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探微

2023-01-11

中学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说明文克隆

孙 虹

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奇妙的克隆》,然后以问题“什么是克隆”进行提问,结果发现,不少学生找不到要点回答,甚至看着书也不能准确给出答案。可见,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会抓住主要信息阅读。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取文本的重要信息,能结合说明文的特点展开阅读活动。

一、找特征

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的特点或对事理进行阐释,故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说明对象,找出对象的特点,这样才能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能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但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阅读说明文时不能抓住说明对象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为此,在说明文教学中,首先得引导学生找出说明对象并阅读课文分析对象的特点。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在课文的题目中就会明确,如《奇妙的克隆》所要介绍的是克隆技术,《华南虎》则是介绍华南虎。对于说明对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后即可归纳。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是各种自然现象,第三段第一句进行了归纳,“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由此可见,作者所要向读者介绍的是“物候”现象,那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接着作者逐一进行了解释。又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课文的题目就告诉读者作者所要说明的是花儿有各种颜色的原因。

说明文教学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即说明了什么事物或事理,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是什么。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题目初步阅读,对说明对象进行整理后,接下来就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说明对象的特点。要让学生较快地找到说明对象的特点,一是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提示语言。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作者先总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然后分别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论的观点”“自然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解释,提示语分别是“首先”“还需要”“还有”“从”,每解释一个原因,作者都是先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来提出问题,然后再给出答案。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根据问题和提示语分析对象的特征。

二是要引导学生根据说明对象找特征。以《中国石拱桥》为例,课文第一段以打比方的方法写石拱桥,突出其形式优美,接着第二自然段以“出现得比较早”写其历史,用“不但……而且……”突出其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展开说明。教学中可用问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并找出关键词,教师引导归纳,抓住对象的特点。

二、理顺序

为更好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作者再向读者介绍说明对象时,总是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展开的,为此,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说明顺序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记叙文中的时间顺序相似,可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对文章的顺序进行分析。空间顺序则更多的是从空间位置,如左右、上下、表里等对对象的特点进行说明,教学中也可引导学生找出表示空间位置的词语对文章的顺序进行分析。逻辑顺序即按照思维的规律来谋篇布局,说明对象的特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找到表示整体、主要、简单等词语,再进行分析。

通过初步阅读,学生找到了说明对象,对对象的特点有了整体感知,那么,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向读者介绍说明对象的特点的呢?在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找到说明顺序,理清文中的行文脉络。以《苏州园林》为例,想到苏州园林首先要知道它在哪儿,故作者在第一段中就给读者介绍了它的地理位置,接着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写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即“像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围绕“五个讲究”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每一个角落来突出苏州园林美如画的特点。作者所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按照整体和局部的方式,将总说和分说相互照应展开说明。那么,教学中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找到作者是如何总写的,分别写了什么,整体感受是什么,通过哪些局部来凸显整体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后再深入阅读。

说明文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很多学生在读说明文时理不清说明顺序,原因是学生没有分清文章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一般是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展开,为此,在阅读中只要找到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即可疏理说明顺序。而事理性说明文则多采用逻辑顺序展开,在阅读中需要抓住对象的条理特点、事物的成因和文章结构层次等进行分析。以《奇妙的克隆》为例,首先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克隆,然后介绍克隆的实验,再说克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结合课文来看,先以“克隆是什么”设问,接着解释,以“克隆鲫鱼出世前后”来说明“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引出克隆实验后再说克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通过阅读全文,引导学生归纳内容并标出小标题,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理清说明顺序。

三、找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讲究的是科学性和准确性,且要生动形象,故在说明文中作者会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让说明对象变得更生动和具体。如此,读者也能更清楚地明白说明对象的特点。在说明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先找出说明方法,再对说明方法的作用进行分析。

为让说明文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作者在写说明文时往往会采用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在说明文教学中发现,一是学生对各种说明方法的定义并不能很好地判断,二是对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不到位。如此,在阅读中容易忽视关键信息,理解也就成了空谈。

首先,要注重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说明方法进行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以《苏州园林》中“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一句为例,句子的前半部分是说明我国古代的建筑绝大部分是讲究对称的,“绝大部分”并不是绝对,以此体现说明文的用词的准确性,接着转折,说明苏州园林是绝对不讲究对称的。那么,分析该句的说明方法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两种事物”,即“我国古代建筑”和“苏州园林”,其次,明确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即讲不讲究对称。通过作比较来突出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是为了让苏州园林成为一副完美的图画。

其次,要引导学生对说明方法的作用进行分析。不同的说明方法的作用不同,如举例子是通过例子来突出说明对象的某种特点。如《中国石拱桥》中通过旅人桥和长虹大桥的例子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优秀的特点,也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如用“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通过列数字来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在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找到具体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再结合说明对象的特点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四、析语言

准确严谨、生动形象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为更好地说明对象的特点,作者在介绍对象时所采用的语言必须是准确且是严谨的,但也要让读者能更好地认识说明对象,语言还要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打动读者。在说明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进行探究后,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说明文的语言。

在说明文教学中,首先要结合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用语的准确性。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如“红色的花最鲜艳,最耀眼,可以说在进化途中是最成功的”,用三个程度副词“最”字强调红花颜色鲜艳、耀眼和成功的程度。又如“例如牡丹……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 世纪)那个时候来说吧,……白色等各种美丽色彩。”用“只有”强调了仅限于粉红的这个品种,“仅”字表示时间极为短暂,说明人工选择加快了花红的进程,“就”则强调人工栽培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多次多彩的不同花朵。在教学实践中,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句子,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再点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说明用语的准确性。

其次,引导学生探究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又好像在暗示……布谷鸟开始唱歌……”文中的“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以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动植物人的思想,似乎他们也在为农民操心,担心农民会耽误了农事,以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来说明了一些普通物候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让文章变得更具有可读性。又如“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以比喻的修辞将生物比作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比仪器复杂、灵敏的特点。在说明文教学中,结合具体句子引导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点拨。

在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说明文的阅读过程中。同时,要结合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说明文的特点展开阅读和探究活动,更好地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能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这样才能让说明文教学更加有效。

传统评价通常有明显的管理主义倾向,体现在课后服务评价中,就是让上级主管部门主导评价的实施。某地市正在实施的中小学课后服务评价方案中,评价主体安排上有主管部门的评价,有学校的自评,还有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似乎体现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建构主义评价观。但深入分析却发现,在这个方案中,学区评价、教委相关科室评价与学校自评三者的均分占据90%权重,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仍占绝对主导地位,而问卷调研部分的分数只占10%,且在这10%分数中学校得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学校是否认真协助上级开展问卷调查,而不是调查中学生与家长的评价意见。这样的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校加强政策实施,但能否保证学生和家长有实际获得感和幸福感,却不得而知。

“双减”政策是一项民生工程,不仅涉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还关乎学生背后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体验。为长远计,课后服务评价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评价中倾听学生、家长等服务对象的声音,让他们的评价意见在整个评价方案中发挥主导作用。只有人民群众在课后服务中增强了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才能真正办成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赵德成,《光明日报》2022 年01 月18 日14 版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说明文克隆
克隆狼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浙江:诞生首批体细胞克隆猪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