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协同融合路径探析

2023-01-07曹都国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曹都国

(华东政法大学 国际法学院,上海 200042)

作为承担着“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政治使命的高校,在新发展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在遵循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规律、教书育人与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三大规律的前提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需求状况与发展特征,持续倡导兼顾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混合式”教育理念,在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同时,主动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改革,积极探讨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互动互促、双向协同、融入融合的实践机理,有效解决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不同步、不同声、两张皮、两个圈”的问题,切实发挥好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确立立德树人工程实施中的鲜明价值导向。这也势必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有力抓手和工作重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二元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又“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1-12-20].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208/c1053-28935842.html.因此,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针对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不同群体特征,既认识各自所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概念、内容、方式、目标上的差异,又要服从和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识二者之间在思政工作中的目的、手段、载体以及部分内容上的一致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二元化特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神圣使命的主要承担者。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教师为对象、以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为基本内容、以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育工作。其中,师德师风建设是关键。学生既是教育培养对象也是自我学习成长的主体。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党建为统领,以思想、政治、道德、法纪、人格、心理等方面教育为主要内容,全过程、全员、全方位对大学生开展思想、行为及价值塑造的育人实践与活动,涵盖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内容与方法、载体与机制等多方面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际和具体要求来看,二者既存在同一性又存在差异性。

1.同一性

(1)目标一致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两翼,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②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7)[2021-12-20].教育部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人的本体性。无论是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关注教师和学生发展本身,强调一切为了师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人的发展的中心地位,这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集中体现。

(3)意识形态属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从归属和根本上看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为无论是理论学习、思想武装、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等思政教育的内容要求,还是校园文明、文化、环境等思政教育的载体建设,在高校履行的意识形态主体责任中都有明确界定,可以说实施有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高校履行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的任务要求。

(4)情感融合性。从心理学关于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原理看,无论是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强调以理服人,更强调以情感人。无论是强调所谓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还是强调所谓亲和力、感染力、共情力,都在于表明:要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注重教育过程中情感契合、情感共鸣、情感认同,应该成为高校开展教师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共同遵循。

2.差异性

(1)主体不同。一是施教者主体不同。教师思政教育的施教者主体是高校各级党组织及人事业务主管部门;学生思政教育的施教者主体既包括高校各级党组织,也包括全体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二是教育受体不同。教师思政教育的受体是广大教师;学生思政教育的受体是学生。

(2)内容不同。教师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理论素养、为师为学的专业素质、立德立言的价值水准;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广泛,至少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素质培养与法律规范教育、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养成教育等方面。

(3)重心不同。高校教师是育人角色的扮演者和承担者。因此,教师思政教育的重心应该是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以“四个引路人”的作用发挥为导向的师德师风建设;而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学生思政教育的重心应该是为培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而开展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

(4)方法路径不同。教师思政教育主要通过党建引领、政治理论学习、教学科研业务培训、师德师风建设以及社会实践来达成;而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更加突出实践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双向协同融合关系

高校发展之基在于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群体或者说两个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出发,高校思政教育不是几个孤立的点,而应是一体两面。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质就是要发挥师生两个主体积极性,实现二者之间在育人目标上的双向互励、协同融合。进而言之,实现双向协同融合就是围绕育人这一中心,把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素质完善与其育德育心的能力提升有机结合,把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发展的价值取向,实现教师思政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在目标、内容、途径、效果上的有机融合。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住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在“双向”、落脚点在“融合”、着力点在“过程”与“深度”三个关键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与任务设定、内容与方法选取、机制与载体创设、考核与评价导向等方面,坚持“协同”思维、突出“育人”要求、择取“融合”路径,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管理系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双向协同融合的内在机理及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1-12-20].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208/c1053-28935842.html.遵循三大规律,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守正创新,推进思政教育双向协同融合,克服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不同步、不同声、两张皮、两个圈”的问题,必须理解其内在的情感和认知机理,把握实践中的基本原则。

