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2023-01-09周京树肖梦蕊梁莹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疫情防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周京树 肖梦蕊 梁莹

摘要:在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深刻把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发挥其在疫情防控中的价值,找准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挑战,在中外疫情防控对比、强化精准管理、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促进实践育人上下功夫,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疫情防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8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作为。探索适应防控大局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方法,是高校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思政成果转化为防疫力量,增进育人实效的必然要求。

1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国家防控总体方针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快速有效处置局部聚集性疫情,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高校而言,常态化防控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上具有重要价值,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育人工作的重要基石。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面对重大疫情迅速成长的需要。在疫情期间,高校要善于将“疫情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将抗疫实践的战场转化为大学生育人的课堂,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面对疫情的危害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让学生接受生活挫折教育、身体健康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念。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统筹疫情防控工作凝聚磅礴力量的需要。重大疫情来临,学生群体是抗疫力量的生力军。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中来,统一到政府和学校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举措上来,积极动员大学生投身疫情防控战,用青春靓丽身影传递正能量,凝聚起师生共同抗疫的强大信心和磅礴力量。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需要。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国经过艰苦卓绝努力,在短时间内将疫情蔓延势头遏制住,在防控常態化阶段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西方少数政客利用疫情做文章混淆视听,进行政治操弄,以达遏制中国发展之险恶目的。可以充分利用抗击疫情这一重大教育契机,引导大学生提升政治鉴别能力,充分认识西方意识形态偏见,在大是大非上不含糊,强化新时代责任担当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做党和政府各项政策举措的坚定支持者。

2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遇挑战

在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方式方法、教育内容均有变化,相比疫情前工作更具有复杂性,对高校和思政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2.1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经验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于高校校园环境的独特性,师生人员规模大,在完善相应后勤保障服务、落实各项防控举措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高校日常教育体系中,应对重大疫情的教育内容较少,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流行病防治基本认知、学生应急演练培训以及危机心理健康知识等教育。疫情来临,因长时间、大规模使用网络技术开展线上教育和即时沟通,存在工作人员不熟练、学生不适应的问题。面对学生群体受疫情影响心理健康频发、久居寝室舍友矛盾冲突、长时间线上学习产生抵触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发挥效用还需亟待提升。

2.2重大疫情对校园生活和思想行为产生较大冲击

一方面,对学生校园生活产生了较大冲击。疫情期高校一般坚持“非必要不出校”原则,学生外出需严格按要求进行审批报备。校园内适时取消线下教学和各项组织活动,食堂取消堂食,学生生活由宿舍、教室、图书馆、操场、食堂等“多点一线”变成食堂到宿舍“两点一线”模式。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对户外活动具有较大需求,疫情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日常生活。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较大冲击。学生需遵守属地和学校各项疫情防控规定,时间久后,部分学生易产生百无聊赖的思想心理状态。大学生群体性格还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意志品质、情感控制都在发展中,承受压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还不足,普遍易产生负面心理,如出现失眠、抑郁、焦虑、暴躁、恐慌等不良倾向,这些给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造成了挑战。

2.3疫情全球蔓延下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西方基于政治利益充满敌意的论调就未有停止。重大疫情溯源是一项科学的活动,我国发现疫情早,不代表我国就是起源地。欧美一些国家利用宣传工具不断诋毁我国,一些政客将“中国病毒”挂在嘴边,炮制“中国起源论”“中国赔偿论”等一些谬论,将疫情污名化、标签化,以转移其国内抗疫不力之事实,以达遏制中国发展之险恶目的。又因互联网深入发展,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流量巨大,包括学生在内的网民关注度高,疫情期间国内一些网民的不当言论、谣言在舆情上掀起了一定波澜,给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带来不小挑战。

3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是全方位的工作,是总体。”“‘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高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重大疫情防控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宣传防控政策、防疫知识,将防疫实践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大课堂,坚持问题导向,回应学生诉求,锤炼其意志品质,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

3.1以中西疫情防控作对比,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方面,以事实说话作中西防控对比。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调动各方力量,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用一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三个月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胜利,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后,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动态清零”不动摇,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拥有更好的医疗技术条件和卫生体系,却不作为、乱作为,采取所谓“群体免疫”“自然免疫”“与病毒共存”政策放任病毒肆虐,导致疫情反复延宕,确诊比例飙升,病亡人数激增,病毒变种层出不穷,民众对疫情防控丧失信心,给全球带来严峻的防疫压力。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充分利用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西疫情防控对比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能力、中国政府高效的执行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团结伟力,让大学生学习伟大抗疫精神,引导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做到“中国自信”。要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学生将爱党、爱社会主义和爱国高度结合起来,努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3.2以精细管理为路径,提升思政服务水平

