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缅甸华文教育研究综观

2023-01-06李彦锋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二语华文母语

刘 权,李彦锋

(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缅甸是我国的重要邻邦,也是“一带一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国家,两国山水相连,世代比邻而居,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中缅携手共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续写“胞波”情谊新篇章。

海外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人延续自身文化传统、建构自身身份认同的重要工具,缅甸华人是中缅两国民间交往互动的重要力量。关注缅甸华文教育的开展情况,有利于增进我们对缅甸华人的深度理解,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在缅甸的顺利推行提供智力支持。

缅甸地处东南亚地区,由于其自身国情的特殊性,缅甸华文教育呈现出跟东南亚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华文教育状态。本文将缅甸华文教育相关研究进行独立评述,以突出其独特性并与其他海外华文教育研究形成对照。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缅甸华文教育整体呈现出三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是“二语教学模式”,以仰光为代表城市;第二种是“母语教学模式”,以腊戌为代表城市;第三种是“二语与母语教学混合模式”,以曼德勒为代表城市。目前来看,三种教学模式将会长期持续存在。从研究的空间范围来看,可分为全国整体性研究和局部地方性研究。

一 全国整体性研究

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及阶段,郝志刚[1]在《缅甸华人华侨华文教育》中梳理了缅甸华文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认为缅甸华文教育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经历了英殖民时期的繁荣阶段、独立后的受限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低谷阶段、八十年代逐步复苏阶段以及当下的快速发展阶段。

缅甸华文教育语言教育政策的变化及未来趋势,刘泽海[2]在《缅甸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及趋势》中对缅甸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历史的萌芽阶段、立法时期、多元化时期进行详细的梳理,认为缅甸语言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应当是消除民族隔阂,增强民族认同感,强调一种官方语言的作用,倡导多元文化共存,有限的提升华语的影响力。

缅甸华文教育的南北地区差异,林锡星[3]在《缅甸华文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态势》一文中分析了“上缅甸”(曼德勒及以北地区)与“下缅甸”(曼德勒以南地区)华文发展的差异,认为缅北华文教育基础相对较好,公益性质华校多,而缅南的华人相对更加缅甸化,以商业性质华校为主。李春风、莫海文[4]指出,缅北地区移民晚、新移民多、省籍单一、人口集中、华校正规、教师队伍稳定,当地华人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因此华文教育受到重视,当前该地区教学模式为二语与母语教学混合模式;缅南地区由于当地排华情绪严重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导致当地华裔如今已经不会使用汉语,当地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缅甸华文教育存在的类型、各类型形成的原因,赵紫荆[5]归纳并阐述了缅甸主要的汉语教学类型,并通过典型个案的案例分析,对不同语言政策下缅甸汉语教学类型进行归纳并初步分析其成因,深入剖析各种汉语教学类型与地理分布的关系。李祖清[6]分析了缅甸华文教育中“母语教学”及“二语教学”在历史上形成的原因及在当下的分布情况。鲜丽霞和李祖清[7]指出,由于华人迁入缅甸时间有长有短、受当地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以及身份认同差异等因素共同造就了缅甸华文教育多元的模式以及不同的发展状态。

缅甸华文教育中汉语传播途径,曾小燕、吴应辉、缑世宇[8]指出,缅甸汉语传播主要是移民传播、学校教育传播、佛教传播这三大途径。其中,佛教在缅甸华文教育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缅甸华文教育与东南亚其他国家华文教育的对比,刘红娟[9]从缅甸、柬埔寨两国“政策引领”“需求导向”“资金保障”和“机构落实”四个方面对两国华文教育进行比较分析,作者认为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与所在国民族、语言、外交政策等密切相关。

