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考点预测之科技精神(三)

2023-01-11任秋祯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材料

任秋祯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板块中“科学精神”之“批判质疑”,指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批判质疑”强调的不仅是批评,更多的是思考与分析,是要透过对表面现象的思考与分析探究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所在,是对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审慎言说能力的集中考查。

北宋理学大家张载有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质疑科学中前人的结果和结论,意思是要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任何实验事实和理论。搞科学研究要带着怀疑的精神,不可先入为主地相信书本和权威。

质疑是科学的精髓所在。正如中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告诫我们的,“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两句名言的精辟之处就是鼓励质疑。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事情,很多问题需要去发现和质疑,去分析和解剖。一位西方哲人说:“质疑从来就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基因种子,没有质疑,就没有各种发明创造;没有质疑,就没有各种错误的纠正。”质疑已然成为一种文化,伴随人类成长。质疑精神是科学的灵魂,要有推翻先贤成果理论的勇气,才有可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一小步。当你彻底了解一个未知的时候,你会发现,在未知后面还有无数个未知等你去了解。

近几年涉及到“批判质疑”的高考作文题:

2020年高考江苏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主题,指出在智能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同质化已经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塑造我们的未来,让考生运用质疑的眼光,重新审视“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命题材料呈现了一些人对人工智能与劳动的关系的看法,引导考生正确处理科技与劳动的关系,体现了对科技发展下人们日常生活的思考,属于批判质疑精神的考查。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科学之最精神的处所,是抱定怀疑的态度。”——胡适

材料二:有人发视频称小学语文教材拼音出错,误人子弟,“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微博上公开回应称“拼音没错,但有些方言地区确实读起来拗口,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大家都可批评指正”。

材料三:华东政法大学一学生没有按时交作业,老师允许其以“论证迟交作业的正当性”的作业作为替代,两人由此开展了颇具学术性的交流。

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如何面对质疑?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文题中的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的“批判质疑”。

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明确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首先分析材料,材料一中明确表明中心——可贵的精神品质是“怀疑”;材料二表明对问题有争议有怀疑,应采取谨慎的态度来对待;材料三认为,对产生的争议问题展开平等对话,往往能够收获更为良好的效果。题干中要求“如何面对质疑”,发问展现出辩证与思考,关注理性思维的阐发。

参考立意:从材料一中提炼,如“质疑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索,而不是对科学恐惧”“质疑使科学得以发展”等;从材料二提炼,如“善疑”“质疑是谨慎思考后的提问,而不是冲动盲目的攻击”“质疑是对灵魂世界的检验”等;从材料三中提炼,如“勇于质疑,敢于质疑”。提炼的立意都要从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大局着眼,从是否有利于民族国家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而不是汲汲于一己私利,仅仅从是否有利于自身的角度。

评分细则

评分原则:以“质疑”为核心话题,能认识到质疑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分析“如何面对质疑”,同时辩证分析了“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的质疑”与“从个人出发的质疑”二者本質上的不同,参考思维、语言、书写等综合考量。

基准分:44

一类文:能结合材料,肯定质疑对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文章不停留在呈现概念、罗列现象的层面,能够重点从“如何质疑”的角度深入分析,提出具体可行的做法。同时,具有辩证思维,能够区分“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的质疑”与“从个人出发的质疑”二者本质上的不同,语言通畅,逻辑严谨,可48以上赋分。

二类文:能重点论述质疑的重要性,并适当提及了“如何质疑”。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但整体无亮点,44-47赋分。

三类文:能围绕“质疑”行文,但简单阐释概念,罗列现象,38-43分。

四类文:否定质疑对发展的积极意义,31-36分。

五类文:完全没有涉及批判质疑,另起炉灶的,30以下赋分。

适用素材

1.袁隆平是个质疑者,他冲破了“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这个科研经典理论的圈圈,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开发出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的杂交水稻。这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发明使人类远离了饥饿,给世界带来福音。

简评:走出那个苑囿,将带来社会的进步、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将推动历史的发展。

素材运用

“盲鱼生长黑壑,出诸海而犹不能视。”囿于旧理论的故纸堆,困在旧思想的烂沼泽,当我们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苑囿里,我们便无法有长远的发展和崭新的突破。而“有的人将自己的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远海”,这样的人便是伟大的先驱者、开拓者。跳出囹圄,成为先锋,往往要先成为质疑者。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质疑者,他把自己的思维利剑指向“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经典理论,横劈出一片杂交水稻的新蓝天,捧起世界人民的“铁饭碗”。他用惠泽众生的研究,生动地向我们证明:推开规则与理论的大门,敢于以质疑精神勇往直前,即使结果不一定胜利,开拓新领域的行为本身已足够令人敬畏。

——江西省会昌中学 吴亮宇

2. 2022年7月16日,一男孩在天文馆参观的视频被传到网上,瞬间火了。原来,这个男孩在观看火箭升空短片时,发现本应是“长征三号”,却变成了“长征五号”;接着他又发现,动画模拟的“长征五号”的分离顺序也是错的;后来他又发现,空间站对接也有差错。男孩最后说了句“啥也不是!”扭头就走。

简评:男孩的底气源于他对航天的兴趣和钻研,而男孩的勇气却源于他难能可贵的科学质疑精神、求真精神。天文馆是传播知识的地方,展陈内容没有差错是最基本的要求,认真、严谨是起码应该具备的工作态度。展陈内容从文稿起草到短片制作,一直到最终评审通过,这个过程要经历好几道程序,但每一道都失守了!如果不是这个男孩,有差错的内容不知道会播放到哪一天!这个男孩对航天有兴趣,有钻研,同时也敢于质疑权威,在他看来知识是神圣的,他容不得天文馆出现如此低级的差错。

