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本质引领下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3-01-14吴久宏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4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家国情怀课程思政

[摘要] 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是课程育人的应然旨归。因应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全课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要求,研究探讨了复归生物学学科本质的课程思政渗透维度。面向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聚焦学科特质,理解健康中国的规划;引入科技前沿,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具身体验,涵育科学态度与责任;进行议题审辩,关注生命伦理与道德等方式进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进而避免宣教灌输的单一途径。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课程思政;学科本质;家国情怀;生命伦理

为了在生物学课程中回应为谁培养人的基本问题,教师应当通过复归课程思政本义与溯源学科本质,围绕生物学学科思想和核心概念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体会知识背后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实现学科育德、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研究者以生物学学科本体透视其本质,试图发现课程思政可以在生物学课程渗透的维度。具体而言,首先,高中部分的生命科学涉及生物学与生态学两个方面,作为探讨生命体自身发展与外界环境关系的学科,以为人类生存发展谋福祉的旨归融通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其次,新世纪以来的生命科学发展,我国科学家利用在地性的生物资源,贡献出了独特的中国智慧,有助于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再次,从生命科学知识的由来与应用来看,其借由实验探究与调查交流等活动的具身化体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中的社会责任。最后,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等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造成影响,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伦理道德等问题,基于此也可以进行生命伦理的关注。

一、聚焦学科特质,理解健康中国

生物学学科具有怎样独特的育人价值,相信通过对生命结构精巧奇妙的发现、生命繁衍生生不息的关注,以及生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探究,可以明确生物学具有系统论、演化观与生态学的基本思想。而这些思想的背后均体现着生命本体内部自身,以及生命体与外界环境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为此,想要对潜藏在生物学知识符号表征背后的学科思想方法和价值意蕴进行挖掘,就应当链接学生的现实世界,去解决现实情境中复杂、综合的环境问题和为人类健康生活谋福祉的基本问题。而当前,为数不少的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而滥用生物知识和技术迷惑、伤害群众的利益甚至生命安全,如生产劣质甚至毒奶粉、滥用抗生素、散布和传播谣言等,作为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上述乱象做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辨别是非、迷信和伪科学,做真、善、美的传播者和坚守者,进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并践行健康中国2030的愿景。

譬如,选择性必修2课本中“黄石公园灭狼和引狼入园的启示”“塞罕坝今昔”等例子,除了可以用于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能用来解释人際交往中的道理:与人交往和与自然相处的道理是一致的,与人交往不能一味地索取而不付出,就像塞罕坝,一味索取而不付出,导致水土流失、风沙漫天,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才让塞罕坝变成现在的模样:“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在“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节教学时,先提供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一组数据: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53383938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76020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18766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35280人,占13.50%。让学生结合数据,深度思考与讨论:2021年5月31日国家宣布三孩生育政策,有什么时代意义?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采取三孩生育政策的英明决策:一方面可以改善我国人口结构,另一方面应对人口老龄化。如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这一部分“组织水肿”知识点讲解时,笔者以2003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为情境主线设计教学:教师展示大头婴儿的照片,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教师提供事实报道,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学生探秘事实真相,认识“毒奶粉”危害→对“组织水肿”原理进行小结,升华学生道德情感。

二、引入科技前沿,厚植家国情怀

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国家基因测序、克隆技术、遗传育种取得的巨大生物学进步,还是屠呦呦等代表屡获国际科学大奖,均体现了当下我国正在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属于中国的经验与智慧。在中学生物学实际教学中,引入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等方面的科技前沿,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本身的学习,渗透家国情怀,以此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励学生将来运用所学知识建设祖国,造福人类。并且,很多生命科技前沿的进步往往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为此,可以进一步引入地域性的科技前沿案例,在涵育乡土根基的同时进一步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其实,2019人教版生物新教材在选材上,尽量多地选编中国科学研究的国际性进展和中国科学家研究成果的事例:如《分子与细胞》第1章首页,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我国诞生”的事例为情境,明确指出“人类已经在生物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许多未解之谜还得回到细胞中去寻找答案”;第3章第2节“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在“问题探讨”栏目以“C919飞机”为例具有特定的意义(C919飞机是我国首款完全按照国际先进适航标准研制的单通道大型干线客机,具有我国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教师要利用这个契机向学生介绍C919飞机的功能定位、组装基地、字母C及数字919所代表的具体含义,潜移默化地升腾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紧扣教学主题,将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适时、适切地融入相应课程中。在“胚胎干细胞”一节时,笔者结合本地域的特色,以一则科技报道进行新课导入:“重磅!世界首例iPS干细胞心脏病治疗在南京鼓楼医院完成!2020年5月13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报道了南京鼓楼医院王东进团队的一项临床治疗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两名中国男子接受了基于‘重编程’干细胞的实验性心脏病治疗,并在一年后成功康复。据悉,这是全球目前已知的首个使用iPS技术治疗受损心脏的临床应用。”这些真实的、丰硕的成果最能打动和感染学生。

