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中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意蕴和践行问题研究

2023-01-07李建强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培育科学家科学

李建强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邓稼先干部学院,四川 绵阳 6219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①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N].人民日报,2020-09-12(01).2019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践行科学家精神,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通过研究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意蕴和践行路径,不但可以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刻领会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实化于形,而且可以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不断为科学家精神赋予新的时代价值。

一、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意蕴

(一)科学家精神概念及特征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科学家精神高度重视,学术界围绕着科学家精神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研究。怀进鹏院士将科学家精神的内核提炼为“爱国、创新、求实、协同、人梯”①怀进鹏.高扬爱国奋斗主旋律引领创新建功新时代[J].学会,2018(09).。胡祥明认为科学家精神是“从事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功能、价值途径、价值规范的集中体现与结晶”②胡祥明.中国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的凝练及塑造[J].科协论坛,2018(12).。杜祥琬院士从“两弹一星”精神出发进行探讨,对科学家精神进行的概括:“科学家精神,首先表现为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即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要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严谨的学术风气。其次,科学的灵魂在于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再者,科学家要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③杜祥琬,崔磊磊.从“两弹一星”谈中国科学家精神[J].军工文化,2019(06).杜院士认为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王晶提出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群体集中呈现出来的精神特质,是科学家群体所呈现出的独特精神气质凝练而成的精神。这种群体精神是经过吸收科学家个体精神中的积极的正面的内容,排除了个体中消极的东西,成为科学家群体的整体和共同的精神”④王晶.把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J].学会,2020(04).。综上所述,可将科学家精神概括为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科学家群体的身上体现的特有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总和,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两大特性:科学的求真性和人文的向善性。换言之,科学家精神是指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在科学技术研究探索过程中,受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人文价值的影响和熏陶,所形成的特有的精神特质的总和。因此,科学家精神本质包含了“科学”及“人文”两个核心要素。前者体现为科学家的求真性,即科学家个体在追求科学本质和客观真理时,所特有的精神特质;后者体现为科学家的向善性,即科学家作为科学共同体,因遵循职业道德与社会规范,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

(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2019年,中办国办《意见》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概括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六个方面。”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N].科技日报,2019-06-11(01).上述六个方面的精神内涵既体现了在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科学方法规范,又体现了科学家职业操守、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其中爱国奉献的精神和创新求实的精神分别从不同角度彰显了“无私利性”的精神特质。

中国科学家精神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离不开不同时代爱国奉献、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群体的艰苦奋斗。科学家和广大科技人员在承担国家使命,完成重大科技工程任务,所培育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精神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载人航天精神等科技领域的重要共产党人精神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源泉,也构成了科学家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

中国科学家精神是中国科学家群体在引领和推动中国科技发展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的独特的精神气质,既集中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两大特性——求真性和向善性,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性和展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的时代性。科学家精神的民族性,体现为科学家精神传承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彰显了鲜明的中国气派。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性,体现为科学家精神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与拓展,并集中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

二、制约科学家精神弘扬与践行的科学主体条件与环境因素分析

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运行等过程当中抽象出来的关于科学本性、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性描述概括形成了科学精神,它包括三个层次:认识论、社会关系、价值观。科学家是科学精神第一载体,科学家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科学的主体角度,科学家精神更突出强调科学的社会属性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家精神的内容更丰富、更鲜活、更易于常人理解。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文为我们探寻制约科学家精神践行因素开启了“方便”之门。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和践行,涉及主客观条件、科学家主体、生存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主要受一定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的社会认知水平、政治、教育、文化、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科学精神有其自身的形成机理和构建逻辑,需要认识和把握科学家精神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生成规律。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和践行,需要必要的主客观条件,包括科学家主体自身修养、科学家主体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认知水平、政治、教育、文化、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科学精神的培育塑造,有其自身的形成机理和构建逻辑,需要认识和把握科学家精神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成长规律。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塑造,需要必要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科学家主体自身修养、科学家主体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下面,重点对制约和影响科学家精神形成和弘扬的科学主体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一)科学主体条件

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行为、修养和品德作风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具备良好科学精神风貌的重要风向标,主要是通过观察以下两个方面来检验,一是科学家本身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二是科学家在科学共同体中遵循科学规范的情况。从科学共同体角度看,科学家精神的形成需要共同体在科学活动中自觉遵守科学规范和科学价值理念。因此,从科学主体角度探讨影响科学精神形成、弘扬和践行的制约因素,首先应从这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当前制约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科研主体条件的因素,主要包括作风和学风、奉献精神、协同和包容精神等。

