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2023-01-15张俊珩张道洪

广州化工 2022年8期
关键词:材料科学专业课程育人

李 婷,李 琳,张俊珩,张道洪

(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高等学校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武装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实施的主体之一,不仅承担着教授大学生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任务,同时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习总书记强调高校上好思政理论课外,其余课程也要适当发挥育人功能,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向而行、有机融合的良好局面。在理工科专业学生所修的课程中专业课程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德育与思想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固化为“两张皮”,相互融合需要过程。同时,对应不同的学科和专业来说,特别是理工类的专业课程体系而言,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较难找到有机融合的切入点。此外,并且不少理工科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并不充分,可能认为德育教育是思政课的任务,导致思政教育在大三大四的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十分匮乏。因此,针对理工科专业的课程特点,专业课教师需要通过全面深入探索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程交叉融合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促进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转化[2-3]。

《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学科的重要核心基础课程,内容涉及材料、化学以及工程领域,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4]。课程包含了一些思政元素,比如材料中的高分子材料就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到的塑料与橡胶,到具有重大科技创新的智能高分子材料如人工皮肤、自修复材料等,都凝聚了国内外许多科学家的智慧与心血,这些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可以极大的鼓舞与感染学生。因此,本文从任课教师的思想提升、课程内容设计和创新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论述《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的可行性,深入探索发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方法与途径,有机融入《材料科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科技强国思想、职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等价值观的教育与引领[5-6]。

1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实施的困难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难与挑战。首先,思政内容融入工科材料专业课程体系相对较难,偏理工科的材料类课程体系大多是学习材料的性能、合成以及应用等内容,是以自然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这些自然知识和技术具备客观性属性,本身不具备思想和政治倾向,使得在理工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知识较为困难。其次,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还不够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教师,教育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深厚的知识沉淀,还要积极认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实践价值,这也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核心动力。专业课教师往往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工作,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精力略显不足,一定层面上降低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2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

2.1 提升教师思想认识与政治素养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专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教师要充分认识新时代高校育人的使命担当,要着力提升自身政治素养,践行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传道授业与为人师表,合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观互通互融,做到授业和育人相结合。

(1)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和能力。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体,课程思政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专业课老师不仅需要积累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还需要不断提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和实际运用。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十分重要。专业课教师应增强理想信念,系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思想理论,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认识“四个自信”的具体内涵和巨大优势,切实做到“两个维护”。要将课程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同时,在教师岗前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专题培训工作中,将课程思政纳入培训内容,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2)加强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教师开展各类各形式的教研活动,如经验交流、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及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专业课程思政备课会等,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切实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通过教师自身的个人品德魅力和专业能力影响和感染学生,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喜爱。组织任课教师针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点、难点等,进行系统性研究和论证。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内外的教学过程中,在知识传授中营造出自然的思政气氛,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有效渗透给学生。

2.2 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深挖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和结合课程特点聚焦课程思政元素。在当前课程思政教育的需求下,专业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一些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但切入点需要恰当、流畅,侧重于思想,同时要贴近专业课程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科技强国、爱国热情,家国情怀以及价值观的教育与引领。

(1)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渗透科技强国的教育思想

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结合材料专业学科的特点,自然引入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材料发展的历程时,可介绍一些国内外科学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学生崇尚科学的热情和科技强国的信心。比如在讲解材料学习的重要性时,可以列举一些新材料研发的例子。如未来最具潜力的新材料—石墨烯,在光、电、力学方面具有优异的特性,在电子、能源、信息与生物医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非常热门的高温超导材料有望解决电力传输损耗和电子器件发热等难题,实现绿色新型的磁悬传输技术。通过这些前沿科技事例的引入可大大激发学生对材料研究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材料专业的认可度,培养科技强国思想。此外,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面,可以围绕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用科学家精神影响和感悟我们的学生,激发学生投入到国家的科技事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从新材料的研究和技术突破等背景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与努力,需要勇攀高峰的勇气与决心,树立学生吃苦耐劳和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2)培养学生以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学习自然科学

《材料科学基础》属于自然科学学科的课程范畴,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因而可以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审视与解读。然而,材料类专业课程内容本身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却往往被教师所忽略。以材料的制备章节为范例,在讲授过程中可融入物质观、规律观和量变质变观,引导学生理解原料、制备方法与工艺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理解在各种材料制备过程中所蕴含的物质发展的基本规律。再比如201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关于碳的同素异构体—石墨烯的发现,加强学生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质与量相统一的辩证思维角度理解事物的内在结构及其体现的相应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创新精神和探索科学的精神,提升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创造力。

(3)聚焦材料科学前言,引领学生的价值观

材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材料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进化和发展的历史。新材料产业是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也是高新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少的差距。《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类专业本科生核心课程,不仅对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根植行业的情感培养也至关重要。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行业技术现状和存在的技术壁垒为切入点,通过统计数据和具体案例分析,解读我们国家在国防、航天、信息等重大工程领域面临的材料技术瓶颈。如金属钛材料、记忆合金和半导体单晶材料的开发对我国科技和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作用等,激发学生重视材料理论学习,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通过挖掘老一辈材料科学家的事迹,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自然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学生投身材料行业,为我国实现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转变贡献力量。

2.3 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程学习过程的主体,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中心,探索新教学模式下如何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显得非常重要。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问题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极大提升课堂的活力和学生的参与度,实现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向学生传输价值观教育。以讲授材料的结构基础章节为例,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化学键的本质,以及与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可以拆分课堂进行小组讨论或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去理解化学键的本质,把握材料组成与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加强课堂内外的联动,实现课上和课下的有效衔接,有效实现全方位育人模式。教师可充分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专业实习和社会实习等实践育人载体,实现理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此外,加强科研育人,强化“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开展科学研究,从而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激发科研兴趣,不断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与水平。

3 结 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措施。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如何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提出通过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与政治素养,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深挖思政元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仅有效掌握专业知识,树立职业责任感;同时能领悟课程中的哲学思想,充分、合理塑造其人生观与价值观。

猜你喜欢

材料科学专业课程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天津市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沈阳理工大学)
浪漫的材料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