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多元互动中优化,在“融慧”创新中提升
——“融慧”创新理念下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2023-01-20江苏省淮北中学陈蓓蓓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2年11期
关键词:现象高中语文学科

江苏省淮北中学 陈蓓蓓

在教学改革大潮如火如荼的今天,“聚焦核心素养,构建‘融慧’课程体系”,不仅唱响了时代教育的主旋律,而且正在日益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所谓“融慧”,即指“融天下智慧、育智慧之人”。通俗地讲,“融慧教育”就是聚焦优质资源,竭尽创新能力,努力构建“校本化、班本化、生本化”状态下的课程活动体系,切实走出一条“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个性化教学道路。在以语文为主导学科的教改大背景下,阅读与写作教学备受全社会上下的高度瞩目和密切关注。尤其作文教学和考试,开放性特征越发显著,那么,在高中语文学科活动中,如何运用高品质的作文教学模式呢?这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

一、高中作文教学的基本现状和主要成因

总体说来,在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观的大力感召下,在开放性程度不断提升的时代大背景下,无论高考作文还是一般性练习作文,都越发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和明显化个性。然而,在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诸如“高消耗、低收益”作文现象、“低层次化”教与学现象、“盲目写作、随意乱写”现象也比比皆是,高中学生对作文“并不感冒”,甚至“厌作畏作”现象等,需引发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造成如此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概括说来,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因素。小学教育是作文启蒙阶段。“蒙以养正,圣功也。”从校园观察和专项调研中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普遍重视“听说读”训练,普遍忽视对启蒙作文的有效教学和良好引导。“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欠下的作文亏空,到了中学阶段终究是要还的。”二是高中语文教师的“短视”心态。正如上文所说,作文教与学的“迟效性”特征非常显著,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短期速成,而是实实在在的“厚积薄发”。高中教学任务相对较重,时间紧、压力大,许多语文教师很难静下心来,对作文活动进行“多补课”和“下功夫”,师生之间普遍存在“为任务而教、为应付而学”的问题。三是作文教学严重缺乏“人文教育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贴近学生生活文化视野,围绕他们的实际基础和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多让他们在生活化、情感性体验下学习。在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中,片面地强调“教师意志”,学生作文基本处于“被动式、屈从式”状态。四是作文教学的“不得法、欠科学”。比如阅读与写作的“良性互动”,“写作之米”的不断积累与积淀,作文评价的“激励、唤醒和鼓舞”等,都能从根本上切实改变低效作文现状。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过严和机械”,限制因素较多。这既无法激活他们的内在驱动系统,又难以达成“鱼渔兼学、熟能生巧”的效果。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很少让学生写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诗歌、散文、随笔”等题材,过多地要求他们训练“议论文、记叙文”等类型的“考试型”作文,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无论语文学科还是其他学科,无论语文阅读还是作文活动,无论工具性教学还是人文性教育,无论知识学习还是学科素养,不仅是教师“教”出来的,还是学生“学”出来的,更是他们“做”出来的。就高中作文活动而言,只有始终坚持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人文教育关怀下,在“学生文化视野”和“个性差异现象”的根本指向下,通过“融慧与创新”理念下的与时俱进、多元互动和激励引领,才能从根本上切实改变当前现状,有效构建令人期待的“善教与乐学”的和谐教学关系。

二、对融慧创新理念下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性探究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南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这一信条式论断,意在强调作文活动的“以情激情”现象。我们应以此为切入口和主抓手,在“融慧与创新”引领下,以教材资源为基础,通过七个方面,在“善教与乐学”中不断地放大良好效应,把作文教学不断地引向良性互动状态。

1.情趣激发、多元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兴趣老师论”充分表明了“兴趣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到了高中教育阶段,要想从根本上激发作文活动的自觉状态和自主意识,如果缺乏“情与趣”的涵养和滋润,对于教、学而言,其过程、结果,都是可想而知的。相反,教师坚持在人文教育关怀下,善于通过各类路径和方法,始终把“情趣激发”作为第一原则,激励与引领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感,在“情绪智力”状态下不断地赢得获取感和自信心,如此“善教与乐学”的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比如,无论命题作文还是自由作文,或个体独自进行,或多人合作进行,相互之间开展喜闻乐见的比赛与评议活动,不断地放大“以赛激趣促写”效应,对于善教乐学大有裨益和促进。

