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赋能下《流浪地球》中的主旨表达与叙事方法

2023-01-05田李艳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流浪空间站

田李艳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0)

开始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山洪、旱灾、物种灭绝,直到城市消失,灾难与人息息相关。确实,在镜头跳跃中飞鸟漫天,猴子孤零零地观望,人类的生存空间给人以不适的恐怖之感,面对令人担忧的地球生态,面对无法延续生命的世界,人类致力于开拓新空间,科幻作家们大胆想象,依据科学规律,揣摩建构未来社会,《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便做出了探索新世界的大胆尝试。

1 技术赋能:多媒介表达中的视觉呈现

1.1 技术赋能创建影视空间

根据媒介延伸理论,未来媒介的发展包括三方面:延伸人类的生命、延伸人类创造的媒介以及延伸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真实世界[1]。事实上,科技的发展已经证实了这一理论。电影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中国电影在中国文化上加持科技元素,使得中国科幻电影给人焕然一新的感受。

“空间性和人类的存在与生俱来,人类生活的空间维度深深地关系着实践与政治。”[2]人类的生存空间因科技的进步与革新在实践中变化与开拓。《流浪地球》以科技为媒介延伸着人类、生命和虚拟仿真的生存空间。影片立足人类大胆想象的“流浪计划”,通过科技在视觉上、地理空间呈现上构成了领航员国际空间站、地下城和地面生活区三大景观。由于影视视频的变化性、流动性、跳跃性及碎片化零散片段的景观呈现,在时空流动中展现人类的设想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支持。影片中,国际空间站、地下城和地面生活区的呈现得益于强大的技术支持,其中以国际空间站、地下城最为明显。技术赋权让人类创造出类似乌托邦的虚拟世界,利用技术从时空、色彩、叙事等方面将事物的本体“搬”到电影中,通过数字绘景、光效、三维特效造型、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造型、音响合成音效等高科技手段打造科幻场景。同时,人类去火星重建人类文明,建立人类文明数字资料库,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1.2 数字化技术创新视听表达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走进人类生活,渗入各行各业。数字媒体技术进入影视艺术领域,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媒介技术的革新发展开始推动人类生活从空想走向真实,仿真化、虚拟时空变为现实。媒介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影视艺术。《流浪地球》在技术的支持下展开了不同的视觉景观。运用双镜头3D摄像技术、3D技术特效镜头、电脑特效合成技术,打造出各种工业质感的发动机、补给站、空间站等。镜头特写酒瓶加火花燃烧的画面,展现地下城全景图。空间定位技术、车载通信、实时遥感测绘技术实现在太空对地下灾难的实时关注。发动机燃烧喷射的火焰与空间站爆炸的火焰画面,以及木星与地球的光晕呈现都是基于画面光效的应用。

利用数字媒体合成技术可对视频、音频、图像等要素进行处理合成,增强影视作品的视听效果。影片中创造性地制作了肉眼可见的大片雪花在空中飘洒,展现出极寒天气下的恶劣环境。快镜头展现滚石灾难和持续从天而降的烟雾,慢镜头展现残骸“漫天飞舞”。虚拟现实地震,虚拟技术还原了地动山摇的灾难场景。3D立体环绕视听技术的应用,打造出韩朵朵被刘启带走制造教室混乱时的音响画面,虚拟地下城风暴场景让人们身临其境。这种虚拟技术,实现对灾难景象的虚拟再现,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可以说,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演员操控现代化设备机器,人机努力合二为一,这类通过科技实操推动影视情节发展的方式比比皆是。各种媒介手段的使用使得电影呈现出宏伟又具有强烈代入感的视觉效果,特别是通过电脑动画技术实现航天员在太空迅速拉队友的一组连续、完整的镜头,令人惊艳。

2 主旨表达:景观书写下的中国精神

2.1 透过景观书写,反思技术利弊

技术作为现实的镜子,技术手段加持在影片中,把自然景观人文化处置,寄托着作者的思考。影视来源于生活并超越生活,影像展现着时代景观的同时又对人类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关照,也寄托着人们的审美想象与期盼。《流浪地球》反思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寄托着人类对新空间的探索与希望。

