作岗位,逐步提升企业的综合市场适应性。战略联盟将各个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配置,推动立体化、多层次经营,从而实现以其自身的资源为依托,实现共同的经营和盈利,分散市场经营风险。

但从现有的调研结果来看,国内大多数场馆实行内部承包责任制,即各场馆、各项目独立运营,这种经营方式并不利于消费者的总体消费。而采取集团经营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安排各个场地的人力物力,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防止出现单独消费、单独经营的窘境,能够有效整合区域场馆的整体优势,提高该地区体育场馆的核心竞争力。从经营效果上来看,集团化经营有利于利用其整体优势吸引消费者进行系列化消费,通过出售通票等方式提升消费者粘性。

4、实现多元经营

系统分析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问题可以发现,其本质上是要解决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并存与发展的问题。大型体育设施应打破常规运作方式,将大型活动作为核心内容,以多种经营方式吸引大型文化、大型商贸活动的开展,将其转化为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场所,以提升其使用频率。进一步发挥大型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1、打造并推广自身品牌

树立一流的品牌可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这是一笔无法衡量的无形财富。尤其是在今天的竞争中,公司已经逐步从价格竞争、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同时,在运营上大型体育场馆也可以采取品牌运营策略,以此提升场馆的综合影响力和竞争力,将场馆的服务和产品联系起来,将其作为整体在社会层面推广。体育场地一方面承办各类大型的文艺活动、展览、体育活动、商业活动,因此体育场馆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活动也会逐步打造自身品牌。不断研发服务和产品,逐步满足受众需求,以此形成并强化品牌形象,服务创新。大型体育场馆要迎合现代人的消费理念,遵循市场竞争发展趋势,创新营销理念,改善自身经营效益。大型体育场馆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既要满足群众当前的消费需要,又要不断创造客户的消费需求,借助广告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开展宣传活动。还可通过对不同单位、赞助商、会员制等方式开展系列消费,打造公益活动进行自我宣传,强化社会影响力。大型体育场馆营销服务要保证其服务方式、项目态度、服务效果的合理化,打造富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方式,加深消费者印象,以消费者为中心,维护其利益,使得传统营销焕发新生机。

体育产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的战略开始实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参与体育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末,全国共有4.35亿居民经常参与运动,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从发展的角度看,每年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口数量都在创纪录的水平,再加上国家的政策的积极引导,今后的数据势必会持续增加。群众运动的兴起和普及,使更多人接受了全民健身这一理念,据全国体育场地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增加约17万个场馆,人均场地面积也有所提高。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体育场地数量达到371.3万个,较上年同期增长16.9万个。从相关数据来看,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场共121.44万个,占据了52%的球场面积。就各种不同的运动场而言,我国目前共有100.58万个篮球场地,占地5.95亿平方米,数量占比约为27%,也是数量最大的体育场地。其次是全民健身路径,占比约为24%。因此,要大力发展大型运动场所,必须把握好时机,挖掘潜力,树立好自己的品牌,加强宣传,满足群众的健身需要,开设服务项目。

图1 2015-202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单位:亿人)

4.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体育场馆管理者要创新管理理念,突破传统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合理改革,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深化激励机制,通过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来提升其创造力。通过建立良性的人力制度以及干部选拔制度,减少内部人员调动或者离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此外,场馆方面可以进行民营化改革,采用服务外包等诸多方式提高场馆的综合服务能力。

同时,体育场馆管理层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支管理有方的团队,能够盘活整个场馆。以悉尼奥林匹克公园为例,经营者通过组建专业化,科学化的运营团队,将整个场馆细分为广告策划、赛后运营、品牌管理、中介合作等多个部分,细化部门人员分工,按照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有效降低场馆运营成本,提高场馆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运营综合效益,拓宽了奥林匹克公园的发展前景。

场馆的运营管理方面来看,其囊括了安全设施、卫生、消防、服务等多个方面。因此,场馆管理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通过搭建专业化、系统化的团队来实行科学化、标准化管理,强化人才在运营管理方面的重大影响,积极总结传统经营过程中安全保卫、应急处理、接待服务等方面的经验,推行一套切实可行,高效科学的标准,探索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为后续的场馆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同时,场馆要积极革新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打破内部私定制和干部终身制,推进岗位人员良性大循环,通过提高在岗。来提升管理综合能力,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岗位竞争制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让员工有危机感,进而督促员工努力提升。

5、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从看体育比赛到逐步向参与体育活动过渡。但由于我国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存在矛盾:一部分是体育场馆资源的闲置,另一部分是人民群众没有场馆进行锻炼。这便是赛后大型体育场馆的利用问题,其核心主旨是要科学规划场馆的多功能性,而非单一、固定的使用模式,使其既能满足体育竞技的需要,又能满足群众体育的需求,适应文艺、商业、集会等方面的需求。在“十四五”规划当中,对体育强国目标作了明确规划,倡导开展更为广泛的全民健身运动。此外,《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要加快建设体育场馆速度。场馆管理要紧跟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步伐,开发新项目、设置新场馆,通过场馆管理的产业化、社会化、多元经营,来推进场馆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场馆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