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小凉山毕摩文化传承方式探析

2023-01-06沙龙佳杨大川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莫德经文世家

沙龙佳,杨大川,张 岚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500)

素称小凉山的宁蒗县位于川滇结合部,属云南省丽江市下辖的彝族自治县,境内生活着12个少数民族,彝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0%以上。小凉山以秀丽的自然风景和绚烂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闻名于世,其中彝族毕摩文化是小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毕摩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主体实施者,是世俗和神圣两个世界的沟通媒介,每个彝族的生命历程中都离不开毕摩。毕摩世家内父系传承是传统毕摩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从学习毕摩到成为毕摩是一场奇特的旅行,毕摩文化传承有其特定的机制。

一 小凉山彝族毕摩文化

小凉山习惯上指以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为主,包括永胜、华坪等毗连的彝族聚居区。[1]明末清初,由于四川大凉山彝族家支纷争,其中一支彝族迁入宁蒗定居,从而形成了小凉山彝族。大凉山彝族大量迁徙到小凉山大概发生在19世纪中叶。[2]小凉山彝族自称“诺苏”,操彝语北部方言。至今,小凉山较为完整地保留着彝族毕摩文化,毕摩文化是小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由于无法科学解释自然现象,古代彝族认为世间有“超自然”的“神灵”存在,相信万物有灵,深信天人感应。传统彝族社会是礼俗社会,古代彝族社会产生了一些毕摩仪式,这便是彝族毕摩文化的缘起。在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毕摩是祭司,是沟通人界与神界的中介。后随着父系社会的发展,毕摩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在长期的原始宗教活动中,毕摩队伍在新成员的补充和再生产方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传承制度和培养制度[3]。

二 毕摩文化传承的特点

(一)传男不传女

原始社会时期,彝族传统观念中视女性为污秽、不洁的观念得以滋生,认为女性不能与神圣世界沟通,因此毕摩成为了男性的特权,女性则没有传承毕摩的资格。据说,著名毕摩阿苏拉则的女儿拉则什色的法术极高,但她也只能通过女扮男装来行毕摩职能,后来她的身世被识破,随即遭到驱逐,于是阿苏拉则毕摩只能将其毕摩经念诵给杜鹃和花草树木听,由此才传承下来毕摩文化。这从侧面印证了“传男不传女”是毕摩传承中坚不可破的原则。

毕摩传男不传女的特点看似同女性污秽、不洁的观念有关,但实际上同彝族千百年来的家支制度密不可分。彝族有“妮夫过以莎,妮死妮革阿给”之谚语,其意思是说,嫁出去的姑娘其境遇的好坏全取决于夫家,娘家人则无权过问太多。古代彝族重视血缘关系,是父系男权社会,只有男子具有家族继嗣权,认为女子始终要嫁出去,变成异姓的人。因此,毕摩文化只能在家族内传承,且传男不传女。可见家支社会中父系家支与姻亲家族之间,泾渭分明,因而彝族认为毕摩作为神圣的职业,其传承应限于家族内部而不与其他家族共享,毕摩传男不传女的根本原因就源于此。

(二)家族传承

一般而言,毕摩文化传承的主体主要以毕摩世家为主,在古代彝族社会中毕摩作为祭司,属于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且依附和服务于部落或家支首领。因此,在彝族传统文化中,作为权威的象征,从事毕摩是少数人的特权,是一种高贵且珍稀的职业,不能随便外传,只能在家族子弟中传承,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毕摩世家,如大小凉山的吉克家族,就属于毕摩世家,在当地颇有威望。拥有传承毕摩文化资格的家族被称为“毕次莫德”,“毕”既为毕摩;“次”指谱牒;“莫德”为“根源”[4]。传承毕摩文化的主要形式分为毕摩世家内的血缘传承和不同毕摩世家间的传承。前者是指作为“毕次莫德”的后代要继承祖先衣钵,跟着家里的长辈毕摩学习毕摩文化。而后者是指“毕次莫德”的后代也可以同自己家族外有家传背景的毕摩学习毕摩文化。不论是族内血缘传承还是族外学习传承都是针对“毕次莫德”家族成员,因而“毕次莫德”传承毕摩文化在彝族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正如谚语‘毕惹’世代做毕摩,虎狮世代嚎叫,鸡世代打鸣。”应证了“毕次莫德”的合理性——“毕惹”毕次毕,日啦伙次伙,瓦古次古”,我是个毕摩家的孩子,我一直做毕摩就没有什么问题。①云南小凉山比较出名的“毕次莫德”家族主要有吉克、迪鼎、以火等,还有由勒伍等家支构成的统称为“海子惹苏”的沙马家族,他们都有世代传承毕摩的资格。

