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2023-01-25邢佳佳黄明珠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舆论思政政治

邢佳佳 黄明珠

(广州新华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一、网络教育“被迫”发展

新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学网络教育也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网络课堂革新,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迅速发展,这一“被迫的”发展确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其主要表现为:①网络思政教育途径较为单一,虽然多媒体的迅速发展,如微博、微信、腾讯会议等等方式的交流方式出现,但是依然无法改变交流的单一性。②对于网络思政教育,学生的参与感较低,学生虽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实现了远程交流的可能性。而这种交流的有效性却大打折扣。③学生处在一个“热媒体”时代,热媒体提供给学生高解析度的讯息,因此热媒体的参与性低,多媒体将学生固定在屏幕前,学生只能随着机器移动,机器对主体的禁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使得网络思政教育效果不明显。在探讨如何在实施网络教学期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网课”这一授课形式为思政工作带来哪些挑战[1]。

二、网络教育处于“高效却无效”的尴尬境地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高速发展,网络教育也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网络思政教育阵地也随之转移。一种新的教育途径的出现都会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因此,要正确面对当前我们在网络教育中面临的冲击。

1.网络教育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网络教学更加高效。学生借助电子屏幕,实现了远程在场。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屏幕观看诸多内容,但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软件上,加之学生在网课期间缺少来自学校、老师等各方面的有效监管,从而使网络学习具有更强的“自主性”。这就对学生自制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的窗口交互界面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当有效的面对面监管处于“失效”期时,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分散,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便会大打折扣。

2.多媒体技术瓦解了物理距离,弱化主客感知

“本雅明和维利里奥将空间距离看作人类感知的基本条件”。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空间距离被消除,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不同的空间维度中,以相同的速度接收到同样的信息资源,讯息以高速的方式传播,而主体(老师)与客体(学生)之间的感知消失,主体与客体之间可信赖感降低,双方通过网络交流无法进行自我表露。正如,在E·阿伦森《社会性动物》中所说,“自我表露似乎还有一系列好处,人们一旦表露出困难或者痛苦的情绪,便会带来明显的轻松感、幸福感,甚至会减轻身体疾病症状”,广泛的人际情感交流缺乏,稳定的社会关系也难以维持,从而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2]。

3.纷繁庞杂的网络舆论,弱化主流舆论传播

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更加地频繁接触网络,然而由于网络中各种舆论纷繁庞杂。根据广东省广州新华学院高校思想动态调研报告显示,学生关注度最高的为“明星代孕事件”等娱乐新闻,社会类、政治类、文化类紧随其后,数据反映学生关注点多元化,弱化主流舆论的传播,反映出正如邹振东教授在《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所言“主流舆论最不容易传播”,而主流舆论“是一种舆论场中精英群体认可、权力组织支持并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舆论形态”,从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淹没”在繁杂的娱乐新闻中,悄无声息,特别是娱乐新闻层出不穷,广泛占据学生注意力,成为学生谈论焦点[3]。

4.网络教育缺乏“仪式感”

在网络教学期间,学生日常、学习工作、交流等主要依靠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网络授课”使得学生缺少上课的“仪式感”。学生上课时,主要通过网络课堂与老师、其他同学互动,屏幕外的学生往往“日常化”,坐姿、衣服着装都很随意,上课与下课时间界限不明显,生活、学习都处于同一空间中,这都使得上课这一行为的“仪式感”减弱,从而影响学生对“上课”的态度,根据部分学生反馈,在网课时,存在“只挂课不上课”的现象或者“上课”与“娱乐”并行的现象,这都大大削弱了学生对课堂的重视。

我们应正视网络教育正高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网络授课”期间,存在学校监管“吃力”、家长监管“不力”、班委监管“无力”的窘迫局面,学校发现、解决问题出现滞后性。同时,“网络授课”期间,学生由于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容易出现心理、学习上的负面情绪,这都对网络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网络教育所面对的问题也都集中反应在网络思政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往进行过程中多采取班会、社会实践、集体活动等线下形式以及利用新媒体等辅助手段进行。随着网络教学“被迫”发展,网络思政教育比网络教育面对的问题更加明显。根据上文表格中显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娱乐新闻而非时政等相关的新闻,这与我们在网络思政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具有普遍一致性。同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获取学生各方面的讯息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根据广东省广州新华学院高校数据调查显示(表1),53.63%的学生表示在假期返校之后调整情绪主要的方式是寻找自我消化、自我排解的方式,28.11%的学生则尽量转移注意力缓解不适的情绪,只有1.52%的学生会寻求外界辅导员、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但一部分情绪不适,进行自我消化、自我排解的同学,老师通过走访宿舍、通过班委室友、课堂老师反馈等形式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情况,从而能够在学生需要时提供及时的帮助。但是网络教育进行中,学生具有更强烈的沉默性,我们往往无法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的滞后性使得网络思政教育成效不明显[5]。

表1 在校生调整不适情绪的方式

同时,网络思政教育主要停留在网络“班会”这一形式,高校教师主要通过腾讯会议、钉钉、学习通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这一境况,教师往往采取“讲道理”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正如邹振东教授在《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一书中所说:“教师,他们太爱讲道理了。”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与舆论传播具有内在一致性,“道理传播不如情感传播,讲道理不如讲感情”。而在网络教育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依靠冷冰冰的机器,情感无从谈起。

面对网络授课的快速发展,网络思政教育也需要直面挑战,应开拓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新局面。

(1)充分利用好“云”课堂,与任课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将思政教育融入网络教学课堂中。网络思政教育不是单个“辅导员群体”的工作,而是全体高校教师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进行的工作,将网络思政教育融入全方位的网络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网络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更加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教学课堂阵地。根据广州新华学院调研数据显示,82.98%的在校大学生在学期规划方面更多地注着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表2),因此,学生在网络授课期间也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关注力更多地投入到专业课堂中。因此,在网络思政教育中,要紧抓网络课堂这一主阵地。

表2 在校生新学期规划(多选题)

(2)利用热点新闻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感,贴近生活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根据表2中的数据显示,在调查中,54.59%的大学生关注“微博大V诋毁戍边烈士”等社会类新闻,利用热点新闻,通过官微、官博发声等形式开展网络思政教育,高校应紧跟时事新闻,利用学生社交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如格雷伯(Graber)所言:“当一个话题成为消费者与朋友、同伴对话焦点时,当这个话题引起了很多公众争论时,或者当消费者身边的某个人不断提起这个话题时,他就会去搜索关于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同时,我们应认识到新闻消费扎根于现有的社会关系、社会身份证中,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发掘学生群体中的“英雄事迹”,如“抗洪救灾中救命文档”创建的大学生、“抗疫中”冲在前线的大学生志愿者、因救人错过高铁的大学生等先进事迹,引发学生的共同体意识,进而开展广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充分考虑“网上授课”特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学者帕布鲁·博奇科夫斯基在其《工作中的新闻:信息充裕时代的模仿》著作中所言:“在网络环境中,存在着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普遍存在的新闻消费的空间和时间模式。”因此,善于发掘网络语言,掌握网络传播的时间规律,也能更好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善于运用舆论轻规则传播主流思想。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邹振东教授认为:现代新技术将创造更多的舆论轻符号,而越轻的东西在舆论世界更容易传播。这也启示我们要善于运用轻符号,如表情包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

多媒体技术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便利的教育途径的同时,也应认识到网络教育过程中存在以往传统教育过程中不曾出现的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是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不能避免的一环,只有不断进行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索,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舆论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