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方面,邹丽冰[10]提出:根据缅甸现有法律与政策,目前当地华文教育尚未取得正统性与合法性的地位,一般只能在课余、节假日开展教学,处于一种在夹缝中生存的状态。陈丙先、冯帅[11]提出目前华校发展面临的主要是华文教育法律地位并未确定、师资队伍建设困难多、教学水平和技巧层次不齐、生源不稳定、以及华文在缅甸国内应用的前景不明确、教学条件落后等问题。杨苗、周家瑜[12]指出,强化国内支持和国外华文教育质量、充分发挥领事侨务资源和华文资源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推动华文教育的新模式、立足于当地的政策与国情,推动华文在缅甸教育中的有效开展,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实现中缅双赢互惠互利。

综观上述相关研究,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政策、各类型华文教育的成因、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方面已经有了清晰的梳理和呈现,也重点突出了缅甸华文教育的独特性和成因。

二 局部地方性研究

(一)“二语教学模式”(代表城市:仰光)

梁婷云[13]指出,仰光地区受政策与历史原因影响,该地区在缅甸政府放宽对于本土华文教育的限制后,仰光地区华文教育教学中教师以缅语为主要课堂语言,在教学活动较少采用中缅混合语进行教学,调查发现学生希望教师能够运用中缅混合语进行汉语教学,而非缅语贯穿整个课堂。

周月[14]提到仰光地区在教学方式上,仍然坚持传统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或者是翻译式教学,学生汉语学习中口语表达机会很少,主要是以二语教学模式为主,本土教师利用母语为学生翻译,通过翻译法来促使学生掌握汉语,本土教师利用缅甸语带动汉语学习,学生语音标注也不再是汉语拼音,而是通过缅语字母或者是缅语同音词来进行标注,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汉语学习习惯。

缅南仰光地区的汉语教学活动以单一的二语教学模式开展,究其原因是由于该地区缅甸华裔相比较于缅北地区的华裔迁入时间早、缅化程度较深,因此该地区华裔生活用语、课堂语言以缅甸语为主,只有很少一部分补习学校会采用普通话与中缅混合语。此外,该教学模式的形成除了历史遗留问题、当地文化影响以外,还受到当地政府体制与政策影响,政策对于华文教育的限制,也是导致该地区华文教育发展较其他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母语教学模式”(代表城市:腊戌)

董思帆[15]指出,在腊戌果文中学中大部分教师主要以汉语普通话教学为主,其次是中缅语言混合使用、普通话与方言混用、汉语方言三种课堂语言。该地区由于大部分是华人,在日常生活中以汉语方言为主,学生学习中受方言影响较大。缅北腊戌地区是以母语教学模式为主。

彭松[16]指出,当前果敢族学生在语言使用上,以汉语方言为主,缅语和普通话为辅。在该地的华文教育中,是以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均采用汉语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

刘红娟[17]通过调查发现华文教育在腊戌地区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该地区华校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学生生源稳定、学习汉语热情高,汉语课程多样化,课时充足,华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也比较强,对工作的满意度也很高,教学模式以母语教学模式为主。

周家瑜、李发荣等[18]指出,曼邦地区地理位置上靠近腊戌地区,受其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以汉语作为母语进行教学。

张冲辉[19]论述了缅中地区华文教学的特点,该地区华文教学属于特殊的母语教学,在形式上接近国内语文教学,是一种把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形式,但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对外汉语教学。缅中地区目前是停留在一种过渡状态,有丰富的家庭语言环境,但是除了在华校和一定特殊场合外,基本还是用缅语交流,这一点和缅北地区还是有差别的。

缅北等地区与缅南地区对汉语学习的态度呈两极分化的态度,究其原因是缅北地区华裔移民相对较晚、当地居民以新移民多、云南籍为主、人口分布集中、缅北移民时期政府对于华文教育的政策有所放宽,大量华裔的移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会,因此当地华人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华文教育也受到了重视。此外当地重视“华人性”,家庭与社会重视对学生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以及当地华人华侨通过华文教育,能够获取当地华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源,所以缅北地区以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模式为主,且总体发展形势较好。

(三)“二语与母语教学混合模式”(代表城市:曼德勒)

冯帅[20]从整体上把握曼德勒市华文教育的现状,曼德勒市华文学校教学模式分为母语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母语教学以普通话、方言等为教学对象,第二语言学习是以缅语为主要授课语言,将汉语作为外语来教授,教学对象包括华裔与当地民族学生。

