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医外治法探析*

2023-01-21李琼超郑丽捷熊国芬白元美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鲜品外治法熏蒸

李琼超,郑丽捷,熊国芬,白元美,陈 普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500)

傣医学是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 5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受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傣医学逐渐形成了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显著的临床疗效及独特的治疗手段的医学体系。其中,傣医外治法是傣医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历经数千载的不断总结与发展,傣医外治法从理论到治则到分类再到其特点,充分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显著的地域特色。

1 傣医外治法之理论

1.1 “四塔五蕴”理论 “四塔五蕴”理论贯穿于傣医学的各个方面,是傣医外治法的核心理论。《嘎比迪沙迪巴尼》曾言:“谁要当好摩雅(医生),首先必须精通四塔,方知病处,才能正确下药。”[1]32傣医也将“四塔五蕴”运用于外治之中,用于解释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病因病机、治疗机理,指导临床诊病辨病及立法选方用药。成书于公元1 300年前的《嘎比迪沙迪巴尼》就已经运用“四塔五蕴”理论指导傣医外治法防治疾病。该书记载许多治疗疾病的外治法方药和种类,如治疗风塔、火塔偏盛型的风病,选用大驳骨丹根、甜菜根、老虎楝根、苦藤等磨于水,内服外擦以除风清火解毒;治疗水塔偏盛型的风病,选用胡椒、小姜、大蒜、葱头、光叶巴豆根等捣烂磨汁,外擦以补火温化痰湿;治疗火塔偏盛型的风病予灯台叶根、倒心盾翅藤根等煎汤,内服、外洗以清火解毒[2]。

1.2 人体解说 人体解说是傣医对生命起源、胎儿生长发育、人体的基本组织结构及脏腑功能的认识和论述。傣医对骨、肌肉、筋、皮肤的分类、形态、功能的描述成为傣医外治法防病治病的指导理论和依据。如,治疗骨折和扭伤时先摸骨理筋、温热水按摩再进行包药治疗及其他治疗;进行刺药疗法、捶筋疗法、搽药疗法、拖擦药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踏踩疗法等疗法治疗时,其刺、捶、搽、拖、推、按、踩的顺序均按照经筋循行路线进行操作[3-4]。同时,对皮肤的认识是指导睡药疗法、熏蒸疗法、洗药疗法、拖擦药物疗法等外治法的基础,为现代的傣医经皮给药方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3 “三盘”学说 “三盘”学说是傣医外治法的另一个重要理论,著名傣医波温囡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盘,用于阐释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确定病位、诊断疾病、指导临床辨病、论治及用药,并形成通利三盘的治疗原则[5-6]。傣医外治法根据病变部位及治疗范围分为上病上治、下病下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上下合治等具体治疗原则,与“三盘”学说密切相关。“三盘”学说精辟的诠释了傣医外治法的治疗机理及治疗途径,傣医将排毒通道归纳为上盘(口道)、中盘(肠道)、下盘(尿道)及全身(汗道)四个通道。傣医外治法通过打开这四条通道通利三盘,一边将毒邪排出体外,一边将药力通达全身,恢复人体风气、水血的正常运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4 “雅解”学说 “雅解”学说是傣医外治法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已由著名傣医药专家林艳芳教授收集、总结、归纳[1]32。傣医认为过食食物、药物都会产生毒素,导致疾病的发生。治疗疾病应遵循未病先解,先解后治的“解毒”原则。傣医将“雅解”学说巧妙的运用到外治法上,指导疾病的诊断及防治,充实和完善傣医外治法理论内容。傣医运用睡药疗法、熏蒸疗法、洗药疗法等外治法预防、治疗月子病及其他疾病就是“雅解”学说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应用。此外,傣医经典解毒通道的形成,即“排毒有口道,利毒有尿道,解毒有肠道,透毒有汗孔”与“雅解”学说密不可分。

2 傣医外治法之治则

2.1 调平“四塔五蕴” 调平“四塔五蕴”是傣医外治法的总指导思想及原则。外治之法,理遵内治之理,故外治之法必讲求调平“四塔五蕴”。即不足者添之、补之,过盛者清之、泻之等[1]93。如,风、水、火、土等不足则补之;风过盛则除风、祛风;水过盛则利之、消之;火过盛则清之;土过盛则疏之等。傣医治疗疾病的实质就是调平“四塔”,使之趋于平衡,恢复“四塔五蕴”功能。诊治疾病时,首先根据患者“四塔”盛衰及“五蕴”的变化情况,判断为何塔失调,然后制定相应的治则,最后选用调四塔总方或者调四塔各方,进行外包、外搽、外擦、外洗、熏蒸、睡药等治疗,以调平四塔之间的偏盛偏衰,或四塔与五蕴的之间关系,使之恢复相对的动态平衡,促使疾病向愈。如:用入水塔的旱莲草外擦四肢关节及手足心,以清火解毒、解痉止痛,治疗火塔偏盛、水塔不足引起的高热惊厥、抽搐;用入火塔的白花丹睡药或外包治疗火塔不足的病症[7]142-143。