三、增强具身体验,涵育社会责任

以什么方式打开,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触动人心,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成效。课程思政融入中学生物学课堂,不能以说教、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更不能以“心灵鸡汤”的方式生硬地施加给学生。教师要以丰富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素材为载体,给学生真切的情境、丰富的体验,方能促进社会责任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以调查交流渗透责任意识

“为什么要健康生活?”“为什么要关爱老年人?”“为什么要远离毒品?”“为什么要爱护环境?”……生物学科有着与自己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独特的社会责任体系,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意识,不能泛泛而谈,应依据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形成深刻的认知。让学生通过调查、走访、数据分析等途径,在他们通过设计方案、小组研判、亲身经历、整理数据、形成共识的过程中,涵育社会责任。如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一节中,对于“细胞衰老的机制”,让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了解关于细胞衰老原因的几种主要假说,培养学生资源搜索能力,了解科学的前沿和未解之谜,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般历程,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我们该如何看待衰老和死亡这一生命现象”这一问题时,通过展示相关延缓衰老产品的广告宣传及中国首例遗体冷冻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化妆品和保健品的效果,学会辨别伪科学,做到健康地生活;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引起学生对于衰老和死亡这一话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用理性的思维看待衰老和死亡,认同衰老和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观念。

(二)以实验探究促进责任体悟

行胜于言,实践出真知。生物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借由实验探究回归生物学的理科属性与科学本质已然成为当下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追求。与此同时,实验探究后现象的观察与现实问题的关联,同样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体悟社会责任,并使课程思政更加鲜活生动,触动其内心。如生物学教材中的经典实验“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让青少年懂得吸烟、酗酒的危害,从而拒绝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责任。在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染色体变异”一节,为让学生直观、具身感知到导致染色体畸变的因素,笔者安排了一个课外拓展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究“烟丝浸出液对绿萝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学生通过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过程的设计(对照组、低毒组、中毒组、高毒组)与操作、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比对,得出结论:烟丝浸出液浓度越小,诱导能力越低,微核数量越少;反之则微核数量相应增多。通过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成为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四、进行议题审辩,关注生命伦理

科学技术知识本身是具有客观专业性的,然而其实际的运用践行是一柄双刃剑。同样,生命科学的进步往往也给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正因如此,近年来生物学课程实施中对于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SSI)较为关注,其通过现实无标准答案的科学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关注科学事业本质。SSI指由当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所引起的一系列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性问题,如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等高新产品给社会伦理观念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难题。可见,在高中生物学进行课程思政渗透的同时,需要进行议题审辩,让学生进一步关注生命伦理。

例如,在“胚胎移植”教学时,引入“代孕”的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代孕于法、于德有哪些悖逆、不合?与道德伦理有什么不符?用縱深性的问题链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以价值澄清的方式层层剥开生物技术应用的伦理道德问题。而在“基因工程”相关知识的学习时,可引入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议、转基因的伦理争议、转基因的环境争议,促使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形成生态观,唤醒他们的同理心及社会科学性责任感。详细说来,研究者首先为学生组织一场科学辩论会,让他们针对是否支持转基因问题进行观点表达,并筛选出高质量的证据进行辩论;其次,让学生根据辩论的过程写出自身对于生命伦理的感悟,并以科学感悟随笔的形式予以呈现。最后,针对学生的感悟进行差异化的提醒与精准化的引导,让他们在考虑生物技术应用问题时,始终践行科学道德,为人类健康生活与绿色生态做出贡献。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习资料包开发与应用”(项目编号:2019JK13-ZB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丁奕然,李雁冰.《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与教学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03):7-12.

[2]乔晓春.从“七普”数据看中国人口发展、变化和现状[J].人口与发展,2021,27(04):74-88.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分子与细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Mallapaty S. Revealed: two men in China were first to receive pioneering stem-cell treatment for heart-disease[J]. Nature,2020,581(7808).

[5]吴成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6]马香华,王林玲.因应生命科学进展的中学生物学课程实施方略探讨[J].中小学班主任,2022(06):35-38.

吴久宏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学家国情怀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中生物学中不可逆性问题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数学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
揭示错误本质提升资源价值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愉快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探析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