生存环境“景观”进入文学作品中,是指带有地域性、处所性和场景性的地方和地点所呈现出来的自然属性特征所具有的感性面貌,也可以说是以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感性形式呈现给人的视觉效果[3]。而社会人文景观是包括人类及人类各种实践生产生存的活动。影片中的景观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印上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是观众观赏时感性直观与审美思考的基本媒介。影片中,领航员国际空间站救援队扫描地貌准备救援,红色的警报灯闪烁不止,隐喻了在整体的冷色调和暗色调下,危险与希望共存。影片特写镜头刘父告别亲人去执行任务,充满了温情;韩朵朵上课谈论“希望”的话题,暗含人们渴望美好;人间烟火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特写,体现了地面生活的生机。在镜头的变化中,观众看到了空间站的探索景观、地下城的灾难景观和地面城市相对和谐温馨的景观,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切换中,感受到作者的生态忧患意识,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希望。

“哈贝马斯认为,随着现代技术的诞生,出现了技术力量的倒置:技术由本来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解放人类的力量,变成一种政治统治的手段。”[4]技术带来便利和希望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影片中,没有地下城、空间站的开拓,就没有地下城的死亡、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牺牲。自然景观反映了环境恶化的生态问题,以人文景观衬托出的自然危机,实际上是社会生存困境与人性弱点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交织中,人们思索着科技的进与退。人类和科技是逾越不了宇宙的,在宇宙之外可能有更大的世界。人类借助科技建设新秩序、新空间的艰难与教训,科技世界以冰冷的姿态提醒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爱护地球。对世界的探索万万不能破坏自然,在宇宙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人类过度建设必将走向毁灭。宇宙规律的冷酷以绝对优势压倒了人对自我的肯定,而人类所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

2.2 透过家园的破与立,审视中国精神

2.2.1 家园情怀推动流浪之旅

“家园意识”在文学命题的传承中是一种文化因子,“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汉书·元帝纪》)。这种“故土难离”的生存观,是中国传统观念的体现,也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沉淀,浓缩了中国人民最朴素的家园观[5]。影片开始讲述了刘培强告别地球去执行任务的不舍与坚持,以牺牲“小我”陪伴孩子的时间,换取小家大家的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园意识就是“家国天下”,有家有国有天下情怀。“家国”不仅是广义上的土地和人口,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精神。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中国人注重自己的身份认同,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下,人们选择放弃自己的私利转而保全家庭和国家。家园意识内化在每个人的血液里。俄罗斯领航员在空间站带着的伏特加代表着他的家园情结,爷爷怀念奶奶的饭是他的家乡情结。北京三号地下城卖东西的市井烟火气息,人们打麻将、过年舞狮子的氛围感,充满着浓郁的家的味道。影片中的亲情让人感动,多次插叙刘培强参与和关注儿子地下救援的画面彰显了父子情,姥爷去世前叮嘱刘启带韩朵朵回家彰显了子孙情。刘启与朵朵共同成长的兄妹情,救援队队员团结作战的战友情与兄弟情,人类对地球的依恋之情,这些情感使得人心相通,以人间的温情战胜末日的冷酷无情。

海德格尔在《返乡——致亲人》中曾言:“‘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唯有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已要素中存在。这一空间乃由完好无损的大地所赠予。”[6]影片多次慢镜头插叙刘培强看家人合照,即使身在太空站,他最牵挂的仍然是地球的亲人们,他的归属依然是小的家庭和大的国家。中国人拥有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家园意识,面对家园即将毁灭的危机,人类万众一心带着家园一起流浪。只有在地球家园中,人类才有安全感。

“返乡”是文学作品中经典的主题,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园情怀。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对文化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7]《流浪地球》以“流浪”的形式推进,人类最终要去向新的家园,家园是人类的根基。电影中“回家”的呼声最高,家几乎是每个人的追求。“家”不仅指角落里的房子,还指亲人及精神寄托。朵朵认为爷爷的离开就是家园的丢失。影片中人们都有着“回家”的心愿。当姥爷韩子昂奄奄一息时,他叮嘱刘启“户口,当哥哥的,要照顾好妹妹,带朵朵回家”,朵朵说“我想回家”,刘启等执行完任务后要和爸爸在家团聚,人类渴望回归家园。不仅是人类,生物也渴望回到地球家园,鲸鱼游这么远,应该也是为了回家吧。地球的生命都在流浪,都在渴望回家。

