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考题设计”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

2023-01-11陆同爱

中学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考题名著题目

陆同爱

一、问题的提出

1.新课标及统编教材变化的大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在语文考试中名著阅读的分值首次增加到15 分。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统编本语文教材明确初中阶段每学期了两部必考名著阅读和三部推荐名著书目。统编本语文教材还特别强调“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2.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意义

在经典文学名著中,其情感内涵丰富,多是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有效地塑造灵魂、陶冶情操。引导学生品读经典文学名著的艺术形象,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三观”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整体思维能力处在迅速发展阶段,阅读名著,可陶冶学生的性情,活跃其思维,锻炼学生的写作、阅读以及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兴趣的心理学依据

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Allport)认为人类有一种“自主性功能”,就是兴趣,兴趣是感情状态,而且处于动机的最深水平,它可以驱策人去行动。兴趣是学习的发动机,兴趣可增长学生的智慧,显著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是其主体所在,指导者就是作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担任好学生的指导者角色,让学生可主动领会文本,创造意义。

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参与阅读。

三、以“考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美国著名学者史密斯把阅读分为三个层级,即第一层级为认知性阅读;第二层级为理解性阅读;第三个层级为创造性阅读。这个理论比较准确地揭示了阅读的规律,也符合阅读者的认知规律。因而指导学生名著阅读时也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分三步进行:一通读,整体把握;二精读,品味赏析;三研读,拓展质疑。其中读是主体,学生理解、分析、质疑、创造必须建立在读的基础。如何读?如何有兴趣地读完整本书?笔者采取“考题设计”的形式贯穿在通读、精读、研读这三个过程中。教学实践证明基于“考题设计”激发中学生名著阅读兴趣有一定的效果。

1.通读阶段——感知客观题

通读,指把书籍或文章从头到尾阅读一遍,通读是初步感知。通读宜采取从头至尾以较快的速度阅读的方法,是对名著的初步感性认识。因而通读阶段主要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理清情节,梳理人物及其关系等。这一阶段考题设计具体操作如下。

(1)设计考题内容:名著主要内容、情节、人物及其关系、作者、创作背景、主要事件、人物经典语录等。

(2)设计考题题型:选择题、判断题。

(3)题量:选择题、判断题各5 题。

(4)筛选题目:老师组织组长筛选有代表性的题目,筛选原则是在规定的章节内,符合本阶段设计题目的内容。只要能推动学生进一步阅读名著的题目都可采用。

(5)组织学生答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间比赛,小组擂台赛。考虑到名著阅读是义务教育考试的内容,比赛要考虑学生参与度,形式可以多样化。

(6)奖罚制度:胜出小组给予奖励,落后小组要采取接龙的形式阅读规定章节的名著内容。

附学生设计的《傅雷家书》题目。

由于傅聪手头上没有可读散文的书(指古书),于是傅雷推荐读《 》(1954.12)

A.《史记》 B.《论语》 C.《世说新语》 D.《诗经》

这是选择题,又如判断题。

傅雷认为只要年富力强,只要有自信,有毅力,死不服气地去学技术,外行变为内行也不是太难的。( )(1957.3)

显然的,在通读阶段设计类似这样的题目是难度不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名著阅读中来,也一定程度上削除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畏难心理。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来答题又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为了取得胜利,小组成员会通力合作,为了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学生会多次翻看名著寻找答案,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这种以点带面、由一探全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燃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小组合作,组间竞赛又“诱惑”学生认真读名著,并以此为支撑力推进学生深层阅读。

值得注意的是通读时应指导学生辅以适当的思考和标记这样的思考和标记是为下一步精读作准备。

2.精读阶段——赏析主观题

精读是一个重要的阅读形式,可让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深入、全面的理解,这一阶段考题设计具体操作如下。

(1)设计考题内容:人物形象分析(包括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环境描写分析、修辞赏析、主题探讨、名句理解等。

(2)设计考题题型:填空题、问答题。

(3)题量:填空题5 题、问答题1~2 题。

关于筛选题目、组织学生答题、奖罚制度略(同通读阶段相同)。

这一阶段的阅读难度上升了,也是学生容易放弃阅读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的阅读兴趣不磨灭,设计题目时教师要作好指导,筛选题目时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在阅读《平凡的世界》学生设计了关于理清人物及人物性格分析的填空题。

请分别在横线上写出人物或在括号中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孙家:孙兰花(淳朴、善良)

孙少平(有理想想追求的新青年)

孙玉厚(敦厚、朴实)

孙兰香(懂事、好强)

孙少安(自强、有责任)

田家:田福堂(迂腐、落后)

田润生(有担当善良)

田润叶(为爱执着善良)

田晓霞(单纯、有主见)

为了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生必定要再次走进名著寻找跟人物相关的事迹,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阅读名著。以上是填空题,又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答题。

“海浪在他脚下冲击着零乱的石堆。从遥远的土耳其吹来的干燥的海风吹着他的脸。海港沿岸是个不规则的弓形,由一条用钢筋水泥筑成的防波堤挡着浪。连的山脉伸到海滨就中断了,城郊那些白色的小房子一直排列到很远的山顶上。”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又如在阅读《平凡的世界》时,学生设计的考题。

文中说“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热起来”你赞同人要在磨难中成长吗?