李敏君[21]探索不同时期当地云南籍华人华侨在华文教育功能变迁中的作用。当地始终保持了母语教学模式,在华文教育本土化过程中经历了佛经补习班到华文学校的历程,该地区华人、华文教育影响力不断提高,促使缅甸民族也愿意进入华校学习汉语,因此逐渐发展出二语与母语教学混合模式。

李建广[22]以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曼德勒华文教育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考查,该校以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黄金英[23]指出,现在缅甸华文教育中既有中国台湾编写的教材,也有中国大陆编写的教材,以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编写的教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及不足,为缅甸华文教育的汉语教材本土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雷向阳、谢文婷[24]提出,三语学校是缅甸汉语传播的一条新路径,在缅甸曼德勒地区已有两所三语学习办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已成为缅甸汉语传播的一种新趋势,具有合法性、适应当地华人的教育需求、良好的经营与商业模式等优点。缅甸汉语传播需要适应当地社会的需求,以国际语言的名义,采用二语教学的方式和三语学校的办学模式是一条新的出路。

此外,八莫、大其力、东枝、景栋地区的汉语教学也基本是二语与母语教学混合模式为主。孙萍[25]指出八莫地区汉语教学中缅甸语、云南话、普通话进行混合使用,以二语与母语教学混合模式为主。高士健[26]提出大其力大华佛经学校重视汉语教育,教学以母语教学模式为主,但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受到当地政策限制,如今该校教学模式发展为二语与母语教学混合模式。牛蕾[27]通过作者自身教学实践和观察、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缅甸大其力大华佛经学校的汉语教学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发现该校教师教学语言主要为汉语普通话,其次是中缅混合语、中缅泰混合语,以二语与母语教学混合模式为主。史玉欢[28]调查发现该地区教师在课堂教学语言、与学生交流时大部分采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但是考虑到学生还存在缅族,因此在华文学校三年级以下会使用缅中混合语进行教学与教流,以二语与母语教学模式为主。黄彩晴[29]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汉语普通话为教学语言,其次会在课下采取中缅泰混合语与民族语和学生进行交流。教学以二语与母语教学混合模式为主。

缅甸华文教育的地方性研究,强调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关注局部特定区域内华文教育的开展情况,将缅甸华人生存的大环境与具体的环境相结合,呈现出缅甸华文教育细致入微的层面。不同于缅北、缅南部分地区只采取一种教学模式,以曼德勒为代表的缅中地区采取二语与母语教学混合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汉语普通话为教学语言,其次还会在教学中较多采用中缅混合语进行教学辅助,这也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所采取的恰当的举措。

结语

缅甸华文教育隶属于东南亚华文教育的一部分,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文教育发展具有普遍的共性及相似的发展历程,总体而言,汉语在东南亚各国的传播从“华人学汉语”快速向“全民学汉语转变”[30]。

由于受缅甸国家政策的影响,缅甸华文教育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独特性。首先,就政策法规上而言,缅甸在上世纪60年代颁布的华文教育禁令至今未解除,缅甸也成为目前东南亚国家中唯一一个汉语教学未取得合法地位的国家。其次,当前华文教育禁令虽未解,但政府基本保持半默许态度,并未严格禁止和打压,华文教育在缅甸仍以佛经教学、电脑及外语补习班、缅甸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等形式继续发展,尤其是在曼德勒及以北的“上缅甸”地区,华文教育的主体仍以母语教学的形式在开展。再次,缅甸当前华文教育呈现出“二语教学模式”“母语教学模式”及“二语与母语教学混合模式”三种状态,三种状态在未来将会长期持续存在。从发展趋势上来看,缅甸华文教育正在经历由母语教学向二语教学转型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二语教学,但母语教学目前仍是缅甸华文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语教学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母语教学模式和二语教学模式对于缅甸华人的文化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具有不同影响。不可否认的是,缅甸国家政策对华文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猜你喜欢

二语华文母语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母语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