(一)内在机理

1.共情性。共情性原指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设身处地体察来访学生的某种情绪、情感体验,以达到促进来访者认知、情感与意向三者有机统一,在实践中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共情性原理是指教育者要善于体察教育对象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情趣情感反映,善于寻找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的界面与点位,善于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反映,引导受教育者在正向的情感体验中,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深化与行为契合,其实质是发挥情感对认知与意志的反作用力。这一原理的应用就是要改变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知识单向传授的状态,促使教师在与学生的同向共振的情感中达成思政教育之目的。

2.认知与情感统合性。心理学关于情绪与认知的关系研究表明: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并对认知具有反作用。当情感与认知发生相互促进的统合效果时,个体的行为效能就会大大提升。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论是针对教师还是针对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教育内容情感价值的挖掘,以激发调动教育对象积极的、肯定的情绪情感体验。①张刚铭.探析党校情景模拟教学[J].教育纵横,2011(02).

3.认知的直观性。“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是对人类认知规律的认同与肯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规律表明:直观可视化的知识再造,可以使抽象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更容易被感知与记忆。因此,实现教师思政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双向融合的基本依据就是要对教育内容进行可视化的再创造,通过强化师生互动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把所要学习的知识,从具体而形象的感知上升到抽象的逻辑记忆或情感记忆,从而升化对知识的领悟。

4.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的一致性。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是个动态统一的过程。其中,无意识记可以丰富有意识记的线索、增强不自觉的内心体验,进而对有意识记发挥重要的强化和替代作用,提升个体学习的有效性和创造力。因而,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方式方法的创新、载体与渠道的拓展,诱发和利用人们的无意识心理潜能,借识记的有意性与无意性的有机统一,去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效用,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认知效果。

(二)基本原则

随着2000年后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顺应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带来的网络化生存方式,高校必须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总原则,及时丰富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概而言之,在教师思政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充分实现两个主体作用融合发挥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要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都依赖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这是教师思政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的共同遵循。

2.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性应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特点。其中,实践是指教师和学生从事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平等相待。基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平等地对待和尊重对方,积极探寻双方思想认识、价值取向、人格发展愿景等方面的共同点,通过平等、和谐、商讨式的沟通交流,达到相互激励的教育目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意,也是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双向融合的前提。

4.自主体认的体验性。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要根据思政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手段创新,指导学生自主选取拓展性学习内容或讨论主题,与教育者一起开展探究式学习,以便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使学生在参与式的体验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主动体认所学知识的深刻内涵与意义。

5.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暗示。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整合环境中的所有思政教育要素与资源,打造集合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各类教育元素的立体化的现实或虚拟教育场景,让师生在过程中获得心灵启迪与心理唤醒,从而顺利地实现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领悟或人生课题的破解。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协同融合的实践路径

实现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双向协同融合,关键在于构建二者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力点汇聚的运行机制和有效平台。因而,可以围绕加强高校高质量党建、强化“三风”建设、构建师生双向互动的大思政格局,全面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双向协同融合。

(一)突出党管思政的育人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把“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作为“九个坚持”之首,明确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①白宛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1-12-19].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因此,推进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师生双向协同融合新格局,必须始终坚持党管思政的根本政治要求。

1.牢牢把握党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学校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理论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突出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要在“为谁办大学”“怎样办大学”“办怎样的大学”的认识问题上清醒坚定,要在“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等重大问题上知责有为;要始终坚守教育使命,管好阵地、管好队伍;要按照高校党建“五个到位”的目标要求,在深化拓展党建“示范创建、质量创优”过程中,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掌握高校思政工作主导权,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服务师生成长成才中强示范、做表率,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让党建强起来、思政统起来、教育活起来,提高党建对思政工作的领航能力。

2.创新党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有机结合。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②方海洋.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J].中国高等教育,2018(05).学校党委在认真履行党建、意识形态和党风廉政建设三大主体责任的基础上,按照“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成立学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人第一责任的要求,合理优化组成人员,把党委职能部门的资源和力量整合在其中,坚持协同联动,理顺思政工作分工和职责,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校院两级联动,职责明确、工作有序”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党政齐抓共管、全员协同参与的思政工作责任体系。

