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2023-01-22宋洪东

农产品加工 2022年22期
关键词:营养学双语知识点

张 妤,宋洪东,李 森,管 骁

(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我国于2001 年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第143 个正式成员,表明了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为了迎合中国的国际化进程,近年来,双语课程教学成为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实施双语课程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求,是培养具有全球化合作意识和竞争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2007 年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为了发挥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从2007 年至2010 年共支持建设了500 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食品行业一直是我国经济的支柱,食品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型学科,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一定的专业英语作为支撑。因此,开设高校食品双语课程是必要且符合国情的。以“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为例,从目前双语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教学3 个方面出发,探讨高校“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以期为食品专业双语课程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1 “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难统一、针对性不足

“食品营养学”相关课程和专业相较于其他食品学科的课程开设时间较晚,属于领域内新兴的课程。高校食品营养学专业所使用的相关教材主要是基于公共卫生领域的预防医学等相关专业教材改编,而针对食品营养功能的内容较为缺乏,导致食品专业的学生认为“食品营养学”课程与所学知识体系脱节,无法做到融会贯通[2]。近年来,从事食品营养相关工作的学者基于食品科学的知识体系结合营养学相关的知识,编写了一系列食品营养学相关的教材,如张泽生主编的《食品营养学》(第3 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为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孙远明、柳春红主编的《食品营养学》(第3 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李铎主编的《食品营养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均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些“食品营养学”相关的教材立足于食品科学的背景,内容全面翔实,是作为“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的理想基本教材。然而,这些教材仅为中文版本,在转化为英文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学时和培养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及食品营养专业对于“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一套适合中文教材配备不同的双语授课教案是解决目前教学内容难统一、针对性不足的有效解决方式之一。

1.2 教师、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大

目前,高校中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尽管,高校教师大部分均为博士毕业,且在英文期刊发表过论文,具备一定的英语写作能力。然而,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英语的听和说的要求较高,对高校教师的英语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在准备食品双语课程时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熟练英语的表达和发音等方面。此外,高校教师可申请各高校相关的激励计划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相关项目,在海外进行访学,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英语听力和口语。

除了高校教师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外,双语教学对学生也是一个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之一是学生的词汇量有限,导致双语授课时,许多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低、关联性差,久而久之,容易失去对专业的兴趣。此外,不同食品双语课程的开设年级段也需要经过慎重考量。以“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为例,该学科不仅需要食品化学的基础,也需要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因此,不宜在大一和大二开设。经过大一、大二的大学英语四级、六级的考试,以及以食品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知识作铺垫,“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适宜在大三开设,以尽量避免学生因英语水平不足而影响授课质量。

1.3 教学模式单一

“食品营养学”课程内容知识面广,需要食品化学、生物化学和人体生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联系,而且双语课程要求的词汇储备非常专业。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有效接收知识。此外,英语水平的限制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可能无法有效输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导致课堂互动的程度降低。因此,为了使学生在双语环境中仍能有效接受知识,同样的知识点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巩固,如翻转课堂、多媒体融合教学和案例教学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教学模式单一带来的问题[3]。

