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市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研究

2023-01-05张思文孔伟强李啸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医养沈阳市中医药

□文/赵 迪 张思文 胡 泳 孔伟强 李啸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提要] 本文以沈阳市人口进入深度老龄化,迫切需要解决养老、医疗问题为背景,以后疫情时代中医药健康管理理念深受公众认可为契机,以政府倡导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为依托,以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为目标,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我国中医药医养结合发展历程、辽宁省中医药医养结合政策扶持现状及中医药医养结合潜在需求现状,探索制约沈阳市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提出培养中医药医养结合特色人才、探索中医药长期照顾保险制度、倡导中医药健康养老理念、增设中医特色安宁疗护等对策建议,以促进沈阳市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高,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使得人类寿命得以延长。但随之而来的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越发严重。辽宁省紧跟国家政策号召,先后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稳步推动中医药医养结合的发展。目前,辽宁省已经初步形成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在辽宁省中医药养老健康利好政策扶持下,沈阳市中医药医养结合产业也在飞速发展。但是,与老年人健康养老的需求量相比,沈阳市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供给量存在明显不足。

一、中医药医养结合政策梳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医养结合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至2001 年。国家部委在相关文件中多次提及医疗和养老等相关概念。我国中医药医养结合理念处于萌芽时期,还没正式形成。第二阶段为2002~2012 年。全国各地开始尝试中医药医养结合的初探。2012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首次出现医护型养老机构,郑州市中医院与社会办养老机构正式合作,开启中医与养老相融合的新篇章。第三阶段为2013 年至今。2013 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养老产业服务业发展标志性事件。该文件对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提出了明确规划。之后,国家又陆续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年)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共提出了28条具体政策,将养老服务的政策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对明确各部门相关职责、推动中医药与养老产业协同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也为中医药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

二、沈阳市中医药医养结合发展现状

(一)中医药医养结合现存模式。目前,沈阳市现有的中医药医养结合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养老机构融合中医药特色照料模式,如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同时开展医疗和养老两项服务,针对老年人开展中医药养生、康复等特色的诊疗项目;第二种是联合运营模式,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中医药资源共享,实现横向联合、双向转诊制度,医疗机构完成疾病诊疗后在养老机构康养;第三种是双向联合营造辐射模式,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面向周边地区的老年人同时开展诊疗和养老等服务,以此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共同为周边老年人同时提供医疗及养老两项服务,实现社区居家养老。

(二)服务潜在需求现状。根据2021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辽宁省60 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比25.72%,全国排名第一,65 岁及以上老人占比17.42%,全国排名第一。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比例达到14%,即进入深度老龄化;20%则进入超老龄化。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辽宁省当前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根据(中国)辽宁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显示,沈阳市常住人口为902.8 万人,60 岁以上人口占比23.24%,65 岁以上人口占比15.47%。从数据来看,沈阳市比辽宁省及全国整体水平都提早进入深度老龄化,养老问题几乎成为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显然沈阳市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解决全市养老问题迫在眉睫。不难判断出,沈阳市必然要面对“未备先老”以及“未富先老”等重大挑战,沈阳市必须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应对,“银发浪潮”的养老局面将不容乐观。

