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榜样教育的提升路径分析

2023-01-09尤靖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榜样教育提升路径新媒体时代

尤靖

摘要: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呈现出榜样教育功能弱化和偶像崇拜过度的现象。本文从厘清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耦合性和差异性出发,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榜样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站在新媒体发展的角度从榜样教育的选树、传播、认同、评价和保护五个环节出发,探析榜样教育有效性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偶像崇拜;榜样教育;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30

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具有超强的渗透性,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深远。充分将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便捷性等特点与大学生榜样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加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引领,更能为榜样教育提供可行的提升路径。

1偶像崇拜和榜样教育的概念及异同

榜样和偶像是美好理想和全面发展的愿望的人格化、形象化的具体表现。通过榜样和偶像的思想观念、人格品质和行为举止对崇拜者或受教育者的价值分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产生综合的影响。因此,对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异同分析,是榜样教育提升的前提。

1.1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概念

榜样教育是政府等权威机构根据自上而下的选树方式确立榜样,并通过教育者对榜样的事迹、能力和人格特质进行宣传,最终获得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和行为实践。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向好向上发展。

偶像崇拜伴“是个体或群体对自我认同的形象化的人格符号所表现出的极度尊敬、钦佩、欣赏、喜欢和向往的心理和行为。”新媒体时代下,越来越多媒体和娱乐资本介入其中,偶像崇拜多指是青少年群体出于对娱乐圈的明星艺人的外貌或其他特征的崇拜、喜爱和追捧,表现出更换速度快、娱乐趋俗化等特点。

1.2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耦合性

在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的相似性。从上述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定义来看,无论是偶像的外貌或其他特征的崇拜、喜爱和追捧,或是榜样的事迹、能力和人格特质的心理认同和行为实践。偶像崇拜和榜样教育可以划分为主体、客体、载体、传播路径和外部环境五种因素。崇拜者或受教育者(客体),对榜样或偶像(载体)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最终表现为在行动上的模仿或践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及实践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者在作用机制上体现出的高度耦合。

在结构和类型的联系性,榜样和偶像的类型之间几乎没有明确的界限。“偶像和榜样既互相区别,又相互包容和转化。”学者岳晓东将其划分为纯偶像、偶像型榜样、榜样型偶像、纯榜样四类。是个体或群体对偶像或榜样特质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归属,并且同客体本身的价值观念融合并对其产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作用。

1.3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的差异性

首先,学习的核心和动机不同。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在偶像崇拜和榜样教育在崇拜和学习的特质上表现出较大的不同。一个是以人物为核心、以利己为动力的自发行为,一个则是以特质为核心、以利他和为公为目的的自觉行为。新媒体背景下,谈到偶像崇拜多指对娱乐明星的崇拜,表现为模仿某位偶像的外形,盲目追求同款。《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等综艺节目通过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各大平台为养成系偶像投票。粉丝渴望与偶像建立一种拟亲密的关系,表现为理想化、绝对化和浪漫化的特点。在榜样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以客观理性的态度,以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作为行动的依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到行动的认同和践行,表现出现实化、相对化、理性化的特点。

其次,传播方式和次序不同。大众媒体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造星步骤表现为先判断市场的需要,在确定偶像的“人设”,扩大了偶像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与偶像崇拜不同,榜样教育是“确立榜样在前,传播榜样在后”,以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体制力量作为传播的主体,树立可感、可近、可学的榜样人物,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情感认同和行为趋同,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弱化的表现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榜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之一。因此,只有将大学生榜样教育弱化的表现阐述清楚,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对症下药。

2.1榜樣教育的内容滞后形式单一

首先,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增多密度增强。但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教育者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对等的现象。这会很大程度上削弱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权威性,进而削弱榜样教育的有效性。其次,传统榜样教育多以语言说教和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主要通过学校的主题讲座、悬挂条幅等形式进行榜样事迹的宣传。这种单一的传统的形式已经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求新求异的追求。

2.2榜样教育的深度和持续性不足

将榜样教育与实现“三全育人”相统一,才能够助力增强榜样教育的有效性。榜样教育的持续性较弱,不能将全程育人与榜样教育进行有效结合。要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将榜样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实现榜样教育的具体化和个性化。同时,大学生榜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学习榜样具体的事件,更要善于总结榜样的人格,将其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3偶像崇拜对大学生的吸附力增强

新媒体时代下,养成系明星、网络明星艺人等多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偶像形象层出不穷,更新速度异常加快。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勇于冒险、敢于创新并且追求时尚能很快接受新事物。在新媒体时代平等化和去中心化特点影响下,大学生看似拥有选择偶像的权利,实质上这种快餐式的偶像崇拜很难带给他们内在的深层次的吸引,因而呈现泛偶像化的现状。这不仅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审美标准以及价值取向产生不良的影响,更加会造成大学生榜样教育意识淡薄,漠视甚至诋毁英雄人物的现象。

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弱化的原因

以互联网为依托,数字化技术和各种媒体为支撑,具备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的新媒体时代,只有了解大学生困惑与渴望、特点与期待,才能实现榜样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3.1受偶像崇拜的冲击

新媒体信息的多元为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提供了诸多便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方商业和资本力量不断加入到偶像打造和宣传环节中。加之,根据观众和粉丝的喜好“立人设”的模式,吸引很多大學生对养成系明星的关注。出现了粉丝追求“同款”,对偶像了解不全面就盲目跟风的现象。在一些商业利益和资本的裹挟和晕轮效应的影响下,大学生极易将自己的偶像想象的完美无瑕会将某一特征不断放大,极易产生一种拟亲密关系的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3.2多元文化的涌入