素材运用

在看到博物馆播放出的错误信息时,男孩并未因为眼前的信息而放弃自己从多方阅读而来的知识,选择质疑是他学习态度严谨的表现。从古到今,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对于教授知识的人来说,治学严谨是他们传道授业的褒奖;对于杏林妙手来说,严谨细致是他们妙手回春的前提。在他们对事实的质疑之中,庠序中教授的知识从刻板的书本变为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至理名言;中医技术从火烧棒打变为了医者们总结千百年的望闻问切,这无不告诉我们质疑的重要。面对前人至理,今人文作,西方医药,东方经穴,怀有质疑不仅是对前人成果的肯定,还是为我们开创新文化、发明新技术的便宜之门。——江西省会昌中学  王晨

3.成立于1987年的华为公司素来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其中“自我批判”精神可以说是助力华为不断成长、走向成功的有力法宝。任正非曾经说过,没有自我批判,我们就不会认真听取客户的需求,就不会密切关注并学习同行的优点,就会陷入以自我为中心,必将被快速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所淘汰;没有自我批判,我们面对一次次的生存危机,就不能深刻自我反省,自我激励,用生命的微光点燃团队的士气,照亮前进的方向;没有自我批判,就会固步自封,不能虚心接受外来的先进东西,就不能打破游击队、土八路的局限和习性,把自己提升到全球化大公司的管理境界;没有自我批判,我们就不能保持内敛务实的文化作风,就会因为已取得的一些成绩而少年得志,忘乎所以,掉入前进道路上遍布的泥坑陷阱中……华为甚至成立了自我批判指导委员会,将自我否定作为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

简评:自我批判精神不仅是华为公司的秘籍,也该是每个企业和个人进步发展的秘籍。

素材运用

把利剑指向自己,解剖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的行为。如同“吾日三省吾身”的智慧,自我批判能够让我们“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扶摇直上两万里。在多变的环境中,在波云谲诡的世界里,我们容易迷失在迷幻的假象和他人的只言片语中;而在这更迭加速的时代,我们又容易固步自封。此时,唯有自我批判,以自己为中心,守住心中平静的方寸田园,同时不自大自恃,才能抵抗外界的干扰;解剖自身,时常“更新”内心或大脑里的“软件”,反省自己的行为,同时勿妄自菲薄,才能不被时代抛弃甚至开创时代。华为公司便是坚持“自我批判”的精神原则,才能在形势异常复杂的今天行稳致远。不仅仅华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将其纳入自身的文化蓝图,足以说明自我批判的重要性。

——江西省会昌中学 吴亮宇

学生范文

兼质疑之言,行万里之远

□一考生

在人人皆可发声的网络时代,质疑声无处不在。有人发视频称小学语文教材出错,误人子弟。对此,该教材的总主编公开回应拼音没错,只是有些方言地区读起来拗口,且指出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大家都可以批评指正;华东政法大学老师让未按时交作业的学生“论证迟交作业的正当性”,两人由此展开颇具学术性的交流。这些无处不在的质疑声推动着社会发展,质疑作为一种思维的力量,不断为科学的发展和变革注入前进的动力。

“尽信书,不如无书”,质疑是不唯书、不迷信的怀疑精神。胡适在《东西文化之比较》中写道:“科学之最精神的处所,是抱定怀疑的态度。”质疑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基础,当我们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科学发展中的事物和思想观点,而非先入为主地迷信书本和权威,合理质疑他人思想成果时,我们也触及到了科学之价值和精髓。即便是面对“部编本”语文教材般的“权威”,心有所疑时,也不妨大胆提出,敢于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和起点,在质疑声中往往能瞥见发展与变革的先机。自我批判和怀疑帮助个人突破人生发展定式,而对企业发展亦或是民族未来更是同样受用。一方面,它要求被质疑者以科学的态度善待质疑。诚然,质疑意味着对我们所信奉的知识或经验的挑战,当我们被他人所怀疑或否定时,总是容易排斥和忽略反对的声音,而当被质疑的对象以“权威”“经典”的姿态呈现时,质疑的声音无疑显得更加渺小。在某个方面而言,质疑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即每一个被质疑和挑战的个体。当我们摆脱固步自封的局限和习性,虚心接受科学理性的质疑,密切关注不同的声音的同时,也将产生更深入的交流和思考,迸发出创新的思维和火花。

另一方面,质疑本身也需要科学的精神。对于质疑者来说,质疑意味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它不是张口就问,而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从专家撰文质疑曹操墓真伪,到游客质疑圆明园英文简介,我们似乎并不少见“质疑者”,但我们绝不能模糊质疑与“杠精”“键盘侠”之间的界限。盲目的怀疑和空穴来风的全盘否定绝非质疑本身应有之要义,经过理性谨慎思考后的大胆质疑、虚心求问,才是质疑应有的科学精神。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何必觉得质疑的声音刺耳,我們应当允许自己“容错”。唯有兼得质疑之言,方能行得万里之远。

评点:开篇概述材料后,肯定了质疑对于科学发展的巨大影响,接着关注当下,提出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同质化的环境下质疑精神的重要性。文章主体部分分别从两个方面对“质疑”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作者又对第二个方面进行分解,从“怎么做”的角度进行了议论的深化,使文章不再停留在现象层面,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全文说理透彻,富于理性。文章在提及“质疑意味着对我们所信奉的知识或经验的挑战”时,从本质上得出“质疑的最大敌人是自己”的结论,并顺势提出“摆脱固步自封的局限和习性,虚心接受科学理性的质疑,密切关注不同的声音”的可行性措施。作者在道理论证的同时佐以事实论据,使说理有理有据。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材料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拿出精神
最美材料人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