(三)中医药健康养老特色优势。中医药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在疾病防治方面主要以预防、调理为主,可融入药膳、刮痧、拔罐、推拿、针灸、太极拳、八段锦等防治手段,具有价格低廉、副作用小、疗效好等特点,对于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疗效。国家《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指出,要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要为老年人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并与现代康复技术相融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中医药高度参与疫病的防治工作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认可中医药的方法与理念。随着中医药事业的稳步发展,中医药理念的普遍认可,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医药医养结合将成为老年群体康养新趋势,这预示着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即将迎来黄金时期。但与此同时,中医药医养结合的发展也受到老年人医养结合观念模糊、专业医护人员缺口较大、医保对接困难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三、沈阳市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老年人医养结合观念模糊。沈阳市为辽宁省省会城市,也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的城市。据调查,沈阳市40 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对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普遍接受,但也只是停于表面,对医养结合具体的内涵知之甚少,而老年人群体深受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对医养结合模式的了解更加寥寥。诚然,老年人群体常患有长期慢性病,是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主要服务的人群,但是由于老年人对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观念模糊,导致患长期慢性病的老年人常年在各大三甲医院“轮转”住院,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这也是中医药医养结合机构病床使用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专业的医护人才供给存在较大缺口。截至2019 年末,沈阳市共有8 万多名失能老人存在康养需求。按照国际标准,失能老人与护理人员的数量比例应为3∶1。而通过沈阳市老年照护师培训考试的仅有300 余人,远远低于实际需求,在中医药医养结合领域的专业人才更是存在巨大缺口。岳铭坤等人在《中医院校学生对医养结合机构就业意愿的调查与思考》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83 名中医药在校生中,仅有62 人毕业后愿意从事医养结合的工作,其中硕士研究生愿意去医养结合行业就业的仅占15.8%。从就业意愿来看,未来的中医药医养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影响其就业意愿的主要因素是中医药医养结合工作的待遇偏低、职业发展受限等。

(三)医保与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对接困难。与传统养老服务机构相比,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自身的运转需要较大的资本投入。专业养老机构需要配备先进的检查设备及中医药特色的护理人才。除了在中医医疗机构相对容易申请报销之外,社会办中医药医养结合及社区办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护理项目不予以报销,因而导致在经济上有承受能力的老年人群体相较对“医养结合服务”有需求的老年人群体较少。这也制约了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发展。

四、高质量发展沈阳市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议

(一)营造中医文化氛围,倡导中医药健康养老理念。中医药作为国之精华,在慢性病管理,老年人的体质调节、护理等方面有着几千年的经验。建议相关部门针对老年人进行中医健康养老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创新中医药健康养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向老年人传播通俗易懂的中医药养生理论和保健的方法。同时,为防止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现象发生,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中医药养生保健类电视广播节目的监管力度。由此,可实现老年人中医药健康养生活动的常态化。以中医药在疫情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为契机,提高中医药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支持度,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理念的推广,提高老年人中医养老的意愿。

(二)鼓励“西学中”,培养中医特色服务人才。目前,沈阳市老年养老照护需求量与中医专业服务人员的供给量不平衡。为改善中医院校在校生对医养结合就业意愿偏低的现状,建议沈阳市中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医养结合知识的宣传,全面开展医养结合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医学生人文情怀,开展中医药医养结合专题讲座,了解医养结合最前沿的信息,让学生对医养结合行业充满信心,也有利于加强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对医养结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增强沈阳市中医药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的储备力量。

同时,建议西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开展“西学中”培训,加强中医经典中关于老年人养生保健、治未病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同时注重人文精神培育,增加医学生人文情怀,组建高质量护工队伍,做好人才保障。

(三)健全管理体系,探索中医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沈阳市老年人群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退休金和子女供给,经济压力是制约养老机构床位入住率和使用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议相关部门建立中医独立的医保价格体系,将中医康疗养项目如药膳、药酒、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特色的服务纳入医保体系中,使中医就医资源就此下沉。此外,应建立中医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一同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康复养生、治未病所需要的费用,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实行中医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提高现有中医医疗机构、中医护理院等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病床使用率。探索中医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促进沈阳市医养结合健康养老公平可持续发展。

(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增设中医特色安宁疗护。中医安宁疗护不仅能提供单纯中医医疗服务与照顾,还能提供针对不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特殊的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的医养结合服务,中医特色安宁疗护更加符合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健康需求。建议政府应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已有中医安宁疗护的基础设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安宁疗护机构,设置特色安宁疗护床位。建议在现有的医养结合机构中增加特色的中医安宁疗护项目,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将安宁疗护所需费用纳入医疗保险中,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老年人口终末期生命质量。

中医药医养结合是解决沈阳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观念不强、专业人才存在缺口、医保与其对接困难等现实问题,制约着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建议相关部门从倡导中医药健康养老理念、培养中医特色服务人才、探索中医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增设中医特色安宁疗护等方面完善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促进沈阳市养老、医疗、健康保健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医养沈阳市中医药
沈阳市盛京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
医养当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沈阳市新立堡桥设计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