1.科学主体奉献精神需要强化。科学工作者缺乏奉献精神。造福人类是科学的崇高目标,科学倡导无私利性和奉献精神,要求科学工作者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坐得住冷板凳……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少数科学工作者将个人主义放在第一位,科研不是为了“求真”,不是为了解决国家急需的“卡脖子”问题,而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为了名誉,为了地位,为了物质利益等等。作为科学活动主体的科学工作者,信奉功利主义,缺乏科学家精神,必须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2.科学主体的作风学风需要改进。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科学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作为科学家精神的塑造者和践行者,科学家是社会中最应具有科学家精神的群体,应该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在科学研究中,仍存在科学家精神缺失和作风学风不端现象。

优良的作风和学风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线”,决定科技事业的成败。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科技部始终把作风学风建设摆在事关科技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会同有关部门在制度建设、工作机制、教育引导、监督惩戒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中国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①塑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解读《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J].中国科技产业,2019(07).虽然中国当前科技界在作风学风方面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科学研究工作存在着诸多与科学家精神不吻合、不相称的地方,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依然存在,投机取巧、“圈子”文化等不良风气有抬头之势,个别人甚至铤而走险发生严重科研失信行为。近年来,学术不端的事件陆续曝光。“2017 年,107 篇发表于近5年的中国医学论文,因涉嫌伪造同行评议被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回。2015 年,英国现代生物出版社撤销41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 10 本学术期刊上绝大部分来自中国的64 篇论文;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撤销旗下《柳叶刀》、《细胞》等5 种知名学术期刊中来自中国的9 篇论文。”②田涛.中国科研诚信与作风建设[J].科技中国,2021(03).

3.科学主体包容精神的缺失。科学需要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争鸣,服从真理是科学研究的最高科研伦理价值标准。默顿强调,“真相无论来源哪里,都要遵循设定的规范,应与观察事实和曾被证实正确的知识相一致;真理不能依赖于个人或社会属性,更与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等无关”③(美)R.K.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65.。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在学术界,一些学术权威不允许新观点出现和质疑,学术霸权和范式权威阻碍科学创新。个别学术组织、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片面、盲目关注人员的身份职称资历,不合理地设置教授、博导等门槛,对有真才实学但资历尚浅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不重视,形成了身份和资历歧视。个别专家在学术界拉帮结派,排除异己。这些不良风气和弊端严重影响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甚至科研人员职称的公平、公正评审。尽管这些问题和现象不是主流,但严重违背科学家精神,损害了科学家形象,不利于年轻科研人员的健康成长,妨碍科学发展,不利社会进步。

(二)科学主体的社会环境因素

从社会关系角度看,科学家精神的孕育与科学家工作生活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认知水平、政治文化、政策制度等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

1.市场经济趋利性与社会的功利性的负面影响。科学是承载社会价值和一定功用的实践活动,如果完全陷入趋利化和功利性则严重背离科学的本质和目标,严重背离科学家精神,势必会严重妨碍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科学研究应当有自主性,应遵循科学家精神,遵从自身的发展规律。

拉维茨强调科学自主性的重要性“纯粹科学家在他们的研究活动或社会建制中获得的自主性,挡住了那些容易犯错或怀有恶意的对探究过程的干预”④蒋道平.论科学精神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进步之影响[D].中国科技大学,2015.。如果科学被现实利益所干扰,丧失自主性,科学便无法进步。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更多的是追求科学的价值和功用,却忽略了科学理性精神的坚持。由于长期相对落后,为了尽快摆脱落后,建成现代化国家,中国的发展目标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唯GDP的功利化倾向,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片面强调GDP,重视规模数量而忽视结构质量,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严重恶果。这样的发展就失去了发展的终极意义,也背离了科学为人类造福,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本原。趋利性和功利性价值取向是造成科学家精神缺失的重要经济社会因素之一,需要在思想认知和文化观念上,努力进行纠偏。