网络媒体、数字电视媒体和数字电视媒体三种分类,体现出了新媒体的渗透性和全覆盖性,加之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开始涌入我国。多元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了大学生的眼界。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低门槛,也是文化市场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普世价值观、历史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榜样教育的认同度也有所降低。

3.3自主意识的增强

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地位呈现平等化的特点,每个人都掌握着麦克风既可以是消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消息的传播者。大学生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分配给了社交媒体平台。他们在互联网的学习中,拥有更多自主性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此外,互联网各大平台更新信息十分及时,大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逐渐加强,并且可以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问题这种超强的交互性和及时性让大学生与新媒体的黏性增强。但是榜样教育中,依然存在教师未掌握最新信息,知识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这会导致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受损,造成榜样教育有效性消解。

3.4榜样教育自身存在问题

大学生榜样教育存在形式化与运动化问题。大学生的榜样教育仅仅提留在口号和标语上,在思想认同和行为实践上体现的较少。在选树榜样环节,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化,榜样类型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性,“高大全”的问题严重。这种与榜样的距离感和较弱的交互性,使得大学生并不能真正的从内心认同榜样的人格,不能完全领悟榜样的事迹和能力的精髓。同时教师未及时掌握最新信息,知识更新慢的问题,导致了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受损,榜样教育有效性减弱。

4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因此新媒体时代必须能够将网络技术、媒介交互、信息交融通榜样教育进行很好的资源整合,

4.1确立榜样选树标准,促进榜样与偶像共同引导

首先,新媒体时代下榜样教育的选树方式应该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增近榜样教育与大学生的亲密感。就选树标准而言,应该以榜样教育的源泉和动力和中国共产党人对榜样教育的论述为依据,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在榜样的事迹和人格是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体化、人格化、时代化的表现。

其次,倡导“偶像-榜样”教育模式,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杰出人物,丰富大学生对于榜样人物的认知,帮助大学生多元化地了解自己崇拜的偶像人物。通过对榜样和偶像理性全面的认知,克服浮躁,潜心学习知识。强化对他们的理性认识和心理认同,调动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理性批判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飞跃。帮助大学生摆脱偶像崇拜的晕轮效应,树立可亲可学的榜样增加榜样教育的有效性。

4.2优化榜样教育传播氛围,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成为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要提升大学生榜样教育传播效果,要从网络治理以及营造和谐干净的网络空间入手。加强网络治理,持续的推出相关的规定和政策,对于一些不正当的言论以及容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不好的言论进行及时干预。同时要坚持党管媒体,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抵制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

不仅要及时辨析和纠正错误思潮进行,更应该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在榜样教育的宣传内容上,注重真实性,从榜样的事迹出发客观的宣传榜样,让平凡的事迹发出不平凡的光亮;在榜样教育宣传形式上,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以及通过智能手机的多元化的平台对榜样人物进行宣传,在丰富榜样教育形式的同时增强榜样教育的渗透性和强交互性。将显性教育同隐形教育相结合,实现榜样教育对大学生有效地引导。

4.3丰富榜样教育机制,增强价值观引领

社会群体的共同的价值观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共同标准和调节手段。榜样教育就是以某一特定阶层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为导向,将榜样的事迹和人格特点与外部环境和传播媒介相结合来引导个体或群体向榜样学习。

新媒体高速发展背景下,媒体、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己都要正确认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网络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大众媒体和自媒体都掌握着麦克风,要明确认识到肩负的社会使命,要做到真实的宣传榜样事迹和人格,充分发掘身边值得学习榜样,为榜样教育提供多元、亲近、真实的榜样案例。学校与教育者应该发挥榜样教育的主体功能,将榜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学活动中。加强在情感和心理层面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借助榜样的力量实现价值观的指引和规范。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必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规范行为,提高媒介素养。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勉励自己,扎实学习理论知识,将榜样的事迹、能力、品格与自身特点和优势相结合实现内化,同时也要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4.4拓展榜样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

新媒体作为人们了解社会的主要工具之一,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多路径,带去了诸多转变。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平臺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几乎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同时,新媒体的开放和共享为大学生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契机。榜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抖音、微博等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社交平台,为同学们提供精神源泉和智慧宝库,更可以成为同学们交流感悟的圣地。

另外,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从榜样的选树、传播以及教育等环节入手实现官方媒体、大众媒体与自媒体的联动发展。官方媒体可以利用新闻联播、公众号等权威渠道发布榜样的事迹和精神;大众媒体充分利用多种途径通过手机、网络和电视三种类型实现全覆盖,达到无处不在。

同时,各自媒体平台和账号从不同的角度对榜样事迹、能力和品格进行分析。以此,实现榜样教育的多维度立体化开展。

榜样教育是一套逻辑严密、布局精细的系统工程,新媒体时代下,要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榜样教育的有效性,就要各环节内部有序进行,各环节之间实现有效衔接。不仅要确立选树标准,建立有效地传播机制,更要赢得大学生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同时处理好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发展,才能确保大学生榜样教育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彭怀祖.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榜样与偶像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1).

[2]何小忠.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2).

[3]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09):21-24+62.

[4]朱晶璇.“互联网+”语境下95后大学生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21(36):33-36.

[5]张家斗.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D].西华大学,2016.

[6]张海霞.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机制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02):5-8.

[7]史宏波,李文杰.重要他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5):29-34.

[8]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新湘评论,2019,(09):4-6.

猜你喜欢

榜样教育提升路径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