3.夯实协同育人的党建工作基础。强化“全周期管理”思维,在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周期的基础上,突出党建的主导地位和价值领航,确保师生政治上清醒、思想上成熟、行动上自觉。大力推进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责任传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以党建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完善党组织和党员评价机制;二是明确二级学院党组织对本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要求二级党组织自觉承担育人主体责任,当好育人一线的指挥员、战斗员,始终把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三是以基层党支部“晋位升级”、教师“双带头人”和党支部书记培育为契机,以基层党建“典型培育、特色创新、品牌创建”为目标,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党建工作特色品牌,激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活力;四是探索分层、分类、多点建立临时党支部工作,重点推进在教研室、学术团队、学生公寓、骨干社团、实践基地、海外留学师生中建立临时党组织的工作,以扎实的党建基础引领思政教育工作的全覆盖。

(二)坚持以高标准的“三风”建设统合师生思政教育的基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加强学校校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建设是治校、治教、治学的需要,体现着学校的治理水平、治理能力与治理成效,是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成效的显性指标。当前,自媒体时代校园文化育人的主旋律作用受到冲击,“四有好老师”标准的实施和“四个引路人”的作用发挥尚待提升,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与机制尚存在不完善之处,“三全育人”的制度化建设有待加强,必须用“三风”建设去统合思想政治教育。

1.突出养成教育,培育优良学风。优良学风的养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坚持“四自”要求,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锤炼学习毅力,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拓展常态化实践育人机制,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实施项目化运作+导师化团建+网络平台式管理机制,使其在亲身参与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二是要坚持发展为本的原则,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通过优化科研育人引领机制,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与载体、开展读书会活动、培养科研助理团队、打造科研引领专业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发挥科研育人功能。

2.加强规范引导,深化教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秉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宗旨,引导教师铭初心、弘师德、强责任,积极培养创新为本、奉献为乐的学术人格;要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规范引导和榜样示范;要推动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以文明教风带动优良学风;要规划先行、创建结合,逐步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3.坚持以文化人,弘扬积极向上的校风。校风是校园之魂,是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在育人实践中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同信念、意志、风格、价值观念等内容的综合体现。优良的校风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品位和格调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强校风建设,一是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明确教育根本任务,理解教育本质要求,突出教育中国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切实履行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使命;二是要深化高校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领导作风是校风建设的风向标,校级领导班子要以新时代政治家、教育家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担当作为、带头干事创业,着力提升高校治理水平,发挥好头雁作用;各二级管理部门干部要以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为依照,凝心聚力、开拓作为,引领师生深学实做、成长成才;三是要积极弘扬现代大学精神,整合校训、校史、铭牌、典故、校园建设等载体所蕴含的育人要素,积极培育校园精神,树正气、塑正风,努力营造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集体舆论,构建主流校园文化。

(三)构建以大思政格局为统领、师生双向协同融合的育人共同体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三全”育人一体化机制建构,高校思政教育要从编好教材、创新教法、发展学科、壮大队伍、建强机构等方面全面发力,画好师生思政教育双向融合的同心圆。

1.推进“师生同上一堂课”的制度化。开展“师生同上一堂课”的教育实践探索,旨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同步性和实效性,提升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但是,各高校在具体做法上尚存在顶层设计不够、主题散化不明确、时间安排随意性大、对象覆盖不够全的局限。为发挥好“师生同上一堂课”对教师思政和学生思政同步辐射、同频共振、双向融合的作用,需要对其加以规范化、制度化。一是要明确教育主题。要围绕世界史、中国史、党史、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的教育,把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校情教育规定化为“师生同上一堂课”的应有主题,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专题教育;二是要明确教育的时间节点。要充分利用好开学季、庆典季、表彰季、毕业季等高校常态化的时间节点,系统化施行“师生同上一堂课”教育;三是建强“师生同上一堂课”的主讲师资队伍。要把党委书记、校长、思政课教学名师、重点学科带头人、各类先进人物都纳入主讲教师队伍,并通过专题研讨课、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课前试课等方式,打造高质量的“金课”,提升“师生同上一堂课”的课程质量与示范效应;四是要拓展教育载体与空间。广泛利用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园APP等载体,拓展“师生同上一堂课”的受益面和覆盖率。