2.2 未病先解,先解后治 未病先解、先解后治是傣医外治法独具特色的治疗原则,是“雅解”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睡药疗法、熏蒸疗法、洗药疗法、拖擦药物疗法等外治法,常被用于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如,《档哈雅贺埋》记载的妇安熏洗汤,由火焰花、定心藤、蔓荆叶、黑心树叶、腊肠树叶、夜花叶、姊妹树叶、光叶巴豆叶、中华巴豆叶、薇籽叶、香茅草、通血香、冰片叶、白花臭牡丹叶、肉桂皮、生藤、薄荷等药物组成,加热熏蒸以祛风活血、通气止痛,不仅用于妇女产后保健,也用于月子病的治疗[8]32-33。民间也常用香茅草、苏木叶、紫苏叶、蔓荆叶、黑心树叶、冰片叶、扁藤叶、姜黄叶、莪术叶、腊肠树叶、姜叶各等量,煎汤,浸泡外洗周身用于机体保健。又如,《傣医方剂学》记载三蔻除风止痛睡药方,不仅用于中风偏瘫后遗症、风湿病、痛风、感冒,还用于妇女产后保健和减肥[9]61-62。

2.3 通利三盘 通利三盘是在“三盘”学说指导下,傣医外治法的另一大治疗原则。傣医提倡治病时应疏通三盘,通利水道,使毒邪从三盘而解,形成了“治病先通三盘,利水道而排毒”“三盘一通,百病易治”的治则和治法。“三盘”一通,人体风气和水血运行恢复正常,四塔功能也随即平衡。傣医外治法无不渗透着“通三盘,利水道而排毒”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的治疗原则。如,治疗脾肿大:取丹余肿痛汤加苦菜子、黑种草子各取10 g,舂成细粉,煎汤,取药汁揉搓脾部[9]89-90,开通中盘治疗。治疗高热谵语,惊厥,抽搐,取旱莲草30 g,马蓝 30 g,苦菜子 25 g,金刚纂 10 g,黑种草子20 g,苎麻叶20 g,鲜品共捣烂,加猪油、淘米水炒热包敷双内关穴、趺阳脉处[10],开通上、下盘,上下合治。治疗月子病、风湿病傣医常用睡药疗法、熏蒸疗法通利三盘,发汗排毒。

2.4 三因定则 三因定则也是傣医外治法的重要原则之一。指治疗疾病时要考虑季节气候、地域环境以及人的年龄、体质等不同因素,区别对待;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定适宜的治则,确立相应的治法。如,根据季节的不同和疾病发病的特点,热季多用苦味药物,以清热、解毒、凉血等,并应用刺药疗法、搽药疗法;雨季多用香涩味药物,以收敛、除湿等,并应用洗药疗法、除痧疗法、刮痧疗法;冷季则多用辣味药物,以散寒、温通、止痛等,并应用睡药疗法、熏蒸疗法[11]6。根据三个不同阶段年龄体质特点及生理变化规律制定了不同的防治方法:1~20岁选用甜咸之味药物,适宜用洗药疗法、推拿按摩疗法、除痧疗法、刮痧疗法、热蛋除痧疗法;21~40岁适宜用酸苦药物及睡药疗法、熏蒸疗法、坐药疗法等治疗;40岁以上适宜用甜、温、咸药物及睡药疗法、熏蒸疗法、拖擦药物疗法、拔罐疗法、敲法、脚踏热铁疗法等治疗[11]7-8。

3 傣医外治法之种类与分类

傣医外治法种类非常丰富。经林艳芳教授等整理,总结出常用外治疗法有熏蒸疗法、睡药疗法、搽药疗法、洗药疗法、坐药疗法、刺药疗法、包药疗法、拔罐疗法、拖擦药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捶筋疗法、脚踏热铁疗法、踩背疗法、锤打疗法、除痧疗法、麻油推捏诊法、烟熏疗法等17种[11]3。在分类方面,根据是否使用药物,傣医外治法可分为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药物与疗法相结合;根据治疗部位及范围可分为内病外治、外病外治、内外同治、上病治下、下病治上、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等;根据病种可归纳为内科外治法、外科外治法、妇科外治法、儿科外治法等;根据治疗途径的不同,主要分为整体治疗、皮肤官窍黏膜治疗、经筋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等四大类[11]8。这些外治疗法技术成熟,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保健方面取得显著疗效,数千年来为傣族地区人民的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4 傣医外治法之特点