科学研究本应遵循科学规律,自主发展。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科学自主性必然受到一定限制,在实用主义指导下发展科技容易成为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导。科学一旦被迫与经济、政治相结合,科学研究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易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对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的追求,容易导致重视应用开发研究而忽视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原创性水平难以提高。少数科学工作者甚至在科学活动中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未争取国家科研经费和科研立项而恶意竞争,在申报学术荣誉时沽名钓誉,将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探求科学真理的求真精神抛于脑后。

因此,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要遵循科学规律,努力克服功利性的影响,努力追求科学研究的自主和自由,这是全社会培养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社会基础。

(三)教育方面

重知识方法,轻精神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教育方式需要改进。科学教育亟待深化改革。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科学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但仍没有很好地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中国拥有数量世界第一的庞大科技队伍,但在前沿科技和基础学科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匮乏,缺少创新型的高端杰出人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任务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此外,民众科学素养的提升进步速度较为缓慢,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四)文化方面

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深层结构行为观念层次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①李醒民.科学精神的特点和功能[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06).。因为科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所以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形成,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及价值观的正向和反向的影响。即与科学精神的价值取向一致的文化价值观有利于促进或强化科学精神的形成确立。反之,与科学精神的价值取向相背离的文化价值观将阻碍和弱化科学精神的确立形成。

与现代科学的实证精神恰恰相反,在自然经济基础上成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精神的因子,推崇重悟的直觉式的思维,缺乏科学理性思维传统和基本要素,如理性批判主义,缺少严格逻辑的追求、数学方法以及实验手段的应用等。文化对科学家精神培养和弘扬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未充分彰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文化建设需深化。

(五)制度因素方面

1.学术评价机制和制度不完善。由于缺少对科学研究规律的学习研究把握,一些科研管理部门的科学研究的学士管理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导向甚至出现偏差,存在重“量”轻“质”,重“奖”轻“用”现象,助长了学术界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影响了重要基础研究的发展和重要科研成果的产出质量。

2.高效协同机制未全面形成。科学需要协同,大科学需要大协同,协同创新是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目前,受科研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不够影响,科研管理存在条块分割、机制障碍等问题,导致中国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完善,综合研究、交叉研究和跨学科研究难以有效开展。国家各部委的科研体系自成系统,优势资源不能充分整合互补,科技资源难以优化最佳配置,造成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浪费。

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长期囿于封闭式的科研体制管理,喜欢自我循环发展,宁愿闭门造车也不愿配合其他机构协同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有不少项目相似趋同,跨学科、跨单位、跨行业、跨区域研究项目较少。这些问题造成课题重复,科研工作重复,科研经费浪费严重。

3.科研诚信监督惩戒机制需完善。科技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科技工作者等各个层面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惩处措施,缺乏共同认同和遵守的规章制度,缺乏统一的科学道德和学风规范。对学术违规问题疏于预防,发现不及时,查处力度弱,惩戒警示作用不够大。

三、弘扬与践行科学家精神机制与路径

践行中国共产党科学家精神,实质上就是使中国共产党科学家精神从观念体系、知识体系向科技人员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和自觉行动有效转化。通过分析影响制约科学精神弘扬和践行的条件环境等因素,表明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从科学主体、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整体综合考虑,努力改革完善科学主体、政策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

(一)探索建立科学家精神的践行机制

要以利益协调为前提,以传播认同为重点,以实践转化为目标,以反馈调节为保障,建立科学有效的科学家精神的践行机制。

1.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是科学家精神践行机制的基础前提机制。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的引领,建立在公有制和人民当家作主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从根本上确保了科学家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协调共进和相得益彰。要着力调节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公共利益与基本利益的相互关系,使共同利益寻求和公共利益培育及时转化为基本利益的增进,有利于创设崇尚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主体条件。

2.传播认同机制。传播认同机制是科学家精神践行机制中的中间环节,关系影响实践转化的效果。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主要由传播内容、传播者和传播方式、接收者等要素构成。在研究厘清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内容,明确传播主体和受众者、分析采取什么样的有效传播方式后,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科学家精神传播机制。

3.实践转化机制。践行机制是科学家精神践行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传播认同的效果呈现。建立科学家精神实践转换机制必须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知行合一,重在实践,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科技工作的实践中接受认同科学家精神并推动其丰富发展。