2.2.2 命运与共展现大国叙事

2020年11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致辞强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8]《流浪地球》以大国外交的视野展开了中国的大国叙事立场,很好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影片书写中国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团结协作,舍小家为大家,勇于拼搏,勇于奋斗,克服一切苦难,保护人类共有家园——地球,体现中国的责任与担当。相比好莱坞科幻电影对地球灾难的解读,中国文化之下,拯救地球的不是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文化,不是一两个“超级英雄”。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在我国集体主义的文化下,拯救地球的是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普通的英雄。影片中,刘培强多次欲救援儿子而违规操作,受到联合政府的批评。他尽管担心小家,却依旧选择将自己的生命全部投入救援工作中,担当起执行任务的重担,助力地球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韩子昂作为运输车驾驶员,勇担运送“火石”、重启行星发动机重任,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刘启在“流浪地球”计划中失去至亲爸爸和爷爷,毅然坚持着寻找新家园的计划。这些平凡的小英雄,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不畏牺牲,拼力救援,平息灾难。这正是平凡中国人的不凡担当。

领航员国际空间站莫斯、技术员李一一等所有参与“流浪地球”计划的人,都在为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而努力,团结就是力量。“流浪地球”计划的成功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木星点火任务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救援队员集体共同协作完成。人类的命运是一体的,在经济全球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势下,人类同呼吸,共命运,共担当,寻找家园。影片也证实了只有各国人互相帮助、鼓励、支持才能赢取最后的胜利。

中国科幻电影呈现中国电影的全球叙事,影片将我国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廓形作为发动机核心造型,并以现代火箭推进器内部结构为参考构建其巨大的内腔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造型与现代科技相互结合的整体风格,增强了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刺激感,提升了观众的感官体验[9]。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发展中华文明、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根基和不竭动力。不忘历史,继往开来,要在传承古代技术文明中不断前行。中国科幻电影要想融入当今科幻潮流,进一步走入国际科幻市场,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叙事策略:传递中国智慧

3.1 叙事线索的铺展

技术重构了电影时空,观众可以通过电影对任何时间的任意空间有所了解[10],在时空变换中,故事的叙事视角灵活多变。我国的科幻电影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国产科幻电影在不同的主题和情节下采用的是相同的叙事结构,即因果式线性结构。根据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展开叙事。影片的开始就告知观众: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后来,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300年后太阳系不存在,联合政府计划移民,将地球推出太阳系。这也就是流浪地球故事的前因后果。流浪地球的起因是地球灾难频发,300年后太阳系不存在了,人类为了延续文明而开启计划。经过是在联合政府的指导下,全世界各国人民将带领地球一起逃亡至火星。结果是人类以惨重的代价逃离成功。这种按照正常时间顺序的常规线性叙事模式,看起来清晰简单。

“中国式盒子”是这类复调式叙事结构的形象比喻,指一个叙事层面的表述被包含在另一层面里。影片中人物既承担第一层面的叙事角色,又担当嵌套在第一层面中的第二层面的被叙述者,完成复调式叙事职责[11]。影片《流浪地球》有两条线索,一是以刘培强为主要人物展开叙事,以刘培强告别亲人,去空间站执行任务为主线,贯穿影片始终,以刘启、韩朵朵去地下城及获救为高潮,结果是在刘培强的帮助下救援成功。二是以刘启、韩朵朵为主人公视角叙事,刘启带着妹妹偷偷去地下城,爷爷前来救援,被迫加入逃离计划,经历各种危险最终爷爷死亡,而刘启他们在父亲的帮助下获救。整个故事中,空间站有引领地球行进、监控地球前进轨迹并负责协调地球表面各发动机间关系的作用。复调式叙事结构的电影各条线索“缺一不可,相互阐明,相互解释,审视的是同一个主题,同一种探询”[12]。这一开放式的“主观化”,从多个叙事层面、多个角度展现一个故事,划分明晰,旨在对事件进行客观表现或多层探讨,丰富文本阐释。这样不仅打破了单一叙述视角的平铺直叙和枯燥乏味,更容易在剧情中设置悬念,以此引发观众主动地进行多重维度的思考。