2.生活链接、多元激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语文是“水”,生活元素就是“水之源”;如果语文是“木”,生活元素就是“木之本”。就语文学科活动来说,阅读如此,作文活动同样是这个道理。高中语文教师善于激励与引领学生,把阅读视野和作文活动自觉主动地投放到多姿多彩的生活大背景下,既可从“善引生活长流水”中收获丰富多元的“写作之米”,又能从“耳闻目睹、可感可触”中赢得无可替代的情感作文元素,进而为“善教与乐学”下的作文活动不断着色添彩。2020年以来,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来的其人其事,国家“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校内减量、校外减负”政策,国际认可度日益提升的“中国式发展”现象,还有各类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等等,无不是作文训练的良好素材和优质资源。生活视野有多大,作文外延就有多广。

3.读写互动、多元激励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的“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等等,都表明了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如果没有广泛足量的“阅读与吸纳”,如何会有令人期待的“写作与倾吐”呢?在高中语文常态化阅读活动中,教师善于把“多元化写作”积极有效地融入其中,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下的激励与引领,通过“熟能生巧”下的可亲可近和可感可触,通过“一举多得”下的学与用结合,把学生不断推向“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善教与乐学”状态。在曹操的《短歌行》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学习、生活感想和人生理想;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联系实际认知基础上,书面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相机补白”下的读写互动等,都是“激励、唤醒、鼓舞”读写互动的潜在空间。

4.资源拓展、多元激励

“资源现象”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因素——是学科活动的客观性支撑,是链接教与学关系的物质性媒介,是引领教与学过程、结果和效果的实质性因素。在教育社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发生在学科活动中的现象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如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学科资源的拓展水平。作文活动何尝不是这样呢?比如,上文“生活链接”和“读写互动”现象,还有下文的“德智融通”和“情感体验”现象等,都是资源拓展中的重要路径和多元形式。此外,发生在语文学科内的“多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等,发生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知识整合”现象,发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等,大力度开发并合理性利用,对于作文教学都能发挥不容忽视的“正强化、正引领”功能。在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教学中,“创作背景”下的读写互动,以及在司马迁《鸿门宴》教学中,对于“视听盛宴”下的读写互动,就是语文与历史、信息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资源拓展。

5.鱼渔兼授、多元激励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信条式经典之论,即在于强调“方法教学与技巧培养”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对作文教学来说,成功路上是没有真正的“快捷通”的,有的只是勤学苦练下的“实干+巧干”。如果非要说出技巧、经验和方法的话,无外乎如下三个层面:一是在常态化语文阅读活动中,激励并培养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自我修炼并自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意识和写作能力。二是通过上文所说的相机补白、模仿写作、读书心得等活动的“读写互动”,通过持之以恒下的“熟能生巧”,不断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和进取精神。三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种“改”,既包括教师的“点评与修改”,更主要的是指“自主性修改”——“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就高中作文活动来说,应以“自主性修改”为基础,多元结合才能达成事半功倍的目标。

6.德智融通、多元激励

文章要打动别人,首先应打动自己。正如刘勰所说,一个看似简单实则丰富的“情”字,是“缀文者”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更是链接“观文者”的灵动因素。那么,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这种“情”究竟从何而来呢?答案是——来源于“德智美的互动与融通”。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创下这一千古传唱的经典词作,仅仅是在怀念“三国周郎”和“残垣赤壁”吗?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仅仅是为了同情琵琶女而变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吗?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呢?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为何会有“心理上的失而复得”呢?这些都是“德智美互动”下作文的灵感现象和情感力量。

7.情感体验、多元激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建立在“自主实践”状态下的“情感体验”活动,才能切实构建“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学科活动体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丰富多元的路径和方式,努力创设或引入更多时机、更好环境和更优平台,激励与引领学生开展各类情感体验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把“其人其事、所看所感、成败得失”写下来,既可迎合学生的活泼心态,又能获取实质性的“我手写我心”效果。在有针对性的文体活动后,在“演讲比赛、专题研讨”活动后,在“百家讲台、课本剧表演”活动后,在校内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后,在社会实践和自然生活探究活动后……如此体验下的作文活动还会言之无物吗?

“劳于阅读、逸于作文。”这种“阅读”属于广义现象,是指“大语文教育观”下的阅读现象。只有建立在课堂内外阅读下,在教材内外阅读下,在校园内外阅读状态下,并且善于把阅读与写作真正地互动、融通起来,才能切实构建“善教与乐学”下的作文活动模式,在“融慧”与创新中把学生不断引向令人期待的“勤作、乐作、善作”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现象高中语文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超学科”来啦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