学生的答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命运是公平的,它不会偏袒某个人,它会在你成长的路上放绊脚石,只有越过这一道道坎,经过磨难,才会看到成长的曙光一直照耀着你。

当学生能设计出这样的考题时可见学生已经走进了经典,能在赏析过程中感悟名著蕴含的思想感情,并结合生活联系作深度思考,都表明学生名著阅读上了更高的台阶,当学生收获了成功,带着自信又成为继续阅读的内驱动力。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围绕着这个兴趣点不断扩大战果,继续向前阅读。

3.研读阶段——探究拓展题

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研读最初从一个知识点开始,经过不断地拓展和深化,最终带动整个知识面,因此通过研读获取的知识更完整、更深刻、更扎实、更具价值。此外,研读还有助于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有了自己的东西,不再人云亦云了,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这一阶段考题设计具体操作如下。

(1)设计考题内容:人物、主旨探究;整部作品的探究等。

(2)设计考题题型:拓展题。

(3)题量:1 题。

关于筛选题目、组织学生答题、奖罚制度略(同通读阶段相同)。

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性阅读,学生的阅读不再是浅尝辄止,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美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为名著中喜欢的人物写颁奖词、为名著写推荐词等。如学生设计的题目。

请向你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100 字以上)。

学生写的推荐语:《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青年为对象,作者以朋友相称,亲切地叙述了青年所应知道的事情,信的内容大体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或观察后由感而发或是灵光乍现突然感悟到的人生真理,对于青年们,尤其是中国青年,作者分外关心和关切,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作者希望这十二封信能尽到微薄之力,所以但凡是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十二封信。

这一阶段能力要求更高,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按要求设计出考题,更不是多数同学能理解到的深层内涵,但是我们依然要指导学生利用他人见解理解名著,通过别人的评论开拓自已的视野,鼓励学生通过别人的见解从而更深刻理解名著。这也是让阅读兴趣不磨灭的一个不错的做法。

四、对论题的反思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随着教学实践发展,笔者也发现了本论题存在的问题。首先在设计考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不同,能力不同作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小组成员间并不是每个成员都能设计出各种类型的题目,毕竟个别同学能力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次考题设计还要规范化、系统化。可以指导学生针对中考的阅读理解题的五大考点进行设计,这样让学生的名著阅读成为提高阅读能力的得力助手。再次,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名著尝试本论题的方法,更加科学地指导学生名著阅读。最后,还要完善名著小组学习机制,让积极的小组学习促进名著阅读。

因而就某一部名著,在小组合作学习背景下,以“考题设计”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名著阅读的兴趣,把本研究成果推广到名著阅读教学中去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基于“考题设计”激发初中生名著阅读兴趣策略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只有“悦读”才能让初中生名著阅读的路走得更远。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悦读”名著,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记忆取决于价值。很多书的内容是不需要刻意记忆的,特别作为成年人来讲,记不住就算了,或许这些内容不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是在工作中极少涉及的。但凡能记住的,必定与自己的兴趣联系紧密,必定对自己的工作能给予很大帮助。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成年人的阅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慢慢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在这期间,不少信息起到一种“酵母”的作用,它去激活个人储备的另外与之相关的信息,使得新旧知识发生关联,产生一种新的观点来改造自己,认识世界。这要比单纯记住一些知识更有价值。

好书要读通,闲书要读快。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反复阅读,甚至很多书未必值得一读。我们按照每天阅读一万字,一年下来,读不了几本书,所以,读,就读好书,读关键书,读构建自己专业基础和高雅品质的书。特别是一些经典的书籍则需要反复阅读,要动手、动笔、动心、动口。我喜欢反复看《给教师的建议》和《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只要有时间,我总要翻几页,每次阅读都有一种新的收获。苏霍姆林斯基与阿莫纳什维利的书没有深奥理论,但充满教育的哲理,他们不提生涩的概念,他们写书的读者意识很明确,就是给同行教师看的,不是给专家研究的。他们不为职称写作,更不为名利出书,只是对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如实地记录与整理。这才是真正的好书。

——常亚歌,《中国教育报》2022 年01 月05 日04 版

猜你喜欢

考题名著题目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光学常见考题逐个击破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国外名刊名著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