4.1 外治药物剂型多样,药引独特 傣医外治药物剂型丰富多样,有汤剂、茶剂、酒剂、膏滋剂、滴剂、磨剂、油剂、栓剂、散剂、丸剂、片剂、膏剂、饼剂、条剂、灸剂、挂佩剂、闻剂、熏剂等18种[9]33-38。外用药引子种类繁多,涉及尿类、水类、药水类、米水类、酸水类、药汁类、蜜糖类、油类、灰、土类及药物、酒等[9]14。具体的外治药物引子有乳汁、盐、牛胆、蛇胆、旱莲草、小便、蜂蜜、米汤、柠檬、甘蔗汁、葫芦汁、芝麻油、猪油、土、酒、胡椒等。如,鱼子兰除风止痛汤中加盐适量,用于熏蒸或药浴治疗风湿病肢体关节疼痛,中风偏瘫后遗症[9]93。又如,景皇惊风丸的制作取旱莲草汁拌匀搓成小丸药,高热可取景皇惊风丸再加旱莲草汁擦手足掌心可加强退热之效[9]93。

4.2 药物种类繁多,以鲜品为主 热带雨林赋予傣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药物王国”,可药用的达2 500多种[7]3,为傣医外治法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垂手而得的新鲜药物使傣族治病用药喜用鲜品、善用鲜品。鲜药的应用历史源远流长,是傣医代代相传的特色。外洗剂、熏蒸剂、睡药剂、包药剂、搽剂几乎全是鲜品。鲜药在急危重症的抢救、解毒、皮肤病以及外伤治疗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如,水火烫伤取落地生根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或捣汁调擦[7]95。又如,治疗各种毒虫猛兽咬伤、水火烫伤、毒疮肿毒、颌下淋巴结炎,常取七叶一枝花鲜品磨汁涂搽或捣烂包敷患处[7]205。

4.3 药物多选用味厚之品 傣医外治法用药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喜用善用气味浓厚之品,或香、或臭、或麻、或辣、或苦。熏蒸疗法的发明始于鸡矢藤治疗痛症[12]。鸡矢藤性味特臭,苦,凉,全株含有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傣医认为气味浓厚的药物具有升、降、开、通、散,善动不拘,善走不守的特性,易流入皮肤、关节、肌肉、经筋或骨骼,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及治疗作用。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这类药物富含挥发油及苷类成分,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药物透皮渗透吸收之功效[13]。

4.4 操作简便,适应范围广泛 傣医外治法操作简单方便。简单的磨、洗、搽、按、揉、敲、拖擦、包、敷、熏蒸、睡药就能缓解病情甚至治愈;且治疗病种多样,范围广泛,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如,皮肤疔疮和脓肿可取红雀珊瑚鲜品捣烂直接敷患处[7]239;高热不退、惊抽、角弓反张、大汗淋漓,选用水牛角于火上烤焦,研末加入少量的芝麻油拌匀外擦全身[7]69;皮肤瘙痒症取益母草煎汤外洗[7]136;腮腺炎和颌下淋巴结肿痛,取紫花曼陀罗鲜叶,用火烘热后贴敷患处[7]33-34;感冒头痛、周身酸痛、风湿痛、外伤肿痛、老年性腰腿痛,取曼陀罗鲜品,加酒炒热包敷于患处[7]33-34。

4.5 民间运用广泛,以口传心授为主 傣医外治法在民间长期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傣族村寨中外治法运用十分普遍、广泛,民间医生使用外治法的种类繁多、频率较高,如熏蒸疗法、磨药疗法、包药疗法、睡药疗法、洗药疗法、刮痧疗法等[14],深受当地民众及国外患者的信任及认可。傣族医生在教授和传播本民族医药知识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基本都靠口传心授:一是世袭相传,家族祖传或本村寨流传的一些外治法的秘方;二是跟师、从师或参师,跟随老摩雅学习外治法用药知识;三是民间流传,千百年来以传说、歌谣、故事等形式传播延续,没有固定的师长,在族群中相互传承。

5 小结

历经两千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总结,傣医外治法成为傣医治疗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四塔五蕴”理论、人体解说、“雅解”学说、“三盘”学说等理论,以调平“四塔五蕴”、未病先解、先解后治、通利三盘、三因定则为治疗原则,傣医外治法以丰富多样的疗法为具体治疗方式,逐渐形成内容丰富、应用独特、理论体系完整的傣医外治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以及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15-18]。

猜你喜欢

鲜品外治法熏蒸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山东省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及其附近菜市场食用菌(鲜品)价格(2022-04-27)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硫酰氟熏蒸风险评估与应用(上)
——硫酰氟熏蒸应用技术
山东省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市场食用菌(鲜品)价格(2021-02-25)
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市场食用菌(鲜品)价格(2020-08-25)
熏艾草
中药:以“干”代“鲜”不足取
艾叶熏蒸治疗肌紧张性偏头痛
乳腺癌初起外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