此外,也有无家传背景的“自毕”毕摩,“自”既为“杂、混、乱”之意,亦是非正宗之意。由于其非正统性,“自毕”一般一代之后就会失传,且地位无法企及正统毕摩,不能主持祭祖等大型仪式,人数又相对较少,因而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三)诸子中的聪慧者传承继

通常而言,毕摩世家的男性子嗣都有传承毕摩文化的资格,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人就能顺理成章地传承毕摩文化。毕摩选择传承人具有一定的标准,尽管不分长幼,但筛选出的传承人往往都是身体健康而较为聪慧的。如在身体条件方面,肢体残疾、失明和耳背的往往不能学习和传承毕摩文化,并癫痫病、狐臭或麻风病患者,彝族通常视之为身体不净,不能做祭祖仪式,所以也被排除在毕摩人选的行列。甚至对于缺牙或牙齿移位的人,有的毕摩会因“齿间漏风”不能准确地念诵经文,因而也不宜做毕摩。除此,在毕摩世家的诸多儿子或孙子中,通常只有悟性高、聪慧、机灵、口才好的儿孙,才能学习和传承毕摩文化。而悟性低、智商不高的儿孙,一般不让其学习和传承毕摩文化,因为学个一知半解后出洋相,就会败坏家族声誉。这种传承机制保证了毕摩世家的可持续传承。

三 当前毕摩文化传承的动机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学习和传承毕摩文化的人越来越少。据了解,现在宁蒗县毕摩世家学习和传承毕摩文化的人令人堪忧,如勒伍家支学习和传承毕摩的年轻人就不超过十个。那么对于当下真正学习和传承毕摩文化的人来讲,他们真正学习和传承毕摩文化动机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其实学习和传承毕摩文化是由一些综合原因交织促成的。

(一)做毕摩是一种生计

外界所熟知的毕摩是彝族社会中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神职人员,毕摩阶层具有较高的声望。如今毕摩依然延续着靠毕摩文化生存的传统,很少有无偿做毕摩的现象发生。虽然学习和传承毕摩文化期间的“毕惹”(毕摩学徒)没有较充裕的经济收入,相比于在大城市打工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且成为能力出众的毕摩需要历经漫长时间。然而,当一个“毕惹”积累了大量的毕摩文化知识,并能够独立承接仪式,成为真正的毕摩之后(称为“毕介”),就可以靠主持仪式获得一定的收入。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些“毕惹”考虑到自己文化学业难以有成,将来职业发展可能受限,因此就会选择学习和传承毕摩文化,期待着能够成为一个毕摩,寄希望于靠学习和传承毕摩文化作生存。

曾有毕摩对我们说:我觉得大多数人为什么去学习和传承毕摩文化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因为有收入的,只要学习和传承毕摩文化后就掌握了毕摩文化,老年的毕摩因身体因素主持仪式会比较吃力,在这之前其实做毕摩是维持家庭的办法。②

但是,学习毕摩做毕摩的经济收入是比较低的,只能糊口解决温饱问题,想发家致富是不可能的。

(二)心理安慰

在乡土社会中,毕摩往往是德高望重,其家族威望也较高,养成了尊礼守德、重义轻利、珍惜名声的品格。毕摩世家深知祖先打造的声誉代代积累来之不易。按规矩,“毕次莫德”应当世代延续传承毕摩文化传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毕摩世代传承的机制受到了外界不同程度的冲击,“毕次莫德”不再从不间断地传承毕摩文化,有的隔了几代才出现毕摩,有的甚至已不再传承。按勒伍维诺毕摩的说法,“毕次莫德”每一代都有人传承毕摩文化是最好的事情,要是多年内无后代传承毕摩,家族中容易出现一些不顺利之事,如家人生病、丰收不好、家畜不兴旺、香火延续不旺等,也就是所谓的立世根基不稳。

传承毕摩文化对自己的亲戚有好处,对传承毕摩文化的人家也有好处,可以为人服务,治疗好家里或者家外的每一个病人,对谁都有好处,毕摩本来做的也都是好事。③

由于“毕次莫德”世代传承毕摩文化的秩序被破坏且长时间得不到修复,引起“比尔阿萨”(毕摩的护法神)的不悦从而导致毕摩世家不顺利、不吉祥,此时毕摩世家可能就会有年轻人选择走上传承毕摩文化之路,目的是替人消灾造福,这样传承毕摩文化的愿望从勒伍维诺毕摩的两个学徒阿古和伊万身上也可以得到印证,他俩传承毕摩文化的原因都是为了治好家里的患者。

