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猪养殖常见疾病及防治

2023-01-05徐万里

甘肃畜牧兽医 2022年11期
关键词:猪只病猪传染性

徐万里

(临夏县畜牧发展中心,甘肃 临夏 731800)

生猪是重要的杂食性肉用家畜,具有繁殖能力强、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等特点。我国生猪养殖量占世界总量的56.6%,在国内消费市场中,猪肉占肉品消费量的60%左右[1]。《“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我国生猪养殖业产值要达到1.5万亿元,可见生猪产业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生猪发病是养猪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会对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如何合理饲喂、健康管理,提供绿色健康的猪肉是目前的主要趋势。本文总结了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几种常见病害,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1 猪气喘病

1.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该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以冬季、春季多发,同时天气寒冷、降雨较多、空气潮湿或气候骤变时较为多见,感染对象不分猪只品种、大小,但以仔猪最易发病,一旦发病常呈暴发性流行[2]。引起该病的病原有巴氏杆菌、肺炎球菌等,病猪和带菌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猪只感染病菌后一般有1~2周的潜伏期,且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因此感染初期很难被发现。该病死亡率低,但发病后会严重降低饲料转化率,进而给养殖者造成损失。发病后主要症状为猪只喘气不均,咳嗽或干咳,有时咳出分泌物,随着病情的加重猪只不喜走动、精神萎靡、逐渐消瘦,有时会引起死亡。

1.2 防治措施

1.2.1 预防 首先,做好饲养管理。根据猪只生长阶段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提高免疫力,避免饲喂被病菌污染或发霉变质的饲料;定期消毒,勤清理粪污,确保养殖圈舍干净;做好猪舍通风和温度管理,避免因温度过高或过低而产生应激反应。其次,做好引入管理。坚持自繁自养,从外地引入时严把隔离检疫关,做好消毒工作。再次,做好疫病预防工作。加强免疫接种,一般选择弱毒冻干苗,对不同周龄的猪只按要求分类接种。此外,猪只有气喘症状时,对同群猪进行隔离喂养,同时在饲料中加入盐酸土霉素,持续给药5 d。

1.2.2 治疗 发病猪只肌肉注射卡那霉素,注射量为3万~5万IU/kg体重,2次/d,连续治疗3 d。养殖区域发生大面积感染时,可采取饲料给药和注射药物的方式联合治疗,直至猪只恢复正常。

2 猪瘟

2.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伤口感染,发病后具有广泛的流行性,死亡率高[3]。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秋两季更易发病,不同月龄、不同品种的猪均能感染。猪瘟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其分泌物、排泄物、屠宰后的脏器、血液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养殖设施,甚至养殖人员的服装均可成为传播媒介。根据症状不同,猪瘟主要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持续感染型3种,其中急性型最为常见,发病快,潜伏期3~5 d,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喜食、被毛杂乱、怕冷、嗜睡,同时伴有颤抖症状,随着病症的加重,病猪后肢麻痹难以行走,偶见抽搐,全身有出血点,最终衰竭死亡,死亡率高达50%~60%。慢性型主要发生在猪瘟较为流行的养殖场,由急性型转变而来,病初猪只不喜食、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随后体温降低后又升高,腹泻或便秘、食欲废绝、站立不稳,最后死亡。持续感染型多发于有猪瘟流行史的养殖场,感病猪只无任何临床症状,但终身携带猪瘟病毒,且不定期排毒,孕期会经过胎盘传染给幼猪,导致产后仔猪大量死亡。

2.2 防治措施

目前在猪瘟防治上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加强管理、做好免疫接种的预防措施。首先,加强对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粪污,进入圈舍人员及携带工具须严格消毒,同时确保圈舍通风、空气质量良好。从无疫区引进仔猪、种猪后单独圈养留观20 d,无可疑症状后方可入群。其次,加强免疫。根据养殖情况正确注射疫苗,非疫区免疫在仔猪出生后20 d注射兔化弱毒疫苗1次,疫区仔猪出生后立即注射兔化弱毒疫苗,并在出生后40 d进行二次免疫。再次,及时淘汰病猪。发生猪瘟疫情后及时处理感染猪,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3 猪腹泻病

3.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引起猪腹泻的病因较多,根据致病因素主要分为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及非传染病引起的腹泻。病毒性腹泻主要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寒冷季节多发,传染速度快,常呈地方性流行,各个年龄阶段的猪均可感染,但对10日龄以内的仔猪影响最大,发病后死亡率高达100%,青年猪和成年猪病死率较低[4]。病猪主要表现为呕吐、精神萎靡、体温升高、排出水样粪便,最后虚脱死亡。细菌性腹泻主要由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传染性病菌引起,主要发生于30日龄内的仔猪,发病率高,寒冷季节或气候多变、阴雨潮湿时多发,养殖环境卫生差的场所易发,病猪粪便呈糊状伴有腥臭味,有时带血。引起猪腹泻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猪只消化机能不全、日粮抗原过敏、营养因子缺乏、应激等。消化机能不全最常见于刚断奶的仔猪,因仔猪日粮从哺乳转为饲料,产生了断奶应激,同时肠胃中消化饲料的胃酸不足,导致对饲料的消化率降低,无法消化的饲料在肠胃中积累、滋生有害微生物,从而导致腹泻,一般断奶后1~3 d出现症状;日粮抗原过敏由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导致,仔猪在断奶后3~5 d出现腹泻;应激主要是突然改变饲料或环境温湿度等,导致猪只采食量下降,出现水样腹泻。

