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再认识:让成长更扣“靶心”

2023-01-14李月红

教育界·A 2022年33期
关键词:观察方法价值认同靶心

【摘要】观察是教师为儿童提供适宜性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问题驱动,从观察儿童行为的角度出发,形成儿童行为观察的问题清单,提出观察和评价儿童行为的方法与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树立观察意识,掌握观察方法,提升观察能力,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观察;价值认同;問题清单;观察方法;评价

作者简介:李月红(1985—),女,江苏省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

“观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手段。观察不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观察,是洞悉幼儿行为的必要动作。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属于专业观察的范畴,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

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开展观察记录工作的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以A幼儿园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A幼儿园为某市一所公办幼儿园,全园专任教师36人,在编教师18人。从表1中可知,6.3%的教师认为观察记录工作较难的主要原因是价值认同存在偏差;57.2%的教师认为是观察方法的欠缺;16.7%的教师认为是自身的理论基础薄弱造成的;18.5%的教师认为所具备的理论无法指导实践,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运用理论有效解读儿童的行为;1.3%的教师认为是评价方法单一造成的。可见,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幼儿开展观察工作时所面临的困难比较多,工作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一、播下观察的“种”—儿童行为观察的价值认同

观察行为的目的是更好地认识幼儿,更有针对性地迎合他们的需求,这也是教师了解幼儿发展现状及发展需求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幼儿,教师能够掌握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了解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在理念上逐步认同观察行为的价值与意义。

观察可以作为教师开展下一步工作的依据,教师可以根据观察所获判断自己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为课程设计提供有效支撑。

观察记录也可以作为对幼儿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依据,便于教师解读幼儿的行为和表现,认识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观察记录还可以作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依据,利用观察记录的结果与家长沟通,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与尊重的关系。家长也可以通过观察结果直观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与教师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从而真正为儿童的发展协同发力。

二、发出观察的“芽”—儿童行为观察的问题盘点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多数教师未掌握科学观察幼儿行为的方法,观察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对于如何基于观察更好地了解幼儿、指导幼儿等存在较多困惑。

笔者以问题为驱动,从教师的困惑入手,引导教师围绕观察提出自己的问题,让问题从教师中来,并将教师的问题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和整理,形成问题清单(见表2)。这种方式的根本宗旨是让教师主动运用观察这一手段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掌握幼儿的心理状态,促进教师自主、自动、自发地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开展教学。问题清单可以是个体清单,也可以是小组清单。

三、抽出观察的“枝”—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探究

(一)观察的注意事宜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为了能真实、客观、有效地对幼儿进行观察,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要点。

1.明确观察目的。明确每一次观察活动的目的尤为重要,只有明确观察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地捕捉观察过程中的信息,知道自己通过观察想要了解哪些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介入策略。

2.做好观察准备。教师在观察之前必须准备好观察和记录的工具,如方便拿取的便笺纸、笔和活页夹,随手可拿的相机、手机等。

3.明确观察场地。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往往难以深入和系统地进行观察,而区域活动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具有选择的自主性、操作时间的灵活性以及材料设置的针对性等特点,能为教师提供细致、深入观察幼儿的机会。

(二)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

1.深入观察—善看

在观察儿童这项信息量非常大的工作中,教师要筛除观察的无效信息,使观察活动更为聚焦。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几个要点。

(1)善看,聚焦观察点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的解读》支架1指出,要通过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师可尝试每天观察1名幼儿,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聚焦一日生活中的具体环节、某些区域等,这更有利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能力,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

(2)善看,看见幼儿

①定点观察。明确教师的站位,站位要准,即观察者要固定在某一地点进行观察。比如,若教师想了解科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那么就可以定点在科学区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分析判断材料的数量、难度、种类等是否合适。

②追踪观察。即观察者确定一到两名幼儿作为观察的对象,在活动中即时观察或记录幼儿的言行。可以选择关键词、图示、文字等方式进行记录,之后再进行解读和分析。

案例1:积木游戏“桥”观察实录

时间:2021年5月21日

地点:中班公共建构区

建构主题:家乡的桥

乐乐站在一旁安静地看着积木,10秒后他抬起头,看着其他几位幼儿,指着积木柜说:“我来搭一个塔吊吧,我爸爸的工地上就有塔吊,塔吊可以把积木运到水边搭桥。”乐乐说完,阳阳立刻站起来跑到右边的垫子处,比画着弯弯的线,大声说:“我来搭一条这样的河吧”。乐乐拍着手跳起来说:“好啊,好啊!”这时清清从地上拿起一块四倍单元积木自言自语地说:“我用四倍单元的积木搭路。”然后看向浩浩:“浩浩你做什么呀?要不你帮我们拿积木吧。”浩浩没有说话。圆圆把右手高高举起来笑着说:“我,还有我,我也帮你们拿积木吧……”