(三)文化传承

彝族毕摩属性并不是单纯的民间宗教从事人员,其承担的社会职能较多,除了主持传统祭祀仪式,毕摩还识彝文,拥有众多的彝文古籍,懂传统伦理道德。因此,集宗教、语言、文字、古籍、伦理、习惯法、艺术等多种文化属性于一身。

毕摩文化承载着彝族文化之精华,毕摩是彝族文化延续、传承的重要成员。由于毕摩世家的孩子从小在毕摩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成长,且耳濡目染,很多彝族毕摩世家都希望后代能够延续先辈做毕摩的传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并加以传承。因此,本身就拥有较好文化环境的毕摩世家在日常生活中对后代的影响不可忽视。有些毕摩世家热衷于学习毕摩文化的孩子,认为传承毕摩文化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出于传承和发扬毕摩文化的愿望,他们也有可能会选择传承毕摩文化。

四 毕摩文化传承过程

(一)拜师仪式

一个想传承毕摩文化的人只需口头约定并拜访了师从毕摩,便成为了“毕惹”(指学徒),拜师学习和传承毕摩文化没有特殊的仪式举行。礼节上,“毕惹”需赠予毕摩些许钱财给毕摩作“学费”(彝语称“毕吾拉则”),且仅一次即可,绝不会有毕摩在招收学徒时商议学费多少,仅当是“毕惹”赠予毕摩礼物以表孝敬,当下“毕吾拉则”大概为三四千元左右。除此,待到“毕惹”学成毕摩开始独立传承毕摩文化,彝语称作“毕介”,“毕惹”也应当馈赠礼物,以表感恩。过去,“毕介”时“毕惹”会赠送一匹马(“毕摩牧果”)给毕摩,而现在大都转变成了现金。“毕介”后意味着“毕惹”成为了真正的毕摩,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毕摩师傅终寿正寝时,每一个“毕惹”应履行服丧义务,牵上一头牛(“毕死勒吉”)前往毕摩师傅家吊丧,为毕摩师傅祈福送终。

(二)日常学习

1.学习经文

学习经书是传承毕摩文化最基本的内容,毕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考察“毕惹”的学习记忆能力,根据不同“毕惹”的特点因材施教。据宁蒗县牦牛坪村毕摩学徒勒伍阿古说,毕摩每次教学时都会先将一小段的仪式经文讲解并抄录作“教材”文本,然后每天分早晚两个时段带着徒弟读经文,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段一段地教徒弟背熟,最初不去领会认识多少字,而是强调要将经文背下来。其余时间,毕摩就让“毕惹”自行下功夫识记文字,并让“毕惹”抄写经文。因而读经、背经、抄经就成了传承毕摩文化的家常便饭,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生硬,却自有合理性。由于毕摩经文大多具有如口诀、谚语、诗句般的特点,而“毕惹”都会讲彝语,读经就显得容易。尽管“毕惹”短时间内可能难以理解经文的意思,但“熟读”经文之后“不作诗也会吟”,“毕惹”日后可以再整体性地理解领会经文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经文是押韵的,平日毕摩带着“毕惹”念诵经文时会以一种特别的唱腔吟诵,并结合一定的手势动作及身体姿态来教学,而“毕惹”也会同样模仿。因此,经文、唱腔的记忆加上手势和身体动作的刺激,情景式、动态性的教学也有助于“毕惹”理解和记忆经书文本内容[6]。

2.师徒式教育

如果不考虑社会和历史背景,仅就教育本身而言,毕摩的教育属于师徒式教育[7]。自彝族社会产生毕摩以来,毕摩的教育、教学从没有出现过一个固定的学校,毕摩教学主要都是在毕摩家中进行和具体仪式中开展。学习毕摩文化期间,“毕惹”都住在毕摩家,与毕摩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和背诵经文外,“毕惹”也会参与毕摩家的生产劳动,承担一些大小事务等。据了解,勒伍维诺先后带过三个“毕惹”学徒,他们分别在维诺毕摩家寄宿了三四年不等。在这样师徒能够朝夕相处、耳提面命的学习环境中,毕摩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对“毕惹”学习毕摩文化和成长的影响可见一斑。