4.反馈优化机制。反馈优化机制是保证科学家精神践行机制能闭环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还影响科学家精神践行机制的持续优化与调节改进。反馈优化机制实施的中心环节是评价。做好践行科学家精神的科学评价,要统筹效果评价、要素评价与环节评价几个评价维度,注意依据评价结果对整个培育践行过程进行适时调节控制。

(二)科学家精神培育和践行的原则

1.政治性与文化性相统一。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是党和国家为了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一项政治要求。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党的属性和社会主义属性,科学家精神的特质决定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育具有显著的政治性。从培育目标看,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育旨在造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积极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时代新人。同时,科学家精神培育还具有显著的文化性:“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凝聚当代中华民族实践理念的精神整体”①胡海波.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J].哲学研究,2015(12).,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育和践行的路径要求。科学家精神培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要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养,还要培养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精神。因此,科学家精神培育既要重视政治性,又要重视文化性,要实现政治性与文化性的有机统一。

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任何一种精神或精神体系都有相应的思想理论学说或思想理论体系,科学家精神亦然,那就是涵括科学家精神的内涵、特征、结构、功能、价值、形成和发展规律等在内的科学家精神本体理论体系,以及蕴藏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文化、哲学等维度来看,其还包括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等。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育过程中,要使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家精神形成正确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必须夯实思想理论基础,突出科学家精神的理论阐释和理论灌输,因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同时,科学家精神培育还具有实践性。首先,科学家精神“不仅仅是一个需要内涵性解释的概念,更是一个需要意义性发现的概念。就此而言,中国精神的理解应与其现实基础有机结合”②胡海波.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J].哲学研究,2015(12).。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早有强调:“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因此,在进行科学家精神理论教育时,应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来阐释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意义和价值。其次,科学家精神培育必须契合科技工作者的实践需求,因为“人和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6.。换言之,“一定的精神如果不能契合主体的需要,即使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意识,也不一定能够被人们所接受”⑤詹小美,王仕民.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J].哲学研究,2011(12).。最后,从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家精神的情感认同上升到科学家精神信仰,必须要历经“实践”这一环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深刻的精神体验,才能证明自己精神的现实性和力量。

基于此,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育与践行必须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起来,一方面在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科技工作者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科学家精神相关理论进行理论诠释,实现科学家精神理论教育与科学家精神实践教育的耦合,在坚持理论性的同时注重实践性;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外部环境变迁推进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育理论发展和创新,以适应培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3.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开展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活动,需要从整体性和层次性有机统一的角度把握这一教育实践活动。首先,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育作为一个子系统包含在整体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教育中,并与共产党精神教育交叉联结。因此,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育与整个共产党人精神教育呈现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于部分不能脱离整体,与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因此,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育活动必须坚持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教育相结合。一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能够为科学家精神培育提供方向指引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教育契机、教育载体、教育资源、教育平台,使科学家精神培育具有厚实的政治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二是在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大系统中,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与科学家精神培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主要路径

1.坚持党对科技事业全面领导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党领导人才和服务人才,用科学家精神激励引领科技人才建功立业。领导推进科研机构改革,优化科技人才成长发展事业平台。完善“党建 + 科创”,党建和科技融合,服务科技发展。把服务科技改革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党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着力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2.以深化改革科学家精神教育为基础。(1)改革完善基础学科教育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式。一方面提高基础学科培养在科学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培养具有全球科学视野的拔尖人才,促进其在为解决中国“卡脖子”的学科领域探索中加快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进一步细化基础学科分类,打造更高水平师资队伍,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推进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变,立德树人,重视科学家精神的教育,将求实精神和育人精神发扬光大,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

(2)实现追求科学知识价值和社会功能价值的有机统一的教育导向。从而达到科学造福人类的科学终极价值,是科学的最终归宿,也是科学家精神的最高追求。从价值观层次上讲,科学活动就是通过求真,进而达到求善、求美,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科学精神,同时是科学家精神的最高境界和终极价值追求。科学无祖国,但科学家有祖国。进入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刻体现以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主轴的社会价值导向,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方面的精神有机统一起来,这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更高层次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在科学家精神培养过程中,要使“四个自信”的要求顺利实现向科技工作者价值信仰和德行的转换,离不开有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最主要表现为社会价值引领和科技工作者的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引导科技工作者把个体价值融合升华为社会价值的追求。