2 “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2.1 教学内容层次化、定制化

由于“食品营养学”对专业知识要求度高,而且双语教学同时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高,所以除了可以通过在高年级开设该课程外,也可以对选课学生的人群进行一定的建议[4]。例如,在课程大纲中可建议选择此课程的学生最好已通过大学英语六级。此外,可以通过开设不同的“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班级,如1 班为基础班、2 班为前进班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化设计,授予相应的课程。例如,在基础班的授课内容上,可以较多地使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以加深学生中英文知识点的关联。而在前进班,可以较多频次地使用英文授课,并且较多地鼓励学生使用英文沟通。基于不同的学生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化分类,这样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双语教学。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和个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关联度很高。高校教师可以基于1.1 中提及到不同的优秀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关于营养学的实际案例。例如,把蛋白质的吸收与鸡蛋的营养价值相结合、把淀粉的结构和吸收与升糖指数相结合等。由于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并不陌生,在上双语课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做到中英文的关联和知识点的吸收。基于基础教材的内容,对相关授课内容进行定制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的质量。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变得非常多元,如果仅通过使用课本结合PPT 文字的教学形式,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各平台的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又被称为慕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涵盖了一些重点学府的精品课程,内容面很广,主要以录像的形式呈现,并附有讲义和对应的作用,能够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目前,慕课的优秀平台有中国大学MOOC,Coursera,edX,Udacity 等,其中丰富的视频资源可作为“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的部分辅助教学内容,帮助开拓学生的视野[5]。此外,腾讯课堂、学习通、超星平台等学习软件的应用可以帮助快速发布作业、建立论坛和讨论小组,使学生能够消除答题时的紧张情绪,快速参与课程的讨论。除了一些软件和平台的使用外,微信是人们平时最常用沟通手段,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也常被人们看见和关注。教师可以通过筛选优秀的涵盖食品相关内容的微信公众号,如食品加、食品放大镜、热心肠研究院、丁香园和果壳网等,通过分享热点推文的方式,与学生分享和交流相关的知识。总之,为了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食品营养学”的兴趣,降低对双语教学的陌生感,通过各种多媒体混合教学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授课。

2.3 增强互动式、讨论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负责教授,而学生则是专注聆听,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模式过于僵化。互动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可帮助打破传统模式的弊端,使教学模式更为灵活、生动。互动式教学是基于双方平等的交流,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的类型可分为主题探讨式、归纳问题式、精选案例式、多维思辨式等,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互动式教学[6]。例如,对于难度较低和相对零散的知识点,如各类概念性的词汇、定义和应用等,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进行知识点的分配,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并通过学生提问、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加深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对于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如蛋白质代谢、宏观营养素的吸收等,可以以主题探讨式的方式,让不同组的学生从各个方面和维度去解释相关知识点。在这种优良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容易被激发,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体系。

2.4 课程思政的融入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育人”先“育德”,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是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重要途径[7]。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 年8 月26 日召开会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对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此外,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 年印发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强调国民营养事关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食品营养学”课程和国家层面的政策布局联系紧密,在“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必要且符合国家育人育才的迫切需求。

把课程思政融入“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而且需要长期关注领域内的时政时事动态。基于此,教师可根据制定好的课程大纲,基于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融入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蛋白质的吸收和摄入时,可引入《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不同人群的蛋白质推荐摄入量,并通过主题探讨式的方式讨论学生日常生活中蛋白质的摄入量是否充足。此外,在讲解能量和宏观营养素的章节时,可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融入在合适的知识点当中,培养学生的客观、唯物、辩证思维,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人群”“剂量”和“营养”三者之间的关系。“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育德的功能,培养具有宏观视野的国际型专业人才。

3 增加“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的实践教学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提高“食品营养学”课程质量,不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还需要适当增加实践内容课程的比例,以加强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8]。在师资力量方面,可吸纳部分具有实战经验的、在医院或食品企业等深耕多年的专业人才作为实践课程指导教师,通过讲座、公开交流和实地考察的形式,分享如何把所学知识应用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拉近学生与“食品营养学”的距离[9]。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可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对关键知识点进行整合和讲解[10]。例如,对于老年人群的营养配餐,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中国、美国和欧洲的膳食指南进行配餐,分别以中文和英文的形式提交作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具宏观视野地了解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标准。在实践、实习方面,可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进行与课程相关的实习,并提交相应的实践实习汇报,可纳入实践作业的评分内容。此外,学校可与有临床营养科的医院进行一定的合作,例如,可开设2~4 课时的实践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和观察临床营养科的日常工作,使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学有所用。此外,在教学评价方面,可根据教学大纲作出一定的调整,如适当提高实践作业的比例,这样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作业的动力。

4 结语

目前,基于国民对营养健康的不断重视及中国不断加深的国际化合作,开设“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迫在眉睫。然而,课程的开设和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针对目前“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做到有效改善和提高课程的质量。“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宏观的国际化视野以及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的改革之路需要每一位高校教师不断往前推进。

猜你喜欢

营养学双语知识点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漫谈大学生营养学普及
医学院校本科的营养学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运动营养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