身为一个毕摩,就注定云游四方。答应了仪式邀请,毕摩就会周转于不同地点、不同家庭,因而仪式构成了毕摩生活的主要部分。尤其是勒伍维诺一样在小凉山家喻户晓的毕摩,几个月内的仪式日程都会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毕摩外出时,作为学徒的“毕惹”时常跟在毕摩左右,充当毕摩助手,毕摩则在仪式现场为“毕惹”开展仪式实践教学、讲解仪式要义等。师父和徒弟以师承关系结合在一起,毕摩尊师重道,徒弟尊敬师父,虚心受教于毕摩,毕摩也对“毕惹”照顾有加,关心体贴,师徒情如父子,关系相处融洽。由于“毕惹”学习成绩的好坏事关二人的名誉,因而无论是毕摩还是“毕惹”在教育活动中,一般都持主动积极的态度。

3.实践式学习

平常“毕惹”在毕摩家中读经、背经、抄经,而毕摩外出主持仪式时,“毕惹”相伴而行,一方面也能为“毕惹”开展仪式实践教学。仪式现场的一些诵经环节中,毕摩带着“毕惹”齐声念诵经文,让其体会学习毕摩吟诵的腔调等,这样的“声教”方式是必须的,将会对日后“毕惹”的诵经风格产生重要的影响。除此,学做仪轨、仪式道具和有规律地解剖动物尸体等也是“毕惹”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做仪式时往往需要布置仪轨,毕摩会亲手制作各种类型的仪式道具,如泥塑、草偶、神枝、剪纸、鬼画板、鬼像等,“毕惹”则在旁认真观摩学习,进而模仿和亲自制作。而仪式牺牲物(猪、羊、鸡等)尸体的解剖有严格的要求,不同仪式场合牺牲物解剖的程序、方式五花八门,解剖过程往往由毕摩亲自操作或者指导专人手操作来完成,“毕惹”也在毕摩的指导下积累解剖经验[8]。众多的仪式实践教学只能在真实仪式中展开,平常忌讳实行这样的仪式操作,一方面也体现了毕摩教学重视实际操作、活学活用的特点。

(三)学成出师

通过大量的经文学习和仪式实践教学,毕摩结合日常观察,认为“毕惹”能够独立做毕摩了,就会对“毕惹”实行“毕介”。“毕惹”日后将接受世人的考验,所以毕摩都会在确保“毕惹”掌握经书知识较多、仪式能力绝对成熟的前提下才会对“毕惹”实行“毕介”。而在此之前,“毕惹”已将毕摩经书抄完(即“特依契”),也就意味毕摩已将毕生所掌握的毕摩文化传承给了学徒。接着实行“毕介”,毕摩会为“毕惹”做“毕厦”④仪式,相当于毕业典礼。要是“毕惹”跟着自己的父亲传承毕摩文化,“毕厦”的仪式应该由家族内或其他家族的毕摩来举行。

“毕惹”“毕介”后,就成为了真正的毕摩,从此就要严格规范自我,保持言行举止得体,维护大众心目中毕摩的庄严形象,忌讳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做毕摩的要求是要讲素质,说话不能轻浮、不能做坏事,不能吸毒、喝醉酒闹事,不能跨过神枝等仪式用具、“哦几夫哈”⑤等。不能赌博、打架骂人、进监狱。⑥同时,“毕介”并不意味着就已学完了所有的毕摩文化知识,还需在日常中不断地向同行请教学习,并在仪式中完善自己的毕摩文化技能,逐渐树立口碑,别人才会口耳相传并邀请之,从而获得世人的广泛认可。

五 结语

彝族毕摩文化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滋养了彝族的心灵世界,毕摩仪式构建了彝族社会神圣与世俗共存的生活空间,毕摩文化传承则维系着彝族社会的整体性。小凉山毕摩文化传承条件和传承动机彰显了毕摩父系传承的合法性,而毕摩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毕摩文化传承制度的师徒式教育特点。尽管彝族社会中没有特定的教育机构空间对彝族毕摩文化进行传承,但毕摩文化传承制度保留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得毕摩文化繁荣发展,进而为彝族社会服务。

注释:

①勒伍维诺访谈录音整理,2020年10月17日。

②勒伍阿古访谈录音整理,2020年10月9日。

③勒伍维诺访谈录音整理,2020年10月17日。

④每一个“毕惹”在毕摩处学毕结束后,毕摩为其做的专门仪式。

⑤指牺牲的头蹄、皮毛和部分内脏。

⑥勒伍维诺访谈录音整理,2020年10月17日。

猜你喜欢

莫德经文世家
经文
SAGA世家表:跨界演绎,链“饰”潮流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一张白纸, 一个故事
食药总局公告:匹多莫德,3岁以下儿童禁用!
绿山墙的安妮(四)
绿山墙的安妮(三)
空相
萧相国世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