2.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重要原则,不断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①姜晨.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1-12-19].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思政课程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课、形势与政策课构成,并且融于各门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之中。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改革探索,必须贯彻“八个相统一”的重要原则,抓住避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现象的关键症结,力求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要求一致、目标合一、效能统合。一是要整体谋划、系统设计。大力实施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使大学课堂和各类课程回归育人本位,着力营造“课程思政”的氛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内容选择、教学实施均应把育德育心的育人目标作为基本遵循,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系统思考与规划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计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育质量的共建与提升;二是要强思政、出精品。既要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科和学院建设工程为载体,不断打造思政课程精品,不断强化与提升思政课程育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又要深入着重打造课程思政的领航名师、领航金课;三是要抓示范、严考核、重实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重心在于通过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突出教育实效。为此,要加大“课程思政”成效的监督、考核与激励力度,着力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与功能,强化专业教师的育人育德意识与能力,实现专业化知识教育与浸入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要把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率、课程评价的优秀率、学生发展的优质率(就业质量、入党比率、科研成效)、教师教学科研成果贡献率、社会对学校的好评度等指标,按一定的比值纳入教育效果考核体系,并通过学校荣誉表彰体系建设予以表彰、激励,以发挥示范导向作用。

3.构建“三全育人”的要素体系。“三全育人”的出发点是培养人、“三全育人”的中心在“育”、“三全育人”的重心 在“全”。①兵团日报评论员.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N].兵团日报(汉),2019-10-23(01).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导向,以高校特定环境中的育人资源整合为切入点,围绕完善“三全”育人的要素体系,强化发展性育人保障机制,推进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的有机整合,实现要素育人的优化与质量提升。一是要进一步确立全员育人的育人共同体理念,形成全校上下要同谱一首曲、同唱一个调,形成共识、同行同行、拧成合力,把全校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汇聚到育人这一中心主题;二是要构建全过程育人机制。构建学校范围内全时段、全空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育人网络,实现育人对象的全覆盖、育人时间的全周期、育人空间的全利用;三是要拓展全方位育人载体。在课堂打造上,要善于统筹创设好教学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实践第三课堂和网络第四课堂;要充分发挥成长导师制、朋辈互助制、实践养成制的育人作用。同时,必须明确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抓住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整合机制。以合力育人为目标、以队伍建设和师资资源整合为导向,着力构建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职学生政治辅导员、专职党建工作者三支队伍有机整合,明确队伍建设的条件、要求、职责,通过政策扶持一致化、业务培训一体化、职称评聘互通化、职业发展定向化等,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化的硬核力量。

4.构建“四维一体”的育人多面体。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我们要善于突破传统由点到面的单向直线思维模式,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用多元视角、多维思路、多向度思维模式,指导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式发展。要构建以学校主管、学院(系)主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要素的“四维一体”的育人多面体。要在创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形成有助于提质增效、完善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力②陈宝生.扎实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头脑[N].光明日报,2018-07-24(13).;要注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突出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强化“育”的核心导向;要有效聚焦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彰显作为教育受体的“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现思政教育的育心育德的功能。

结 语

总而言之,立足于优质高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高校应把构建教师思政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双向融合同心圆作为今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着力探索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融合的运行机制,不断优化推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融合的实施路径,在事关高校思政教育领导权、资源统合机制、队伍建设、大思政教育格局构建、教育模式与生态重构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不断推进思政育人工作出实绩、上水平、显实效。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