3.2 防治措施

3.2.1 预防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确保养殖场(区)和生猪圈舍干燥、卫生,勤清理粪便,定期使用不同消毒剂给猪舍消毒,禁止非养殖人员进入养殖区,所有工具、车辆等进入养殖区时严格清洁、消毒,以防带入胃肠炎病毒或细菌性病原物。实行标准化饲养,仔猪断奶时要循序渐进,不可突然断奶。确保日粮营养全面,提高生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二是严格生猪引进管理,加强检疫,防止带入病菌。三是接种疫苗。一般产前6周给母猪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对预防仔猪腹泻具有良好效果。

3.2.2 治疗 猪只一旦发病,立即将其单独圈养,用固定的饲料和器具喂养,并对原圈舍彻底消毒。病猪1 kg饲料中加入120 mg甲硝异丙咪,或300 mg硝噻酰胺,连续用药3~4 d,同时1 kg饮水中加入60 mg甲硝异丙咪。

4 猪口蹄疫病

4.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传染性疫病,主要传染偶蹄动物,传播迅速、发病急、传播途径多,除了接触病原物传播外,还可通过空气传播,发病后往往呈暴发性,可100%感染猪群,死亡率极高[5]。猪口蹄疫主要发生于冬季及冬末春初、秋末冬初等寒冷季节,在部分管理不善的养殖场区可全年发生[6]。该病常呈跳跃式流行,传播媒介多样,潜伏期或感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呼出的空气等,被污染的畜产品、接触过污染物的人和工具及鸟类、猫、狗、昆虫等均可传播该病。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研究发现当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70%)时,可随空气传播较远距离。感染猪瘟的猪只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鼻吻部、蹄冠、蹄叉、蹄踵、乳房皮肤发红,形成水疱和溃烂,体温升高(可达41 ℃),喜卧,行走有痛感,仔猪死亡率最高。

4.2 防治措施

一是加强养殖管理,定期给养殖区域消毒,确保饲料、饮水干净卫生,对引入的动物、动物产品等需保持高度警惕,禁止从疫区购买饲料、引进种猪等。二是做好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提高猪只免疫水平、防止感染的最佳方式,目前常用的疫苗为油佐剂灭活疫苗,一般在养殖场区使用油佐剂灭活疫苗免疫数量超过4/5时,可有效遏制口蹄疫流行。该病一旦发生须及时扑杀病猪和怀疑染毒猪,消除传染源,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同时对疫区严格消毒,关闭偶蹄动物交易市场和肉品销售市场,限制动物交易和肉品上市,并对区域内隐形的感染动物(牛、羊等)进行监测和扑杀,以彻底消灭病原。

5 猪蓝耳病

5.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该病只感染猪,具有很强的接触性传染能力,一旦发生往往呈地方性流行。不同月龄的猪只均可感染,但1月龄以内的仔猪和妊娠母猪最易感染。除了接触性传播外,该病还可通过空气传播,也可通过交配传播[7],染病后一般有3~30 d的潜伏期。临诊上将猪蓝耳病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诊型。急性型发病后猪只精神沉郁、呼吸困难、不喜食甚至食欲废绝,母猪发生流产或者产死胎,种公猪发病率较低,仔猪发病后体温升高、眼睑水肿、背毛粗乱,并伴有腹泻症状。慢性型猪蓝耳病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猪只抵抗力和生产能力降低、生长缓慢,导致其他呼吸道疾病或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增高。亚临诊型猪蓝耳病无症状,但检测猪血清可发现抗体为阳性。

5.2 防治措施

5.2.1 预防 一是坚持自繁自养,在确保养殖区无污染的情况下建立稳定的种猪群,降低因引入种猪而染病的风险。若确实需引入种猪,则要严格检疫,并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合格后再引入,同时对刚引入的种猪建立隔离区,隔离观察1个月且血清检测合格后方可混养。二是做好消毒管理,确保猪舍干净卫生、饲养工具干净,防止因清洁不到位而感染。三是加强各阶段的饲养管理,确保猪只营养供给合理,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降低疫病发生率。

5.2.2 治疗 发生猪蓝耳病后立即封锁猪场,隔离治疗,可将复方花青素+牛磺酸+阿司匹林,或复方花青素+泰乐菌素+强力霉素拌入饲料中,同时加强场区消毒,防止疫病进一步扩散。

猜你喜欢

猪只病猪传染性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方法研究
病猪喂药有办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中药方剂治疗猪支原体肺炎的效果观察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提高装猪坡道装载效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