3.2 叙事手法的应用

中国影片结合视觉、听觉元素,运用插叙、倒叙和顺叙的手法,利用影视蒙太奇手段进行层级嵌套结构的叙事。关于这一人文精神重构的方法,詹秦川等认为影片通过空间场景建构、人物情感表达以及多条叙事线的冲突三个层面来完成[13]。不仅通过这三个层面构建人文精神,还运用了视听元素、插叙的手法和蒙太奇手段。《流浪地球》把故事放在执行宏大太空任务的背景之下,将空间镜头、人物视点镜头、回忆镜头等来回切换进行联结,在空间站、地下城景观、人物间不断切换镜头,在刘培强救援时还插入刘启对父亲的不满,这与影片开始刘启对刘培强的离开疑惑与不满构成呼应。这种呼应与对比更加凸显人物性格和精神。灵活而自由的叙事手法,使观众不自觉地进入惊心动魄的救援故事之中。

3.3 叙事模式的打造

美国剧作家悉德·菲尔德所开创的三幕式理论是情节结构安排的一种经典范式[14]。《流浪地球》在情节安排上基本遵循着三幕式理论,以三个空间的切换来推动故事的进展。第一幕介绍流浪地球的主要人物、流浪原因以及流浪条件和准备,第二幕是主人公经历逃离过程中的挫折与困难,第三幕是交代流浪结果,以惨痛的代价获得成功。三幕式理论使情节紧凑、关联性强,故事内容清晰明了。影片是在“当下”和未来的“虚拟现实”时空之间穿梭展开。建构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距今半个世纪以后的2075年,影片大半部分是在讲述虚拟未来的故事,而地下城生活就最能体现虚拟世界。

热奈特的上帝视角(全知视角)叙事,即叙述者>人物。电影的叙述者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领航员国际空间站总控室引导了此次救援,总控室预测到木星会和地球相撞,启动灾难预警程序向联合政府通报,为国际空间站备用补给导航仪启动人工矫正程序。刘培强作为领航员国际空间站的工作人员,他既知道空间站的情况,又知道地下救援情况,对整个故事的发展了如指掌。

《流浪地球》一上映就获得追捧,该影片的创新对于国产科幻电影而言意义重大。它开始探寻新的叙事模式,进行创新的艺术实践,将一贯单纯的线性时间线变成了在时空里可以首尾相连、首尾呼应、周而复始的圆圈。首尾呼应的叙事,加深了观众对影片及其主题的印象。首尾呼应的同时,影片也遵循总分总的叙事结构。在影片开始介绍了流浪地球的背景、原因,人类的计划、准备;影片结束时总结了人类3年后5个阶段的流浪计划。电影用重复手法,使片头与片尾相呼应,进一步指出流浪地球的重要性,彰显影片结构的严谨。影片开始营造了舞狮子的欢天喜地的佳节氛围,以刘启和朵朵去外边过年为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这与流浪结束后分配任务,加载春节十二响破解程序形成首尾呼应。以人们战胜“年”这一怪物的喜悦隐喻流浪地球计划的成功。《流浪地球》反复强调希望,强调希望的宝贵,强调希望是带人类回家的路。韩朵朵一心想去外边寻找希望,在多次救援失败后看不到希望时,她接通了救援信号,重燃希望之火,她作为一名被捡来的孩子,就寓意着新生与希望。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硬核科幻电影,技术加持下呈现中国式视效景观,传递着中国智慧。

4 结语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中国的硬核科幻电影,改变了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刻板印象,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数字化技术建构家园的毁灭和建设开发,给观众带来逼真、震撼的视听体验,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通过技术加持呈现中国式视效景观,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交织中,体现了作者的技术忧患和生态危机意识。在中国式的叙事中传递着中国精神和智慧,立足于家国意识,展示中国英雄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从家园、根的开拓中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多层次叙事的解读,传递全面深刻的中国智慧。《流浪地球》是中国科技和智慧的结晶。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流浪空间站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到中国空间站里上课!
自制空间站模型
空间站日记
流浪
流浪的歌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