一是构建疫情防控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在疫情期间,要把“三全育人”要求落实到防控的全过程,建立起全员参与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构建党委班子、分管领导、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组织等各主体积极参与的工作管理体系,积极发挥学校与家庭、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效能,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举措,落实全过程和各环节的精细管理,以最大努力保障师生安全。

二是加强大学生疫情防控知识教育。

做到“知疫”才能更好“抗疫”。积极提升大学生科学认知水平,强化重大疫情相关知识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病毒致病机制,了解其传播途径,掌握防疫方法。重视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意识和生命意识,强健体魄,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保持理性平和良好心态。及时对学生产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凝聚抗疫思想共识,坚定战胜疫情信心。

三是根据分级响应规范学生行为管理。

要根据属地疫情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校园防控响应级别。属地有疫情时,根据情况采取线上教学,对楼宇、场馆进行人流管控,实行物理分区隔离举措,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同时,加强校园巡逻,严格门岗管理,强化人脸识别、视频监控等技术提升安防水平。疫情形势缓和,根据属地防控政策变化相应降低防控响应级别。要严格学生行为管理,对不经审批擅自离返校、隐瞒个人行程轨迹、不参加统一核酸检测等违反规定的学生,要强化惩处和教育,不断提升学生规矩意识和法治意识。

四是强化网络思政提升学生网络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高校思政教育需“知網用网”,使互联网与思政工作紧密契合,不断提升学生网络素养,让互联网“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入网,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技术使用水平,努力增强学生甄别虚假信息能力,能够时刻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不信谣、不传谣和能辟谣,主动传递社会主义正能量,弘扬新时代主旋律。

3.3以实际问题为首要,回应学生真实诉求

一是强化疫情期间常态化沟通交流。

思政工作者要强化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做到时刻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要在互联网上建立与学生常态化沟通交流的渠道,在通过电话、QQ、微信与学生保持联系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群体特性,关注学生关注的内容,充分利用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通过钉钉、腾讯会议等软件与学生多交流互动,开展谈心谈话和主题党团日活动,积极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是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力度。

针对学生不适应防控管理以及产生的诸多思想行为问题,要在加强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加大人文关怀。在保证“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同时,要积极在教育学生中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停课不停爱”。加大疫情期间心理疏导,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和咨询平台,就学生的负面情绪、思想困惑、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怀疏导。对心理健康问题要积极介入,引导学生做好情绪管理,培育理性平和心态,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三是精准解决学生学业和生活困难。

加强疫情期间学业指导,通过建立学习互助微信群、在线学习资源库,开展视频直播辅导,进行教学创新和学习方法性指导等,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对于建档立卡或家庭受疫情冲击影响很大的学生,要做好资助育人加强关怀,根据实际困难发放生活用品和医疗防疫用品,适当给予减免学费和临时困难补助。对于毕业班学生,重点关注就业问题,建立学院党政、专业教师、辅导员、政府、校友五位一体的就业协同机制,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对就业困难学生采取“一人一策”“一对一”就业指导,以细致服务打好就业服务“精准牌”。

3.4以实践育人为基石,锤炼学生意志品质

一是以疫情防控先进事例做示范引导。

在抗疫中涌现出很多英雄事例,有临危受命的院士,有逆行的医护工作者,有倒在一线的基层干部,更有无数的平民英雄,他们书写了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作为“战疫”中的重要战场,高校也有很多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要通过宣传海报、新闻报道、视频推送、模范现身说法等多形式进行立体宣传,注重用先进的人和事来感染人、教育人,特别是发挥朋辈榜样激励示范作用。

二是号召积极投身防控志愿服务实践。

要培养学生树立抗疫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疫”不容辞的观念,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校内外的疫情防控工作。在校内,可以安排学生参与提醒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疫情科普宣传的志愿活动,在集中统一核酸检测时协助维护秩序、录入核酸数据和送检样本等工作。在校外,倡导返家乡学子积极投身到地方的疫情防控中去,到所在社区(村)报到,参加抗疫政策宣传、人员排查、信息登记等工作。通过实践,在抗疫一线贡献青春力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三是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积极担当时代使命。

要着眼学生终生发展,让学生在抗疫一线的实践中成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在实践中锤炼学生意志品质,让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品质,认识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引导学生明晰时代使命,明白个人对国家的依存关系,坚定做到“四个自信”,把爱国自觉融入个人成长奋斗和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中,培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责任感,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4).

[2]“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1.

猜你喜欢

疫情防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