(3)显性教育和隐性培育相结合。科学家精神显性教育法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共场所和公开手段,有领导、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科学家精神培育的活动形式和工作方式。这一方法是科学家精神表征政治要求和文化自信的现实体现,具有明确目的性、专门性、公开性、系统性、规范性等一般性特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科学家精神理论宣传、专题讲座、主题教育、榜样示范等。在科学家精神培育过程中,显性培育法发挥着旗帜鲜明的政治导向、思想传导、价值引导、声势营造作用,彰显了弘扬和培育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地位,是督促被教育者学习和接受科学家精神的根本途径。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隐性培育具有无意识接受、过程自然和谐、途径开放丰富、能有效解决被教育者逆反和拒斥心理、广泛覆盖被教育者学习生活等优势,它是利用隐性资源、采用隐蔽形式通过文化、制度、管理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被教育者从内心感触和觉悟科学家精神进而内化科学家精神的方法。隐性教育呼应弘扬和培育科学家精神的情感体验和广泛性诉求,具有融入性、渗透性特征,是对被教育者开展科学家精神显性培育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基于此,在科学家精神培育过程中,既不能以“隐”代“显”,也不能扬“隐”抑“显”,唯有将二者进行有效的协同配合,才能实现培育效果的最大化。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和支撑。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统领先进文化建设,就能使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科学精神中,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弘扬和培育科学家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既要扬弃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认真反思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思维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科学精神注入传统文化,摈弃过于注重实用的传统,摆脱以人伦文化为主导的模式,努力清除“官本位”不利于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培养献身科学,潜心探索求知的科研文化。

弘扬和培育科学家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建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新型科学文化。应将科学精神确立为未来新型科学文化建设中的核心。要在吸收借鉴近代西方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弘扬符合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的与人文精神,使二者融为一体、有机结合。

4.优化和完善科学家精神弘扬与践行的社会条件。(1)加强科研诚信、作风和学风建设。科研诚信建设要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好个体、科学共同体、科研活动、科学事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认真理解周光召先生讲的“官学不同路、也不同绩”,才能真心实意地破除“四唯”。科学上要只“唯学”,不“唯官”。要严明学术法规,让严重违规者“享受”一票否决的惩罚。要强调科学文化建设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回归中国“知廉耻”的道德传统。在科研领域,要倡导学术民主,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反对“圈子文化”。着力构建健康的科研生态,形成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蔚然成风。

(2)加大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通过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等方式,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机关、企业、社区,特别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和中小学校园,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家精神教育。积极评选德才兼备的优秀科学家,积极营造尊尚科学、敬重科学家、尊敬科技工作者,重视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风尚。

5.健全完善科学家精神培养和践行的制度作保障。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要求的科技评价体系,引领科技创新“风向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促进科技人才在使用中成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以激励机制改革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1)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弘扬科学家精神须以健全合理的科研体制为依托,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应健全完善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的科研体制,为践行科学家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对于那些不符合科研工作规律,严重影响科技创新,不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管理体制和制度要进行大胆革新,最大限度为提升科技创新活力,营造好外在的体制和制度环境。相关科研部门要积极动员科技工作人员付诸实践,要求他们从自身做起,认真践行科学家精神,培植优良作风。一方面要强化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建设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干预,将政策的制定以及环境的创新作为工作重点,从不同方面为相关企业和人员搞好服务;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科研机构进行绩效评价,大力支撑科研团队以及人员的科技创新。与此同时,要从各方面减少科研人员的压力,不断提升他们的满足感。

(2)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要求的科技评价体系。完善科技评估制度体系建设,探索符合科技发展实际和科技创新规律的科技评估理论方法和工作范式。打破“唯论文”“短平快”“一刀切”等简单的评价模式,深入推进“三评”改革,让人才评价标准与机构实际职能相匹配。大力发展第三方评价,健全“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的同行评议机制,让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导航仪、科技力量的聚合器、科学伦理的刻度尺”功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引领和支撑。

(3)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加大惩处力度,引导科技人员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实行科研诚信承诺制,完善分级责任担当机制;完善违背科研诚信行为的边界划定、调查审核、惩戒处理等机制,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完善国家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研诚信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强化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自律、学风建设等方面的引导、约束和监督作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践行科学家精神,对国家和社会意义重大。应从观念、教育、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培育和践行科学家精神,要在全社会形成求真向善的风尚,以科学家精神引领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培育科学家科学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科学拔牙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