由此可见,教师要专注、坚持、细心地观察对象,有目的地看,才能捕捉到有效信息。在观察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感受,让幼儿觉得自己是在被关注,而不是被观察。

(3)善看,看懂幼儿

从幼儿的需要与感受出发,读懂幼儿当下行为背后的动机、个体差异、个性品质和兴趣倾向;从幼儿的行为、心理情感变化、年龄特点等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分析。

案例2:小乌龟的秘密

时间:2021年5月28日

地点:中一班活动室

中班幼儿对动物充满了好奇心,并具有一定的饲养经验。一天,班级里来了一位乌龟朋友,幼儿们不停地追问:“老师,小乌龟喜欢吃什么?”“老师,小乌龟睡觉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了“乌龟的秘密”主题活动(见图1),引导幼儿有计划地饲养乌龟,照料乌龟,探究乌龟的小秘密。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了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行为动机以及幼儿的兴趣倾向,针对幼儿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幼儿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建构知识体系,使幼儿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使教师的观察更具生命力。

教师只有正确地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动机,才能实施适合的教育。观察需要技术,解读需要基础。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展开相关分析,才会让观察更有意义。工作中,教师需要熟知每个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特征,研读理论,不断提升解读幼儿行为的

能力。

案例3:积木游戏“家乡的桥”的观察解读

在中班积木游戏“家乡的桥”中,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不同性格特征与气质类型的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各有差异。比如,乐乐活泼聪慧,喜欢探究新事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他在游戏中主要扮演发起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不断将游戏情节引向深入。阳阳、清清性格开朗,能积极加入游戏活动,是游戏情节的推动者。圆圆在游戏中则表现出协助、参与的状态,而浩浩接触新事物时往往会先退缩,对环境的适应速度较慢,属于“慢慢活跃起来的”儿童。

在游戲过程中,几个幼儿能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展开游戏,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动手的过程中,他们能应用架空、平铺等建构技巧展开游戏,尝试表征桥。除此以外,幼儿能反思自己是否具备完成搭建桥的能力,并能在遇到问题时通过讨论的方式寻找解决办法;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但缺少对桥具体细节特征的了解和表征。

2.现场观察—善记

(1)客观状态,客观记录

要做好观察记录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撰写的观察记录要客观,它应是白描式的文字,而不是解释性、判断性的文字。必要时,可以直接记录幼儿的语言,即记原话。记录时,教师可以将“应该使用”和“避免使用”的适宜词汇与不宜词汇进行梳理,确定在观察过程中使用适宜的短语。

(2)多种记录,灵活选择

在观察记录过程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书写方式和记录风格。有时为了有效记录幼儿的行为,教师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做观察记录,并尝试使用不同的记录方法。常用的记录方式有轶事记录、表格记录、综合图示、多媒体记录方式等,可以运用图示,可以文字性描述,可以使用清单,形式不限。在表格记录中,常用的方式又有领域观察记录表、活页夹记录表、快速检核记录表、小组活动记录表等,找到最适合教师的记录方法才能更有效地观察幼儿。

四、长出观察的“树”—儿童行为观察的评价分析

基于观察活动开展的儿童发展性评价应呈现出关怀性、专业性的特点,旨在让家长看到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情况。但教师必须清楚了解每个幼儿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及发展状态,这样才能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支持与帮助。

教师需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教育经验,全面、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进一步理解生活、游戏、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思考如何给予现阶段的幼儿以强有力的支持。

在评价方法方面,教师首先可以运用内差异评价法,观察、捕捉幼儿的典型性行为与幼儿自身成长变化的关键节点,评价幼儿的学习行为,提高教师观察幼儿学习与发展情况的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运用成长档案法,依据成长档案展开连续观察,记录幼儿的成长历程。

儿童行为的观察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会止于短暂的实践探索,在基于观察的课程设计、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环境的改造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未知区域,教师要在实践路上持续深耕,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儿童实现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盖伊·格朗兰德,玛琳·詹姆斯.聚焦式观察:儿童观察、评价与课程设计[M].梁慧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观察方法价值认同靶心
正中靶心
找准演讲稿的三个靶心
正中靶心的秘密
开启学生观察之门的策略
班主任管理艺术探析
科学观察方法的指导策略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观察初探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